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駙馬說這番薯不挑地,咱往後就不愁軍費了!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附近圍觀的人群,已經響起了陣陣議論。
有一顆番薯的根斷了,沒有被拔起來。
朱元璋彎下腰,將龍爪伸進土裏,心疼的把這個漏網之薯扒拉出來,仔細端詳著。
朱標雙目發亮的說:“這一棵秧子就結了不少,田裏還有這麽多棵呢……”
朱元璋吩咐道:“叫人拿秤來!”
陸知白笑道:“早就有準備了。”
朱元璋接過他手中的一串番薯,掂量掂量,點頭說:“有一斤出頭!”
有學生拿來竹筐,筐底墊了些稻草。
朱標把番薯一個個放到筐裏,雖不是自己種的,也有種豐收的喜悅。
朱元璋看著滿田的碧綠,催道:“趕緊都扒出來稱一稱!”
陸知白便對他的學生喊道:
“娃子們,各就各位,開始扒!”
學生們迅速分散開,興高采烈的開始扒紅薯。
楚王朱楨也在其中,真是吃苦耐勞。
有的人拿小鏟子,還有些拿竹片。
徐達和朱元璋,都彎腰勞作起來,朱標自然緊隨其後。
陸知白趕緊叫人拿上工具。
勞保手套,朱元璋不屑於戴,拿了個竹片說:“標兒,你戴手套吧。”
朱標自然不受,說:“父皇都親自下地,與民同勞,兒臣更應多做一些……”
陸知白扒著番薯,忍不住笑。被他們卷到了,隻能拿個竹片上陣。
遠處,有人極小聲的議論著:
“那是皇帝和太子吧?他們在扒番薯哎!”
許多人看著這一幕,都嘖嘖稱奇:
“皇帝竟然不是用金鋤頭來扒?”
“曆朝曆代,也沒有幾個這樣的皇帝和太子啊!”
朱元璋拎著一串番薯,左右四顧,對學生們喊:
“輕一些,莫要傷了番薯!”
有學生背著背簍,在壟間收番薯,送到稱重的地方。
還有學生把扒出來的藤子,整理到一旁。
一切都井井有條,忙而不亂。
稱重處,幾個學生手忙腳亂,做著記錄。
稱過的番薯堆在一片幹淨空地上,很快就成了小山。
這些番薯或圓或長,或大或小,千姿百態。
許多民眾大著膽子上前圍觀,驚歎不已。
卻有護衛在旁把守,讓他們不敢去摸一下看看。
又稱完一小筐番薯,有了短暫的空閑,執秤的耿小二問道:
“原吉,現在一共多少了?”
夏原吉計算片刻,說:“已有一百四十斤了。”
洪武年間,一石是一百五十斤上下。
陳佑在旁咧著嘴,看著試驗田碧綠中露出的點點土黃,說:“這才收多少,有十分之一嗎?”
夏原吉淡定道:“恩師預測,這塊地大約可收十二三石。”
一旁的百姓,早已炸開了鍋。
“這已經有一石了?”
“一共得有多少啊!”
不斷有番薯被送過來稱,隨著數字不斷攀升,眾人的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
“五石!”
“八石!”
驚呼聲此起彼伏。
“十石!”
這一刻,許多人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終於全部扒完了,朱元璋迫不及待的跑來問結果。
夏原吉答道:“陛下,一共是十二石半。”
朱元璋紅光滿麵,笑道:
“駙馬沒有騙咱!海外果真有此高產良種!”
徐達看了陸知白一眼,再看看那番薯山,神色凝重,忍不住說:
“尋常稻穀,畝產不過兩三石,這番薯竟如此高產!”
他已知道番薯從何而來,但還是感覺震驚。
現場民眾早已經歡呼開了。
“一畝地就是十二石啊!”
“陛下洪福!”
一群人議論紛紛,不知誰喊了一句“天佑大明”,而後漫山遍野,眾人齊聲高喊。
“哈哈哈!”
朱元璋暢快大笑,雙眼放光的盯著成堆番薯。
陸知白一看,就知道他大約是在想,等把這番薯推廣開,便可橫掃漠北,拳打高麗,腳踏倭國,整個世界都臣服吧,顫抖吧……
朱元璋環顧四周老百姓,笑道:
“好!好啊!若全國都能種上番薯,何愁百姓吃不飽飯!”
