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天下大局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老人內心無奈的時候,各個時空的“天下”都慢慢地出現了一些百姓的聲音。
(唐)【江南東道-信州-上饒縣-甲(隱藏姓名):朝廷有朝廷的打算,某也有某必須要做的事情,這和朝廷並不衝突,也算是在某和朝廷之間的兩全吧。】
【江南東道-信州-上饒縣-乙:……是我想到的那件事情嗎?不過上饒縣這邊的事情也挺多的,其實哪件事情都應該去處理】
【江南東道-信州-上饒縣-丙:現在能幹就幹唄,還顧慮什麽?顧慮家人也就罷了,至於天下,天下都已經變成這樣了,大唐還能存在多久都不知道】
接下來,倒是沒有上饒縣的隱藏姓名的人士出來發聲了,第三個人的話引動了同時期乃至之後時期的不少大唐百姓的共鳴,加上已經有人發言在先,所以不少人都發了簡短的話語,表示自己對這句話的讚成。
當然,也有不少人表示了對大唐的不舍,並不希望大唐覆滅的願望,以及對當年輝煌的大唐的懷念。
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又出現了一些人隱藏了姓名、甚至地區,直接變成了“某地-甲”這樣的稱號,然後憤怒地指責地方節度使和官員,大罵地方軍閥、怒噴大唐朝堂。
這些唐朝中後期的人們都能理解的內容,卻在大唐中前期的人們之中引發了劇烈震蕩。
——這個“天下”談天區,可是包含了各個時空的大唐群眾的。
中前期的百姓、官員、皇帝、士人都看出來了大唐日後出了大問題,一個個急得抓耳撓腮,想要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
可是,那些在中後期的百姓眼中清楚無比的內容,在他們這些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的人眼中,就是一個個□□□□。
不少不識字的百姓、識字的官員皇帝,都還猜測了一番這是不是什麽新型的文字或者符號,是不是隱藏了什麽深奧的含義……但沒過多久,就不得不遺憾地承認,這東西沒有什麽別的意思,就是不允許他們看到真實內容而已。
中前期的百姓甚至都直接發問了,但得到的回複依舊又是一連串的□□□□□。
直到又冒出來一個上饒縣的人,【江南東道-信州-上饒縣-甲:不用問了,我們現在的皇帝應當在你們的皇帝之後,所以你們看不到我們發的內容。我們也看不到再往後的人發的一部分內容。】
“甲”沒有說的是,雖然有些直接的內容他們不能看到,但是一些後來的百姓抱怨糧食昂貴、抱怨布匹漲價、抱怨買不到鹽、碳之類的內容,他們卻能夠看到。
而從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市井抱怨之中,已經足以讓他們這些有心人拚湊出來一些信息了。
不過就算他沒有說,想來那些能夠看到這些內容的王公貴族、皇帝百官,也能夠想明白吧。
李世民等皇帝,以及他們倚重的能臣們,當然想到了。
“快,將一些重點內容記下來,所有人都記。”李世民頓時道,每個人側重的點不同,能夠覺察出來的關鍵信息也有差異,所有人都記,才是最全麵最保險的收集信息的方法。
而鑒於不知道這些百姓發表的話語能夠保存多久,現在直接記下來,他才能放心。
-
同樣有農人對於劉秀的措施感到不滿,雖然他們也不是東漢初期的百姓。
“憑什麽那些人被遷到其他地方之後,還能分到田地,還能繼續過日子?!”他們的怒火衝天。
對於他們而言,什麽大局不大局,這和自己有什麽關係?或者說,盜賊橫行的大局和自己有關,但是處置豪強要顧全的大局就和自己沒有關係了。
——豪強處置得越徹底,他們才越高興呢。
“明知道這些個豪強有做那盜賊之事,但是憑什麽不處死他們?”有人想到自己家中僅有的薄田,又想到自己和家人日日掙命一般地勉強活著,便愈發厭惡起這種處置方式來。
這還有什麽可顧慮的?都已經有證據了,為什麽還要好好安置這些豪強?
