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印記十一:春遊
宰相有令!我帶公主走遍大唐河山 作者:竹筍包子超好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覺得他梁兄和陶淵明都不可能,應該還是馬文才做的。”雨林被南音叫醒,聽說了金簪子的事。
“可是他房中並沒有任何的線索,還有昨天他的態度……”南音皺眉道。
“說不定他都扔了呢,他第一次見到咱們的時候那個樣子,嚇得臉都白了……還有難道凶手殺了人放了火,還特意去換一身行頭,把金簪子取下來嗎。”雨林分析的頭頭是道。
“……其實你隻是不願意相信其他兩個人會做這種事吧,我也不願意那麽想,可事情的真相不會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不能感情用事。”南音歎了口氣道。
“那師父覺得是誰?”雨林噘著嘴問道。
“梁山伯應該可以排除,他絲毫沒有懷疑過我不是真的祝英台,昨晚甚至在我拿出那半塊玉腰墜之前,他已經將秘密和盤托出……梁兄確實有點憨憨。”
“至於馬文才和陶淵明,無論是誰,都掩飾得極好,但是都有可疑之處。馬文才他本身的身份就是最大的嫌疑,出現在梁祝故事中的反派。”
“而陶淵明昨天與他告別之後,他的行為相當古怪,隻是當時我沒有太在意。我以為他隻是文人氣性,但現在回憶起來,他似乎是避著梁山伯……”南音思索著。
“叩叩叩。”傳來了敲門聲,雨林起身去開門,是何管事。
“何管事日安,我今天休息的晚了點,正準備去書樓……”南音忙站起來,忽然有一種被查寢的感覺。
“無妨,書院並不強求學生們的作為,全憑心意。不過是院士在知禮堂有事情要向大家宣布,所有講師學生都要到場,隨吾來吧。”何管事說道。
“啊,好的。是什麽事情如此著急?”南音問道。
“去到便知了,走吧。”何管事轉身出了房間,等雨林鎖好齋舍的門,帶著她們朝書院最大的知禮堂走去。
何管事和南音二人幾乎是最後到的,在講堂外站著二十多名書童,雨林便很自覺的混到了他們當中。
南音隨何管事進入講堂,已經坐滿了人,大約有三四十名學生,與五六位講師,還有兩位與何管事穿著一樣的,大約也是管事。院士正坐在上首的書案前拿著一卷簡牘觀看。
“院士,人已經到齊了。”何管事說道。
南音在靠門邊的坐墊上坐了,四下裏掃視一圈,很快就找到了梁山伯與陶淵明,因為他們和馬文才一樣,都戴起了鎏金簪子。
“喔,人齊了,那我就說一下。我覺得明天是個好日子,咱們今年的文比大賽呢就明日開始吧。”院士捋著胡子說道。
“院士,往年都是四月或五月天氣最好的時候……”何管事低聲道。
“哎呀,往年那不是往年嘛,我說了明日就明日!而且這次,不在書院裏舉行,我們上梨園賞春去。大家認為如何呀?”院士瞪了何管事一眼。
“院士,三月梨花初開,正是最好的時節,隻是那梨園離書院甚遠……”坐在前排的一名學生道。
“所以今日讓大家集合在此,就是讓你們快些回去收拾行裝,下午就出發!”院士點頭道,打開桌案上擺的一個錦盒,“你們瞧,今年奪魁的獎品我已經派人提前趕製好了。”
南音認得那盒子,正是今天早上撞到那名學生手裏拿的,難怪他當時如此匆忙。隻是這院士突然要求今天所有學生離開書院,名義上是什麽文比,怕是並不簡單啊。
莫非院士也知道泰阿劍之事?不過這也正常,梁山伯昨夜說過,豐西書院就是為了守劍掩人耳目而建,那院士是知情人也不足為奇。由此看來取劍之事極其凶險,要將學生都支開。