朱標也興奮地說:“是啊,父皇,真是多虧了駙馬,此事全賴他一人之功。”
陸知白連忙說:“殿下謬讚了,這是黃如琢獻上的。”
朱元璋大手一揮,說:
“沒有你把他帶來,誰知道他是誰?那兩個番薯,又不會自己變成一片地的,你就是首功!”
徐達深深凝視著陸知白。
朱元璋抓住徐達的手,笑道:
“天德,駙馬說這番薯不挑地,咱往後就不愁軍費了!”
陸知白一聽朱元璋有些上頭,感覺很危險,連忙潑冷水道:
“陛下,這塊地兒臣精耕細作,給足肥料,日夜看守,才有這樣的收獲,尋常農戶可不成。”
朱元璋無所謂的說:
“就算他們隻能收一半,六石,那也不少了!更何況,咱曉得這番薯藤子還能喂牛羊!”
陸知白繼續潑:
“陛下!這番薯看著雖重,但剛收上來,其實,裏頭大半都是水啊!兒臣有欺君之罪……”
“嗯?”朱元璋撿起一個番薯,掰成兩半看了看,一臉疑惑。
陸知白又說:“稻麥產量雖低,含水卻少……”
朱元璋已想通了,瞪大眼睛說:
“你當咱是傻子嗎?!麥子平均畝產一石,稻穀兩石,這麽多番薯,就是曬幹,怎麽也不止兩石了!”
他哼了一聲,又說:“再者,你做飯不還是要加水嗎?”
陸知白無言以對了。
朱標在一旁笑起來。
徐達亦是笑道:“駙馬立此不世奇功,不居功,不自傲,殊為難得。”
朱元璋一臉苦惱的同他說:“哎呀,咱這個女婿,向來謙遜,有功勞都推給別人……”
徐達笑道:“駙馬心懷百姓,今日一見,的確是個人傑,實乃大明之幸,陛下當初真是慧眼識珠!”
陸知白謙遜一笑:“國公爺謬讚了,不過是些微末之功……”
他們在聊著。
周邊的百姓皆是滿臉欣喜。
卻有幾個身穿絲綢的老爺聚在一起,原先有多高興,現在就有多愁眉苦臉。
一人拍著大腿,不斷歎氣:“完了,這下完了啊……”
有一顆番薯的根斷了,沒有被拔起來。
朱元璋彎下腰,將龍爪伸進土裏,心疼的把這個漏網之薯扒拉出來,仔細端詳著。
朱標雙目發亮的說:“這一棵秧子就結了不少,田裏還有這麽多棵呢……”
朱元璋吩咐道:“叫人拿秤來!”
陸知白笑道:“早就有準備了。”
朱元璋接過他手中的一串番薯,掂量掂量,點頭說:“有一斤出頭!”
有學生拿來竹筐,筐底墊了些稻草。
朱標把番薯一個個放到筐裏,雖不是自己種的,也有種豐收的喜悅。
朱元璋看著滿田的碧綠,催道:“趕緊都扒出來稱一稱!”
陸知白便對他的學生喊道:
“娃子們,各就各位,開始扒!”
學生們迅速分散開,興高采烈的開始扒紅薯。
楚王朱楨也在其中,真是吃苦耐勞。
有的人拿小鏟子,還有些拿竹片。
徐達和朱元璋,都彎腰勞作起來,朱標自然緊隨其後。
陸知白趕緊叫人拿上工具。
勞保手套,朱元璋不屑於戴,拿了個竹片說:“標兒,你戴手套吧。”
朱標自然不受,說:“父皇都親自下地,與民同勞,兒臣更應多做一些……”
陸知白扒著番薯,忍不住笑。被他們卷到了,隻能拿個竹片上陣。
遠處,有人極小聲的議論著:
“那是皇帝和太子吧?他們在扒番薯哎!”
許多人看著這一幕,都嘖嘖稱奇:
“皇帝竟然不是用金鋤頭來扒?”
“曆朝曆代,也沒有幾個這樣的皇帝和太子啊!”
朱元璋拎著一串番薯,左右四顧,對學生們喊:
“輕一些,莫要傷了番薯!”
