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綠林後續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嬴政饒有興致地看著這一段內容。
原來到後來,還真能出現一個切切實實的農民出身的皇帝嗎?
這可還真是……出乎意料。
雖然大秦早在秦國時期,就為了更好地發展和發掘人才,而不再那麽拘泥於出身問題,特別是軍中;但是雖然理論上放寬了要求,可實際上大多數時候,能夠走到高位的依舊是那些有出身、有家世、有名師之類的人。
農民出身而無名師或者姻親之類的人,不是沒有,但是顯然沒有人走到朝堂中的高位,也沒有人顯露出過人的才能。
而農民出身還成為了一國君主的,那更是個天方夜譚。
就如同田氏代齊,雖然是謀朝奪位,可是田氏本身也不是什麽藉藉無名之輩——不僅是指田氏在齊國的公卿之位,更是指田氏原本的那個陳國王族的出身。
至於說那個建立了“漢朝”的劉邦——順帶一提,由於信息的不足,大秦現在也還沒有找到這個人——雖然他出身應當也不高,但是既然這裏沒有提,那就說明他也並非是農民出身,或者至少不是純純粹粹的農民出身。
“朱元璋麽。”嬴政記住了這個名字。
盡管這個人在他有生之年都不會存在,但是這不妨礙他記住這麽一個創造曆史的人。
對於這些評論中提及的關於朱元璋“屠龍者變成惡龍”,以及他縱容自己的兒孫之類的事情,嬴政並不奇怪。
也正如這上麵的講的那樣,能夠一直站在自己最初的想法的人能有多少?特別是,這個人的身份還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從一個一無所有衣食無著的農民,變成了富有天下四海的皇帝,從連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證,變成了能夠隨意決定天下任何一個人的命運……
這樣的變化太劇烈了。劇烈到即使朱元璋並非是乍然獲得權力,而是一步步走到這裏,都不能輕易保持原有的心態。
再說了,這個“原有的心態”到底包括什麽都不好說,比如善待家人、愛護妻兒,如果這些是他原本的心態,那說不定他就很好的保持住了;至於站在百姓一邊……可能原本就不屬於他的理念啊。
讓天下的百姓能夠吃上飯,讓天下的百姓不再遭遇前朝末年時候的慘劇,這可能還屬於他最初的理念。
但是站在百姓這一邊……這種想法可就多少不太可能了啊。
不過,能夠在言語中理所當然地指責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後不站在百姓的一邊……這點比朱元璋自己到底幹了什麽更有價值。
嬴政看向了李斯。
李斯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想來後世發生了一場巨變,不論是之前提到的‘刮民黨連坐’還是這一次的朱元璋都可以佐證。但臣目前還不能判斷究竟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
他確實察覺到了不對,但是他現在想不出來到底在哪些方麵發生了變化,又變成了什麽樣。
嬴政頷首。
就如李斯點出來的那樣,之前譏諷指責“刮民黨”跑去繼續使用鄰裏連坐——這說明評論之人所處的時期是沒有鄰裏連坐或者那什麽保甲法的。
但是這就已經足以讓人震驚,連坐互保這種製度,是對朝廷治理地方非常有幫助的,怎麽就不用了?如果廢除了這個製度,那當時的朝廷是怎麽治理地方的?怎麽控製黔首?
而後來這個指責朱元璋忘了出身不站在農民一邊……誰規定的出身農民就要站在農民一邊的?
或者說,是誰讓後世之人產生了這樣斬釘截鐵又理所當然的認知?
再者,誰讓他們覺得,成為天下之主之後,還需要一直傾向於黔首,而不是履行作為皇帝的責任?
皇帝不直接站在黔首的一邊,這才是正常的做法!
所以他們究竟為什麽會形成這樣的認識,並且用來評判皇帝?
——是那所謂的保持原本心境的“一群人”麽?
嬴政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
難道真有人登上皇位,然後還不遵循天下常理,不維護江山社稷,而是一心的給黔首謀好處吧?
而且這還不隻是一個人,是一群人?
這樣的情況,如何能夠坐穩江山,又如何能夠穩固統治,繼而開創大業?
