第1章 一切的開始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必看!
1. 本文並不是要否定曆史上皇帝們的功績和能力,沒有!!!秦漢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的皇帝的功績青史已載,本文並沒有任何反對或者否定的意思。
2. 本文並不打算拉踩任何一個朝代。如,某一朝代有xx賦稅或者xx徭役,隻是在講這個朝代而已,並非想要踩一捧一。說到秦朝的賦稅徭役,並不代表作者打算以此讚美漢\/唐\/宋\/……的賦稅徭役,其他朝代同理。
3. 請記住,封建社會,百姓皆苦,這也是本文的核心內容。不論王朝輝煌落寞,百姓皆苦。
4. 本文不打算搞任何朝代之間的對比,也不打算搞任何皇帝之間的對比。
5. 封建王朝時期的國家的意義,與現如今的國家的性質並不相同。因而,百姓對於朝廷官府的態度也並非現代人對於自己的國家的態度。
6. 如果一定想要找到一個百姓活得好的時候,那麽請牢牢記住:社會主義好!這也是我們的先輩用鮮血創造的時代,人民能夠當家作主的時代。
7. 本文是講述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立場必然會站在起義的農民一邊。而既然立場如此,那麽必然會寫到農民起義的原因和背景,因此,一定會或多或少和朝廷、和皇帝有所衝突!!!
以上,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但如果不能接受這樣的內容的話,請點擊左上角的按鈕逃生。
————
————
清晨時分——實際上相當早,天色依舊黑沉沉的,距離最早的一縷陽光穿透黑暗還需要一段時間。
而就在這個時間,百姓們已經起身了,忙著開始新一天的勞作。
那些已經躋身“官”這個階層的官員們,則各有不同。
若是中央的官員們,鑒於身處天子腳下,一言一行皆有規矩,便也都早早動身,或奔赴朝堂議事,或前往部堂準備開始工作;相較而言,地方上的官員們,自由度就要高出不少。
當然,以上種種,皆是正常王朝境況下的百姓和官員們的狀態。
若是處於亂世,或者王朝末年大災大亂時期,百姓們就要存活的更加艱難了,或許連一個安穩勞作、勉強糊口的機會都沒有,而是要絞盡腦汁地去保住自己的性命;
同樣,這種時期的官員們,能夠出現的操作也是多種多樣,可謂是百花齊放。
——不過,不論是官是民,是亂世是治世,他們都能夠看到同樣的東西,盡管他們並不知曉其他時空。
那是一大塊黑色的,似布,也似木板的東西,懸浮於高高的蒼穹之上,靜默無聲。
說來也怪,這個存在雖然遠在天邊,但是卻能讓中原大地上的人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並不會因人的方位改變而出現什麽視覺上的變動;同時,即使這麽一大塊黑色高懸,可陽光、雨雪等,都未曾被遮蔽過分毫。
更有人嚐試過,即使進入屋內、進入地窖之中、進入繁盛茂密不透陽光的森林之中、進入陰暗蔭蔽的牢房之中……也依舊能夠看到這個存在。
鑒於以上種種超乎人們認知和想象的情況,在這個東西出現在蒼穹上不久,便被人們統一認定為了神跡,是上蒼給予凡人的指示。
至於上蒼究竟給出了什麽指示嘛……那就要看立場,見仁見智了。
在朝廷的口中,那自然就是上蒼對朝廷治理天下的成就的讚賞,是天子德行昭彰的證明。為此,朝廷還盡可能地將一切風調雨順都與其相連,以使這個說法更讓人信服。
——對於處在安穩階段的王朝,這個理論還是很快就站住了腳跟,畢竟天下太平嘛,百姓們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再者,這個時期的朝廷對於天下的控製力還是處於良好狀態的,即使有什麽人想要借機起事,多半也能鎮壓下去。
在其他有心之人的口中,這個指示當然是朝廷殘暴不仁、皇帝昏庸無德的最大證據,是上蒼對天下之人的警示,是上蒼對他們揭竿而起、反對朝廷的支持和讚許。
