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言有大而無實,無實者,不祥之言也。明主知之,知其拓落而以是相震,則一聞其說,而屏退之唯恐不速。唯智小而圖大,誌陋而欲飾其短者,樂引取之,以鉗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為妄人,豈難辨哉?
王安石之入對,首以大言震神宗。帝曰:“唐太宗何如?“則對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又曰:“陛下誠能為堯、舜,則必有皋、夔、稷、契,彼魏征、諸葛亮者,何足道哉?“嗚呼!使安石以此對颺於堯、舜之廷,則靖言庸違之誅,膺之久矣。
抑誠為堯、舜,則安石固氣沮舌噤而不敢以此對也。夫使堯、舜而生漢、唐之後邪,則有稱孔明治蜀、貞觀開唐之政於前者,堯、舜固且揖而進之,以畢其說,不鄙為不足道而遽斥之。何以知其然也?
舜於耕稼陶漁之日,得一善,則沛然從之。豈耕稼陶漁之侶,所言善言,所行善行,能軼太宗、葛、魏之上乎?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見天下之小;藏於密以察天下者,不見天下之疏。方步而言趨,方趨而言走,方走而言飛;步趨[走]猶相近也,飛則固非可欲而得者矣。
故學者之言學,治者之言治,奉堯、舜以為鎮壓人心之標的;我察其情,與緇黃之流推高其祖以樹宗風者無以異。韓愈氏之言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相續不斷以至於孟子。愈果灼見其所傳者何道邪?抑僅高舉之以誇其所從來邪?愈以俗儒之詞章,安石以申、商之名法,無不可曰堯、舜在是,吾甚為言堯言舜者危也。
夫堯、舜之學,與堯、舜之治,同條而共貫者也。安石亦知之乎?堯、舜之治,堯、舜之道為之;堯、舜之道,堯、舜之德為之。二典具存,孔、孟之所稱述者不一,定以何者為堯、舜之治法哉?命嶽牧,放四凶,敬郊禋,覲群後,皆百王之常法。
唯以允恭克讓之心,致其精一以行之,遂與天同其巍蕩。故堯曰“無名“。舜曰“無為“。非無可名,而不為其為也。求一名以為獨至之美,求一為以為一成之侀,不可得也。今夫唐太宗之於堯、舜,其相去之遠,夫人而信之矣。而非出號令、頒科條之大有異也。
藉令堯、舜而舉唐太宗所行之善政,允矣其為堯、舜。抑令唐太宗而仿堯、舜所行之成跡,允矣其僅為唐太宗而止。則法堯、舜者之不以法法,明矣。德協於一,載於王心,人皆可為堯、舜者,此也。
道貞乎勝,有其天綱,湯、武不師堯、舜之已跡,無所傳而先後一揆者,此也。法依乎道之所宜;宜之與不宜,因乎德之所慎。舍道與德而言法,韓愈之所雲“傳“,王安石之所雲“至簡、至易、至要“者,此也。
皋、夔、稷、契以其恭讓之心事堯、舜,上畏天命,下畏民碞。匹夫匹婦有一善,而不敢驕以所不屑,唐、虞之所以時雍也。顧乃取前人經營圖度之苦心以撥亂扶危者,而淩躐之,枵然曰:“堯、舜之道至易,而無難旦夕致也。“商鞅之以脅秦孝公者,亦嚐用此術矣。小人而無忌憚,夫亦何所不可哉?
揚堯、舜以震其君,而誘之以易;揭堯、舜以震廷臣,而示之以不可攻。言愈高者(趨)[誌]愈下,情愈虛者氣愈驕。言及此,而韓、富、司馬諸公亦且末如之何矣!
曹丕曰“吾舜、禹也“,則舜、禹矣。源休曰“吾蕭何也“,則蕭何矣。奸人非妄不足以利其奸,妄人非奸無因而生其妄。妄人興而不祥之禍延於天下,一言而已蔽其生平矣。奚待其潰堤決岸,而始知其不可遏哉?
二
君子之道,有必不為,無必為。小人之道,有必為,無必不為。執此以察其所守,觀其所行,而君子小人之大辨昭矣。必不為者,斷之自我,求諸己者也。雖或誘之,而為之者,必其不能自固而躬冒其為焉。
不然,熒我者雖眾,弗能驅我於叢棘之中也。必為者,強物從我,求諸人者也。為之雖我,而天下無獨成之事,必物之從而後所為以成,非假權勢以迫人之應,則銳於欲為,勢沮而中止,未有可必於成也。
以此思之,居心之邪正,製行之得失,及物之利害,其樞機在求人求己之閑,而君子小人相背以馳,明矣。
夫君子亦有所必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進之必以禮也,得之必以義也。然君子之事父,不敢任孝,而祈免乎不孝;事君不敢任忠,而祈免乎不忠。
進以禮者,但無非禮之進,而非必進;得以義者,但無非義之得,而非必得。則抑但有所必不為,而無必為者矣。況乎任人家國之政,以聽萬民之治。
古今之變遷不一,九州之風土不齊,人情之好惡不同,君民之疑信不定。讀一先生之言,暮夜得之,雞鳴不安枕而揣度之,一旦執政柄而遽欲行之,從我者愛而加之膝,違我者怒而墜諸淵,以迫脅天下而期收功於旦夕;察其中懷,豈無故而以一人犯兆民之指摘乎?
