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獨特生態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漢獨有的政治生態是什麽呢?除了世家大族之外——是小皇帝,是太後攝政,是外戚專權,是皇帝奪權,是皇帝死的早,是以上這一切的循環。】
【這個循環從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就開始了。】
【東漢的第三任皇帝,是漢章帝,他繼位時約二十歲,駕崩時為三十三歲。隨後,由皇太子即位,是為漢和帝,時年九歲。】
【九歲的孩子能幹什麽?雖然古代大多早熟,但是九歲顯然也不是一個能夠治國理政的年齡。因此,順理成章地,太後攝政。】
【此時的太後是章德竇皇後,她出身名門,曾祖父是雲台三十二將之一、大司空竇融,再往上追溯還是章武侯竇廣國——漢文帝竇皇後的弟弟;
她的母親則是沘陽公主,是劉秀和郭聖通的孫女、原太子後東海王劉疆的長女,在漢明帝時期還與兩個妹妹一同被特例封侯。】
【總而言之,竇皇後的家族實力強勁,足以支撐她治理朝政,而不是和皇帝一起成為一個擺設。】
【竇皇後家族實力強勁,她本人也比較有政治頭腦和政治眼光,加上她還有個得力的兄弟——竇憲,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威名響徹大漠,成功地傳揚了漢朝的聲名,也幫助竇皇後穩固了權力。】
【從政績這個角度講,竇皇後確實推動了東漢向著極盛前進。】
【而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太後專權,大多時候必然會引起外戚專權。】
【這不是太後本人就一定多麽喜歡賣弄權力,也不是外戚就一定絲毫不把皇帝放在眼裏,還不是他們對於原本的朝臣就有多麽大的意見——這是太後執政的必然性。】
劉秀不可思議:“什麽循環?”
他是不是眼睛花了,或者耳朵出問題了,怎麽會聽到看到這麽離譜的東西?
——什麽循環?循環什麽?
循環皇帝早死,幼帝即位,太後攝政,外戚專權,然後皇帝親政,然後皇帝就早早地死了?然後又來一個幼帝?!
“東漢幼主實在多”,是這麽個多法嗎?
這是什麽?這是人世間能夠出現的東西嗎?這……這怎麽會落到他的大漢頭上?他的大漢做錯了什麽?天子又做錯了什麽?
……難道是他這個開國君主無德,所以才連累了自己的子孫,才影響到了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
如果未來的大漢江山真的全都是小皇帝的話,劉秀覺得自己可能真的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這個先祖做錯了什麽,以至於惹怒了上天。
如今已經是建武二十多年,太子已經從劉疆改為了劉莊,換言之,劉疆已經變成了東海王了。
從沘陽公主的身份來看,他的愛子成功即位,劉疆一直都是東海王;但是他的孫輩繼位時才不過二十歲,雖然這個年齡也還可以,至少不是幼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劉莊並不十分長壽。
——除非他長壽之後,又立了一個幼子為太子。
但國賴長君,劉秀覺得自己喜歡的好大兒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那讓他痛心的結果就出來了:雖然他的兒子並非早逝,但是也年壽不永。
這叫他何等崩潰!
再疊加上後來的大漢的循環,簡直是給了劉秀一錘重擊。
-
“太後執政,當然得依靠娘家人啊。”劉邦笑道,對於這一點,他並不覺得如何,這是必然的結果,不是某個太後不親近娘家人就能改變的。
隻要她要臨朝,隻要她要攝政,隻要她不想成為一個擺設一個空殼,她就必須任用一下娘家人——這不隻是什麽親情,更是利益交換,是共同利益體。
這個共同利益體,不是太後說不存在就不存在的,朝臣們都認為你們一體,天下人都認為你們是一體的,你否認有用嗎?
要讓劉邦震驚,還是那個幼帝和皇帝早死的這個循環比較讓他震驚。
這東漢是幹了什麽?