如果說是要斬斷他們在原本地區的力量,那直接殺了豪強難道不行嗎?為什麽還要給他們分田?!
農人們不明白,也不理解。
土地就是他們的根。
那些豪強做下了如此惡事,不說直接處死,還要給他們分配田地,讓他們好好過日子……好好過日子!他們還能好好過日子!
但是他們這些農人呢?他們什麽時候才能真的好好過日子?
“或許這是因為他想要做一個仁君?”有人道,他還是聽過仁君這個說法的,都說仁君就是仁慈的好皇帝。
這話頓時被在場之人紛紛表示不屑:“仁君,對那些豪強們的仁君?”跟我們這種農人有什麽關係?[注]
---------------------
信州是唐肅宗時期把饒州和衢州拆了一點拚成的;而上饒縣原本屬於饒州,並且在武德七年並入了饒州的弋陽縣,唐肅宗在設置信州的時候又把上饒縣拆了出來。
弋陽縣就是現在江西上饒市的下轄縣,而上饒縣據百科應該是上饒市的廣信區。
簡而言之,信州和上饒縣的出現,是在唐肅宗時期,唐朝中前期的人是不知道這麽個地方的——當然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天下有什麽縣,除了自己家鄉之外的地區,即使有變動他們也察覺不出來;
但對於朝臣、士人、皇帝這些知道一些天下地理,或者能夠看到輿圖的人而言,意義就不同了。
文末的這個[注],是指農民們的立場和劉秀的立場不同,二者的利益也不同,劉秀的行為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不能理解也不願意接受的;
再者,以當時的教育,農民們也不知道什麽天下大局,也不明白朝堂政治,所以他們也不能從這方麵理解劉秀的做法——當然,或許農民們即使知道天下大局,也不願意接受劉秀的做法,畢竟豪強們還能過日子的結果,根本不是他們願意接受的,他們也會覺得這個大局和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
(唐)【江南東道-信州-上饒縣-甲(隱藏姓名):朝廷有朝廷的打算,某也有某必須要做的事情,這和朝廷並不衝突,也算是在某和朝廷之間的兩全吧。】
【江南東道-信州-上饒縣-乙:……是我想到的那件事情嗎?不過上饒縣這邊的事情也挺多的,其實哪件事情都應該去處理】
【江南東道-信州-上饒縣-丙:現在能幹就幹唄,還顧慮什麽?顧慮家人也就罷了,至於天下,天下都已經變成這樣了,大唐還能存在多久都不知道】
接下來,倒是沒有上饒縣的隱藏姓名的人士出來發聲了,第三個人的話引動了同時期乃至之後時期的不少大唐百姓的共鳴,加上已經有人發言在先,所以不少人都發了簡短的話語,表示自己對這句話的讚成。
當然,也有不少人表示了對大唐的不舍,並不希望大唐覆滅的願望,以及對當年輝煌的大唐的懷念。
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又出現了一些人隱藏了姓名、甚至地區,直接變成了“某地-甲”這樣的稱號,然後憤怒地指責地方節度使和官員,大罵地方軍閥、怒噴大唐朝堂。
這些唐朝中後期的人們都能理解的內容,卻在大唐中前期的人們之中引發了劇烈震蕩。
——這個“天下”談天區,可是包含了各個時空的大唐群眾的。
中前期的百姓、官員、皇帝、士人都看出來了大唐日後出了大問題,一個個急得抓耳撓腮,想要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
可是,那些在中後期的百姓眼中清楚無比的內容,在他們這些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的人眼中,就是一個個□□□□。
不少不識字的百姓、識字的官員皇帝,都還猜測了一番這是不是什麽新型的文字或者符號,是不是隱藏了什麽深奧的含義……但沒過多久,就不得不遺憾地承認,這東西沒有什麽別的意思,就是不允許他們看到真實內容而已。
