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技術處
四合院:開局西跨院,不差錢! 作者:仰望星空的青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吃過早飯,陳安回宿舍換下晨練的衣服,簡單收拾了一下,然後出門向山鋼研究院走去。
已經過去兩天了,他要單位去問問調動的事情和援建的情況。不了解清楚,陳安始終還是有些不放心。
“李工,早上好!”
“周工,您好!”
“夏工,好久不見!”
......
陳安一路與熟悉的同事親切地打著招呼,交談間步入了研究院的辦公樓。
山鋼研究院現有職工五百餘人,組織架構完善,
設有辦公室、人事處、技術處、財務處、武裝保衛處五大職能部門,
以及鋼鐵技術、特殊鋼、軍工產品、船舶用鋼四個專業研究所。
為了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研究院還建立了燒結、煉鐵、煉鋼、熱工、軋鋼、熱處理等鋼鐵生產流程的中間試驗車間。
研究院的辦公樓是一棟典型的仿蘇式磚混結構建築,坐北朝南,巍峨聳立。
建築共四層,平麵呈“凸字形”設計,左右中軸對稱,青磚外牆顯得古樸而莊重。
一層主要分布著辦公室、武裝保衛處、會議室、培訓室、資料室等公共區域;
二層則是技術處、鋼鐵技術和特殊鋼兩個研究所的所在地;
三層為院領導的辦公室,以及財務處、人事處(黨委、工會、團委)和檔案室;
最頂層的四層則是軍工產品和船舶用鋼兩個研究所的辦公區域。
當陳安步入技術處辦公室時,時針已悄然指向七點四十五。
同事們大多已提前到崗,忙碌的身影在辦公室內穿梭。
“咦?陳工,你今天怎麽來了?傷好了嗎?”
突然,一個清脆的聲音打破了辦公室的寧靜,隻見錢小芳,帶著驚訝的表情望著陳安。
錢小芳是去年新分配來的大學生,
她在辦公室負責一些日常瑣事,打打雜,跑跑腿,做些後勤工作,
目前還在見習階段,她和陳安一樣算是辦公室的小字輩。
盡管同為新人,但陳安憑借出色的學習能力,已經嶄露頭角。
“還沒完全康複,傷筋動骨畢竟需要些時日。”
陳安微笑著伸了伸左手,示意著傷勢,接著說道:
“我今天過來,辦點事情。”
他們的交談很快吸引了其他同事的注意,大家紛紛圍上前來,關切地詢問陳安的傷勢以及那日的英勇事跡。
陳安耐心地解釋和描述後,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查看手中的資料。
技術處共有15名成員,包括1名處長、1名副處長、1名辦事員以及12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不乏高級和中級專家。
這些專家們在各自領域各有建樹,他們都是研究院的寶貝。
他們或帶頭進行科研攻關,或在中試車間指導試驗生產,或在各個廠礦進行技術支援,或者在研究院培訓各地進修人員。
其中科研序列7人:
2名五級副研究員、1名六級副研究員,1名七級助理研究員,1名八級,2名九級。
工程序列5人:
1名五級工程師,1名七級,1名八級,2名九級。
六級以上為高級技術人員,高級人員有4名,中級人員8名。
隨著時間的推移,七點五十五分,處長李德發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了辦公室。
他手提黑色公文包,一進入辦公室便受到了大家的問候。
李德發點頭示意,隨後徑直走向辦公室的內間。
“陳安,你來我這裏一趟。”
李德發在門口稍作停頓,對陳安說道。
“好的,處長。”
陳安迅速回應,並跟隨李德發走進內間,順手關上了門。
在內間裏,兩人相對而坐,氣氛顯得有些嚴肅。
李德發端著茶杯,靜靜地觀察著陳安的反應。
而陳安則保持著淡定的神態,目光平靜地注視著李德發。這種沉默的角力持續了整整一分鍾。
李德發是個嚴謹的,最開始他不同意是張維安強塞陳安進技術處的,
技術處都是精英主力,雖然陳安是重點大學的研究生,但畢竟是個新手。
但是,陳安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工作態度積極,業務能力提升的很快,隻用了1年時間,就完全成長了起來。
最終,李德發放下了茶杯,打破了沉默:
“傷勢怎麽樣了?我聽說你準備回四九城,還報名參加了今年的援建計劃?”
“傷勢恢複的還好,已無大礙。”
陳安接過話頭:“是的,處長。我也是剛得知這個消息。”
“那真是太可惜了。”
李德發歎了口氣,“我本來還打算上報你為院裏的後備人才,重點培養。”
“哪裏都是為國家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裏需要往哪搬。”
陳安微笑著回答:“而且這兩年裏,處長您一直都很照顧我,我都清楚,我非常感激。”
李德發與陳安正在深入交談,突然他陷入了回憶,感慨道:
“說起援建,十五年前,我也參與了蜀鋼的支援建設工作。
那段歲月充滿了艱辛與挑戰,那可真是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懷的經曆。”
陳安好奇地問道:
“東北的援建工作十五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嗎?
我一直以為是十年前才啟動的工程。”
李德發回憶道:
“其實早在十八年前,戰爭勝利後,國家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一個宏偉的藍圖,
強調獨木不成林,眾人拾柴火焰高,東北必須成為國家的原料基地和工業基地,肩負起全國經濟發展的重任,成為經濟的壓艙石和動力引擎。
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援建工作隨之悄然啟動。”
李德發緊接著補充道:
“在最初的兩年裏,由於國內局勢尚不穩定,援建工作的進展時斷時續。我們主要進行前期準備工作和設計規劃工作。
等到條件成熟,便能立即全麵展開建設。後來,隨著局勢的逐漸穩定,援建工作也迎來了全麵的展開。
除了原先就確定的156項大型重點項目,東北還同步推進了數百個大小不等的援建項目,它們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共同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已經過去兩天了,他要單位去問問調動的事情和援建的情況。不了解清楚,陳安始終還是有些不放心。
“李工,早上好!”