-
至於說明朝之前的百姓們,則感到了幾分茫然。
對於朱元璋這麽一個被拎出來舉例子,以農民出身的成為高高在上的皇帝的人,他們是震撼的——居然真的可以嗎?原來出身卑賤,竟也能夠成為天下之主?
這是多麽的不可思議!
如果這件事情不是這個神跡告訴他們的,那他們隻會覺得是某個人做夢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簡稱做夢夢傻了。
但是這件事情是神跡中提到的……有些人依舊沉默麻木,自覺自己這樣的情況與這朱元璋根本沒有任何可比性;但也有人的心髒逐漸跳動了起來,原來這不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對於那個“朱元璋竟然沒有站在百姓這一邊”,他們的內心多多少少都有些茫然——皇帝還要站在百姓一邊嗎?
皇帝怎麽可能會站在百姓一邊?這和皇帝原來是個什麽出身有什麽關係嗎?
皇帝不會站在百姓一邊的,這才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也從沒有指望過皇帝會站在他們這樣的草芥一邊——即使對方是一個明君。
這難道還有什麽問題嗎?
-
這一回,天邊的存在和每個人眼前的存在徹底熄滅。
百姓們重新開始忙活手中的活計,間或聊一聊這一次看到的內容,聊一聊當今天下的情況——雖然大部分人其實根本不知道如今天下究竟是什麽樣子的。
而各個朝廷也在進行各種政策的製定,調整之前的種種舉措。
-
此次故事中的內容實在豐富,對於朝廷而言,不僅是後來的農民起義的情況值得重視,前麵西漢末年的種種分析、王莽的各種失敗改革,對於他們的用處甚至更大。
特別是那些處於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之前的朝廷和皇帝們。
如果說後來的朝廷都知道王莽和綠林起義,也知道西漢末年的混亂情況,那麽西漢末年之前的皇帝們以及眾多朝臣,對此就真的是一無所知了。
從這些內容中,他們可以明確這些內容:
首先,王莽的這一堆改革都沒有什麽價值,很多改革措施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問題,譬如他的貨幣改革;或者,因為沒有合適的具體計劃、沒有恰當的執行人選、沒有正確的周遭環境,改革必然會失敗,甚至會進一步動搖朝廷的根基;
其次,對外宣揚天命,講天人感應、受命於天的故事也就罷了,但可不能把皇帝自己都反過來忽悠瘸了啊!
特別是對此主動推廣的劉徹,他對於大漢後來的皇帝們的不爭氣簡直是氣得肝疼:你們身為一個皇帝,皇帝該有的理直氣壯到哪兒去了?
朕在位的期間也沒少了各種天災,朕還增收賦稅,可是朕有覺得是朕的問題嗎?有覺得朕真的做錯了嗎?有覺得上天拋棄朕了嗎?
第三,必須加強朝廷對地方上的控製力——不僅是為了防備可能出現的造反事件,也是要盡可能避免過於強大的地方豪族的誕生。
大漢能夠走到天怒人怨、走到被王莽輕鬆篡權、到後來地方上起義頻頻的地步,和地方豪強勢力大漲斷不了關係。如果朝廷對地方上的掌控一如既往的話,如果沒有什麽地方豪強、黔首不被私自加稅壓榨的話……朝廷的情況必然會好上不知道多少。
而壓製地方豪強這個問題,,一刻都鬆懈不得。
隻要稍有鬆懈,讓他們的力量有所發展,那麽朝廷轉過頭來想要重新將其壓製下去,就相當艱難,甚至概率渺茫了。
君不見即使經過了那樣長時間的天下亂戰,改朝換代,大漢重建,可地方豪強們卻依舊活蹦亂跳、生龍活虎麽?
-
另一個情緒激烈的時期,是宋朝,或者說,北宋。
雖然他們理論上不應該情緒這般激動,至少不應該比東漢或者三國更加激動,可他們確實如此——可另一個角度而言,好像也並沒有違背邏輯。
因為他們群情激奮,為之爭執不斷的,是主戰主和、進攻還是防守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當時的大宋朝堂上已經吵了許久,本就是一個熱門話題,每天都有人真情實感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問候另一方個人的方方麵麵和全家。而這一次的故事,隻是給了他們有一個用來佐證自己理論的例子而已。
“官家,出兵不可取啊!”有主和派聲嘶力竭,慷慨激昂,“新朝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正是因為王莽即使在當時都沒有停止對外出兵,導致民力困竭……”
他的話還沒說完,立刻就被主戰派打斷:“胡言亂語,毫無邏輯!天下大亂、綠林起義,和王莽有沒有對外出兵有什麽關係?民力困竭也是因為王莽倒行逆施,胡亂改革,縱容不法!”