——對於末期多方勢力崛起的朝廷而言,這個神跡簡直是為朝廷滅亡的這把火添了不知道多少柴,也讓王朝末年的亂世愈發混亂了幾分。
不過,最大的動蕩也隻是集中在神跡剛剛出現的半年之中,半年之後,所有人也都漸漸習慣了這個蒼穹之上的存在。
如今,“神跡”已經出現了將近兩年,除了一如既往的高懸空中之外,沒有任何動靜。因而,百姓也好,官員皇帝也罷,都已經開始漸漸無視了這個“神跡”,隻有一些閑人打發時間時,還會就此聊上幾句。
直到某一天。
【大家好,這裏是曆史小故事,從本期開始,我們將會開展一個新的專題:華夏古代的起義造反事業,希望大家喜歡~】
就在這一天,各個時空之中,安安穩穩呆了將近兩年、幾乎被人們當做了一個背景板的“神跡”,突然間綻放光芒,從一片漆黑變成了一片光亮,上麵還閃爍著各種圖案和文字。
是的,圖案和文字。那些圖案並不是哪一個朝代的人所熟悉的,文字倒是能讀懂——正是各個朝代所使用的文字。不過,讀書人們能認識是理所當然,那些不識字的百姓們也就是在看這個東西的時候能夠認識,一旦看向現實存在的字的時候,就又不認識了。
隨後,一個聽起來有幾分奇怪的、聞之不似人聲的聲音響起,說出了那一段話。
而伴隨著這段話變動的,還有其上的文字,上麵清清楚楚地浮現了幾個大字:起義!造反!
朝廷:“……”這是什麽?公然鼓吹叛逆之舉?
皇帝:“……”這根本不是神跡!這是何方妖孽所為?!
百姓:“?”什麽?造反?
多方勢力:“!”大喜!天助我也!
雖然在前期的幾個王朝中,暫時還並沒有“起義”“造反”這兩個詞語,但是望文生義,朝廷和皇帝或多或少還是能夠體會到這兩個詞的內在含義的——若是隻有“起義”一詞,或許還不那麽容易,但是加上“造反”二字……
漢朝中後期的皇帝們臉色無疑有些僵硬。
鑒於大漢的起家過程,他們還真不能多麽理直氣壯地否認這個“起義”的正當性;鑒於大漢成功開國的成就,他們同樣不能否認這是一個“事業”。
但是,現在坐天下的已經是老劉家了,大漢又怎麽能鼓勵支持“起義”呢?
至於三國兩晉南北朝,乃至於隋唐時期,關於“造反”這件事情,警惕的主要對象則是權臣重臣——當然不是忽視百姓,隻不過鑒於這一階段各路諸侯的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他們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就更加偏向了這方麵。
而位於時間線後期的,已經非常明了這兩個詞究竟是什麽意思的王朝,對這個內容的憤怒更是難以言表。
譬如趙宋的皇帝們:“造反還有什麽值當說的?!無君無父的叛逆之舉,如何稱得上一個‘義’字?!”
那幫子作亂逆賊,不過是烏合之眾,更是一群不知忠君愛國、也不知禮義廉恥的賊子罷了,如何能夠和“起義”中的“義”字相聯係?
——若是他們是“義”了,那朝廷是什麽?明堂之上的天子又是什麽?
有這樣想法的自然不隻是趙宋,元朝、明朝、清朝都同樣。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時期,還有一個時期——秦。
剛剛完成六國一統沒多久的秦朝,同樣對於這個“起義造反事業”抱有一定的疑惑。
縱然是可以望文生義,但是漫長的時間間隔帶來了字詞含義的不少演化,以至於秦朝時期的人們想要理解這兩個詞要更為困難。
當然,仔細揣摩的話,還是能夠得出一二結論的。
鑒於六國遺民的不安分,嬴政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些人想要反抗大秦的統治:“傳令下去,各地加強對六國遺民的防範。”
雖然迄今為止,還沒有這兩個詞的出現,但是在貴族的引導下,奴隸和黔首暴動進而導致國君出逃的事情可不少見,譬如衛國的衛出公和衛後莊公;再比如魯國那邊的盜蹠一事,給魯國帶來的影響可不算小。
所以,這莫非是暗指大秦會因為這些複國之心不死的六國貴族們而產生巨大的動蕩?
