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兩漢,在之後的每一個王朝之中,這種問題都始終存在。】


    【大家看每個常規王朝的國祚,基本上就是在二百年左右,這個年份是指單獨計算哈,就像西漢東漢分開各自算各自的。】


    【通常剛剛建國的時候,百姓們有地,人口數量也處於一個相對低點,因此社會資源還是比較充足的,即使百姓們繁衍人口,朝廷也能做到給新生人口分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財富越來越向上層集中,且人口也在不斷地繁衍,早已不再是原本的相對低點。這樣一來,底層的百姓人數越來越多——既有原本的普通百姓不斷繁衍的原因,也有原本的非底層變成底層的原因。】


    【走到後麵,普通百姓人數眾多,又基本上全部一無所有,沒有任何資產。】


    【這將會是什麽樣的情況?我認為一個正常的統治者應該完全清楚這種情況的可怕後果。】


    【《孟子》中就講到過,普通百姓們“無恒產者無恒心”,而那些雖無恒產,卻能夠“有恒心”,是“士”才能做到的事情。】


    【百姓們是“士”嗎?能夠用“士”的要求來要求普通百姓嗎?顯然不能。】


    【那麽,百姓們沒有任何資產,又看不到任何改變的可能——不要說科舉,即使是後來相對公平的科舉,也不是毫無資產的人能夠參與的活動。】


    【但是在那個時候,毫無資產的人才是社會上的大多數。】


    【他們會幹什麽,他們能幹什麽,為了活下去?當然是起義。通過起義,覆滅當前的王朝,摧毀舊有的財富體係,毀滅大量的原本的財富擁有者,並且清空一大批人口,然後建立新的王朝。】


    【在這個過程中,明君能夠起到什麽作用呢?他們能夠暫時性地延緩社會向最終結局發展的過程,有能力又夠狠的還能夠用各種手段主動除掉一部分財富擁有者,暫時性的回轉財富集中和階級固化的情況。】


    【但是這整個的過程,是這種方法無法改變的。】


    【啊,至於說到底有沒有什麽改變的方法,那也是有的啊,最根本的就是發展生產力唄,比如從農業邁向工業,這就會重新創造財富等等等等,當然,生產力發展的同時生產關係的改變也得跟上腳步。】


    【當然,這很難。】


    這一下,不知道多少皇帝的臉色都變得分外難看。


    這叫什麽?這是說他們的江山終究會覆亡,是必然的,是不可改變的?


    這讓人怎麽可能接受!怎麽可能承認?!


    朱元璋在殿內來回踱步,隻覺得一股鬱氣和怒火在胸中不知道朝哪兒傾瀉:“這怎麽可能?!大明怎麽可能也像是那些朝代一樣衰亡!”


    這上麵說到的什麽財富聚集、百姓沒有財產的事情,他又不是沒有考慮過,他就是底層百姓出身,對此一清二楚,即使如今成了皇帝,他也沒有忘了要讓百姓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針對這個財富問題,他就專門研究過很長時間,目前他推出的這些戶籍製度就是他想出來的對策之一——大家各司其職,該種地就種地,該從軍就從軍,該怎樣就怎麽樣,一切井井有條,每個幹自己的活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報酬。


    這不就可以了?


    至少,這可以讓百姓們有活幹、有錢拿、有衣穿、有飯吃,可以在很長的時間內維持住社會秩序。


    而社會秩序能夠維持住的話,那這什麽財富聚集、百姓喪失土地等財產的事情,就會更晚發生。


    這樣一來,大明的基礎就可以打得比其他王朝更好。有了好的基礎,即使後來發生變故、產生問題,那麽皇帝和大臣們想要推行改革的話,也更加輕鬆簡單一些。


    再說了,有戶籍製度在那裏,即使民間真的出了什麽事情,那些反賊叛逆們想要離開家鄉、聚集在一起籌劃起事,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這樣,就能從根子上斬斷一些人想要作亂的可能。


