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還是回到巨鹿之戰吧。
項羽不僅勇猛,打仗還真是有一套。他分析秦軍的情況,覺得秦軍雖然強大,且人數眾多。但要守的點多,兵力分散,容易被各個擊破。他派英布和蒲將軍作先鋒,帶兩萬人馬渡過漳水,作試探性進攻。
英布是一員悍將,他手下的士兵打起仗來跟不要命似的。英布渡過漳水後竟然打敗了為數眾多的秦軍,牢牢地占領了灘頭陣地。
項羽接到英布的捷報後,當即率領麾下所有兵力,迅速渡河。兩軍會和後,項羽下令燒毀所有輜重和渡河船隻,全軍帶足三天口糧,馬不停蹄殺向秦軍,這就是破釜沉舟典故的由來。
項羽用破釜沉舟的辦法告訴全軍,此戰隻有勝利大家才有活路,否則都得被趕到河裏喂魚。
項羽打仗一貫身先士卒,全軍抵達前線後,楚軍上下在九死一生的壓力下,萬眾一心,個個奮勇爭先,向著秦軍陣地猛撲過去。
楚軍阻斷糧食甬道,包圍了王離的軍隊,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看著秦軍一片片的倒下,在城北觀望的各國軍隊目瞪口呆,他們被楚軍的勇猛震懾得肝膽俱碎。項羽率領楚軍包圍王離後,與秦軍對壘,經過九次激烈的戰鬥,大敗秦軍,章邯領殘部敗退。此時各路援軍才敢向秦軍發動進攻。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是這樣介紹這次戰役的:項羽大敗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副將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的強大居反秦義軍之首,前來援救巨鹿的各路義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到楚軍攻擊秦軍時,他們都隻在營壘中觀望。楚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路大軍人人戰栗膽寒。
巨鹿一戰,打敗了秦軍主力的項羽威名遠揚,收拾戰場以後,他召見各國反秦武裝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項羽一眼。從此以後,項羽就成了各路諸侯的上將軍,各國軍隊都自覺地聽從了他的指揮。
(高陽謀士)
項羽在逆境中高歌猛進,而沛公卻在攻打昌邑過程中屢次失利。不過史書對這次記載卻有較大的出入,《漢書.高帝紀》說:“與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破之。”但是,《史記.高祖本紀》卻稱:“並攻昌邑,昌邑未拔。”一個說攻破了昌邑,一個說沒有,究竟什麽情況呢。咱們猜測一下哈,估計沛公增強實力後,信心滿滿,他還聯絡了魏將皇欣、武滿,一起合兵攻打昌邑。“破之”一說,可能是重創了昌邑,差點拿下,但是並沒有攻克。
就在沛公聯合魏將強攻昌邑未拔的時候,巨鹿那邊傳來消息。項羽帶領的楚軍已經基本上消滅了王離的長城兵團。這個好消息讓沛公有些著急了。急什麽呢?就是楚懷王的那個允諾“先入定關中者為王”。
沛公非常在意這個關中王,他必須爭分奪秒比項羽先攻克關中,拿下鹹陽。否則就與“關中王”失之交臂了。
沛公等不得拿下昌邑,他決定主動放棄昌邑,轉道向西。由於彭越不願離開家鄉,沛公便讓他便留在巨野澤牽製昌邑守軍,自己則率部眾繞過昌邑。
沛公打仗很有一套,他從不拘泥於一城一池的得失。常常是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走。絕不會在一個地方長久耗下去。尤其是手中兵力有限,怎樣利用手上有限的兵力,將其運用到極致,從而帶來更大的收益,這是他運籌帷幄優先考慮的事情。
你說這是遊擊戰也好,說是流寇也罷,沛公這個戰術還相當管用。從沛公直接指揮的戰鬥來看,勝率之高在楚將裏麵還是相當罕見的。
沛公繞過昌邑後並未直接西行,而是向南繞了一下。是避開強敵還是迷惑秦軍不得而知,反正自從碭縣出發後,這支西征軍便神龍見頭不見尾。從碭縣西征開始,在杠裏擊敗急於北上的王離部後,沒有西進,而是南下攻打昌邑未果,便返回栗縣休整,然後再次北上攻打昌邑,仍舊未能攻克,於是向南拐彎,神不知鬼不覺繞到了高陽。
在高陽,沛公又撿了一個大便宜。這個便宜跟一個寶貝人才主動投靠他有關。