有學生背著背簍,在壟間收番薯,送到稱重的地方。
還有學生把扒出來的藤子,整理到一旁。
一切都井井有條,忙而不亂。
稱重處,幾個學生手忙腳亂,做著記錄。
稱過的番薯堆在一片幹淨空地上,很快就成了小山。
這些番薯或圓或長,或大或小,千姿百態。
許多民眾大著膽子上前圍觀,驚歎不已。
卻有護衛在旁把守,讓他們不敢去摸一下看看。
又稱完一小筐番薯,有了短暫的空閑,執秤的耿小二問道:
“原吉,現在一共多少了?”
夏原吉計算片刻,說:“已有一百四十斤了。”
洪武年間,一石是一百五十斤上下。
陳佑在旁咧著嘴,看著試驗田碧綠中露出的點點土黃,說:“這才收多少,有十分之一嗎?”
夏原吉淡定道:“恩師預測,這塊地大約可收十二三石。”
一旁的百姓,早已炸開了鍋。
“這已經有一石了?”
“一共得有多少啊!”
不斷有番薯被送過來稱,隨著數字不斷攀升,眾人的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
“五石!”
“八石!”
驚呼聲此起彼伏。
“十石!”
這一刻,許多人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終於全部扒完了,朱元璋迫不及待的跑來問結果。
夏原吉答道:“陛下,一共是十二石半。”
朱元璋紅光滿麵,笑道:
“駙馬沒有騙咱!海外果真有此高產良種!”
徐達看了陸知白一眼,再看看那番薯山,神色凝重,忍不住說:
“尋常稻穀,畝產不過兩三石,這番薯竟如此高產!”
他已知道番薯從何而來,但還是感覺震驚。
現場民眾早已經歡呼開了。
“一畝地就是十二石啊!”
“陛下洪福!”
一群人議論紛紛,不知誰喊了一句“天佑大明”,而後漫山遍野,眾人齊聲高喊。
“哈哈哈!”
朱元璋暢快大笑,雙眼放光的盯著成堆番薯。
陸知白一看,就知道他大約是在想,等把這番薯推廣開,便可橫掃漠北,拳打高麗,腳踏倭國,整個世界都臣服吧,顫抖吧……
朱元璋環顧四周老百姓,笑道:
“好!好啊!若全國都能種上番薯,何愁百姓吃不飽飯!”
朱標也興奮地說:“是啊,父皇,真是多虧了駙馬,此事全賴他一人之功。”
陸知白連忙說:“殿下謬讚了,這是黃如琢獻上的。”
朱元璋大手一揮,說:
“沒有你把他帶來,誰知道他是誰?那兩個番薯,又不會自己變成一片地的,你就是首功!”
徐達深深凝視著陸知白。
朱元璋抓住徐達的手,笑道:
“天德,駙馬說這番薯不挑地,咱往後就不愁軍費了!”
陸知白一聽朱元璋有些上頭,感覺很危險,連忙潑冷水道:
“陛下,這塊地兒臣精耕細作,給足肥料,日夜看守,才有這樣的收獲,尋常農戶可不成。”
朱元璋無所謂的說:
“就算他們隻能收一半,六石,那也不少了!更何況,咱曉得這番薯藤子還能喂牛羊!”
陸知白繼續潑:
“陛下!這番薯看著雖重,但剛收上來,其實,裏頭大半都是水啊!兒臣有欺君之罪……”
“嗯?”朱元璋撿起一個番薯,掰成兩半看了看,一臉疑惑。
陸知白又說:“稻麥產量雖低,含水卻少……”
朱元璋已想通了,瞪大眼睛說:
“你當咱是傻子嗎?!麥子平均畝產一石,稻穀兩石,這麽多番薯,就是曬幹,怎麽也不止兩石了!”
他哼了一聲,又說:“再者,你做飯不還是要加水嗎?”
陸知白無言以對了。
朱標在一旁笑起來。
徐達亦是笑道:“駙馬立此不世奇功,不居功,不自傲,殊為難得。”
朱元璋一臉苦惱的同他說:“哎呀,咱這個女婿,向來謙遜,有功勞都推給別人……”
徐達笑道:“駙馬心懷百姓,今日一見,的確是個人傑,實乃大明之幸,陛下當初真是慧眼識珠!”
陸知白謙遜一笑:“國公爺謬讚了,不過是些微末之功……”
他們在聊著。
周邊的百姓皆是滿臉欣喜。
卻有幾個身穿絲綢的老爺聚在一起,原先有多高興,現在就有多愁眉苦臉。
一人拍著大腿,不斷歎氣:“完了,這下完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