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蘇轍的船順流而下,不久後便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之中。
蘇允站在岸邊,神色驚疑不定。
驚喜?
什麽叫驚喜?
阿轍,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麽叫驚喜!
你可別給我搞什麽幺蛾子啊,你哥蘇軾已經給我搞了個天大的麻煩了,現在我還在努力的找補,能不能蓋過去都還不知道呢,你再給我搞個天大的麻煩,到時候我可怎麽辦呐!
“阿允,回吧。”
蘇軾喚道。
蘇允歎了一口氣,轉身跟在後麵,一路上神思不屬。
蘇軾注意到蘇允的神色,關心問道:“阿允,怎麽了,子由跟你說什麽了?”
蘇允看向蘇軾道:“叔父跟我說要給我一個驚喜,想來您也是知道的吧?”
蘇軾打了個哈哈,道:“子由的事情我怎麽知道,不過子由曆來做事靠譜,你別擔心,說了是驚喜就一定是驚喜。”
蘇允嗬嗬一笑道:“若是喜就罷了,就怕來個驚,那就大禍事了。”
蘇軾打了個哈哈,側耳聽了聽,哎呦了一下道:“你叔母喚我呢,我趕緊去看看。”
說罷一溜煙就跑了。
得,看這樣子,必定是兩兄弟合謀了。
蘇允更是憂心忡忡起來,有蘇軾參與其中,這事兒恐怕又變得複雜了。
不過隨即蘇允便將此事置之腦後,他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前途有風浪,他須得將自己的船打造得更大更堅固,才可以抵禦這些風浪。
聲名固然累人,但有莫大的聲名在身,卻是一張護身符。
所以,讓名氣來得更大一些吧!
現在的名聲,還遠遠不夠!
蘇允跟著蘇軾回到了家中,便找蘇軾問道:“叔父可有三國誌?”
蘇軾詫異道:“陳壽版的三國誌麽?”
蘇允點點頭道:“對,就是那一本。”
蘇軾點頭道:“有倒是有,不過你漢書抄完了麽,這會兒看三國誌作甚?”
蘇允道:“倒是沒有抄寫完,但已經看完了,我對大漢之強悍十分感興趣,便想看看這強漢又是怎麽滅亡的,以此學一些經驗。”
蘇軾聞言喜道:“好啊,既要知道一個王朝之興起之原因,亦要知道一個王朝滅亡之教訓,這是好事情。
不過三國誌所憑借的史料不充足,因而記事頗為疏略,特別是其中的《蜀誌》,內容更顯得過於單薄。
盡管陳壽費盡心力,連零篇殘文也予以注意,但在書中仍不時反映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窘。
所以事隔一百多年之後,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裴鬆之為之作注。針對陳壽之書“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的缺憾,裴注與以往重在訓釋文義的史注不同,而著力於史實的增補。
我建議你要看便看這個版本,雖然還是有些缺陷,但大略了解已經是足夠了。
我這裏恰好有一本,你拿著看,有什麽不明白不了解的可以隨時問我。”
隨後蘇軾帶蘇允進入他的書房,隨後蘇軾隨手朝著一個書架勾勒了一下,道:“呐,這一排便是了。”
蘇允看了占了書架整整一排的十幾本書,頓時有些傻眼,道:“這麽多?”
蘇軾笑道:“陳壽之三國誌不過三十來萬字,但裴鬆之所注內容超過陳壽原著之三倍,因此有上百萬字,可不就是這麽多麽。”
蘇允咋舌道:“了不得,了不得。”
蘇軾笑道:“那你還看麽?”
蘇允咬咬牙,道:“看啊,必須看!”
蘇軾滿意點頭,他對蘇允這一點還是蠻讚賞的,蘇允雖然不想科舉當官,但學習上卻沒有懈怠過,無論是學詩詞也好,抄寫漢書也罷,亦或是學公文,與蘇轍學孟子,都從沒有懈怠過,是個挺好學的人。
不過想想也應當如此,蘇允平日裏展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可不是那種不經讀書的小聰明,相反有一種淡定從容的讀書人風範,想來亦是有所積累的。
蘇軾這般想道,但卻沒有想到蘇允對三國誌尤其癡迷,自從拿到了書之後,便一改常態足不出戶了。
連好友周湛過來催著他搬去小院,都讓蘇允給轟出去了,連著好幾天都沒有出門,連吃飯都得阿回端進去。
蘇軾亦是心中好奇:這三國誌真有那麽好看?