沛公引兵向西。經過高陽,在此處神奇般地遇到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酈食其。窮困潦倒的酈食其是高陽看守裏門的小吏,他恰巧碰到沛公部下的騎兵老鄉。他對這個騎兵自我吹噓了一通,希望老鄉能幫他引薦給沛公。
幾番話語下來,老鄉被忽悠瘸了,果真答應了他的要求。
要說那個年代聰明人不少,辨士和謀士也挺多的,關鍵看誰能得到,得到了能不能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酈食其和侯嬴不一樣,侯嬴對功名利祿早已淡漠,所以不但沒有主動投靠貴族,反而退避三舍。而酈食其雖然年事已高,但進取心十足,從他積極爭取的結果來看,成績斐然。
沛公能贏在最後,跟他虛心納諫是分不開的。而這些人才為了獲得賞識也是拚盡全力。
首先他必須接近這些帶兵的將領,還得讓這些將領看到自己的實力,相信自己,並采納自己的意見建議。
為此,盡管年紀再大,也得拚了。像周章、張耳、陳餘、蒯通等等都是自報家門,主動投靠的。
酈食其也是如此,那他是如何忽悠成功的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是這麽說的,沛公經過高陽時,有一個騎兵正好是酈食其的老鄉。酈食其見到這名騎兵就對他說:“經過高陽的各路起義軍有幾十人,聽說些人都是一些喜歡煩瑣細小的禮節的人,並且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聽不進合理的意見和建議。我聽說沛公雖然是個傲慢的人,但容易相處,正是我願意真正追隨的人。隻是苦於沒有人替我介紹,你如果見到沛公劉邦,跟他說;‘我家鄉裏有位姓酈的書生,年紀有60多歲了,身高8尺,很多人都稱他為狂生。’他酈生說自己‘我不是狂生’。”這名老鄉騎兵回答說:“沛公不喜歡讀書人,隻要賓客中有戴著儒家的帽子來見他,沛公會把這些人的帽子摘下來,然後向帽子裏撒尿。在和人談話時,常常破口大罵。你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遊說他。”酈食其說:“你盡管這樣說就行。”騎士便把酈食其的原話向劉邦匯報了。
沛公抵達高陽驛站後,聽聞了酈食其自薦這檔事,便派人把他召到跟前。沛公大軍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投靠的人多了去了。一個糟老頭子並沒能引起他的注意。
初次的對話場景顯得有些尷尬。
沛公四仰八叉地半躺太師椅上,兩個婢女正幫他洗腳。酈食其進門後,見到這個場景,馬上明白了,沛公把他當普通求職者對待了。
那個年代,普通百姓見官員是要行跪拜禮的。但酈食其沒有跪拜,隻是彎腰作了個長揖,然後冷冷地看著沛公。
沛公拿斜眼瞟了一下酈食其,也不說話。他摸不準這個老頭幾斤幾兩,究竟有何能耐。
酈食其突然喝問:“足下究竟是想幫助秦國攻擊各路英雄,還是想率領各路英雄消滅秦國?”
沛公本來就不怎麽看得上這個老頭,平白無故被酈食其搶白一下,他那個遊俠勁上來了,他一臉不屑,滿口髒話從嘴裏噴湧而出:“你這個臭老頭子,肮髒的儒生。天下不堪秦苛政久已,諸侯各國都在聯合攻秦,你竟敢說老子助秦進攻諸侯,放你娘的狗屁。”
成功激怒沛公後,酈食其反擊道:“足下想要聚集天下英豪興義兵誅暴秦,又豈能傲慢對待長者?我眼前所見到的是,足下看人隻看表麵,眼力見不如這個老頭子;那副無禮失態的模樣,勇氣也不在我之上。如果你真心想奪取天下,豈能不禮遇像我這樣有本事的人?”
哪有上門求職還敢當麵嘲諷老板的。沛公意識到,
來者必定是有點本事的奇才。
考試通過。
沛公示意婢女收拾腳盆離開。他整理好衣服,安排酈食其上坐,並不疊地向他道歉。
酈食其於是便對沛公介紹了當年六國合縱連橫的形勢。
沛公聽了非常高興,就賞賜酈食其飯食。
他謙虛地問道:“該如何製定伐秦之計呢?”見沛公態度轉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就對沛公說:“你隻不過聚集了一些徒眾,一批散兵遊勇,憑這區區萬把人就想和強大的秦軍抗衡,這無異於虎口拔牙。”
沛公見酈食其看穿了底細,便不再掩飾,而是頻頻點頭。酈食其見沛公放下身段,覺得是時候展現自己的謀略了,於是對沛公說道:“陳留這個地方是交通要道,城裏囤積了大量的糧草。我和縣令關係向來不錯,我可以為您去勸他投降,他要是不肯聽從,您再去攻打他,到時我可作內應。”
沛公聞訊大喜,立即讓酈食其前往陳留,隨後帶兵跟在他後麵,隨時準備攻城。
那麽,酈食其能說服陳留縣令嗎?這個地方又真如他說的那樣重要嗎?
