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挏挏醬


    四川人把物品名稱分的很細,比如炒脆的幹胡豆叫“?胡豆”,炒脆又用泡菜水加其他調料醃製的胡豆叫“激胡豆”。


    家庭自製的醬也是如此,有麥子醬,豆瓣醬等。不加豆瓣的辣椒醬,廣漢方言叫“dongdong醬”。這是正好家裏沒有胡豆了,過去條件差,沒有多餘錢買胡豆,不得已的結果。


    這個“dong”字咋寫?


    《四川方言詞典》、《四川方誌·方言誌》等,都沒找出本字,用“動”字標注為陽平音代替的。


    個人認為是“挏”字。


    現代漢語中,“挏”字詞義如下:


    1.搖動。2.古同“恫”,恐懼。3.方言,自上擲下。


    個人認為,四川方言的“挏”字,是把詞義“搖動”與“自上擲下”融合了,即“把人或物自上擲下並搖動或擺動”,多指擲入液體中。另外四川方言中,“挏”讀音為陽平音dong。


    這就符合《四川方言詞典》的解釋和例句了。


    1將物放入液體中略動一下即行取出:拿棒棒挏一下。


    2將衣物在水中稍加清洗:衣服領子都沒洗幹淨,你是不是隻在水頭挏了一下啊?|把帚帕在水頭挏一下。


    上麵《四川方言詞典》的例子,隻有物。筆者再分別以物和人舉例如下:


    1、你把菜在水頭挏一下,就算洗了?(物)


    2、你一天就曉得河邊耍水,看我把你挏倒水裏沕幾哈!(人) 沕,隱沒。四川方言有栽沕子,即是潛水的意思。


    至於“挏挏醬”名字來源,根據《方誌四川》發表的文章“挏挏醬裏的學生時代”(作者:尹昌平)的介紹,大概來源於從壇子裏舀取辣椒醬的動作,原文引用如下:


    說起挏挏醬,不得不感歎中國人拿捏詞匯、選詞用語之形象生動的本事。從家裏舀醬裝瓶隻有簡單的幾個動作:將勺子伸進大壇子裏挏一下,裝滿了舀起來,倒進大瓶子裏;然後又挏下去,再舀起來,如此三番五次,簡單至極,直至裝滿一瓶……


    尹昌平同誌的文章,用舀取辣椒醬的動作“挏”,解釋了“挏挏醬”名稱的來曆。


    但我又有了一點疑惑,就是我記得:加了豆瓣的辣椒醬就叫豆瓣醬,不加豆瓣的辣椒醬就稱之為“挏挏醬”,是我記錯了嗎?


    【第二節】岷江話“娘西”、“娘溝ㄦ”的“娘”,應該是“哪樣” na yang的合音。


    岷江話的岷江中上遊地區的樂山、夾江、邛崍、大邑等區縣,存在特色方言“娘西”、“娘溝兒”等。


    根據筆者這兩年對方言的研究學習,岷江話“娘西”、“娘溝兒”的“娘”,其實應該是個合音詞。


    啥子是合音詞?就是部分雙音節詞匯或多音節詞匯,在口語中因為語速的原因,聽起來變成了一個音節。


    個別合音詞,漢字另外造了字來表達,比如:不要→嫑,不用→甭。


    但多數合音詞沒有單獨造字,比如成都平原的西南官話成渝片,把“今天”說成“尖”,把“該是哈”說成“嘎”等,其實都沒有本字。


    岷江話“娘西”、“娘溝ㄦ”的“娘”,意為“什麽,啥子”,其實應該就是“哪樣” na yang的合音。


    如果接觸同樣為西南官話的昆明話,表達“什麽,啥子”,昆明話就是一板一眼的說“哪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