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君暴而天下尚有生也,君貪而天下尚有財也,有司違詔令以橫征蠲免之稅,而後民乃無可免之死,國家重斂以毒民,而民知毒矣。乃且畏督責,避箠楚,食淡茹草,暑而披裘以負薪,寒而衣葛以履霜,薄昏葬之情,竭耕織之力,以冀免於罪罟,猶可逃也。
既頒明詔予之蠲免矣,於是而心乃釋然,謂有僅存之力,可以飽一食而營一衣,而不知有司積累以督責其後者之尤迫也,夫乃無可以應,而伐木撤屋、鬻妻賣子,終不給而死於徽纆之下,是蠲免之令驅民於死之阱也。
僖宗元年,關東旱饑,有司征已蠲之稅倍急,盧攜痛哭陳之,敕已允停重征,而有司之追呼自如,是縱千百暴君貪主於天下,而一邑之長皆天子也,民其能不死,國其能不亂乎?
夫以天子而製有司甚易也,乃一墨敕下,吏敢於上方王命以下賊min而不忌者,何恃而然也?上崇侈而天下相習以奢,郡邑之長,所入凡幾,而食窮水陸,衣盡錦綺,馬飾錢珂,妾被珠翠,食客盈門,外姻麇倚,若一有不備,而憔悴不足以生,上吏經過之饔餼、賓客之贈賄、促之於外,豔妻逆子、驕仆汰妾謫之於內,出門入室,無往非脅之以剽奪,中人以下,且視死易而無以應此之尤難,尚何知有天子之詔?而小民之怨讀勿論已。
懿、僖之世,相習於淫mi,上行之,下師師以效之,率土之有司胥然,誅不勝誅,而無可如何者一也。
盡天下之吏,鹹習於侈以貪矣,前者覆車,後者知戒,抑豈無自艾以奉法而生不忍斯民之心者?乃自令狐綯、路嚴、韋保衡執政以來,唯貨是崇,而假刑殺以立威,莫之敢抗,宰相索之諸道,諸道索之州縣,州縣不索之窮民而誰索哉?執此以塞上官之口,而仰違詔旨,不得不為之護蔽,下虐窮民,不得不為之鉗服,天子孤鳴,徒勞筆舌而已,此其竟不能行者二也。
即以情理而論,出身事主,寓家**裏內外,耕桑之計已輟,仰事俯畜,冠昏喪祭姻亞歲時之酬酢,亦猶夫人也,又加以不時經過之貴顯,晨夕相偕之上官,巵酒簋飧,一縑一箑,無可絕之人理,既不可傲岸自矜,而大遠乎人情,又況學校橋梁舟車廨舍之修建,愈不可置之罔聞,馹遞戍屯轉漕之需,且相迫而固其官守,夫豈能捐家以代用哉?恃朝廷之製,儲有餘以待之耳。
乃自宣、懿以來,括羨餘以充進奉,銖算尺量,盡輦而歸之內府,需者仍前而給之無策,唯取已蠲之稅以償之,而貪人因求盈以自潤,雖下蠲除之令,竟無處置之方,姑以虛文塞言路之口,而天子固有偷心,終不能禁之懲之,俾民受其實者三也。
懿、僖之世,三者備矣。盧攜雖痛哭流涕以言之,抑孰令聽之哉?天子不為有司坊,而有司無坊;天子不為有司計,而有司自為天子。害之積也,亂之有源也,非一天子暴且貪之故也。是以唐民迫於必死而揭竿以起也。
二
秦銷天下之兵而盜起,唐令天下鄉村各置弓刀鼓板而盜益橫,故古王者之訓曰“覿文匿武”。
明著其跡曰覿,善藏其用曰匿。其覿之也,非能取五禮之精微大喻於天下也,宣昭其跡,勒為可興而不可廢之典,以徐引之而動其心。其匿之也,非能取五兵之為人用者遽使銷亡也,聽民置之可用不可用之閑以自為之,而知非上之所亟也。夫銷之則無可藏也,無可藏非匿也;令民置之,則覿之矣,雖覿之而固不為我用也。非上能匿,亦非上能覿也,是以其速亂以亡,均也。
秦並天下於一己,而信為無用武之日;唐見裘甫、龐勳、王仙芝之接跡以起,而遽驚為不可戢之亂。庸人無舒徐之識,有所見而暴喜,有所見而暴懼,事異情同,其速以亂亡,均也。
秦銷兵而民操耰鉏棘矜以起,後世知鑒之笑之,而效之者鮮。唐令天下鄉村各置刀兵以導人於亂,其為亂政,有著見之禍矣;而後世言禦盜之術,以鄉團保甲為善策,相師於不已,匪徒庸主具臣恃為不得已之計,述古昔、稱先王者,亦津津焉。嗚呼!無識而言政理,盈於古今,亦至是乎!