項羽不僅勇猛,打仗還真是有一套。他分析秦軍的情況,覺得秦軍雖然強大,且人數眾多。但要守的點多,兵力分散,容易被各個擊破。他派英布和蒲將軍作先鋒,帶兩萬人馬渡過漳水,作試探性進攻。
英布是一員悍將,他手下的士兵打起仗來跟不要命似的。英布渡過漳水後竟然打敗了為數眾多的秦軍,牢牢地占領了灘頭陣地。
項羽接到英布的捷報後,當即率領麾下所有兵力,迅速渡河。兩軍會和後,項羽下令燒毀所有輜重和渡河船隻,全軍帶足三天口糧,馬不停蹄殺向秦軍,這就是破釜沉舟典故的由來。
項羽用破釜沉舟的辦法告訴全軍,此戰隻有勝利大家才有活路,否則都得被趕到河裏喂魚。
項羽打仗一貫身先士卒,全軍抵達前線後,楚軍上下在九死一生的壓力下,萬眾一心,個個奮勇爭先,向著秦軍陣地猛撲過去。
楚軍阻斷糧食甬道,包圍了王離的軍隊,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看著秦軍一片片的倒下,在城北觀望的各國軍隊目瞪口呆,他們被楚軍的勇猛震懾得肝膽俱碎。項羽率領楚軍包圍王離後,與秦軍對壘,經過九次激烈的戰鬥,大敗秦軍,章邯領殘部敗退。此時各路援軍才敢向秦軍發動進攻。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是這樣介紹這次戰役的:項羽大敗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副將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的強大居反秦義軍之首,前來援救巨鹿的各路義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到楚軍攻擊秦軍時,他們都隻在營壘中觀望。楚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路大軍人人戰栗膽寒。
巨鹿一戰,打敗了秦軍主力的項羽威名遠揚,收拾戰場以後,他召見各國反秦武裝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項羽一眼。從此以後,項羽就成了各路諸侯的上將軍,各國軍隊都自覺地聽從了他的指揮。
(高陽謀士)
項羽在逆境中高歌猛進,而沛公卻在攻打昌邑過程中屢次失利。不過史書對這次記載卻有較大的出入,《漢書.高帝紀》說:“與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破之。”但是,《史記.高祖本紀》卻稱:“並攻昌邑,昌邑未拔。”一個說攻破了昌邑,一個說沒有,究竟什麽情況呢。咱們猜測一下哈,估計沛公增強實力後,信心滿滿,他還聯絡了魏將皇欣、武滿,一起合兵攻打昌邑。“破之”一說,可能是重創了昌邑,差點拿下,但是並沒有攻克。
就在沛公聯合魏將強攻昌邑未拔的時候,巨鹿那邊傳來消息。項羽帶領的楚軍已經基本上消滅了王離的長城兵團。這個好消息讓沛公有些著急了。急什麽呢?就是楚懷王的那個允諾“先入定關中者為王”。
沛公非常在意這個關中王,他必須爭分奪秒比項羽先攻克關中,拿下鹹陽。否則就與“關中王”失之交臂了。
沛公等不得拿下昌邑,他決定主動放棄昌邑,轉道向西。由於彭越不願離開家鄉,沛公便讓他便留在巨野澤牽製昌邑守軍,自己則率部眾繞過昌邑。
沛公打仗很有一套,他從不拘泥於一城一池的得失。常常是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走。絕不會在一個地方長久耗下去。尤其是手中兵力有限,怎樣利用手上有限的兵力,將其運用到極致,從而帶來更大的收益,這是他運籌帷幄優先考慮的事情。
你說這是遊擊戰也好,說是流寇也罷,沛公這個戰術還相當管用。從沛公直接指揮的戰鬥來看,勝率之高在楚將裏麵還是相當罕見的。
沛公繞過昌邑後並未直接西行,而是向南繞了一下。是避開強敵還是迷惑秦軍不得而知,反正自從碭縣出發後,這支西征軍便神龍見頭不見尾。從碭縣西征開始,在杠裏擊敗急於北上的王離部後,沒有西進,而是南下攻打昌邑未果,便返回栗縣休整,然後再次北上攻打昌邑,仍舊未能攻克,於是向南拐彎,神不知鬼不覺繞到了高陽。
在高陽,沛公又撿了一個大便宜。這個便宜跟一個寶貝人才主動投靠他有關。
沛公引兵向西。經過高陽,在此處神奇般地遇到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酈食其。窮困潦倒的酈食其是高陽看守裏門的小吏,他恰巧碰到沛公部下的騎兵老鄉。他對這個騎兵自我吹噓了一通,希望老鄉能幫他引薦給沛公。