“我的觀點哪裏有問題?王莽確實胡亂改革,但是難道他隨意出兵而不理會國內情況,不是導致民力困竭的原因之一嗎?不是他的倒行逆施之舉嗎?”
主和派憤憤反駁,隨後看向皇帝:“官家,我大宋決不能重蹈此覆轍,如今天下亦有災情,怎麽可能在這時候隨意出兵?”
“官家,這完全是誇大其詞,王莽之敗完全是因為當時天下混亂,百姓衣食無著,這與他出兵並無多少關聯!我大宋天下太平,即使偶有災情也可以即使安置,如何能夠與新朝相較?”主戰派也對皇帝道。
話音剛落,雙方還不忘繼續眼神廝殺。
-
在天邊暗下去的這段時間,西漢、新莽、起義軍都在做著各自的調整。
西漢,漢元帝漢哀帝等皇帝直接斬殺了王莽以絕後患,因為有著上天指示在前,這樣的做法沒有任何人覺得不妥。
而他們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農民起義,不是,造反的問題——但是相比起王莽,這個問題就不知道難了多少倍。
該怎麽解決流民四起,到處作亂造反的情況?首先要解決流民,讓流民回到原籍,或者就近分配一個地方安頓。可是流民憑什麽聽從朝廷的話回鄉或者就近安頓?
他們需要一個落腳之地,需要一個能夠紮根的條件,也就是土地。
但是問題就來了,朝廷從哪裏給他們找到足夠的土地分出去?朝廷的手中根本沒有多少空餘的土地——不是被地方大族所掌握,就是皇帝和宗室們自己手中的土地。不論哪一種,都不可能吐出來分給百姓。
至於說分給百姓們荒地讓他們去開荒……這種選擇到底是苦差事兒,且也需要滿足一定條件。
-
新朝,王莽暫時停下了自己的各種改革,雖然改革之心依舊蠢蠢欲動,但是他確實發現自己的改革好像稍稍有點問題;再者大敵當前,他也需要騰出手來處理。
綠林軍造成的影響,不僅是讓天下各地對朝廷心懷疑慮,也讓朝中不少原本對他登基之事的支持者或中立者開始動搖——他花費了那麽多的心血,付出了那麽多的代價,他絕不可能允許自己像是這上麵一樣那樣悲慘的死去!
但是如何解決?他隻能先選擇派兵前去鎮壓綠林軍和赤眉軍,趁他們還沒有發展到後來的規模;再去南陽解決了劉秀兄弟,並且加強對劉氏宗親的監管力度。
至於說從根本上解決四起的反對之聲,王莽覺得這件事情得慢慢來。
畢竟,如今的天下經過了時間的推移,情況比之西漢末年要更為惡劣,流民的數量翻了不知道幾倍,選擇占山為王、攻打郡縣的隊伍每天都能冒出來幾個新的。
王莽雖然很多時候對天下民情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但是經過了自己改革屢屢失敗最終亡國的講解之後,倒也能夠認真地看一看這四麵硝煙的處境了。
-
綠林軍此時早已分兵,王匡和王鳳在看到了可能的發展後,決定嚐試找到一個長期據點,試一試那上麵說的什麽建設和經營。
當然,這個長期據點需要等他們換一條路換個方向之後再找——王莽現在肯定想要找到他們的蹤跡,將他們提前解決;而他們確實目前沒有一個可靠的據點,兵力也不夠強大。
所以不如他們提前轉移,默默發展。
赤眉軍在樊崇的帶領下,已經開始了建立根據地的嚐試。
他倒沒有打算轉移,畢竟他們所有人的大本營都在這裏,他們的根基和關係網也都在這裏,沒有比這裏更適合作為他們根基的地方了。
至於說王莽派兵前來……這片地區誰能比他們更加了解?況且朝廷大軍開拔,也需要一段時間,足夠他們做好準備了。
原來到後來,還真能出現一個切切實實的農民出身的皇帝嗎?