必有不可問者存矣。夫既有所必為矣,則所迫以求者人,而所惛然忘者己矣。故其始亦勉自鈐束,而有所不欲為;及其欲有為也,為之而成,或為之而不成,則喜怒橫行,而乘權以逞。於是大不韙之事,其夙昔之所不忍與其所不屑者,苟可以濟其所為而無不用。於是而其獲疚於天人者,昭著而莫能掩。夫苟以求己、求人、必為、必不為之衡,而定其趨向,則豈待決裂已極而始知哉?
故王安石之允為小人,無可辭也。安石之所必為者,以桑弘羊、劉晏自任,而文之曰周官之法,堯、舜之道;則固自以為是,斥之為非而不服。
若夫必不可為者,即令其反己自攻,固莫之能遁也。夫君子有其必不可為者,以去就要君也,起大獄以報睚眥之怨也,辱老成而獎遊士也,喜諂諛而委腹心也,置邏卒以察誹謗也,毀先聖之遺書而崇佛、老也,怨及同產兄弟而授人之排之也,子死魄喪而舍宅為寺以丐福於浮屠也。
若此者,皆君子所固窮瀕死而必不為者也。乃安石則皆為之矣。抑豈不知其為惡而冥行以蹈汙塗哉?
有所必為,骨強肉憤,氣溢神馳,而人不能遂其所欲,則荊棘生於腹心,怨毒興於骨肉;迨及一躓,而萎縮以沉淪,其必然者矣。
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違者天之時;任民之憂,而不能拂者民之氣。思而得之,學而知其未可也;學而得之,試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皆可矣,而人猶以為疑;則且從容權度以待人之皆順。如是而猶不足以行,反己自責,而盡其誠之至。誠至矣,然且不見獲於上,不見信於友,不見德於民;則奉身以退,而自樂其天。
唯是學而趨入於異端,行而沉沒於好利,興羅織以陷正人,畏死亡而媚妖妄,則弗待遲回,而必不以自喪其名節。無他,求之己者嚴,而因乎人者不求其必勝也。唯然,則決安石之為小人,非苛責之矣。
或曰:“安石而為小人,何以處夫黷貨擅權導淫迷亂之蔡京、賈似道者?夫京、似道能亂昏荒之主,而不能亂英察之君,使遇神宗,驅逐久矣。安石唯不如彼,而禍乃益烈。諓諓之辯,硜硜之行,奚足道哉!
三
神宗有不能暢言之隱,當國大臣無能達其意而善謀之者,於是而王安石乘之以進。
帝初蒞政,謂文彥博曰:“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此非安石導之也,其誌定久矣。
國家之事,相仍者之必相變也,勢也。大張之餘,必仍之以弛;大弛之餘,必仍之以張。善治者,酌之於未變之前,不極其數;持之於必變之日,不毀其度。不善治者反此,而大張大弛,相乘以勝,則國乃速敝。
夫神宗固承大弛而勢且求張之日也。仁宗在位四十一年,解散天下而休息之。
休息之是也,解散以休息之,則極乎弛之數,而承其後者難矣。歲輸五十萬於契丹,而俯首自名曰“納“;以友邦之禮禮元昊父子,而輸繒帛以乞苟安;仁宗弗念也。
宰執大臣、侍從台諫、胥在廷在野、賓賓嘖嘖以爭辯一典之是非,置西北之狡焉若天建地設而不可犯;國既以是弱矣。抑幸無耶律德光、李繼遷騺悍之力,而暫可以賂免。非然,則劉六符虛聲恐喝而魄已喪,使疾起而卷河朔以向汴、雒,其不為石重貴者,何恃哉?
於是而神宗若處栫棘之台,衋然不容已於傷心,奮起而思有以張之;固仁宗大弛之反,授之以決裂之資。
然而弗能昌言於眾,以啟勁敵之心,但曰“養兵備邊“,待廷臣之默喻。宰執大臣惡容不與其焦勞,而思所以善處之者乎?
