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女學
穿成瘋批廠公的親閨女 作者:喜歡樂器長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知從何時開始,關於女子獨立自主,頂門立戶的事跡在大越各地傳開。
前朝以女子之身率領大軍戰勝北疆人的明雲將軍,某個小國的女帝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將即將覆滅的王朝重新帶上正軌。
就算本朝也有,開國皇帝的洛皇後,在夫君對外征戰時,帶著幾個幼子堅守國門絕不後撤的英勇,後又在大越開國之初提出不少有力政見,奠定了大越的基礎。
還有玉夫子,學識淵博,見識遼闊,更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以女子身份成為後世敬仰的大家。
諸如此類女子不輸男兒的事情數不勝數,上到皇後下到農婦,卻因他們女子的身份便被後世刻意忽略她們做出的貢獻。
而今淩萱安排人大肆宣講,總算還了她們該有的榮譽。
也正因為她不遺餘力地宣傳女子不輸男子的事跡,現下已經有不少女子從後宅走了出來。
趁著眾人熱情高漲之際,淩萱趁熱打鐵宣傳女學。
世家勳貴通常會請夫子在家教學,不管男女都會學習,她偷換概念,表示隻要在女學就讀,成績合格的女子都能獲得“畢業證”,而這畢業證是以後她們參加選秀的第一道門檻。
程牧為了支持淩萱,將家中年紀適中的嫡女庶女都送到女學之中,還讓他手下的人也這樣做。
有了第一批官家女子的進入,同時又有傳聞說貴女沒有女學的資格證就如出門不著衣般丟臉。
很快京中各家貴女都被送到了女學中。
淩萱第一步成功,接著她把目標放在商戶家的女兒身上,這些商戶比勳貴好解決得多。
隻要透露這女學是淩萱所辦,有顧子瑜這個例子在前,他們為了能與淩萱攀上一星半點的關係,也不會拒絕讓女兒入學。
而商戶人家入學的條件就是花錢,這對於他們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
第二步達成,最後一步才是淩萱最看中的,她要用勳貴為她造勢,商戶為她籌集銀兩。
然後借著這兩者去招募那些貧寒出身又極具天賦的女孩,就算他們家中父母不願,但知道女學中有這麽多勳貴人家也會同意,然後再用籌集到的銀兩貼補這些女孩,讓她們不需為生計所擾。
這時李賢傳她進宮,她相信民間的消息陛下定然已經知曉,她得順勢向陛下提出新的意見。
“淩尚宮,關於最近民間對女子獨立的說法你怎麽看。”
“陛下,奴婢認為單論頭腦來說女子並不存在不如男子的情況,甚至在有的細節上麵女子比男子更加敏銳,就如大公主。”
她扯出李蕊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李賢想到女兒嘴角不露出笑意,當時李蕊來禦書房探望他時他讓女兒看了賬本。
本想讓她看看這些官員有多大膽,誰知她竟然從這些賬本中看出了許多未曾記錄在上麵的東西。
例如官員的喜好和他們善用的手段,從而引發出他們可能會藏匿貪汙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朝廷才會順利找到這些基本無法找到的銀兩。
“你說得確實有理,女子體力不及男子,但旁的方麵倒沒什麽明顯的弱勢。”
“奴婢鬥膽想請陛下下旨開放女子也能入朝為官的律令。”她忐忑說著。
她的話讓李賢有些遲疑,“女子為官怕是不適合。”
“陛下,就是因為這世道對女子有太多不公,導致她們的才華不能施展,優秀如大公主,難道您心裏真的沒有一絲絲希望她能大展拳腳的想法嗎?”
