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秋》之始,詳齊、紀,憫王之息也;《春秋》之終詳吳、越,憫霸之裂也。取人之國曰滅,國君兵死曰滅。齊人兼紀,吳子死戰,而不曰滅,《春秋》之所憫也。憫之深,故不忍直言之,若紀侯之敝屣其國,而吳子之以令終者然,不忍天下之遽變也。
王者服天下以道,霸者服天下以威,戰不為卻,講不為釋,終恃其莫禦之力而卷其國土,於是而天下始棄道以崇威。霸者以威服天下,亂人以詐徼天下,相與用詐,詐勝則勝,詐不勝則敗以死。
成敗生死,無必然之勢,取決於一日之機變,而固有之威亦不足恃也,於是而天下始崇詐以為威。道之棄,威之崇,夏、商之末或有然者,而東周為甚。
威之莫必,詐之取盈,五霸之兵猶未然也。始於吳、越,延於劉、項,而不知所終。崇威而管子之書興,尚詐而孫、吳、尉繚之說起。上以為術,下以為教,三代之遺民,死者積矣,故君子憫之深焉。憫之深,言之不欲出諸口,去紀侯而卒吳子,非僅以全紀侯而為吳子隱也。
二
齊之霸,始於好,成於兵,文治也;晉之霸,始於兵,成於好,質治也。文易弱,質易強,故齊易世而衰,晉八世而後替。先其文,後其質,功利成而天下不著於功利。先其質,後其文,揭功利以服天下而以據功利於己,晉之自為計得矣,齊其猶為天下恤邪?
故北杏之後,衣裳之會九出,垂亡之國三存,然後陘亭之師起。故子曰:“不以兵車,如其仁。”
雖然,桓之會盟亦已亟矣。馳所與之數國,頻征而頻見,易一事則又驚相誓也。旦取而納之懷,夕取而附其耳,唯恐其有失也。弱者疲而強者窺其淺矣。
耄而攜,沒而叛之,不亦宜乎?故以質治者,非專自實也,專自實則損天下,晉德之所以譎於齊也。以文治者,無過求人也,過求人則己無權,齊霸之所以不克世也。善治者,其唯簡乎?簡而文,文而不慚,是謂王道。
三
天下之勢,極則變,已變則因。春秋之始,齊、宋、魯、鄭之用兵亟矣,齊桓反之,故北杏之後,二十五年而後為陘之師,民懷其惠,諸侯倚其安矣,極而變之道也。齊之合諸侯也十五,兵爭之變為信好,已定矣。
晉文因之,故不假會盟而即為城濮之師,仍天下之合,奮用其氣,已變則因之道也。
宋襄不善因,猶亟於會,故僨於兵。善師齊桓者唯晉文,唯不相師,是以善師焉。宋襄步趨齊桓,所取法者齊桓,一用而不可再之道也,不僨何待!
四
齊桓之起,主宋以用兵,猶周班也。在位二十年,天子賜以命,而後救鄭之役乃為宋主。故齊不得召廖之賜,不能興救鄭之師;晉不得王城之饗,不能起城濮之甲,與楚均為列國,以爭命於中原。天胡以佑,人胡以助,勝敗之數,莫之必矣。宋襄以意主盟,以氣用兵,挾周之淫威以逞,而視周若遺,徒以其力,不能當楚力也久矣。
袁紹之屈於曹操,劉毅之折於劉裕,沈攸之之挫於道成,彼竊人者且必有奉以興。論宋事者,乃欲嶽飛抗金牌以遂朱仙之役,退不厭於公論,進且困於強敵,義與功而俱隕矣。借飛之出此也,一固請而往之翬,拜表輒行之溫也,不得複為飛,而又何以戰耶?