“周工,您好!”
“夏工,好久不見!”
......
陳安一路與熟悉的同事親切地打著招呼,交談間步入了研究院的辦公樓。
山鋼研究院現有職工五百餘人,組織架構完善,
設有辦公室、人事處、技術處、財務處、武裝保衛處五大職能部門,
以及鋼鐵技術、特殊鋼、軍工產品、船舶用鋼四個專業研究所。
為了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研究院還建立了燒結、煉鐵、煉鋼、熱工、軋鋼、熱處理等鋼鐵生產流程的中間試驗車間。
研究院的辦公樓是一棟典型的仿蘇式磚混結構建築,坐北朝南,巍峨聳立。
建築共四層,平麵呈“凸字形”設計,左右中軸對稱,青磚外牆顯得古樸而莊重。
一層主要分布著辦公室、武裝保衛處、會議室、培訓室、資料室等公共區域;
二層則是技術處、鋼鐵技術和特殊鋼兩個研究所的所在地;
三層為院領導的辦公室,以及財務處、人事處(黨委、工會、團委)和檔案室;
最頂層的四層則是軍工產品和船舶用鋼兩個研究所的辦公區域。
當陳安步入技術處辦公室時,時針已悄然指向七點四十五。
同事們大多已提前到崗,忙碌的身影在辦公室內穿梭。
“咦?陳工,你今天怎麽來了?傷好了嗎?”
突然,一個清脆的聲音打破了辦公室的寧靜,隻見錢小芳,帶著驚訝的表情望著陳安。
錢小芳是去年新分配來的大學生,
她在辦公室負責一些日常瑣事,打打雜,跑跑腿,做些後勤工作,
目前還在見習階段,她和陳安一樣算是辦公室的小字輩。
盡管同為新人,但陳安憑借出色的學習能力,已經嶄露頭角。
“還沒完全康複,傷筋動骨畢竟需要些時日。”
陳安微笑著伸了伸左手,示意著傷勢,接著說道:
“我今天過來,辦點事情。”
他們的交談很快吸引了其他同事的注意,大家紛紛圍上前來,關切地詢問陳安的傷勢以及那日的英勇事跡。
陳安耐心地解釋和描述後,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查看手中的資料。
技術處共有15名成員,包括1名處長、1名副處長、1名辦事員以及12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不乏高級和中級專家。
這些專家們在各自領域各有建樹,他們都是研究院的寶貝。
他們或帶頭進行科研攻關,或在中試車間指導試驗生產,或在各個廠礦進行技術支援,或者在研究院培訓各地進修人員。
其中科研序列7人:
2名五級副研究員、1名六級副研究員,1名七級助理研究員,1名八級,2名九級。
工程序列5人:
1名五級工程師,1名七級,1名八級,2名九級。
六級以上為高級技術人員,高級人員有4名,中級人員8名。
隨著時間的推移,七點五十五分,處長李德發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了辦公室。
他手提黑色公文包,一進入辦公室便受到了大家的問候。
李德發點頭示意,隨後徑直走向辦公室的內間。
“陳安,你來我這裏一趟。”
李德發在門口稍作停頓,對陳安說道。
“好的,處長。”
陳安迅速回應,並跟隨李德發走進內間,順手關上了門。
在內間裏,兩人相對而坐,氣氛顯得有些嚴肅。
李德發端著茶杯,靜靜地觀察著陳安的反應。
而陳安則保持著淡定的神態,目光平靜地注視著李德發。這種沉默的角力持續了整整一分鍾。
李德發是個嚴謹的,最開始他不同意是張維安強塞陳安進技術處的,
技術處都是精英主力,雖然陳安是重點大學的研究生,但畢竟是個新手。
但是,陳安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工作態度積極,業務能力提升的很快,隻用了1年時間,就完全成長了起來。
最終,李德發放下了茶杯,打破了沉默:
“傷勢怎麽樣了?我聽說你準備回四九城,還報名參加了今年的援建計劃?”
“傷勢恢複的還好,已無大礙。”
陳安接過話頭:“是的,處長。我也是剛得知這個消息。”
“那真是太可惜了。”
李德發歎了口氣,“我本來還打算上報你為院裏的後備人才,重點培養。”
“哪裏都是為國家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裏需要往哪搬。”
陳安微笑著回答:“而且這兩年裏,處長您一直都很照顧我,我都清楚,我非常感激。”
李德發與陳安正在深入交談,突然他陷入了回憶,感慨道:
“說起援建,十五年前,我也參與了蜀鋼的支援建設工作。
那段歲月充滿了艱辛與挑戰,那可真是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懷的經曆。”
陳安好奇地問道:
“東北的援建工作十五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嗎?
我一直以為是十年前才啟動的工程。”
李德發回憶道:
“其實早在十八年前,戰爭勝利後,國家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一個宏偉的藍圖,
強調獨木不成林,眾人拾柴火焰高,東北必須成為國家的原料基地和工業基地,肩負起全國經濟發展的重任,成為經濟的壓艙石和動力引擎。
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援建工作隨之悄然啟動。”
李德發緊接著補充道:
“在最初的兩年裏,由於國內局勢尚不穩定,援建工作的進展時斷時續。我們主要進行前期準備工作和設計規劃工作。
等到條件成熟,便能立即全麵展開建設。後來,隨著局勢的逐漸穩定,援建工作也迎來了全麵的展開。
除了原先就確定的156項大型重點項目,東北還同步推進了數百個大小不等的援建項目,它們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共同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