李賢沉默了,他這幾個兒女,確實隻有蕊兒最像他,不管是計謀還是什麽,他其實無數次想讓蕊兒能以女子之身在朝堂有一席之地。
“行,你先去試試,若你的想法行得通,朕也願意試上一試。”
李賢鬆口讓淩萱大感欣喜,女子為官似乎不再是天馬行空的想法。
隻不過這一政策嘴上說著容易,推行起來卻難如登天。
尤其是那些自詡清高的儒生,他們聚集起來在孔廟哭訴,直言女子為官猶如天方夜譚,女子入學簡直是在汙蔑聖賢。
不過淩萱早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早早便安排訓練好的女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同那些學子辯論。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才是女子的天職。”
“你們壓製女子,將其禁錮在後宅中,不就是害怕被女子壓過嗎。”
“自古以來哪裏有女子拋頭露麵的說法,更別論還要涉足朝政,談論國家大事。”
這些男子話裏話外都是對女子的不屑和輕蔑。
淩萱安排的女子冷笑一聲,“誰說沒有女子從政的先例,這位先生莫不是忘了西南可是本朝唯一一個女子可以為官的地方,且集州淩氏的先祖便是女土司,也是第一任集州宣慰使。”她有理有據地反駁著。
這是淩萱的先祖,與太祖皇帝同處一個時代,以自身的優秀被擁護為第一任宣慰使,在位期間帶領集州百姓將所在地區發展得極其繁榮。
後因她出色的戰功又從西南調到東南沿海抗倭,太祖皇帝極其欣賞她,言她一人能敵十萬雄兵,甚至差點為她破了女子不能為官的先例。
後因種種原因作罷,不過後麵出現的女土司也是因為她才有機會成為掌權者,原先羈縻製度下的西南各部族女首領亦能同男首領一樣被封官賜爵,雖隻是針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特許,以示尊重其風俗,不過也算是重大的突破。
甚至可以說,當年之所以不對淩家趕盡殺絕,也是看了幾分她的薄麵。
那人氣急,“西南乃化外蠻夷之地,向來不尊儒法,豈能與我中原相提並論。”
“此言差矣,西南與京都同屬大越土地,你之所言莫非是想分裂大越?”
那人狠拂了下衣袖,“就算如此,可西南也不能代表整個大越,現下除了西南其餘地區依舊是男子為主。”
“說來說去不過就是你們固執而迂腐的偏見,害怕不如女子找的借口。”
“你...”
那人還想說什麽,大公主的鑾駕突然出現。
他們的談話她自然聽見,將這些學子官員拐彎抹角地說了一遍,那些人不敢說她什麽。
“本宮以為,能力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無關男女。”
她也是女子,知道女子的不易,加上自己的私心,這也算出了口氣。
這場辯論傳到李賢耳中,他獨自一人在太廟待了許久。
出來之後便下了旨意,日後朝廷取賢不可挑出身、性別、容貌等一係列與能力無關的東西。
前朝以女子之身率領大軍戰勝北疆人的明雲將軍,某個小國的女帝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將即將覆滅的王朝重新帶上正軌。
就算本朝也有,開國皇帝的洛皇後,在夫君對外征戰時,帶著幾個幼子堅守國門絕不後撤的英勇,後又在大越開國之初提出不少有力政見,奠定了大越的基礎。
還有玉夫子,學識淵博,見識遼闊,更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以女子身份成為後世敬仰的大家。
諸如此類女子不輸男兒的事情數不勝數,上到皇後下到農婦,卻因他們女子的身份便被後世刻意忽略她們做出的貢獻。
而今淩萱安排人大肆宣講,總算還了她們該有的榮譽。
也正因為她不遺餘力地宣傳女子不輸男子的事跡,現下已經有不少女子從後宅走了出來。
趁著眾人熱情高漲之際,淩萱趁熱打鐵宣傳女學。
世家勳貴通常會請夫子在家教學,不管男女都會學習,她偷換概念,表示隻要在女學就讀,成績合格的女子都能獲得“畢業證”,而這畢業證是以後她們參加選秀的第一道門檻。
程牧為了支持淩萱,將家中年紀適中的嫡女庶女都送到女學之中,還讓他手下的人也這樣做。
有了第一批官家女子的進入,同時又有傳聞說貴女沒有女學的資格證就如出門不著衣般丟臉。
很快京中各家貴女都被送到了女學中。
淩萱第一步成功,接著她把目標放在商戶家的女兒身上,這些商戶比勳貴好解決得多。
隻要透露這女學是淩萱所辦,有顧子瑜這個例子在前,他們為了能與淩萱攀上一星半點的關係,也不會拒絕讓女兒入學。
而商戶人家入學的條件就是花錢,這對於他們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