至於說太後這件事情……“信任太後和外戚,還是信任朝中大臣,就看皇帝的選擇了。”
隻要出現幼帝的情況,即使沒有太後和外戚,也會出現大權獨攬的大臣,反正總會有至少一個。選擇誰,那就要看皇帝認為哪個更加可靠、更好解決。
【整個古代史,包括現代,血緣都是在人們眼中最堅固、最可靠、最不可磨滅的聯係。】
【大家先不要反駁哈,放在現代或許還有辯駁的可能性,但是放在古代,這個理論是所有人都默認的鐵律,即使有些“個例”,但也絕對無法撼動人們心中的認知。】
【特別是在政治鬥爭上。】
【我們來做個假設,你是一個官員,但是你從小就備受家族內部的欺壓,等你獨立有能力之後,一直盡可能地離家族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遠遠的,時間久了,外麵的人也都知道你們關係不好。】
【但是,當你們家族的某個人幹了一件大事,招致了皇帝的厭惡,決定要給他一個三族或者九族套餐,也給別的朝臣殺雞儆猴,難道皇帝會因為你與家族素來不和就放過你嗎?】
【再或者,不是皇帝厭惡,而是另一派係的大臣與家族所在這個派係爭鬥,難道會放過你嗎?】
【同理,如果你招惹了人,或者礙了誰的路,那麽對方下手的時候,同樣會牽扯到你的家族。】
【這就是在古人眼中,特別是政治鬥爭之中的判斷。】
【家族血緣,就是最牢固的紐帶,在特殊時候最可靠,處理政敵的時候也必須不能放過他們家族中的人。】
【這個道理放在太後和外戚身上是一樣的。】
【太後攝政,她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班子——這是參與政治的必備條件,否則就是個花瓶而已;】
【那麽,這套班子該怎麽建立?當然是先找自己的家族,包括父族和母族,畢竟血緣關係擺在那裏;再者,即使太後不找,可在外人、在朝臣們眼中,他們也都是一體的;】
【有沒有可能找一些非血緣的大臣成為自己的班底?當然有可能,但是這通常不是第一時間的選擇,順序要排在後麵。】
【既然必須要找家族作為班底、作為自己處理朝政的抓手,那自然而然的,就需要在朝堂上擴大自己的家族的力量——否則,朝堂上隻有小貓兩三隻,那還算什麽班底?】
【當然,還有另一個邏輯:反正家族和自己是被視為一體的,就算自己不給家族增加權力,那他們也不會落得好——隻要自己攝政,他們就會和一些大臣站在對立麵;那麽,與其讓家族毫無還手之力,那還不如努力地給他們增加籌碼,也是給自己增加籌碼。】
【雖然理論上太後可以還政,但是人心難測——要是自己乖乖地還政了,可皇帝和反對自己的大臣還是不願意放過自己呢?】
【主動權還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嘛。】
【因此,太後攝政,基本上必然會帶來外戚勢力的擴張,以及外戚專政。】
【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會帶來接下來的發展——皇帝奪權。】
【這個循環從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就開始了。】
【東漢的第三任皇帝,是漢章帝,他繼位時約二十歲,駕崩時為三十三歲。隨後,由皇太子即位,是為漢和帝,時年九歲。】
【九歲的孩子能幹什麽?雖然古代大多早熟,但是九歲顯然也不是一個能夠治國理政的年齡。因此,順理成章地,太後攝政。】
【此時的太後是章德竇皇後,她出身名門,曾祖父是雲台三十二將之一、大司空竇融,再往上追溯還是章武侯竇廣國——漢文帝竇皇後的弟弟;
她的母親則是沘陽公主,是劉秀和郭聖通的孫女、原太子後東海王劉疆的長女,在漢明帝時期還與兩個妹妹一同被特例封侯。】
【總而言之,竇皇後的家族實力強勁,足以支撐她治理朝政,而不是和皇帝一起成為一個擺設。】
【竇皇後家族實力強勁,她本人也比較有政治頭腦和政治眼光,加上她還有個得力的兄弟——竇憲,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威名響徹大漠,成功地傳揚了漢朝的聲名,也幫助竇皇後穩固了權力。】
【從政績這個角度講,竇皇後確實推動了東漢向著極盛前進。】
【而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太後專權,大多時候必然會引起外戚專權。】
【這不是太後本人就一定多麽喜歡賣弄權力,也不是外戚就一定絲毫不把皇帝放在眼裏,還不是他們對於原本的朝臣就有多麽大的意見——這是太後執政的必然性。】
劉秀不可思議:“什麽循環?”
他是不是眼睛花了,或者耳朵出問題了,怎麽會聽到看到這麽離譜的東西?
——什麽循環?循環什麽?
循環皇帝早死,幼帝即位,太後攝政,外戚專權,然後皇帝親政,然後皇帝就早早地死了?然後又來一個幼帝?!
“東漢幼主實在多”,是這麽個多法嗎?
這是什麽?這是人世間能夠出現的東西嗎?這……這怎麽會落到他的大漢頭上?他的大漢做錯了什麽?天子又做錯了什麽?