馴良之民,授之兵而不敢持以向人,使之置兵,徒苦之而已,有司督之,猾胥裏魁督之,小則罰,大則刑,輟衣食之資,棄耕耘之日,以求免於誅責,究則閉目搖手,雖有盜入其室,劫其父,縛其子,而莫敢誰何,鄉鄰又勿問也。其為疆悍勝兵之民與?
則藉之以弄兵而爭習技擊,以相尋於私鬥,豪右之長,又為之渠帥以號召,奪樸民,抗官吏,大盜至,則統眾以應之,鄧茂七之首亂於閩者,其明驗已。
受命於天以為之君,弗能綏民使弗盜也;奉命於君以為之長,弗能衛民使盜戢也;資民之食以為將為兵,盜起殃民,弗能捕馘使民安也;乃取廛居井牧之編氓,操凶器以與不逞之徒爭生死,民何利乎有君,君何取於有吏,國何務於有兵哉?君不君,吏不吏,兵不衛民,瓦解競疆,不群起而逐中原之鹿,尚奚待哉?故言鄉團保甲者,皆唐僖宗、韋保衡之徒也。
三
陰符經,術人之書也,然其測物理之幾,以明吉凶之故,使知思患豫防之道,則君子有取焉。
其言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謂夫禍發於有本,資之起者,還以自賊而不可複撲也。盈天地之閑皆火也,而必得木以為其所生之本,故發而相害者果也。
古今亡國之禍,唯秦暴殄六國而天下怨,蒙古入主中原而民不從。則草澤之崛起者,足以相代而不必有所資。自非然也,亡漢者黃巾,而黃巾不能有漢;亡隋者群盜,而群盜不能有隋;亡唐者黃巢,而黃巢不能有唐。
其為火也,非不烈也,而為雷龍之光、火井之焰,乍爾熺然而固易熸也。唯沙陀則能亡唐而有之者也,禍發之必克也。發而克矣,不可複撲,垂之數傳而餘焰猶存。朱邪亡矣,邈佶烈、石敬瑭、劉知遠皆其部落也。垂及於宋太宗之世,而後劉鈞之餘焰熄焉。禍之必克,豈不信夫!
如黃巢者,何足為深慮哉?裘甫馘矣,龐勳斬矣,王仙芝死於曾元裕之刃,黃巢亦終懸首於闕下矣。浮動之害,氣已泄而還自燼,奚能必克也!
沙陀據雲中、塞之險,名為唐之外臣,薄效爪牙之力,而畜眾繕備,秣馬練士,收餘蕃,結韃靼,聚謀臣,糾猛將,以伺中國之閑,為日久矣。介黃巢之亂,聚族而謀,李盡忠、康君立、薛誌勤、程懷信、李存璋所共商擁戴者,與劉宣等之推戴劉淵也若出一轍。
於是而奪唐之誌,或伏或興,或挫或揚,或姑為順,或明為逆,三世一心,群力並聚,盤踞雲中,南據太原以為根本,雖欲拔之而必不勝矣。劉淵之在離石、西河也,爾朱榮之在六鎮、秀容也,唐高祖之在晉陽、汾陽也,皆此地也。外有北狄之援,內有士馬之資,而處於中國邊鄙之鄉,當國者置之度外,而不問其疆弱逆順之情勢。
歲而積之,月而漸之,狎而親之,進而用之,虛吾藏以實之,偶一為功,而無識之士大夫稱說而震矜之。使之睥睨四顧,熟嚐吾之肯綮,幸一旦之有變,人方競逐於四戰之地,而已徐徐以起,是正所謂“厝火積薪之下”者也。
然且合中外之早作夜思,竭四海、疲九州之力,以與無根之寇爭生死而亟求其安,夫惡知拊吾背、乘吾危以起者,火已得風而薪必盡也!木資火以生,而旋以自fen,豈有爽哉?李克用殺段文楚以據大同,唐不知戒,他日寇急,又延之以入,而沙陀之禍,幾百年而始滅,悲夫?