——不怪嬴政這麽想,實在是到目前為止,因為“起義”“造反”而亡國的朝廷,還沒有出現。
以及,這個聲音說“曆史”,還有“華夏古代”……這個用詞,倘若不是這個天上的“神跡”對於詞語含義的理解與大秦天差地別,那……
【在講述具體的故事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起義造反的定義——是的,這是一個模板流程。】
聲音語調輕鬆,仿佛在講一個無關緊要的事情,絲毫不覺得這個內容有什麽不妥之處。
【起義和造反,雖然大略上是可以指代同一個含義,沒錯,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那個意思;但是實際上也有些微妙的差別。】
【造反這個詞,實際上更偏向於民間的俗語,是對政變、謀反、以及有武裝的行動的俗稱。】
【而起義,則更為正式一些,通常可以指主持正義起兵,還可以指一部分軍人士兵投靠義師、撥亂反正。】
【在華夏古代,主要的起義造反事業,就是農民起義;如果將時間線往前推,那麽還包括一些奴隸起義。】
伴隨著講述,天邊還出現了一幕幕的農民起義畫麵:
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甚至瘦的和麻杆一樣的農民們,聚集在了一起,揮舞著一切能夠充作武器的東西,離開了視若生命的田地——也或許,是他們原本就沒有自己的田地——化作一道道洪流……
盡管他們其中不少不要說鎧甲武器,連衣衫都破破爛爛,不過勉強蔽體,其中不乏有赤腳行進之人,但是匯集而成的洪流也足以讓任何一個朝廷全麵震動。
朱元璋對此表示讚同,回想當年的一路艱辛曆程,他不由感歎:“咱確實是造了那元朝的反,也確實是為了正義,撥亂反正!”
雖然最開始不過是為了求得生存,但是若非心中有那麽一口氣,他又何必投奔起義軍?推翻元朝,還中原一個朗朗乾坤,不正是正義之舉?!
他建立大明,當然是想要給中原百姓們一個好日子,讓他們不必再掙紮求生,不必再日日擔憂自己第二天能否醒來、自己的親屬還能否醒來……
當然,他同樣也是想要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一個好的未來,老朱家的人不用再像他一樣為了一口飯吃絞盡腦汁,可以衣食無憂生活富裕。但這也不過是人之常情罷了。
不過,現在的朱元璋看著那樣震動天地的起義的洪流,除了對自己過往經曆的懷念,警惕和忌諱之情也自心底裏油然而生。
這股力量,當初推翻了看起來聲勢浩大的元朝,若有朝一日落到了大明的頭上,難道不會對大明構成威脅嗎?
嬴政和眾大臣們眼角都微微抽動了幾下。
農民起義暫且放到一邊,大秦和大秦之前都還沒有出現過這種事情;但是,奴隸起義?
那些奴隸——當然,像是衛後莊公和衛出公那樣,確實是有些過分,但是他們的行為也並不是什麽獨一份的存在,那畢竟是奴隸——也能稱得上“起義”?
農民,看起來還是與“民”這個範疇相關的存在;但是奴隸可完全是另一種階層,另一種存在。
他們有過叛亂不假,但是怎能與“義”放在一處?
雖然大秦也規定,奴隸通過達成一些條件,可以重新成為黔首,擺脫奴隸身份,但這和奴隸“起義”是兩碼事。
當然,這種名分上的事情在此時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嬴政也好,滿堂公卿貴族也罷,他們都看著畫麵中的巨大洪流陷入了沉默。
那些不起眼的黔首,那些謹慎小心、恭恭敬敬的黔首,竟然能夠造成這樣大的聲勢嗎?