    “咱可是做了詳細計劃的,大明必不會步了這些後塵。”朱元璋心中肯定,他可是想著自己打下的江山千秋萬載的,就像這日月一樣永存不朽。


    再者,他的子孫後代們可是與這大明休戚與共的,要是大明出了問題,他的子孫們又該怎麽辦?他是窮苦出身,但是他早就立誌絕不讓自己的子孫們麵臨自己當年的處境。


    -


    趙匡胤的心情也非常不美妙。


    這個國祚數據對他的打擊不小,想到大宋有朝一日迎來終結簡直讓他想要找個地方衝殺一番。


    但是,作為一個並非大一統——雖然他堅信自己有生之年必定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對北麵的遼國非常在意:這個二百年左右的國祚,包不包括那北麵的遼國?


    要是那遼國真的能夠存續兩百年的話……那他這個大宋的開國皇帝成功一統天下、奪回燕雲地區的概率有多高?他後來的大宋皇帝們做到這一點的概率又有多高?


    雖然假如他自己能夠奪回燕雲地區甚至更北麵,也不一定能夠讓遼國滅亡,畢竟遼國的領土麵積也不小,可是要是遼國能有個兩百年,那麽至少說明他們沒有在如今經受什麽重大的傷害。


    比起那虛無縹緲反正自己絕對看不見的大宋的國祚、大宋的滅亡,如今對他而言打擊更沉重的,顯然是他有生之年不能收回北地,一統天下。


    -


    比皇帝們更加茫然的是不同時空的、聽懂了這些內容的百姓們。


    有年輕的學子深感不可思議,這種理論完全違背了他對世界的認知:“怎麽可能?這種言論……這是妖言惑眾!隻要有明君賢臣,何愁國家不能興盛,江山不能延續?!”


    雖然他聽懂了,但是他堅定認為這些內容都是胡言亂語,是專門編造出來誘惑人心的——要是天下人都相信了這樣的話,那朝廷還怎麽治理,百姓們還怎麽安居樂業?到時候隻怕會天下大亂!


    可惜,可惜他對於這個鬼東西沒有辦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一直在那裏散播謠言,蠱惑人心。


    但是這個讀書人的言論並沒有引起旁人的注意。


    因為更多的百姓們早已陷入了自己的思緒之中。若是這個東西講的是真的,那他們的兒孫可怎麽辦?他們現在的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可是他們的兒孫呢?會不會就趕上那最後的倒黴的年歲了?


    別說什麽對朝廷的忠心,真到了那個地步,朝廷才不會管他們這些草民的死活,可是他們不能不為自己的後代打算。


    “但是如今天下一統也還不到百年,咱們離那個最後的階段還遠著呢吧?”有人道,雖然大家也不是非常忠於朝廷,但是能夠平穩生活,誰又願意見到戰亂烽火呢?


    這話得到了不少人的讚同。


    他們現在確實天下太平,大家手裏也還有地、有點自己的財產,至少兩三代還是沒問題的……把?至於兩三代之後,他們隻能嚐試為後人鋪路,但是實際上能做的相當少。


    想到這裏,人們又不免心情低落了下去。


    誰不盼望著自己子孫繁盛、家族綿延,但是偏偏又要讓他們承認未來極有可能……


    【而西漢-新莽末年的這一係列農民起義,帶給曆史的啟示也有很多。】


    【先講赤眉軍。】


    【赤眉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論是首領樊崇、還是其他將領,都沒有真正的“建設一個政權”的觀念。】


    【具體表現就是,他們打下一個地方就占領一個地方,但是當去攻占其他地方的時候,大軍就直接從先前的地方撤離,直接放棄了這個地方,絲毫沒有說留下人馬真正經營一地的想法。】


    【簡而言之,用我們的說法來講,就是從來沒想過要建立一個根據地。】


    【同時,他們在麵對敵人的時候,也沒有全局規劃,沒有整體戰略,對於獲勝之後該做什麽事情、如何管理當地、采取什麽措施,也都沒有任何規劃。】


    【首先是根據地,一說起這個詞,相信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些著名的也是關鍵的例子。】