於是蘇軾趁著一次吃飯,喚住了阿回,接過飯菜端進去,看到蘇允已經淹沒在書海之中。
隻見十幾本厚厚的三國誌擺滿了書桌,又有一遝一遝裝訂好的紙張壘成了高高書山,而蘇允埋頭快速書寫。
蘇軾將飯菜放在一張椅子上,然後拿起裝訂好的冊子,打開一看,頓時有些吃驚。
隻見冊子裏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裏麵有年表、人物小傳等等,光是劉備、曹操、孫權人物小傳便獨占了三本冊子,另外還有數百三國人物的各自小傳,又有各種戰役的記錄等等。
蘇軾不由得更為吃驚,按照蘇允這般做筆記,這筆記做完之後,不得也有上百萬字?
他這般做法又是作甚?
“阿允,吃飯啦。”蘇軾溫聲喊道。
蘇允抬起頭來,看到是蘇軾,笑了笑道:“叔父,怎麽是你送飯?”
蘇軾看到蘇允雙眼遍布血絲,有些心疼道:“你看書便看書,也要注意休息嘛,這幾天是不是都沒有怎麽睡覺?”
蘇允笑道:“那不能,我每天都要睡一兩個時辰的。”
蘇軾聞言頓時有些擔憂道:“才睡一兩個時辰,那怎麽夠,來日方長,這書慢慢看便是,我又不會跟你拿回來。”
蘇允已經坐到地上,就著椅子上的飯菜大快朵頤起來,聞言笑道:“時間緊,任務重,不得不如此。”
蘇軾愕然道:“什麽任務?”
蘇允心下一笑,若不是你幫的倒忙,我何至於此,現在還不知道你弟弟要幹什麽事情,我不得趕緊先準備準備?
蘇允笑道:“我想寫點好玩的東西,東漢末這段曆史太精彩了,我做了許多的筆記,幹脆想著將其演繹一下,完整記錄下來,或許可以成為一本有趣的消遣類書籍。”
蘇轍的船順流而下,不久後便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之中。
蘇允站在岸邊,神色驚疑不定。
驚喜?
什麽叫驚喜?
阿轍,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麽叫驚喜!
你可別給我搞什麽幺蛾子啊,你哥蘇軾已經給我搞了個天大的麻煩了,現在我還在努力的找補,能不能蓋過去都還不知道呢,你再給我搞個天大的麻煩,到時候我可怎麽辦呐!
“阿允,回吧。”
蘇軾喚道。
蘇允歎了一口氣,轉身跟在後麵,一路上神思不屬。
蘇軾注意到蘇允的神色,關心問道:“阿允,怎麽了,子由跟你說什麽了?”
蘇允看向蘇軾道:“叔父跟我說要給我一個驚喜,想來您也是知道的吧?”
蘇軾打了個哈哈,道:“子由的事情我怎麽知道,不過子由曆來做事靠譜,你別擔心,說了是驚喜就一定是驚喜。”
蘇允嗬嗬一笑道:“若是喜就罷了,就怕來個驚,那就大禍事了。”
蘇軾打了個哈哈,側耳聽了聽,哎呦了一下道:“你叔母喚我呢,我趕緊去看看。”
說罷一溜煙就跑了。
得,看這樣子,必定是兩兄弟合謀了。
蘇允更是憂心忡忡起來,有蘇軾參與其中,這事兒恐怕又變得複雜了。
不過隨即蘇允便將此事置之腦後,他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前途有風浪,他須得將自己的船打造得更大更堅固,才可以抵禦這些風浪。
聲名固然累人,但有莫大的聲名在身,卻是一張護身符。
所以,讓名氣來得更大一些吧!
現在的名聲,還遠遠不夠!
蘇允跟著蘇軾回到了家中,便找蘇軾問道:“叔父可有三國誌?”
蘇軾詫異道:“陳壽版的三國誌麽?”
蘇允點點頭道:“對,就是那一本。”
蘇軾點頭道:“有倒是有,不過你漢書抄完了麽,這會兒看三國誌作甚?”