大秦自商君以來,一向重法,過往也不是沒有因為不願遵守一些法律、或者違法之後不願受罰的黔首反抗官府。
但是,那些不過是寥寥幾人的叛逆之舉而已,相較於大秦官府而言,猶如螳臂當車,不堪一擊。
而作為一個眼光卓越一統六國的君王,嬴政也不是沒有和心腹重臣就這方麵進行商議。
不過,不論是他自己,還是立下了不世功勳的重臣們,都並不覺得大秦會倒在這些黔首手中——反抗當然會出現,但是大秦自當是能夠鎮壓下去。
畢竟,一群黔首,無人組織,無人領導,又如何能夠聚集一處?如何能夠形成壓過大秦軍隊的戰鬥力?
而曆朝的百姓們,有不少都在聽到這一段話之後陷入了深重的恐懼和驚慌之中。
——這樣大逆不道的話,是能說的嗎?
即使能說,是他們這些平頭百姓能聽的嗎?
那些畫麵,又是他們能看的嗎?
田壟之上,一個老漢驚慌失措地四處張望,兩股戰戰,幾欲逃跑。周圍的田地之中,隻要是聽明白了“神跡”究竟在講什麽的人,無不是與他同樣的反應。
天老爺啊!現在朝廷還好端端的在那裏,若是他們聽到了這些大逆不道的話語,會不會被那些凶神惡煞的官差關進牢裏,甚至殺頭?
他們現在的日子還算能過得下去,雖然當然不能和那些富貴老爺們比,但總也還能夠填飽肚子,養家糊口,可一點也沒有什麽將腦袋別在褲腰上去搏一搏的心思!
蒼天明鑒,我們還能過得下去,可一點子這種念頭都沒有啊!
但是對於那些處在天災動蕩,或者人禍之中,甚至二者疊加階段的百姓們,這一段話簡直是醍醐灌頂。
這是什麽,這就是為他們的行為的最好詮釋——他們是不僅僅是為了活下去,還是為了“義”啊!
為了活下去,本就已經理所當然;而他們反了朝廷還不僅僅為了自己活下去,還為了天下大義。
1. 本文並不是要否定曆史上皇帝們的功績和能力,沒有!!!秦漢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的皇帝的功績青史已載,本文並沒有任何反對或者否定的意思。
2. 本文並不打算拉踩任何一個朝代。如,某一朝代有xx賦稅或者xx徭役,隻是在講這個朝代而已,並非想要踩一捧一。說到秦朝的賦稅徭役,並不代表作者打算以此讚美漢\/唐\/宋\/……的賦稅徭役,其他朝代同理。
3. 請記住,封建社會,百姓皆苦,這也是本文的核心內容。不論王朝輝煌落寞,百姓皆苦。
4. 本文不打算搞任何朝代之間的對比,也不打算搞任何皇帝之間的對比。
5. 封建王朝時期的國家的意義,與現如今的國家的性質並不相同。因而,百姓對於朝廷官府的態度也並非現代人對於自己的國家的態度。
6. 如果一定想要找到一個百姓活得好的時候,那麽請牢牢記住:社會主義好!這也是我們的先輩用鮮血創造的時代,人民能夠當家作主的時代。
7. 本文是講述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立場必然會站在起義的農民一邊。而既然立場如此,那麽必然會寫到農民起義的原因和背景,因此,一定會或多或少和朝廷、和皇帝有所衝突!!!