……難道是他這個開國君主無德,所以才連累了自己的子孫,才影響到了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
如果未來的大漢江山真的全都是小皇帝的話,劉秀覺得自己可能真的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這個先祖做錯了什麽,以至於惹怒了上天。
如今已經是建武二十多年,太子已經從劉疆改為了劉莊,換言之,劉疆已經變成了東海王了。
從沘陽公主的身份來看,他的愛子成功即位,劉疆一直都是東海王;但是他的孫輩繼位時才不過二十歲,雖然這個年齡也還可以,至少不是幼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劉莊並不十分長壽。
——除非他長壽之後,又立了一個幼子為太子。
但國賴長君,劉秀覺得自己喜歡的好大兒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那讓他痛心的結果就出來了:雖然他的兒子並非早逝,但是也年壽不永。
這叫他何等崩潰!
再疊加上後來的大漢的循環,簡直是給了劉秀一錘重擊。
-
“太後執政,當然得依靠娘家人啊。”劉邦笑道,對於這一點,他並不覺得如何,這是必然的結果,不是某個太後不親近娘家人就能改變的。
隻要她要臨朝,隻要她要攝政,隻要她不想成為一個擺設一個空殼,她就必須任用一下娘家人——這不隻是什麽親情,更是利益交換,是共同利益體。
這個共同利益體,不是太後說不存在就不存在的,朝臣們都認為你們一體,天下人都認為你們是一體的,你否認有用嗎?
要讓劉邦震驚,還是那個幼帝和皇帝早死的這個循環比較讓他震驚。
這東漢是幹了什麽?
至於說太後這件事情……“信任太後和外戚,還是信任朝中大臣,就看皇帝的選擇了。”
隻要出現幼帝的情況,即使沒有太後和外戚,也會出現大權獨攬的大臣,反正總會有至少一個。選擇誰,那就要看皇帝認為哪個更加可靠、更好解決。
【整個古代史,包括現代,血緣都是在人們眼中最堅固、最可靠、最不可磨滅的聯係。】
【大家先不要反駁哈,放在現代或許還有辯駁的可能性,但是放在古代,這個理論是所有人都默認的鐵律,即使有些“個例”,但也絕對無法撼動人們心中的認知。】
【特別是在政治鬥爭上。】
【我們來做個假設,你是一個官員,但是你從小就備受家族內部的欺壓,等你獨立有能力之後,一直盡可能地離家族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遠遠的,時間久了,外麵的人也都知道你們關係不好。】
【但是,當你們家族的某個人幹了一件大事,招致了皇帝的厭惡,決定要給他一個三族或者九族套餐,也給別的朝臣殺雞儆猴,難道皇帝會因為你與家族素來不和就放過你嗎?】
【再或者,不是皇帝厭惡,而是另一派係的大臣與家族所在這個派係爭鬥,難道會放過你嗎?】
【同理,如果你招惹了人,或者礙了誰的路,那麽對方下手的時候,同樣會牽扯到你的家族。】
【這就是在古人眼中,特別是政治鬥爭之中的判斷。】
【家族血緣,就是最牢固的紐帶,在特殊時候最可靠,處理政敵的時候也必須不能放過他們家族中的人。】
【這個道理放在太後和外戚身上是一樣的。】
【太後攝政,她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班子——這是參與政治的必備條件,否則就是個花瓶而已;】
【那麽,這套班子該怎麽建立?當然是先找自己的家族,包括父族和母族,畢竟血緣關係擺在那裏;再者,即使太後不找,可在外人、在朝臣們眼中,他們也都是一體的;】
【有沒有可能找一些非血緣的大臣成為自己的班底?當然有可能,但是這通常不是第一時間的選擇,順序要排在後麵。】
【既然必須要找家族作為班底、作為自己處理朝政的抓手,那自然而然的,就需要在朝堂上擴大自己的家族的力量——否則,朝堂上隻有小貓兩三隻,那還算什麽班底?】
【當然,還有另一個邏輯:反正家族和自己是被視為一體的,就算自己不給家族增加權力,那他們也不會落得好——隻要自己攝政,他們就會和一些大臣站在對立麵;那麽,與其讓家族毫無還手之力,那還不如努力地給他們增加籌碼,也是給自己增加籌碼。】
【雖然理論上太後可以還政,但是人心難測——要是自己乖乖地還政了,可皇帝和反對自己的大臣還是不願意放過自己呢?】
【主動權還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嘛。】
【因此,太後攝政,基本上必然會帶來外戚勢力的擴張,以及外戚專政。】
【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會帶來接下來的發展——皇帝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