“院士,我就不去了,去年文比我已經奪魁過了,而且我花粉過敏。”陶淵明抬了一下手說道。
“嗯,我也曾奪魁過,我也不去了……這兩日正在做一篇文章,還需仔細推敲。”馬文才也跟著說道。
南音正琢磨著自己該想個什麽借口留下,就聽梁山伯說道,“院士,祝賢弟昨日剛到書院,有些水土不服。若是再趕路恐怕更是受不了,我便留下來照顧他吧。”
“喔?昨晚我剛見過英台,看他精神還不錯,這就病了嗎?”院士抬起頭似乎想看南音在哪裏。
南音忙以袖子掩住口鼻,皺起眉頭,擺出很不舒服的表情,低聲說道,“院士,我昨夜上吐下瀉,確實身體不大好。”
院士目光投到南音身上,凝視了許久,才開口道,“好吧,能參加的盡量要去參加,這是咱們書院的老傳統……還有誰不能去的,何管事登記一下,其他人申時準時在書院門口集合。”
其餘的學生都是要去的,即使不為了文比奪魁,能出門賞春遊園,對於學生們來說也是一件樂事。院士看無人再有異議,便讓大家回齋舍整理行裝去了。
南音就坐在門邊,最先出了講堂,找到雨林低聲與她說了情況,並等著梁山伯出來,要和他商量一下取劍之事。
“祝兄,不是說身體不適嗎,為何還站在此處,不快快回齋舍歇息。”馬文才走出講堂看到南音,過來打招呼,一名書童忙跑到他身邊。
“多謝馬兄關心,我一會兒就回去……”南音隨口應付道,並不想與馬文才多說。
“那好吧,我先回了。這幾日我們同留書院,若有需要隨時可以找我幫忙。”馬文才說完,帶著書童離開了。
可是等到講堂裏的人幾乎都走光了,書童們也都跟著自己的主人走了,隻剩下南音和雨林兩人,還沒見梁山伯出來。
“他梁祝在裏麵墨跡什麽呢……師父不如咱們進去找他吧,都沒人了。”雨林抱怨道。
南音點頭,便直接進講堂去找人,卻發現講堂中隻剩下陶淵明與院士,正在說話,兩人表情頗為凝重。
“院士,陶兄,請問梁山伯梁師兄去哪了?”南音行禮問道。
“可是他房中並沒有任何的線索,還有昨天他的態度……”南音皺眉道。
“說不定他都扔了呢,他第一次見到咱們的時候那個樣子,嚇得臉都白了……還有難道凶手殺了人放了火,還特意去換一身行頭,把金簪子取下來嗎。”雨林分析的頭頭是道。
“……其實你隻是不願意相信其他兩個人會做這種事吧,我也不願意那麽想,可事情的真相不會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不能感情用事。”南音歎了口氣道。
“那師父覺得是誰?”雨林噘著嘴問道。
“梁山伯應該可以排除,他絲毫沒有懷疑過我不是真的祝英台,昨晚甚至在我拿出那半塊玉腰墜之前,他已經將秘密和盤托出……梁兄確實有點憨憨。”
“至於馬文才和陶淵明,無論是誰,都掩飾得極好,但是都有可疑之處。馬文才他本身的身份就是最大的嫌疑,出現在梁祝故事中的反派。”
“而陶淵明昨天與他告別之後,他的行為相當古怪,隻是當時我沒有太在意。我以為他隻是文人氣性,但現在回憶起來,他似乎是避著梁山伯……”南音思索著。
“叩叩叩。”傳來了敲門聲,雨林起身去開門,是何管事。
“何管事日安,我今天休息的晚了點,正準備去書樓……”南音忙站起來,忽然有一種被查寢的感覺。
“無妨,書院並不強求學生們的作為,全憑心意。不過是院士在知禮堂有事情要向大家宣布,所有講師學生都要到場,隨吾來吧。”何管事說道。
“啊,好的。是什麽事情如此著急?”南音問道。
“去到便知了,走吧。”何管事轉身出了房間,等雨林鎖好齋舍的門,帶著她們朝書院最大的知禮堂走去。