以上,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但如果不能接受這樣的內容的話,請點擊左上角的按鈕逃生。
————
————
清晨時分——實際上相當早,天色依舊黑沉沉的,距離最早的一縷陽光穿透黑暗還需要一段時間。
而就在這個時間,百姓們已經起身了,忙著開始新一天的勞作。
那些已經躋身“官”這個階層的官員們,則各有不同。
若是中央的官員們,鑒於身處天子腳下,一言一行皆有規矩,便也都早早動身,或奔赴朝堂議事,或前往部堂準備開始工作;相較而言,地方上的官員們,自由度就要高出不少。
當然,以上種種,皆是正常王朝境況下的百姓和官員們的狀態。
若是處於亂世,或者王朝末年大災大亂時期,百姓們就要存活的更加艱難了,或許連一個安穩勞作、勉強糊口的機會都沒有,而是要絞盡腦汁地去保住自己的性命;
同樣,這種時期的官員們,能夠出現的操作也是多種多樣,可謂是百花齊放。
——不過,不論是官是民,是亂世是治世,他們都能夠看到同樣的東西,盡管他們並不知曉其他時空。
那是一大塊黑色的,似布,也似木板的東西,懸浮於高高的蒼穹之上,靜默無聲。
說來也怪,這個存在雖然遠在天邊,但是卻能讓中原大地上的人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並不會因人的方位改變而出現什麽視覺上的變動;同時,即使這麽一大塊黑色高懸,可陽光、雨雪等,都未曾被遮蔽過分毫。
更有人嚐試過,即使進入屋內、進入地窖之中、進入繁盛茂密不透陽光的森林之中、進入陰暗蔭蔽的牢房之中……也依舊能夠看到這個存在。
鑒於以上種種超乎人們認知和想象的情況,在這個東西出現在蒼穹上不久,便被人們統一認定為了神跡,是上蒼給予凡人的指示。
至於上蒼究竟給出了什麽指示嘛……那就要看立場,見仁見智了。
在朝廷的口中,那自然就是上蒼對朝廷治理天下的成就的讚賞,是天子德行昭彰的證明。為此,朝廷還盡可能地將一切風調雨順都與其相連,以使這個說法更讓人信服。
——對於處在安穩階段的王朝,這個理論還是很快就站住了腳跟,畢竟天下太平嘛,百姓們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再者,這個時期的朝廷對於天下的控製力還是處於良好狀態的,即使有什麽人想要借機起事,多半也能鎮壓下去。
在其他有心之人的口中,這個指示當然是朝廷殘暴不仁、皇帝昏庸無德的最大證據,是上蒼對天下之人的警示,是上蒼對他們揭竿而起、反對朝廷的支持和讚許。
——對於末期多方勢力崛起的朝廷而言,這個神跡簡直是為朝廷滅亡的這把火添了不知道多少柴,也讓王朝末年的亂世愈發混亂了幾分。
不過,最大的動蕩也隻是集中在神跡剛剛出現的半年之中,半年之後,所有人也都漸漸習慣了這個蒼穹之上的存在。
如今,“神跡”已經出現了將近兩年,除了一如既往的高懸空中之外,沒有任何動靜。因而,百姓也好,官員皇帝也罷,都已經開始漸漸無視了這個“神跡”,隻有一些閑人打發時間時,還會就此聊上幾句。
直到某一天。
【大家好,這裏是曆史小故事,從本期開始,我們將會開展一個新的專題:華夏古代的起義造反事業,希望大家喜歡~】
就在這一天,各個時空之中,安安穩穩呆了將近兩年、幾乎被人們當做了一個背景板的“神跡”,突然間綻放光芒,從一片漆黑變成了一片光亮,上麵還閃爍著各種圖案和文字。
是的,圖案和文字。那些圖案並不是哪一個朝代的人所熟悉的,文字倒是能讀懂——正是各個朝代所使用的文字。不過,讀書人們能認識是理所當然,那些不識字的百姓們也就是在看這個東西的時候能夠認識,一旦看向現實存在的字的時候,就又不認識了。
隨後,一個聽起來有幾分奇怪的、聞之不似人聲的聲音響起,說出了那一段話。
而伴隨著這段話變動的,還有其上的文字,上麵清清楚楚地浮現了幾個大字:起義!造反!
朝廷:“……”這是什麽?公然鼓吹叛逆之舉?
皇帝:“……”這根本不是神跡!這是何方妖孽所為?!
百姓:“?”什麽?造反?
多方勢力:“!”大喜!天助我也!