    【根據地是什麽?是根基,是人、群體、組織賴以生存的基地或者基礎,就比如通常而言,一個人的家就是這個人的根據地。】


    【當然,我們通常使用根據地這個詞的時候,是用在軍事之中,根據地就是能夠以此為據點,進行長期的武裝鬥爭的地方,也是軍事指揮的中心地區。】


    【用一個不是非常恰當但很形象的比方就是,革命——打天下,要有根據地,就相當於人要有屁股。】


    【但是赤眉軍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這樣的根據地,他們也沒有想過要建設一個根據地。】


    【根據地並不是說占領一個地方就算,而是需要花費心思認真經營一個地方,在當地進行政權建設、擁有政府職能——在古代就是有官府權威和職能、擁有當地百姓的認同……】


    【簡單一點表述的話,就是一個穩定的大後方,這個後方不會在大軍離開作戰之後重新變得混亂、不會在沒有大量軍隊駐紮之後就反對這一政權,還會穩定地提供糧草、物資、人力的支援。】


    【劉秀當然是做到了這一點,但是赤眉軍卻從未有過,綠林軍其實也沒有多少。】


    趙光義不屑地嗤笑出聲:“是以光武帝為中興之主,赤眉軍不過是賊寇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朝廷才會稱呼那些所謂的“起義軍”為賊寇、盜賊——他們這種四處流竄,不事生產,根本沒有自己的領地的家夥,難道不是賊寇嗎?


    想要建立一個真正的政權,怎麽可能沒有一塊完全在掌握之中的、有著正常的耕種生產活動的土地?不論是久遠的漢高祖,還是光武帝,或者後來的三國,再如之後的隋唐,誰在奪取天下、建立政權的時候,手中沒有自己的領土和子民?


    就是較為混亂的時期,沒有充足的百姓來耕種,聰明人也都要建設軍墾呢。


    而這赤眉軍,或者如今大宋境內的那些賊寇,沒有一個在短暫地奪取了一地的政權之後,想著鼓勵百姓耕種,打好基礎壯大自身。


    他們都是四處作戰,跑到一個地方打一仗就又換一個地方——如果說大宋如今的這些賊寇礙於朝廷的強大,沒有辦法停留在一個地方的話,那赤眉軍可沒有這種煩惱。


    樊崇後期都能聚集到三十萬人,難道不能占領住一個地方好好打基礎嗎?


    長安或許困難了一些,可是他起家的東部、琅琊郡可沒有什麽其他勢力能夠分他的地盤。


    但是他沒有,他隻是四處作戰,進攻城池然後掠奪糧草;等到進了長安,這種行為還更加嚴重了。


    所以,從內心之中,趙光義對於這種所謂的起義軍是完全瞧不上眼的——至於說他們可能對江山帶來的負麵影響,趙光義當然相當不滿。


    【那他們是什麽呢?是典型的“流寇主義”。】


    【流寇主義,這詞兒想來有不少人應當感覺有點熟悉,具體內容在選集的第一卷中。】


    【這種主義有三個表現,第一點就是,他們不願意紮根在一個地方、老老實實地去建設一個地方、建立一個政權,並以此獲得當地的認可,隨後再一步步做大做強,而是隻想要四處流動作戰,到處打仗,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第二點,在於他們在擴張自己的軍隊的時候,不想著從基礎做起,從民間慢慢地建立隊伍,而是一心想要直接兼並外來的軍隊,所謂“招降納叛”;】


    【第三點,則是他們從不願意在一個地方上和百姓們慢慢建設,隻願意直接衝入一個大城市之中吃吃喝喝,然後再到一個地方去吃吃喝喝。】


    【這三點相輔相成,他們不願意建設一個地方,自然也不願意從一個地方組建隊伍、建立基層,當然,當地的百姓們也不會願意跟從他們;因而,他們必然是通過各種招兵買馬、兼並敵軍來完成擴張;而沒有基礎的建設,沒有根基,他們隻想四處流竄,這也必然會導致他們沒有自己的糧草來源,隻能通過不斷地流動來獲得糧草,吃完一地就必須離開。】


    【整個曆史上,有著流寇主義思想的起義軍不在少數,很多也都因此而敗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今天有貓了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今天有貓了嗎並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