四
無忘家為國、忘死為君之忠,無敦信及豚魚、執義格鬼神之節,而揮霍踴躍、任慧力以收效於一時者,皆所謂小有才也。小有才者,匹夫之智勇而已。
小效著聞,而授之以大任於危亂之日,古今之以此亡其國者不一,而高駢其著也。唐自宣宗以後,委任非人,以啟亂而致亡也亦不一,而任高駢於淮南,兼領鹽鐵轉運,加諸道行營都統,其尤也。
使駢而無才可試,無功可錄,則雖暗主庸相,偶一任之而不堅。而駢在天平,以威名著矣;在嶺南;破安南矣;在西川,拒群蠻矣。計當日受命專征之將相,如曾元裕、王鐸者,聲望皆不能與之相伉,以跡求之,鄭畋且弗若也。而唐之分崩滅裂以趨於灰燼者,實駢為之。
何以明其然也?王仙芝、黃巢雖橫行天下,流寇之雄耳。北自濮、曹,南迄嶺海,屠戮數千裏,而無尺地一民為其所據;即至入關犯闕,走天子、僭大號,而自關以東,自邠、岐以西北,自劍閣以南,皆非巢有;將西收秦、隴,而縱酒漁色於孤城,誠所謂遊釜之魚也。
使駢收拾江、淮,趨河、雒,扼其東奔之路,巢且困死於駢之掌上,而何藉乎逆蹙懷奸之朱溫,畜誌窺天之李克用乎?唐可不亡矣。即不然,而若劉宏之在荊州;又不然,而若韓滉之在江東;息民訓士,峙芻粟以供匱乏。則溫與克用且仰哺於駢,而可製其生死。
二凶亦不敢遽逞其欲,唐亦可不亡矣。而一矢不加於汴、蔡,粒粟不出於河、淮。夫駢固非有溫與克用乘時擅竊之成謀也,貴已極,富已淫,匹夫之情欲已得,情欲得而才亦窮矣。
駢之所統,天下之便勢也。有三吳之財賦,有淮、徐之勁卒,而繇後以觀,若錢鏐、楊行密、王潮者,皆可與共功名者也。駢忠貞不足以動人,淡泊不足以明誌,偃蹇無聊,化為妖幻,閉於閨中,邑邑以死,回視昔之懸軍渡海、深入蠻中者,今安在哉?受製妖人,門無噍類,一旦而為天下嗤笑,繇是觀之,才之不足任也審矣。
但言才,則與誌浮沈,與情張弛,一匹夫而已矣。童貫亦有平方臘之功,而使當女直;熊文燦亦有定海寇之效,而使撫流賊;乃至朱儁、皇甫嵩之蕩除黃巾而束縛於董卓。
亂國之朝廷所倚賴,亂世之人心所屬望,皆其不可與有為者也。然後知狄公之能存唐,唯有保全流人、焚毀淫祠之大節;汾陽之靖亂,唯其有聞亂即起、被謗不貳之精忠。大人君子,德牣於中而後才以不窮。富貴不淫,衰老不怯。偶然奮起之小績,遽委以大猷,“鼎折足,覆公,其形渥,”此之謂已。
五
劉巨容大破黃巢於荊門,追而殲之也無難;即不能殲,亟躡其後,巢亦不敢輕入兩都。
而巨容曰:“國家喜負人,有急則撫存將士,不愛官賞,事寧則棄之。”遂逸賊而任其馳突,使陸梁於江外。此古今武人養寇以脅上之通弊也。國亡而身家亦隕,皆所弗恤,武人之愚,武人之悍,不可瘳已!
