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發出前,皇帝又命一個二品大員去吐穀渾主理政務兼任。
宇文成都收到聖旨後,將其丟到臭水溝裏,又帶上騎兵去收複西梁,女國,吐蕃等地。
皇帝的聖旨發出去後,就再沒收回吐穀渾的來信,連那位剛上任的官員也沒了消息。
皇帝大怒,招來了宇文化及怒罵,“宇文成都是什麽意思,朕賜他高官厚祿,看在他對如意一往情深的份上,朕還要封他為王,可他呢,自從去了西域就再也沒有回來,連奏折都不願意寫。朕不是讓你寫信問他的情況嗎,他不會連你這個父親都不理吧。”
宇文化及跪在地上,“陛下息怒,臣發往西域的信件不下數十封,可一封回信都沒收到。陛下,臣這個兒子從小就孝順忠誠,就算陛下要他的命他都不會猶豫,他為陛下安定邊關,肝腦塗地。或許是身邊的人沒有將京中的來信告訴他。”
皇帝冷哼,“朕已經命吐穀渾的周邊的郡縣派人去問,可宇文成都以各種理由不見,宇文愛卿,你這兒子不會是有反心吧。”
宇文化及汗流浹背了,他兒子什麽心理他不知道,但他想當皇帝是認真的,隻是現在實在不是時候。
這個小子,可別真想造反啊,那就害死他了。
皇帝一怒之下命人擬旨,若宇文成都能在一個月內回京,皇帝會將他封為安王,若不能回來,便將他貶為庶人,終身不能再做官。又提起宇文化及年邁,思念孩子,命宇文成都速速回來照顧父親。
一個月後,已經將西域收複的宇文成都坐在皇宮的王椅上,看著皇帝的來信,搖頭歎息。
“皇帝這是什麽意思,邊關剛安穩一些,若本將軍直接回京,敵人豈不是要卷土重來,令百姓遭殃,兄弟們這一年的南征北戰豈不是全然無用了。”
副將冷哼一聲,“大將軍鎮守邊關,帶著末將殺敵無數,收複了多少土地百姓,皇帝卻拿免官逼迫將軍回京,豈不是拿江山社稷當兒戲。”
“哼,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皇帝必然是想打壓將軍,將軍為保自身安危,切不可貿然回京。”
宇文成都歎息一聲,“回去也不成,不回去也不成。”
他打開窗戶看向外頭操練的士兵,想想自己的八萬鐵騎,又歎息一聲,“皇帝此舉,咄咄逼人,叫朕如何是好啊。”
站在一旁聽令的將領麵麵相覷,副將率先反應過來,“陛下勵精圖治,勤勉為政,威儀天下,愛民如子,楊廣那老兒何故要造反呢。”
站在一旁的驃騎將軍惱恨這廝早自己一步拍上馬屁,又絞盡腦汁說了幾句漂亮話。
“陛下何不早早登基,以安天下百姓之心。”
宇文成都後退兩步,“哎呀,這怎麽能成,楊廣雖弑君殺父,但我等如今尚未在中原,貿然稱帝隻怕會惹人非議。”
他轉過身來,“何況本將軍的父親尚在京中,皇帝雖有拿本將軍的父親要挾之意,畢竟還沒有直接殺了本將軍的父親呢,本將軍這是出師無名啊。”
啊這……眾將士聽著怎麽覺得大將軍話裏有話呢。
“那……大將軍,怎麽現在應該怎麽辦啊?”