雖然在前期的幾個王朝中,暫時還並沒有“起義”“造反”這兩個詞語,但是望文生義,朝廷和皇帝或多或少還是能夠體會到這兩個詞的內在含義的——若是隻有“起義”一詞,或許還不那麽容易,但是加上“造反”二字……
漢朝中後期的皇帝們臉色無疑有些僵硬。
鑒於大漢的起家過程,他們還真不能多麽理直氣壯地否認這個“起義”的正當性;鑒於大漢成功開國的成就,他們同樣不能否認這是一個“事業”。
但是,現在坐天下的已經是老劉家了,大漢又怎麽能鼓勵支持“起義”呢?
至於三國兩晉南北朝,乃至於隋唐時期,關於“造反”這件事情,警惕的主要對象則是權臣重臣——當然不是忽視百姓,隻不過鑒於這一階段各路諸侯的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他們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就更加偏向了這方麵。
而位於時間線後期的,已經非常明了這兩個詞究竟是什麽意思的王朝,對這個內容的憤怒更是難以言表。
譬如趙宋的皇帝們:“造反還有什麽值當說的?!無君無父的叛逆之舉,如何稱得上一個‘義’字?!”
那幫子作亂逆賊,不過是烏合之眾,更是一群不知忠君愛國、也不知禮義廉恥的賊子罷了,如何能夠和“起義”中的“義”字相聯係?
——若是他們是“義”了,那朝廷是什麽?明堂之上的天子又是什麽?
有這樣想法的自然不隻是趙宋,元朝、明朝、清朝都同樣。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時期,還有一個時期——秦。
剛剛完成六國一統沒多久的秦朝,同樣對於這個“起義造反事業”抱有一定的疑惑。
縱然是可以望文生義,但是漫長的時間間隔帶來了字詞含義的不少演化,以至於秦朝時期的人們想要理解這兩個詞要更為困難。
當然,仔細揣摩的話,還是能夠得出一二結論的。
鑒於六國遺民的不安分,嬴政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些人想要反抗大秦的統治:“傳令下去,各地加強對六國遺民的防範。”
雖然迄今為止,還沒有這兩個詞的出現,但是在貴族的引導下,奴隸和黔首暴動進而導致國君出逃的事情可不少見,譬如衛國的衛出公和衛後莊公;再比如魯國那邊的盜蹠一事,給魯國帶來的影響可不算小。
所以,這莫非是暗指大秦會因為這些複國之心不死的六國貴族們而產生巨大的動蕩?
——不怪嬴政這麽想,實在是到目前為止,因為“起義”“造反”而亡國的朝廷,還沒有出現。
以及,這個聲音說“曆史”,還有“華夏古代”……這個用詞,倘若不是這個天上的“神跡”對於詞語含義的理解與大秦天差地別,那……
【在講述具體的故事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起義造反的定義——是的,這是一個模板流程。】
聲音語調輕鬆,仿佛在講一個無關緊要的事情,絲毫不覺得這個內容有什麽不妥之處。
【起義和造反,雖然大略上是可以指代同一個含義,沒錯,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那個意思;但是實際上也有些微妙的差別。】
【造反這個詞,實際上更偏向於民間的俗語,是對政變、謀反、以及有武裝的行動的俗稱。】
【而起義,則更為正式一些,通常可以指主持正義起兵,還可以指一部分軍人士兵投靠義師、撥亂反正。】
【在華夏古代,主要的起義造反事業,就是農民起義;如果將時間線往前推,那麽還包括一些奴隸起義。】
伴隨著講述,天邊還出現了一幕幕的農民起義畫麵:
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甚至瘦的和麻杆一樣的農民們,聚集在了一起,揮舞著一切能夠充作武器的東西,離開了視若生命的田地——也或許,是他們原本就沒有自己的田地——化作一道道洪流……
盡管他們其中不少不要說鎧甲武器,連衣衫都破破爛爛,不過勉強蔽體,其中不乏有赤腳行進之人,但是匯集而成的洪流也足以讓任何一個朝廷全麵震動。
朱元璋對此表示讚同,回想當年的一路艱辛曆程,他不由感歎:“咱確實是造了那元朝的反,也確實是為了正義,撥亂反正!”