乃考唐之於功臣也,未嚐有醢菹之禍,而酬之也厚,列土封王,澤及子孫,汾陽、臨淮、西平赫然於朝右,懿、僖無道,抑未嚐輕加罪於效績之臣,康承訓之貶,固有逗撓之實,非厚誣之也,朱邪赤心、辛讜皆褎然節鉞矣。巨容所雲負人者,奸人之遊辭耳,豈果負之哉?則巨容負國之罪,無可逃於天憲矣。
雖然,抑豈非為之君者弗能持正以正人,有以致之乎?人君操刑賞以禦下,非但其權也,所以昭大義於天下而使奉若天理也。天下莫喻乎義,則上以勸賞刑威、悚動其心,而使行其不容已。
故口“上好義,則min莫敢不服一。巨容曰:“有急則撫存將士,不愛官賞。”是以官賞誘將士於未有勳勞之日使喻於利而歆動之。寇賊方起,爵賞先行,君臣之義,上先自替以市下。
唯天下有亂,不必有功,而可以徼非分之寵榮,賊一日未平,則可脅一日之富貴,惡望其知有君臣之義,手足頭目之相衛者乎?巨容之情,非以防他日之見薄也,實以要此日之見重也。
如使寇難方興之日,進武臣而責以職分之所當為,假之事權,而不輕進其爵位。大正於上,以正人心,獎之以善,製之以理,而官賞之行,必待有功之日。則義立於上,皎如日星,膏血塗於荒郊,而亦知為義命之不容已。及其策勳拜命,則居之也安而受之也榮。
雖桀驁之武人,其敢有越誌哉?宋太祖以河東未平,不行使相之賞,而曹彬不曰國家負人,誠有以服之者也。
君暴而天下尚有生也,君貪而天下尚有財也,有司違詔令以橫征蠲免之稅,而後民乃無可免之死,國家重斂以毒民,而民知毒矣。乃且畏督責,避箠楚,食淡茹草,暑而披裘以負薪,寒而衣葛以履霜,薄昏葬之情,竭耕織之力,以冀免於罪罟,猶可逃也。
既頒明詔予之蠲免矣,於是而心乃釋然,謂有僅存之力,可以飽一食而營一衣,而不知有司積累以督責其後者之尤迫也,夫乃無可以應,而伐木撤屋、鬻妻賣子,終不給而死於徽纆之下,是蠲免之令驅民於死之阱也。
僖宗元年,關東旱饑,有司征已蠲之稅倍急,盧攜痛哭陳之,敕已允停重征,而有司之追呼自如,是縱千百暴君貪主於天下,而一邑之長皆天子也,民其能不死,國其能不亂乎?