宇文成都坐到椅子上,“還是如楊廣所說,本將軍先就封安王。既然是安王,那諸位將士勞苦功高,這官職也要再升一升了。”
眾人欣喜若狂,能看出安王稱帝是早晚的事兒,以後他們也能掙個從龍之功了。
皇帝等不到來信,便下旨將宇文成都貶為庶人,並派欽差帶兵去吐穀渾捉拿宇文成都,押送回京,不料人剛到吐穀渾邊境就沒了消息。
皇帝大怒,當即下旨出兵攻打吐穀渾,麵對跟隨自己弑君的宇文化及,皇帝也沒客氣,將其一家老小抓了起來,送往邊境。
皇帝指著宇文化及,“你不是說你這個兒子孝順嗎,就由你去勸降。若不能成功,你就自刎在兩軍陣前吧。”
宇文化及冷汗直流,心中將宇文成都罵了不知多少遍,兒子既有造反的心又有造反的本事他本應是高興的,但前提是先把他接出去啊,他可是未來的開國皇帝啊。
宇文化及一家老小被抓進牢獄的消息傳到吐穀渾後,宇文成都招來朝中大臣及眾將士商議。
“楊廣老賊,趁我在外保家衛國,居然囚我族人,貶我父親,若我無動於衷,明日恐怕就要將我父親的頭顱送到我麵前了。”
底下許多將臣早就察覺宇文成都有反心,將軍這個樣子怕是在做給僅剩的一些擁護楊廣及大隋之人看的。
就見宇文成都拔出佩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就讓本王自刎在此吧。”
“殿下不可……”眾人忙搶奪下來佩劍,跪在地上請求宇文成都發兵攻打京師。
宇文成都振臂一揮,說了些振奮軍心的話,又以楊廣殺父辱母,天理不容唯由替天行道。
騎兵先行收拾好,步兵緊隨其後,浩浩蕩蕩朝著京師出發。
一路上宇文成都先是攻下了上洛郡,紘農郡,一路上勢如破竹,眼看著就殺到了京師,順帶著又收拾了那些蠢蠢欲動的其他反賊。
這個楊廣隻能他來殺,天下隻能他來奪,什麽臭魚爛蝦都一邊去。
宇文成都和伍雲召三兄弟酣戰淋漓幾場,砍下了三個頭顱後回了軍營,將鳳翅鎦金鏜扔給了副將,自己則便脫鎧甲便吐槽。
“和賈家樓那群反賊一路貨色,明明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卻都打著為天下百姓的名義造反,若是他們真當了君主,百姓過的也許還不如現在呢。”
副將皺著眉頭想了想,又轉頭看了四周,見無人在才小聲詢問,“那殿下您謀反不是為了……”
宇文成都一甩袖子,“本王說過為了天下百姓嗎?本王就是為了自己想當皇帝才造反的。”
副將:……
宇文成都拿下伍雲召三人的人頭,又破兩城之後,楊廣驚憂不已,經朝中大臣推薦,楊廣知道了隋朝還有個大力士二號裴元慶存在。
宇文成都收到聖旨後,將其丟到臭水溝裏,又帶上騎兵去收複西梁,女國,吐蕃等地。
皇帝的聖旨發出去後,就再沒收回吐穀渾的來信,連那位剛上任的官員也沒了消息。
皇帝大怒,招來了宇文化及怒罵,“宇文成都是什麽意思,朕賜他高官厚祿,看在他對如意一往情深的份上,朕還要封他為王,可他呢,自從去了西域就再也沒有回來,連奏折都不願意寫。朕不是讓你寫信問他的情況嗎,他不會連你這個父親都不理吧。”
宇文化及跪在地上,“陛下息怒,臣發往西域的信件不下數十封,可一封回信都沒收到。陛下,臣這個兒子從小就孝順忠誠,就算陛下要他的命他都不會猶豫,他為陛下安定邊關,肝腦塗地。或許是身邊的人沒有將京中的來信告訴他。”
皇帝冷哼,“朕已經命吐穀渾的周邊的郡縣派人去問,可宇文成都以各種理由不見,宇文愛卿,你這兒子不會是有反心吧。”
宇文化及汗流浹背了,他兒子什麽心理他不知道,但他想當皇帝是認真的,隻是現在實在不是時候。
這個小子,可別真想造反啊,那就害死他了。
皇帝一怒之下命人擬旨,若宇文成都能在一個月內回京,皇帝會將他封為安王,若不能回來,便將他貶為庶人,終身不能再做官。又提起宇文化及年邁,思念孩子,命宇文成都速速回來照顧父親。
一個月後,已經將西域收複的宇文成都坐在皇宮的王椅上,看著皇帝的來信,搖頭歎息。
“皇帝這是什麽意思,邊關剛安穩一些,若本將軍直接回京,敵人豈不是要卷土重來,令百姓遭殃,兄弟們這一年的南征北戰豈不是全然無用了。”
副將冷哼一聲,“大將軍鎮守邊關,帶著末將殺敵無數,收複了多少土地百姓,皇帝卻拿免官逼迫將軍回京,豈不是拿江山社稷當兒戲。”
“哼,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皇帝必然是想打壓將軍,將軍為保自身安危,切不可貿然回京。”
宇文成都歎息一聲,“回去也不成,不回去也不成。”
他打開窗戶看向外頭操練的士兵,想想自己的八萬鐵騎,又歎息一聲,“皇帝此舉,咄咄逼人,叫朕如何是好啊。”
站在一旁聽令的將領麵麵相覷,副將率先反應過來,“陛下勵精圖治,勤勉為政,威儀天下,愛民如子,楊廣那老兒何故要造反呢。”
站在一旁的驃騎將軍惱恨這廝早自己一步拍上馬屁,又絞盡腦汁說了幾句漂亮話。
“陛下何不早早登基,以安天下百姓之心。”
宇文成都後退兩步,“哎呀,這怎麽能成,楊廣雖弑君殺父,但我等如今尚未在中原,貿然稱帝隻怕會惹人非議。”
他轉過身來,“何況本將軍的父親尚在京中,皇帝雖有拿本將軍的父親要挾之意,畢竟還沒有直接殺了本將軍的父親呢,本將軍這是出師無名啊。”
啊這……眾將士聽著怎麽覺得大將軍話裏有話呢。
“那……大將軍,怎麽現在應該怎麽辦啊?”