雖然最開始不過是為了求得生存,但是若非心中有那麽一口氣,他又何必投奔起義軍?推翻元朝,還中原一個朗朗乾坤,不正是正義之舉?!
他建立大明,當然是想要給中原百姓們一個好日子,讓他們不必再掙紮求生,不必再日日擔憂自己第二天能否醒來、自己的親屬還能否醒來……
當然,他同樣也是想要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一個好的未來,老朱家的人不用再像他一樣為了一口飯吃絞盡腦汁,可以衣食無憂生活富裕。但這也不過是人之常情罷了。
不過,現在的朱元璋看著那樣震動天地的起義的洪流,除了對自己過往經曆的懷念,警惕和忌諱之情也自心底裏油然而生。
這股力量,當初推翻了看起來聲勢浩大的元朝,若有朝一日落到了大明的頭上,難道不會對大明構成威脅嗎?
嬴政和眾大臣們眼角都微微抽動了幾下。
農民起義暫且放到一邊,大秦和大秦之前都還沒有出現過這種事情;但是,奴隸起義?
那些奴隸——當然,像是衛後莊公和衛出公那樣,確實是有些過分,但是他們的行為也並不是什麽獨一份的存在,那畢竟是奴隸——也能稱得上“起義”?
農民,看起來還是與“民”這個範疇相關的存在;但是奴隸可完全是另一種階層,另一種存在。
他們有過叛亂不假,但是怎能與“義”放在一處?
雖然大秦也規定,奴隸通過達成一些條件,可以重新成為黔首,擺脫奴隸身份,但這和奴隸“起義”是兩碼事。
當然,這種名分上的事情在此時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嬴政也好,滿堂公卿貴族也罷,他們都看著畫麵中的巨大洪流陷入了沉默。
那些不起眼的黔首,那些謹慎小心、恭恭敬敬的黔首,竟然能夠造成這樣大的聲勢嗎?
大秦自商君以來,一向重法,過往也不是沒有因為不願遵守一些法律、或者違法之後不願受罰的黔首反抗官府。
但是,那些不過是寥寥幾人的叛逆之舉而已,相較於大秦官府而言,猶如螳臂當車,不堪一擊。
而作為一個眼光卓越一統六國的君王,嬴政也不是沒有和心腹重臣就這方麵進行商議。
不過,不論是他自己,還是立下了不世功勳的重臣們,都並不覺得大秦會倒在這些黔首手中——反抗當然會出現,但是大秦自當是能夠鎮壓下去。
畢竟,一群黔首,無人組織,無人領導,又如何能夠聚集一處?如何能夠形成壓過大秦軍隊的戰鬥力?
而曆朝的百姓們,有不少都在聽到這一段話之後陷入了深重的恐懼和驚慌之中。
——這樣大逆不道的話,是能說的嗎?
即使能說,是他們這些平頭百姓能聽的嗎?
那些畫麵,又是他們能看的嗎?
田壟之上,一個老漢驚慌失措地四處張望,兩股戰戰,幾欲逃跑。周圍的田地之中,隻要是聽明白了“神跡”究竟在講什麽的人,無不是與他同樣的反應。
天老爺啊!現在朝廷還好端端的在那裏,若是他們聽到了這些大逆不道的話語,會不會被那些凶神惡煞的官差關進牢裏,甚至殺頭?
他們現在的日子還算能過得下去,雖然當然不能和那些富貴老爺們比,但總也還能夠填飽肚子,養家糊口,可一點也沒有什麽將腦袋別在褲腰上去搏一搏的心思!
蒼天明鑒,我們還能過得下去,可一點子這種念頭都沒有啊!
但是對於那些處在天災動蕩,或者人禍之中,甚至二者疊加階段的百姓們,這一段話簡直是醍醐灌頂。
這是什麽,這就是為他們的行為的最好詮釋——他們是不僅僅是為了活下去,還是為了“義”啊!
為了活下去,本就已經理所當然;而他們反了朝廷還不僅僅為了自己活下去,還為了天下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