這可還真是……出乎意料。
雖然大秦早在秦國時期,就為了更好地發展和發掘人才,而不再那麽拘泥於出身問題,特別是軍中;但是雖然理論上放寬了要求,可實際上大多數時候,能夠走到高位的依舊是那些有出身、有家世、有名師之類的人。
農民出身而無名師或者姻親之類的人,不是沒有,但是顯然沒有人走到朝堂中的高位,也沒有人顯露出過人的才能。
而農民出身還成為了一國君主的,那更是個天方夜譚。
就如同田氏代齊,雖然是謀朝奪位,可是田氏本身也不是什麽藉藉無名之輩——不僅是指田氏在齊國的公卿之位,更是指田氏原本的那個陳國王族的出身。
至於說那個建立了“漢朝”的劉邦——順帶一提,由於信息的不足,大秦現在也還沒有找到這個人——雖然他出身應當也不高,但是既然這裏沒有提,那就說明他也並非是農民出身,或者至少不是純純粹粹的農民出身。
“朱元璋麽。”嬴政記住了這個名字。
盡管這個人在他有生之年都不會存在,但是這不妨礙他記住這麽一個創造曆史的人。
對於這些評論中提及的關於朱元璋“屠龍者變成惡龍”,以及他縱容自己的兒孫之類的事情,嬴政並不奇怪。
也正如這上麵的講的那樣,能夠一直站在自己最初的想法的人能有多少?特別是,這個人的身份還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從一個一無所有衣食無著的農民,變成了富有天下四海的皇帝,從連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證,變成了能夠隨意決定天下任何一個人的命運……
這樣的變化太劇烈了。劇烈到即使朱元璋並非是乍然獲得權力,而是一步步走到這裏,都不能輕易保持原有的心態。
再說了,這個“原有的心態”到底包括什麽都不好說,比如善待家人、愛護妻兒,如果這些是他原本的心態,那說不定他就很好的保持住了;至於站在百姓一邊……可能原本就不屬於他的理念啊。
讓天下的百姓能夠吃上飯,讓天下的百姓不再遭遇前朝末年時候的慘劇,這可能還屬於他最初的理念。
但是站在百姓這一邊……這種想法可就多少不太可能了啊。
不過,能夠在言語中理所當然地指責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後不站在百姓的一邊……這點比朱元璋自己到底幹了什麽更有價值。
嬴政看向了李斯。
李斯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想來後世發生了一場巨變,不論是之前提到的‘刮民黨連坐’還是這一次的朱元璋都可以佐證。但臣目前還不能判斷究竟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
他確實察覺到了不對,但是他現在想不出來到底在哪些方麵發生了變化,又變成了什麽樣。
嬴政頷首。
就如李斯點出來的那樣,之前譏諷指責“刮民黨”跑去繼續使用鄰裏連坐——這說明評論之人所處的時期是沒有鄰裏連坐或者那什麽保甲法的。
但是這就已經足以讓人震驚,連坐互保這種製度,是對朝廷治理地方非常有幫助的,怎麽就不用了?如果廢除了這個製度,那當時的朝廷是怎麽治理地方的?怎麽控製黔首?
而後來這個指責朱元璋忘了出身不站在農民一邊……誰規定的出身農民就要站在農民一邊的?
或者說,是誰讓後世之人產生了這樣斬釘截鐵又理所當然的認知?
再者,誰讓他們覺得,成為天下之主之後,還需要一直傾向於黔首,而不是履行作為皇帝的責任?
皇帝不直接站在黔首的一邊,這才是正常的做法!
所以他們究竟為什麽會形成這樣的認識,並且用來評判皇帝?
——是那所謂的保持原本心境的“一群人”麽?
嬴政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
難道真有人登上皇位,然後還不遵循天下常理,不維護江山社稷,而是一心的給黔首謀好處吧?
而且這還不隻是一個人,是一群人?
這樣的情況,如何能夠坐穩江山,又如何能夠穩固統治,繼而開創大業?