宇文成都坐到椅子上,“還是如楊廣所說,本將軍先就封安王。既然是安王,那諸位將士勞苦功高,這官職也要再升一升了。”
眾人欣喜若狂,能看出安王稱帝是早晚的事兒,以後他們也能掙個從龍之功了。
皇帝等不到來信,便下旨將宇文成都貶為庶人,並派欽差帶兵去吐穀渾捉拿宇文成都,押送回京,不料人剛到吐穀渾邊境就沒了消息。
皇帝大怒,當即下旨出兵攻打吐穀渾,麵對跟隨自己弑君的宇文化及,皇帝也沒客氣,將其一家老小抓了起來,送往邊境。
皇帝指著宇文化及,“你不是說你這個兒子孝順嗎,就由你去勸降。若不能成功,你就自刎在兩軍陣前吧。”
宇文化及冷汗直流,心中將宇文成都罵了不知多少遍,兒子既有造反的心又有造反的本事他本應是高興的,但前提是先把他接出去啊,他可是未來的開國皇帝啊。
宇文化及一家老小被抓進牢獄的消息傳到吐穀渾後,宇文成都招來朝中大臣及眾將士商議。
“楊廣老賊,趁我在外保家衛國,居然囚我族人,貶我父親,若我無動於衷,明日恐怕就要將我父親的頭顱送到我麵前了。”
底下許多將臣早就察覺宇文成都有反心,將軍這個樣子怕是在做給僅剩的一些擁護楊廣及大隋之人看的。
就見宇文成都拔出佩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就讓本王自刎在此吧。”
“殿下不可……”眾人忙搶奪下來佩劍,跪在地上請求宇文成都發兵攻打京師。
宇文成都振臂一揮,說了些振奮軍心的話,又以楊廣殺父辱母,天理不容唯由替天行道。
騎兵先行收拾好,步兵緊隨其後,浩浩蕩蕩朝著京師出發。
一路上宇文成都先是攻下了上洛郡,紘農郡,一路上勢如破竹,眼看著就殺到了京師,順帶著又收拾了那些蠢蠢欲動的其他反賊。
這個楊廣隻能他來殺,天下隻能他來奪,什麽臭魚爛蝦都一邊去。
宇文成都和伍雲召三兄弟酣戰淋漓幾場,砍下了三個頭顱後回了軍營,將鳳翅鎦金鏜扔給了副將,自己則便脫鎧甲便吐槽。
“和賈家樓那群反賊一路貨色,明明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卻都打著為天下百姓的名義造反,若是他們真當了君主,百姓過的也許還不如現在呢。”
副將皺著眉頭想了想,又轉頭看了四周,見無人在才小聲詢問,“那殿下您謀反不是為了……”
宇文成都一甩袖子,“本王說過為了天下百姓嗎?本王就是為了自己想當皇帝才造反的。”
副將:……
宇文成都拿下伍雲召三人的人頭,又破兩城之後,楊廣驚憂不已,經朝中大臣推薦,楊廣知道了隋朝還有個大力士二號裴元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