夫以天子而製有司甚易也,乃一墨敕下,吏敢於上方王命以下賊min而不忌者,何恃而然也?上崇侈而天下相習以奢,郡邑之長,所入凡幾,而食窮水陸,衣盡錦綺,馬飾錢珂,妾被珠翠,食客盈門,外姻麇倚,若一有不備,而憔悴不足以生,上吏經過之饔餼、賓客之贈賄、促之於外,豔妻逆子、驕仆汰妾謫之於內,出門入室,無往非脅之以剽奪,中人以下,且視死易而無以應此之尤難,尚何知有天子之詔?而小民之怨讀勿論已。
懿、僖之世,相習於淫mi,上行之,下師師以效之,率土之有司胥然,誅不勝誅,而無可如何者一也。
盡天下之吏,鹹習於侈以貪矣,前者覆車,後者知戒,抑豈無自艾以奉法而生不忍斯民之心者?乃自令狐綯、路嚴、韋保衡執政以來,唯貨是崇,而假刑殺以立威,莫之敢抗,宰相索之諸道,諸道索之州縣,州縣不索之窮民而誰索哉?執此以塞上官之口,而仰違詔旨,不得不為之護蔽,下虐窮民,不得不為之鉗服,天子孤鳴,徒勞筆舌而已,此其竟不能行者二也。
即以情理而論,出身事主,寓家**裏內外,耕桑之計已輟,仰事俯畜,冠昏喪祭姻亞歲時之酬酢,亦猶夫人也,又加以不時經過之貴顯,晨夕相偕之上官,巵酒簋飧,一縑一箑,無可絕之人理,既不可傲岸自矜,而大遠乎人情,又況學校橋梁舟車廨舍之修建,愈不可置之罔聞,馹遞戍屯轉漕之需,且相迫而固其官守,夫豈能捐家以代用哉?恃朝廷之製,儲有餘以待之耳。
乃自宣、懿以來,括羨餘以充進奉,銖算尺量,盡輦而歸之內府,需者仍前而給之無策,唯取已蠲之稅以償之,而貪人因求盈以自潤,雖下蠲除之令,竟無處置之方,姑以虛文塞言路之口,而天子固有偷心,終不能禁之懲之,俾民受其實者三也。
懿、僖之世,三者備矣。盧攜雖痛哭流涕以言之,抑孰令聽之哉?天子不為有司坊,而有司無坊;天子不為有司計,而有司自為天子。害之積也,亂之有源也,非一天子暴且貪之故也。是以唐民迫於必死而揭竿以起也。
二
秦銷天下之兵而盜起,唐令天下鄉村各置弓刀鼓板而盜益橫,故古王者之訓曰“覿文匿武”。
明著其跡曰覿,善藏其用曰匿。其覿之也,非能取五禮之精微大喻於天下也,宣昭其跡,勒為可興而不可廢之典,以徐引之而動其心。其匿之也,非能取五兵之為人用者遽使銷亡也,聽民置之可用不可用之閑以自為之,而知非上之所亟也。夫銷之則無可藏也,無可藏非匿也;令民置之,則覿之矣,雖覿之而固不為我用也。非上能匿,亦非上能覿也,是以其速亂以亡,均也。
秦並天下於一己,而信為無用武之日;唐見裘甫、龐勳、王仙芝之接跡以起,而遽驚為不可戢之亂。庸人無舒徐之識,有所見而暴喜,有所見而暴懼,事異情同,其速以亂亡,均也。
秦銷兵而民操耰鉏棘矜以起,後世知鑒之笑之,而效之者鮮。唐令天下鄉村各置刀兵以導人於亂,其為亂政,有著見之禍矣;而後世言禦盜之術,以鄉團保甲為善策,相師於不已,匪徒庸主具臣恃為不得已之計,述古昔、稱先王者,亦津津焉。嗚呼!無識而言政理,盈於古今,亦至是乎!
馴良之民,授之兵而不敢持以向人,使之置兵,徒苦之而已,有司督之,猾胥裏魁督之,小則罰,大則刑,輟衣食之資,棄耕耘之日,以求免於誅責,究則閉目搖手,雖有盜入其室,劫其父,縛其子,而莫敢誰何,鄉鄰又勿問也。其為疆悍勝兵之民與?