中前期的百姓甚至都直接發問了,但得到的回複依舊又是一連串的□□□□□。
直到又冒出來一個上饒縣的人,【江南東道-信州-上饒縣-甲:不用問了,我們現在的皇帝應當在你們的皇帝之後,所以你們看不到我們發的內容。我們也看不到再往後的人發的一部分內容。】
“甲”沒有說的是,雖然有些直接的內容他們不能看到,但是一些後來的百姓抱怨糧食昂貴、抱怨布匹漲價、抱怨買不到鹽、碳之類的內容,他們卻能夠看到。
而從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市井抱怨之中,已經足以讓他們這些有心人拚湊出來一些信息了。
不過就算他沒有說,想來那些能夠看到這些內容的王公貴族、皇帝百官,也能夠想明白吧。
李世民等皇帝,以及他們倚重的能臣們,當然想到了。
“快,將一些重點內容記下來,所有人都記。”李世民頓時道,每個人側重的點不同,能夠覺察出來的關鍵信息也有差異,所有人都記,才是最全麵最保險的收集信息的方法。
而鑒於不知道這些百姓發表的話語能夠保存多久,現在直接記下來,他才能放心。
-
同樣有農人對於劉秀的措施感到不滿,雖然他們也不是東漢初期的百姓。
“憑什麽那些人被遷到其他地方之後,還能分到田地,還能繼續過日子?!”他們的怒火衝天。
對於他們而言,什麽大局不大局,這和自己有什麽關係?或者說,盜賊橫行的大局和自己有關,但是處置豪強要顧全的大局就和自己沒有關係了。
——豪強處置得越徹底,他們才越高興呢。
“明知道這些個豪強有做那盜賊之事,但是憑什麽不處死他們?”有人想到自己家中僅有的薄田,又想到自己和家人日日掙命一般地勉強活著,便愈發厭惡起這種處置方式來。
這還有什麽可顧慮的?都已經有證據了,為什麽還要好好安置這些豪強?
如果說是要斬斷他們在原本地區的力量,那直接殺了豪強難道不行嗎?為什麽還要給他們分田?!
農人們不明白,也不理解。
土地就是他們的根。
那些豪強做下了如此惡事,不說直接處死,還要給他們分配田地,讓他們好好過日子……好好過日子!他們還能好好過日子!
但是他們這些農人呢?他們什麽時候才能真的好好過日子?
“或許這是因為他想要做一個仁君?”有人道,他還是聽過仁君這個說法的,都說仁君就是仁慈的好皇帝。
這話頓時被在場之人紛紛表示不屑:“仁君,對那些豪強們的仁君?”跟我們這種農人有什麽關係?[注]
---------------------
信州是唐肅宗時期把饒州和衢州拆了一點拚成的;而上饒縣原本屬於饒州,並且在武德七年並入了饒州的弋陽縣,唐肅宗在設置信州的時候又把上饒縣拆了出來。
弋陽縣就是現在江西上饒市的下轄縣,而上饒縣據百科應該是上饒市的廣信區。
簡而言之,信州和上饒縣的出現,是在唐肅宗時期,唐朝中前期的人是不知道這麽個地方的——當然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天下有什麽縣,除了自己家鄉之外的地區,即使有變動他們也察覺不出來;
但對於朝臣、士人、皇帝這些知道一些天下地理,或者能夠看到輿圖的人而言,意義就不同了。
文末的這個[注],是指農民們的立場和劉秀的立場不同,二者的利益也不同,劉秀的行為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不能理解也不願意接受的;
再者,以當時的教育,農民們也不知道什麽天下大局,也不明白朝堂政治,所以他們也不能從這方麵理解劉秀的做法——當然,或許農民們即使知道天下大局,也不願意接受劉秀的做法,畢竟豪強們還能過日子的結果,根本不是他們願意接受的,他們也會覺得這個大局和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