第二步達成,最後一步才是淩萱最看中的,她要用勳貴為她造勢,商戶為她籌集銀兩。
然後借著這兩者去招募那些貧寒出身又極具天賦的女孩,就算他們家中父母不願,但知道女學中有這麽多勳貴人家也會同意,然後再用籌集到的銀兩貼補這些女孩,讓她們不需為生計所擾。
這時李賢傳她進宮,她相信民間的消息陛下定然已經知曉,她得順勢向陛下提出新的意見。
“淩尚宮,關於最近民間對女子獨立的說法你怎麽看。”
“陛下,奴婢認為單論頭腦來說女子並不存在不如男子的情況,甚至在有的細節上麵女子比男子更加敏銳,就如大公主。”
她扯出李蕊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李賢想到女兒嘴角不露出笑意,當時李蕊來禦書房探望他時他讓女兒看了賬本。
本想讓她看看這些官員有多大膽,誰知她竟然從這些賬本中看出了許多未曾記錄在上麵的東西。
例如官員的喜好和他們善用的手段,從而引發出他們可能會藏匿貪汙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朝廷才會順利找到這些基本無法找到的銀兩。
“你說得確實有理,女子體力不及男子,但旁的方麵倒沒什麽明顯的弱勢。”
“奴婢鬥膽想請陛下下旨開放女子也能入朝為官的律令。”她忐忑說著。
她的話讓李賢有些遲疑,“女子為官怕是不適合。”
“陛下,就是因為這世道對女子有太多不公,導致她們的才華不能施展,優秀如大公主,難道您心裏真的沒有一絲絲希望她能大展拳腳的想法嗎?”
李賢沉默了,他這幾個兒女,確實隻有蕊兒最像他,不管是計謀還是什麽,他其實無數次想讓蕊兒能以女子之身在朝堂有一席之地。
“行,你先去試試,若你的想法行得通,朕也願意試上一試。”
李賢鬆口讓淩萱大感欣喜,女子為官似乎不再是天馬行空的想法。
隻不過這一政策嘴上說著容易,推行起來卻難如登天。
尤其是那些自詡清高的儒生,他們聚集起來在孔廟哭訴,直言女子為官猶如天方夜譚,女子入學簡直是在汙蔑聖賢。
不過淩萱早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早早便安排訓練好的女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同那些學子辯論。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才是女子的天職。”
“你們壓製女子,將其禁錮在後宅中,不就是害怕被女子壓過嗎。”
“自古以來哪裏有女子拋頭露麵的說法,更別論還要涉足朝政,談論國家大事。”
這些男子話裏話外都是對女子的不屑和輕蔑。
淩萱安排的女子冷笑一聲,“誰說沒有女子從政的先例,這位先生莫不是忘了西南可是本朝唯一一個女子可以為官的地方,且集州淩氏的先祖便是女土司,也是第一任集州宣慰使。”她有理有據地反駁著。
這是淩萱的先祖,與太祖皇帝同處一個時代,以自身的優秀被擁護為第一任宣慰使,在位期間帶領集州百姓將所在地區發展得極其繁榮。
後因她出色的戰功又從西南調到東南沿海抗倭,太祖皇帝極其欣賞她,言她一人能敵十萬雄兵,甚至差點為她破了女子不能為官的先例。
後因種種原因作罷,不過後麵出現的女土司也是因為她才有機會成為掌權者,原先羈縻製度下的西南各部族女首領亦能同男首領一樣被封官賜爵,雖隻是針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特許,以示尊重其風俗,不過也算是重大的突破。
甚至可以說,當年之所以不對淩家趕盡殺絕,也是看了幾分她的薄麵。
那人氣急,“西南乃化外蠻夷之地,向來不尊儒法,豈能與我中原相提並論。”
“此言差矣,西南與京都同屬大越土地,你之所言莫非是想分裂大越?”
那人狠拂了下衣袖,“就算如此,可西南也不能代表整個大越,現下除了西南其餘地區依舊是男子為主。”
“說來說去不過就是你們固執而迂腐的偏見,害怕不如女子找的借口。”
“你...”
那人還想說什麽,大公主的鑾駕突然出現。
他們的談話她自然聽見,將這些學子官員拐彎抹角地說了一遍,那些人不敢說她什麽。
“本宮以為,能力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無關男女。”
她也是女子,知道女子的不易,加上自己的私心,這也算出了口氣。
這場辯論傳到李賢耳中,他獨自一人在太廟待了許久。
出來之後便下了旨意,日後朝廷取賢不可挑出身、性別、容貌等一係列與能力無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