則藉之以弄兵而爭習技擊,以相尋於私鬥,豪右之長,又為之渠帥以號召,奪樸民,抗官吏,大盜至,則統眾以應之,鄧茂七之首亂於閩者,其明驗已。
受命於天以為之君,弗能綏民使弗盜也;奉命於君以為之長,弗能衛民使盜戢也;資民之食以為將為兵,盜起殃民,弗能捕馘使民安也;乃取廛居井牧之編氓,操凶器以與不逞之徒爭生死,民何利乎有君,君何取於有吏,國何務於有兵哉?君不君,吏不吏,兵不衛民,瓦解競疆,不群起而逐中原之鹿,尚奚待哉?故言鄉團保甲者,皆唐僖宗、韋保衡之徒也。
三
陰符經,術人之書也,然其測物理之幾,以明吉凶之故,使知思患豫防之道,則君子有取焉。
其言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謂夫禍發於有本,資之起者,還以自賊而不可複撲也。盈天地之閑皆火也,而必得木以為其所生之本,故發而相害者果也。
古今亡國之禍,唯秦暴殄六國而天下怨,蒙古入主中原而民不從。則草澤之崛起者,足以相代而不必有所資。自非然也,亡漢者黃巾,而黃巾不能有漢;亡隋者群盜,而群盜不能有隋;亡唐者黃巢,而黃巢不能有唐。
其為火也,非不烈也,而為雷龍之光、火井之焰,乍爾熺然而固易熸也。唯沙陀則能亡唐而有之者也,禍發之必克也。發而克矣,不可複撲,垂之數傳而餘焰猶存。朱邪亡矣,邈佶烈、石敬瑭、劉知遠皆其部落也。垂及於宋太宗之世,而後劉鈞之餘焰熄焉。禍之必克,豈不信夫!
如黃巢者,何足為深慮哉?裘甫馘矣,龐勳斬矣,王仙芝死於曾元裕之刃,黃巢亦終懸首於闕下矣。浮動之害,氣已泄而還自燼,奚能必克也!
沙陀據雲中、塞之險,名為唐之外臣,薄效爪牙之力,而畜眾繕備,秣馬練士,收餘蕃,結韃靼,聚謀臣,糾猛將,以伺中國之閑,為日久矣。介黃巢之亂,聚族而謀,李盡忠、康君立、薛誌勤、程懷信、李存璋所共商擁戴者,與劉宣等之推戴劉淵也若出一轍。
於是而奪唐之誌,或伏或興,或挫或揚,或姑為順,或明為逆,三世一心,群力並聚,盤踞雲中,南據太原以為根本,雖欲拔之而必不勝矣。劉淵之在離石、西河也,爾朱榮之在六鎮、秀容也,唐高祖之在晉陽、汾陽也,皆此地也。外有北狄之援,內有士馬之資,而處於中國邊鄙之鄉,當國者置之度外,而不問其疆弱逆順之情勢。
歲而積之,月而漸之,狎而親之,進而用之,虛吾藏以實之,偶一為功,而無識之士大夫稱說而震矜之。使之睥睨四顧,熟嚐吾之肯綮,幸一旦之有變,人方競逐於四戰之地,而已徐徐以起,是正所謂“厝火積薪之下”者也。
然且合中外之早作夜思,竭四海、疲九州之力,以與無根之寇爭生死而亟求其安,夫惡知拊吾背、乘吾危以起者,火已得風而薪必盡也!木資火以生,而旋以自fen,豈有爽哉?李克用殺段文楚以據大同,唐不知戒,他日寇急,又延之以入,而沙陀之禍,幾百年而始滅,悲夫?
四
無忘家為國、忘死為君之忠,無敦信及豚魚、執義格鬼神之節,而揮霍踴躍、任慧力以收效於一時者,皆所謂小有才也。小有才者,匹夫之智勇而已。
小效著聞,而授之以大任於危亂之日,古今之以此亡其國者不一,而高駢其著也。唐自宣宗以後,委任非人,以啟亂而致亡也亦不一,而任高駢於淮南,兼領鹽鐵轉運,加諸道行營都統,其尤也。
使駢而無才可試,無功可錄,則雖暗主庸相,偶一任之而不堅。而駢在天平,以威名著矣;在嶺南;破安南矣;在西川,拒群蠻矣。計當日受命專征之將相,如曾元裕、王鐸者,聲望皆不能與之相伉,以跡求之,鄭畋且弗若也。而唐之分崩滅裂以趨於灰燼者,實駢為之。