-
至於說明朝之前的百姓們,則感到了幾分茫然。
對於朱元璋這麽一個被拎出來舉例子,以農民出身的成為高高在上的皇帝的人,他們是震撼的——居然真的可以嗎?原來出身卑賤,竟也能夠成為天下之主?
這是多麽的不可思議!
如果這件事情不是這個神跡告訴他們的,那他們隻會覺得是某個人做夢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簡稱做夢夢傻了。
但是這件事情是神跡中提到的……有些人依舊沉默麻木,自覺自己這樣的情況與這朱元璋根本沒有任何可比性;但也有人的心髒逐漸跳動了起來,原來這不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對於那個“朱元璋竟然沒有站在百姓這一邊”,他們的內心多多少少都有些茫然——皇帝還要站在百姓一邊嗎?
皇帝怎麽可能會站在百姓一邊?這和皇帝原來是個什麽出身有什麽關係嗎?
皇帝不會站在百姓一邊的,這才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也從沒有指望過皇帝會站在他們這樣的草芥一邊——即使對方是一個明君。
這難道還有什麽問題嗎?
-
這一回,天邊的存在和每個人眼前的存在徹底熄滅。
百姓們重新開始忙活手中的活計,間或聊一聊這一次看到的內容,聊一聊當今天下的情況——雖然大部分人其實根本不知道如今天下究竟是什麽樣子的。
而各個朝廷也在進行各種政策的製定,調整之前的種種舉措。
-
此次故事中的內容實在豐富,對於朝廷而言,不僅是後來的農民起義的情況值得重視,前麵西漢末年的種種分析、王莽的各種失敗改革,對於他們的用處甚至更大。
特別是那些處於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之前的朝廷和皇帝們。
如果說後來的朝廷都知道王莽和綠林起義,也知道西漢末年的混亂情況,那麽西漢末年之前的皇帝們以及眾多朝臣,對此就真的是一無所知了。
從這些內容中,他們可以明確這些內容:
首先,王莽的這一堆改革都沒有什麽價值,很多改革措施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問題,譬如他的貨幣改革;或者,因為沒有合適的具體計劃、沒有恰當的執行人選、沒有正確的周遭環境,改革必然會失敗,甚至會進一步動搖朝廷的根基;
其次,對外宣揚天命,講天人感應、受命於天的故事也就罷了,但可不能把皇帝自己都反過來忽悠瘸了啊!
特別是對此主動推廣的劉徹,他對於大漢後來的皇帝們的不爭氣簡直是氣得肝疼:你們身為一個皇帝,皇帝該有的理直氣壯到哪兒去了?
朕在位的期間也沒少了各種天災,朕還增收賦稅,可是朕有覺得是朕的問題嗎?有覺得朕真的做錯了嗎?有覺得上天拋棄朕了嗎?
第三,必須加強朝廷對地方上的控製力——不僅是為了防備可能出現的造反事件,也是要盡可能避免過於強大的地方豪族的誕生。
大漢能夠走到天怒人怨、走到被王莽輕鬆篡權、到後來地方上起義頻頻的地步,和地方豪強勢力大漲斷不了關係。如果朝廷對地方上的掌控一如既往的話,如果沒有什麽地方豪強、黔首不被私自加稅壓榨的話……朝廷的情況必然會好上不知道多少。
而壓製地方豪強這個問題,,一刻都鬆懈不得。
隻要稍有鬆懈,讓他們的力量有所發展,那麽朝廷轉過頭來想要重新將其壓製下去,就相當艱難,甚至概率渺茫了。
君不見即使經過了那樣長時間的天下亂戰,改朝換代,大漢重建,可地方豪強們卻依舊活蹦亂跳、生龍活虎麽?
-
另一個情緒激烈的時期,是宋朝,或者說,北宋。
雖然他們理論上不應該情緒這般激動,至少不應該比東漢或者三國更加激動,可他們確實如此——可另一個角度而言,好像也並沒有違背邏輯。
因為他們群情激奮,為之爭執不斷的,是主戰主和、進攻還是防守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當時的大宋朝堂上已經吵了許久,本就是一個熱門話題,每天都有人真情實感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問候另一方個人的方方麵麵和全家。而這一次的故事,隻是給了他們有一個用來佐證自己理論的例子而已。
“官家,出兵不可取啊!”有主和派聲嘶力竭,慷慨激昂,“新朝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正是因為王莽即使在當時都沒有停止對外出兵,導致民力困竭……”
他的話還沒說完,立刻就被主戰派打斷:“胡言亂語,毫無邏輯!天下大亂、綠林起義,和王莽有沒有對外出兵有什麽關係?民力困竭也是因為王莽倒行逆施,胡亂改革,縱容不法!”