幾番話語下來,老鄉被忽悠瘸了,果真答應了他的要求。
要說那個年代聰明人不少,辨士和謀士也挺多的,關鍵看誰能得到,得到了能不能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酈食其和侯嬴不一樣,侯嬴對功名利祿早已淡漠,所以不但沒有主動投靠貴族,反而退避三舍。而酈食其雖然年事已高,但進取心十足,從他積極爭取的結果來看,成績斐然。
沛公能贏在最後,跟他虛心納諫是分不開的。而這些人才為了獲得賞識也是拚盡全力。
首先他必須接近這些帶兵的將領,還得讓這些將領看到自己的實力,相信自己,並采納自己的意見建議。
為此,盡管年紀再大,也得拚了。像周章、張耳、陳餘、蒯通等等都是自報家門,主動投靠的。
酈食其也是如此,那他是如何忽悠成功的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是這麽說的,沛公經過高陽時,有一個騎兵正好是酈食其的老鄉。酈食其見到這名騎兵就對他說:“經過高陽的各路起義軍有幾十人,聽說些人都是一些喜歡煩瑣細小的禮節的人,並且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聽不進合理的意見和建議。我聽說沛公雖然是個傲慢的人,但容易相處,正是我願意真正追隨的人。隻是苦於沒有人替我介紹,你如果見到沛公劉邦,跟他說;‘我家鄉裏有位姓酈的書生,年紀有60多歲了,身高8尺,很多人都稱他為狂生。’他酈生說自己‘我不是狂生’。”這名老鄉騎兵回答說:“沛公不喜歡讀書人,隻要賓客中有戴著儒家的帽子來見他,沛公會把這些人的帽子摘下來,然後向帽子裏撒尿。在和人談話時,常常破口大罵。你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遊說他。”酈食其說:“你盡管這樣說就行。”騎士便把酈食其的原話向劉邦匯報了。
沛公抵達高陽驛站後,聽聞了酈食其自薦這檔事,便派人把他召到跟前。沛公大軍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投靠的人多了去了。一個糟老頭子並沒能引起他的注意。
初次的對話場景顯得有些尷尬。
沛公四仰八叉地半躺太師椅上,兩個婢女正幫他洗腳。酈食其進門後,見到這個場景,馬上明白了,沛公把他當普通求職者對待了。
那個年代,普通百姓見官員是要行跪拜禮的。但酈食其沒有跪拜,隻是彎腰作了個長揖,然後冷冷地看著沛公。
沛公拿斜眼瞟了一下酈食其,也不說話。他摸不準這個老頭幾斤幾兩,究竟有何能耐。
酈食其突然喝問:“足下究竟是想幫助秦國攻擊各路英雄,還是想率領各路英雄消滅秦國?”
沛公本來就不怎麽看得上這個老頭,平白無故被酈食其搶白一下,他那個遊俠勁上來了,他一臉不屑,滿口髒話從嘴裏噴湧而出:“你這個臭老頭子,肮髒的儒生。天下不堪秦苛政久已,諸侯各國都在聯合攻秦,你竟敢說老子助秦進攻諸侯,放你娘的狗屁。”
成功激怒沛公後,酈食其反擊道:“足下想要聚集天下英豪興義兵誅暴秦,又豈能傲慢對待長者?我眼前所見到的是,足下看人隻看表麵,眼力見不如這個老頭子;那副無禮失態的模樣,勇氣也不在我之上。如果你真心想奪取天下,豈能不禮遇像我這樣有本事的人?”
哪有上門求職還敢當麵嘲諷老板的。沛公意識到,
來者必定是有點本事的奇才。
考試通過。
沛公示意婢女收拾腳盆離開。他整理好衣服,安排酈食其上坐,並不疊地向他道歉。
酈食其於是便對沛公介紹了當年六國合縱連橫的形勢。
沛公聽了非常高興,就賞賜酈食其飯食。
他謙虛地問道:“該如何製定伐秦之計呢?”見沛公態度轉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就對沛公說:“你隻不過聚集了一些徒眾,一批散兵遊勇,憑這區區萬把人就想和強大的秦軍抗衡,這無異於虎口拔牙。”
沛公見酈食其看穿了底細,便不再掩飾,而是頻頻點頭。酈食其見沛公放下身段,覺得是時候展現自己的謀略了,於是對沛公說道:“陳留這個地方是交通要道,城裏囤積了大量的糧草。我和縣令關係向來不錯,我可以為您去勸他投降,他要是不肯聽從,您再去攻打他,到時我可作內應。”
沛公聞訊大喜,立即讓酈食其前往陳留,隨後帶兵跟在他後麵,隨時準備攻城。
那麽,酈食其能說服陳留縣令嗎?這個地方又真如他說的那樣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