何管事和南音二人幾乎是最後到的,在講堂外站著二十多名書童,雨林便很自覺的混到了他們當中。
南音隨何管事進入講堂,已經坐滿了人,大約有三四十名學生,與五六位講師,還有兩位與何管事穿著一樣的,大約也是管事。院士正坐在上首的書案前拿著一卷簡牘觀看。
“院士,人已經到齊了。”何管事說道。
南音在靠門邊的坐墊上坐了,四下裏掃視一圈,很快就找到了梁山伯與陶淵明,因為他們和馬文才一樣,都戴起了鎏金簪子。
“喔,人齊了,那我就說一下。我覺得明天是個好日子,咱們今年的文比大賽呢就明日開始吧。”院士捋著胡子說道。
“院士,往年都是四月或五月天氣最好的時候……”何管事低聲道。
“哎呀,往年那不是往年嘛,我說了明日就明日!而且這次,不在書院裏舉行,我們上梨園賞春去。大家認為如何呀?”院士瞪了何管事一眼。
“院士,三月梨花初開,正是最好的時節,隻是那梨園離書院甚遠……”坐在前排的一名學生道。
“所以今日讓大家集合在此,就是讓你們快些回去收拾行裝,下午就出發!”院士點頭道,打開桌案上擺的一個錦盒,“你們瞧,今年奪魁的獎品我已經派人提前趕製好了。”
南音認得那盒子,正是今天早上撞到那名學生手裏拿的,難怪他當時如此匆忙。隻是這院士突然要求今天所有學生離開書院,名義上是什麽文比,怕是並不簡單啊。
莫非院士也知道泰阿劍之事?不過這也正常,梁山伯昨夜說過,豐西書院就是為了守劍掩人耳目而建,那院士是知情人也不足為奇。由此看來取劍之事極其凶險,要將學生都支開。
“院士,我就不去了,去年文比我已經奪魁過了,而且我花粉過敏。”陶淵明抬了一下手說道。
“嗯,我也曾奪魁過,我也不去了……這兩日正在做一篇文章,還需仔細推敲。”馬文才也跟著說道。
南音正琢磨著自己該想個什麽借口留下,就聽梁山伯說道,“院士,祝賢弟昨日剛到書院,有些水土不服。若是再趕路恐怕更是受不了,我便留下來照顧他吧。”
“喔?昨晚我剛見過英台,看他精神還不錯,這就病了嗎?”院士抬起頭似乎想看南音在哪裏。
南音忙以袖子掩住口鼻,皺起眉頭,擺出很不舒服的表情,低聲說道,“院士,我昨夜上吐下瀉,確實身體不大好。”
院士目光投到南音身上,凝視了許久,才開口道,“好吧,能參加的盡量要去參加,這是咱們書院的老傳統……還有誰不能去的,何管事登記一下,其他人申時準時在書院門口集合。”
其餘的學生都是要去的,即使不為了文比奪魁,能出門賞春遊園,對於學生們來說也是一件樂事。院士看無人再有異議,便讓大家回齋舍整理行裝去了。
南音就坐在門邊,最先出了講堂,找到雨林低聲與她說了情況,並等著梁山伯出來,要和他商量一下取劍之事。
“祝兄,不是說身體不適嗎,為何還站在此處,不快快回齋舍歇息。”馬文才走出講堂看到南音,過來打招呼,一名書童忙跑到他身邊。
“多謝馬兄關心,我一會兒就回去……”南音隨口應付道,並不想與馬文才多說。
“那好吧,我先回了。這幾日我們同留書院,若有需要隨時可以找我幫忙。”馬文才說完,帶著書童離開了。
可是等到講堂裏的人幾乎都走光了,書童們也都跟著自己的主人走了,隻剩下南音和雨林兩人,還沒見梁山伯出來。
“他梁祝在裏麵墨跡什麽呢……師父不如咱們進去找他吧,都沒人了。”雨林抱怨道。
南音點頭,便直接進講堂去找人,卻發現講堂中隻剩下陶淵明與院士,正在說話,兩人表情頗為凝重。
“院士,陶兄,請問梁山伯梁師兄去哪了?”南音行禮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