五
喜事之君,以戰功始,常以力役終。雄心無所戢,必有所寄,民困相因,弗之恤也。莊公在位三十二年,兵十七出,而親履戎行者十有三。洎乎暮年,城邑台廄,未浹三年而役七舉,自用已無不足,而用物多見其有餘。魯之敝自此始矣。
故立國之道,匪見衰者無盛,匪見盛者無衰。威加於外,觀美於內,皆見盛也。秦政外滅六國,拒北胡,而內侈阿房、驪山;漢武外走匈奴,通西夷,而內侈柏梁、建章;唐玄外擴受降,爭六詔,而內侈華清;宋徽外圖燕雲,縣峒夷,而內侈艮嶽。
力足以爭,財足以給,則必糜之以向於窮,人事之屈伸、物理之消長也。使之數君者,無盈可見而不見盈,亦何以如斯之不知歸也!雖然,利害之報,亦有差矣。
不見盈者勤於興,見盈者勤於敝。見盈於兵,力衰而止;見盈於役,力不易竭而日亡。
見盈於兵,不見盈於役,興之;徒見盈於兵,複見盈於役,敝之;徒見盈於役,不見盈於兵,則亡而已矣。
魯莊、秦政、漢武、唐玄始以兵,終以役;宋徽始以役,終以兵。始以兵,終以役,猶雄心之反也。
始以役,終以兵,其兵也戲而已矣。此宋徽之所以國淪於敵而身為俘也。
《春秋》之始,詳齊、紀,憫王之息也;《春秋》之終詳吳、越,憫霸之裂也。取人之國曰滅,國君兵死曰滅。齊人兼紀,吳子死戰,而不曰滅,《春秋》之所憫也。憫之深,故不忍直言之,若紀侯之敝屣其國,而吳子之以令終者然,不忍天下之遽變也。
王者服天下以道,霸者服天下以威,戰不為卻,講不為釋,終恃其莫禦之力而卷其國土,於是而天下始棄道以崇威。霸者以威服天下,亂人以詐徼天下,相與用詐,詐勝則勝,詐不勝則敗以死。
成敗生死,無必然之勢,取決於一日之機變,而固有之威亦不足恃也,於是而天下始崇詐以為威。道之棄,威之崇,夏、商之末或有然者,而東周為甚。
威之莫必,詐之取盈,五霸之兵猶未然也。始於吳、越,延於劉、項,而不知所終。崇威而管子之書興,尚詐而孫、吳、尉繚之說起。上以為術,下以為教,三代之遺民,死者積矣,故君子憫之深焉。憫之深,言之不欲出諸口,去紀侯而卒吳子,非僅以全紀侯而為吳子隱也。
二
齊之霸,始於好,成於兵,文治也;晉之霸,始於兵,成於好,質治也。文易弱,質易強,故齊易世而衰,晉八世而後替。先其文,後其質,功利成而天下不著於功利。先其質,後其文,揭功利以服天下而以據功利於己,晉之自為計得矣,齊其猶為天下恤邪?
故北杏之後,衣裳之會九出,垂亡之國三存,然後陘亭之師起。故子曰:“不以兵車,如其仁。”
雖然,桓之會盟亦已亟矣。馳所與之數國,頻征而頻見,易一事則又驚相誓也。旦取而納之懷,夕取而附其耳,唯恐其有失也。弱者疲而強者窺其淺矣。
耄而攜,沒而叛之,不亦宜乎?故以質治者,非專自實也,專自實則損天下,晉德之所以譎於齊也。以文治者,無過求人也,過求人則己無權,齊霸之所以不克世也。善治者,其唯簡乎?簡而文,文而不慚,是謂王道。
三
天下之勢,極則變,已變則因。春秋之始,齊、宋、魯、鄭之用兵亟矣,齊桓反之,故北杏之後,二十五年而後為陘之師,民懷其惠,諸侯倚其安矣,極而變之道也。齊之合諸侯也十五,兵爭之變為信好,已定矣。
晉文因之,故不假會盟而即為城濮之師,仍天下之合,奮用其氣,已變則因之道也。
宋襄不善因,猶亟於會,故僨於兵。善師齊桓者唯晉文,唯不相師,是以善師焉。宋襄步趨齊桓,所取法者齊桓,一用而不可再之道也,不僨何待!
四
齊桓之起,主宋以用兵,猶周班也。在位二十年,天子賜以命,而後救鄭之役乃為宋主。故齊不得召廖之賜,不能興救鄭之師;晉不得王城之饗,不能起城濮之甲,與楚均為列國,以爭命於中原。天胡以佑,人胡以助,勝敗之數,莫之必矣。宋襄以意主盟,以氣用兵,挾周之淫威以逞,而視周若遺,徒以其力,不能當楚力也久矣。
袁紹之屈於曹操,劉毅之折於劉裕,沈攸之之挫於道成,彼竊人者且必有奉以興。論宋事者,乃欲嶽飛抗金牌以遂朱仙之役,退不厭於公論,進且困於強敵,義與功而俱隕矣。借飛之出此也,一固請而往之翬,拜表輒行之溫也,不得複為飛,而又何以戰耶?
五
喜事之君,以戰功始,常以力役終。雄心無所戢,必有所寄,民困相因,弗之恤也。莊公在位三十二年,兵十七出,而親履戎行者十有三。洎乎暮年,城邑台廄,未浹三年而役七舉,自用已無不足,而用物多見其有餘。魯之敝自此始矣。
故立國之道,匪見衰者無盛,匪見盛者無衰。威加於外,觀美於內,皆見盛也。秦政外滅六國,拒北胡,而內侈阿房、驪山;漢武外走匈奴,通西夷,而內侈柏梁、建章;唐玄外擴受降,爭六詔,而內侈華清;宋徽外圖燕雲,縣峒夷,而內侈艮嶽。
力足以爭,財足以給,則必糜之以向於窮,人事之屈伸、物理之消長也。使之數君者,無盈可見而不見盈,亦何以如斯之不知歸也!雖然,利害之報,亦有差矣。
不見盈者勤於興,見盈者勤於敝。見盈於兵,力衰而止;見盈於役,力不易竭而日亡。
見盈於兵,不見盈於役,興之;徒見盈於兵,複見盈於役,敝之;徒見盈於役,不見盈於兵,則亡而已矣。
魯莊、秦政、漢武、唐玄始以兵,終以役;宋徽始以役,終以兵。始以兵,終以役,猶雄心之反也。
始以役,終以兵,其兵也戲而已矣。此宋徽之所以國淪於敵而身為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