“我的觀點哪裏有問題?王莽確實胡亂改革,但是難道他隨意出兵而不理會國內情況,不是導致民力困竭的原因之一嗎?不是他的倒行逆施之舉嗎?”
主和派憤憤反駁,隨後看向皇帝:“官家,我大宋決不能重蹈此覆轍,如今天下亦有災情,怎麽可能在這時候隨意出兵?”
“官家,這完全是誇大其詞,王莽之敗完全是因為當時天下混亂,百姓衣食無著,這與他出兵並無多少關聯!我大宋天下太平,即使偶有災情也可以即使安置,如何能夠與新朝相較?”主戰派也對皇帝道。
話音剛落,雙方還不忘繼續眼神廝殺。
-
在天邊暗下去的這段時間,西漢、新莽、起義軍都在做著各自的調整。
西漢,漢元帝漢哀帝等皇帝直接斬殺了王莽以絕後患,因為有著上天指示在前,這樣的做法沒有任何人覺得不妥。
而他們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農民起義,不是,造反的問題——但是相比起王莽,這個問題就不知道難了多少倍。
該怎麽解決流民四起,到處作亂造反的情況?首先要解決流民,讓流民回到原籍,或者就近分配一個地方安頓。可是流民憑什麽聽從朝廷的話回鄉或者就近安頓?
他們需要一個落腳之地,需要一個能夠紮根的條件,也就是土地。
但是問題就來了,朝廷從哪裏給他們找到足夠的土地分出去?朝廷的手中根本沒有多少空餘的土地——不是被地方大族所掌握,就是皇帝和宗室們自己手中的土地。不論哪一種,都不可能吐出來分給百姓。
至於說分給百姓們荒地讓他們去開荒……這種選擇到底是苦差事兒,且也需要滿足一定條件。
-
新朝,王莽暫時停下了自己的各種改革,雖然改革之心依舊蠢蠢欲動,但是他確實發現自己的改革好像稍稍有點問題;再者大敵當前,他也需要騰出手來處理。
綠林軍造成的影響,不僅是讓天下各地對朝廷心懷疑慮,也讓朝中不少原本對他登基之事的支持者或中立者開始動搖——他花費了那麽多的心血,付出了那麽多的代價,他絕不可能允許自己像是這上麵一樣那樣悲慘的死去!
但是如何解決?他隻能先選擇派兵前去鎮壓綠林軍和赤眉軍,趁他們還沒有發展到後來的規模;再去南陽解決了劉秀兄弟,並且加強對劉氏宗親的監管力度。
至於說從根本上解決四起的反對之聲,王莽覺得這件事情得慢慢來。
畢竟,如今的天下經過了時間的推移,情況比之西漢末年要更為惡劣,流民的數量翻了不知道幾倍,選擇占山為王、攻打郡縣的隊伍每天都能冒出來幾個新的。
王莽雖然很多時候對天下民情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但是經過了自己改革屢屢失敗最終亡國的講解之後,倒也能夠認真地看一看這四麵硝煙的處境了。
-
綠林軍此時早已分兵,王匡和王鳳在看到了可能的發展後,決定嚐試找到一個長期據點,試一試那上麵說的什麽建設和經營。
當然,這個長期據點需要等他們換一條路換個方向之後再找——王莽現在肯定想要找到他們的蹤跡,將他們提前解決;而他們確實目前沒有一個可靠的據點,兵力也不夠強大。
所以不如他們提前轉移,默默發展。
赤眉軍在樊崇的帶領下,已經開始了建立根據地的嚐試。
他倒沒有打算轉移,畢竟他們所有人的大本營都在這裏,他們的根基和關係網也都在這裏,沒有比這裏更適合作為他們根基的地方了。
至於說王莽派兵前來……這片地區誰能比他們更加了解?況且朝廷大軍開拔,也需要一段時間,足夠他們做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