何以明其然也?王仙芝、黃巢雖橫行天下,流寇之雄耳。北自濮、曹,南迄嶺海,屠戮數千裏,而無尺地一民為其所據;即至入關犯闕,走天子、僭大號,而自關以東,自邠、岐以西北,自劍閣以南,皆非巢有;將西收秦、隴,而縱酒漁色於孤城,誠所謂遊釜之魚也。
使駢收拾江、淮,趨河、雒,扼其東奔之路,巢且困死於駢之掌上,而何藉乎逆蹙懷奸之朱溫,畜誌窺天之李克用乎?唐可不亡矣。即不然,而若劉宏之在荊州;又不然,而若韓滉之在江東;息民訓士,峙芻粟以供匱乏。則溫與克用且仰哺於駢,而可製其生死。
二凶亦不敢遽逞其欲,唐亦可不亡矣。而一矢不加於汴、蔡,粒粟不出於河、淮。夫駢固非有溫與克用乘時擅竊之成謀也,貴已極,富已淫,匹夫之情欲已得,情欲得而才亦窮矣。
駢之所統,天下之便勢也。有三吳之財賦,有淮、徐之勁卒,而繇後以觀,若錢鏐、楊行密、王潮者,皆可與共功名者也。駢忠貞不足以動人,淡泊不足以明誌,偃蹇無聊,化為妖幻,閉於閨中,邑邑以死,回視昔之懸軍渡海、深入蠻中者,今安在哉?受製妖人,門無噍類,一旦而為天下嗤笑,繇是觀之,才之不足任也審矣。
但言才,則與誌浮沈,與情張弛,一匹夫而已矣。童貫亦有平方臘之功,而使當女直;熊文燦亦有定海寇之效,而使撫流賊;乃至朱儁、皇甫嵩之蕩除黃巾而束縛於董卓。
亂國之朝廷所倚賴,亂世之人心所屬望,皆其不可與有為者也。然後知狄公之能存唐,唯有保全流人、焚毀淫祠之大節;汾陽之靖亂,唯其有聞亂即起、被謗不貳之精忠。大人君子,德牣於中而後才以不窮。富貴不淫,衰老不怯。偶然奮起之小績,遽委以大猷,“鼎折足,覆公,其形渥,”此之謂已。
五
劉巨容大破黃巢於荊門,追而殲之也無難;即不能殲,亟躡其後,巢亦不敢輕入兩都。
而巨容曰:“國家喜負人,有急則撫存將士,不愛官賞,事寧則棄之。”遂逸賊而任其馳突,使陸梁於江外。此古今武人養寇以脅上之通弊也。國亡而身家亦隕,皆所弗恤,武人之愚,武人之悍,不可瘳已!
乃考唐之於功臣也,未嚐有醢菹之禍,而酬之也厚,列土封王,澤及子孫,汾陽、臨淮、西平赫然於朝右,懿、僖無道,抑未嚐輕加罪於效績之臣,康承訓之貶,固有逗撓之實,非厚誣之也,朱邪赤心、辛讜皆褎然節鉞矣。巨容所雲負人者,奸人之遊辭耳,豈果負之哉?則巨容負國之罪,無可逃於天憲矣。
雖然,抑豈非為之君者弗能持正以正人,有以致之乎?人君操刑賞以禦下,非但其權也,所以昭大義於天下而使奉若天理也。天下莫喻乎義,則上以勸賞刑威、悚動其心,而使行其不容已。
故口“上好義,則min莫敢不服一。巨容曰:“有急則撫存將士,不愛官賞。”是以官賞誘將士於未有勳勞之日使喻於利而歆動之。寇賊方起,爵賞先行,君臣之義,上先自替以市下。
唯天下有亂,不必有功,而可以徼非分之寵榮,賊一日未平,則可脅一日之富貴,惡望其知有君臣之義,手足頭目之相衛者乎?巨容之情,非以防他日之見薄也,實以要此日之見重也。
如使寇難方興之日,進武臣而責以職分之所當為,假之事權,而不輕進其爵位。大正於上,以正人心,獎之以善,製之以理,而官賞之行,必待有功之日。則義立於上,皎如日星,膏血塗於荒郊,而亦知為義命之不容已。及其策勳拜命,則居之也安而受之也榮。
雖桀驁之武人,其敢有越誌哉?宋太祖以河東未平,不行使相之賞,而曹彬不曰國家負人,誠有以服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