蘇允道:“倒是沒有抄寫完,但已經看完了,我對大漢之強悍十分感興趣,便想看看這強漢又是怎麽滅亡的,以此學一些經驗。”
蘇軾聞言喜道:“好啊,既要知道一個王朝之興起之原因,亦要知道一個王朝滅亡之教訓,這是好事情。
不過三國誌所憑借的史料不充足,因而記事頗為疏略,特別是其中的《蜀誌》,內容更顯得過於單薄。
盡管陳壽費盡心力,連零篇殘文也予以注意,但在書中仍不時反映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窘。
所以事隔一百多年之後,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裴鬆之為之作注。針對陳壽之書“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的缺憾,裴注與以往重在訓釋文義的史注不同,而著力於史實的增補。
我建議你要看便看這個版本,雖然還是有些缺陷,但大略了解已經是足夠了。
我這裏恰好有一本,你拿著看,有什麽不明白不了解的可以隨時問我。”
隨後蘇軾帶蘇允進入他的書房,隨後蘇軾隨手朝著一個書架勾勒了一下,道:“呐,這一排便是了。”
蘇允看了占了書架整整一排的十幾本書,頓時有些傻眼,道:“這麽多?”
蘇軾笑道:“陳壽之三國誌不過三十來萬字,但裴鬆之所注內容超過陳壽原著之三倍,因此有上百萬字,可不就是這麽多麽。”
蘇允咋舌道:“了不得,了不得。”
蘇軾笑道:“那你還看麽?”
蘇允咬咬牙,道:“看啊,必須看!”
蘇軾滿意點頭,他對蘇允這一點還是蠻讚賞的,蘇允雖然不想科舉當官,但學習上卻沒有懈怠過,無論是學詩詞也好,抄寫漢書也罷,亦或是學公文,與蘇轍學孟子,都從沒有懈怠過,是個挺好學的人。
不過想想也應當如此,蘇允平日裏展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可不是那種不經讀書的小聰明,相反有一種淡定從容的讀書人風範,想來亦是有所積累的。
蘇軾這般想道,但卻沒有想到蘇允對三國誌尤其癡迷,自從拿到了書之後,便一改常態足不出戶了。
連好友周湛過來催著他搬去小院,都讓蘇允給轟出去了,連著好幾天都沒有出門,連吃飯都得阿回端進去。
蘇軾亦是心中好奇:這三國誌真有那麽好看?
於是蘇軾趁著一次吃飯,喚住了阿回,接過飯菜端進去,看到蘇允已經淹沒在書海之中。
隻見十幾本厚厚的三國誌擺滿了書桌,又有一遝一遝裝訂好的紙張壘成了高高書山,而蘇允埋頭快速書寫。
蘇軾將飯菜放在一張椅子上,然後拿起裝訂好的冊子,打開一看,頓時有些吃驚。
隻見冊子裏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裏麵有年表、人物小傳等等,光是劉備、曹操、孫權人物小傳便獨占了三本冊子,另外還有數百三國人物的各自小傳,又有各種戰役的記錄等等。
蘇軾不由得更為吃驚,按照蘇允這般做筆記,這筆記做完之後,不得也有上百萬字?
他這般做法又是作甚?
“阿允,吃飯啦。”蘇軾溫聲喊道。
蘇允抬起頭來,看到是蘇軾,笑了笑道:“叔父,怎麽是你送飯?”
蘇軾看到蘇允雙眼遍布血絲,有些心疼道:“你看書便看書,也要注意休息嘛,這幾天是不是都沒有怎麽睡覺?”
蘇允笑道:“那不能,我每天都要睡一兩個時辰的。”
蘇軾聞言頓時有些擔憂道:“才睡一兩個時辰,那怎麽夠,來日方長,這書慢慢看便是,我又不會跟你拿回來。”
蘇允已經坐到地上,就著椅子上的飯菜大快朵頤起來,聞言笑道:“時間緊,任務重,不得不如此。”
蘇軾愕然道:“什麽任務?”
蘇允心下一笑,若不是你幫的倒忙,我何至於此,現在還不知道你弟弟要幹什麽事情,我不得趕緊先準備準備?
蘇允笑道:“我想寫點好玩的東西,東漢末這段曆史太精彩了,我做了許多的筆記,幹脆想著將其演繹一下,完整記錄下來,或許可以成為一本有趣的消遣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