夫神宗之誤,在急以貧為慮,而不知患不在貧,故以召安石聚斂之謀,而敝天下。然而無容怪也,凡流俗之說,言強國者,皆不出於聚財之計。
太祖亦嚐為此言矣。飽不宿,則軍易潰;賞不重,則功不興;器仗、甲胄、牛馬、舟車、糗糒、芻恕⒆蹬uЬ疲不庀不腆,則進不速而守不固。
夫孰謂其不然者,要豈有國者之憂哉?漢高起於亭長,無儋石之儲,秦據六國之資,斂九州之賦於關中,而不能與爭一戰之生死,且以為興亡之大數,置勿論也。
劉裕承桓玄播亂、盧循內訌之餘,以三吳一隅之物力,俘姚泓,縛慕容超,拓拔氏束手視其去來,而莫之敢較。唐積長安之金帛米粟,安祿山擁之,而肅宗以朔方斥鹵之鄉,崛起東向,驅之速遁。
德宗匹馬而入梁州磽確之土,困朱泚而誅夷之。則不待積財已豐,然後可強兵而挫寇,亦較然矣。
若夫仁宗之過於弛而積弱也,實不在貧也。密勿大臣如其有定識與?正告神宗曰:“以今日之力,用今日之財,西北之事,無不可為也。仁宗之休養四十年,正留有餘、聽之人心、以待後起之用。而國家所以屈於小醜者,未得人耳。河北之能固圉以待用者,誰恃而可也?
綏、延之能建威以製寇者,誰恃而可也?守先皇之成憲,而益之殷憂,待之十年,而二虜已在吾指掌。“則神宗不言之隱,早授以宅心定誌之弘圖,而戢其求盈無已之妄;安石揣摩雖工,惡能攻無瑕之玉哉?
夫宋之所以財窮於薦賄,國危於坐困者,無他,無人而已矣。仁宗之世,亦孔棘矣。
河北之守,自畢士安撤備以後,置之若遺。西事一興,韓、範二公小為補葺,輒貢“心膽寒裂“之謠,張皇自炫。二公雖可分閫,固不能出張子房、李長源之上。藉使子房執桴鼓以敵秦、項,長源佩櫜鞬以決安、史,勢固不能。而其為彭、韓、李、郭者何人?
宋固不謀也。懷黃pao加身之疑,以痛抑猛士,僅一王德用、狄青,而猜防百至,夫豈無可恃之才哉?
使韓、嶽、劉、吳生北宋之代,亦且束身偏裨,老死行閑,無以自振;黃天蕩、朱仙鎮、藕塘、和尚原之績,豈獲一展其赳雄邪?
唯不知此,而早以財匱自沮,乃奪窮民之銖累,止以供無益之狼戾,而畜其所餘,以待徽宗之奢縱。若其所恃以挑敵者,王韶已耳,徐禧已耳,高遵裕已耳,又其下者,宦者李憲已耳。
以兵為戲,而以財為彈鵲之珠。當國大臣,無能以定命之訏謨,為神宗辰告,徒欲摧抑其有為之誌,宜神宗之厭薄已亟,固必曰:“讚仁宗四十餘年養癰之患者,皆此儔也。“言之徒長,祗益其驕而已。
嗚呼!宋自神宗而事已難為矣。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張其弛而又已乖。然而酌其所自弛以漸張之,猶可為也,過此而愈難矣。安石用而宋敝,安石不用而宋亦敝。神宗急進富公與謀,而無以對也。宋之日敝以即於亡也,可於此而決之矣。
四
王安石之未試其虐也,司馬君實於其新參大政,而曰“眾喜得人“,明道亦與之交好而不絕,迨其後悔前之不悟而已晚矣。知人其難,洵哉其難已!
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夫知言者,豈知其人之言哉?言飾於外,誌藏於中;言發於先,行成於後。知其中,乃以驗其外;考其成,乃以印其先。
外易辨,而中不可測;後易核,而先不能期。然則知言者,非知其人之所言可知已。商鞅初見孝公而言三王,則固三王之言矣。
王莽進漢公而言周公,則固周公之言矣。而天下或為其所欺者,知鞅、莽之言,而不知三王與周公之言也。
知言者,因古人之言,見古人之心;尚論古人之世,分析古人精意之歸;詳說群言之異同,而會其統宗;深造微言之委曲,而審其旨趣;然後知言與古合者,不必其不離矣;言與古離者,不必其不合矣。非大明終始以立本而趣時,不足以與於斯矣。
立聖人之言於此以求似,無不可似也。為老氏之言者曰“虛靜“。虛靜亦聖人之德也。為釋氏之言者曰“慈閔“。慈閔亦聖人之仁也。為申、韓、管、商之言者曰“足兵食,正刑賞“。二者亦聖人之用也。
匿其所師之邪慝,而附以君子之治教,奚辨哉?揣時君之所誌,希當世之所求,以獵取彝訓,而跡亦可以相冒。當其崇異端、尚權術也,則弁髦聖人以恣其雲為。
及乎君子在廷,法言群進,則抑捃拾堯、舜、周公之影似,招搖以自詭於正。夫帝王經世之典,與貪功謀利之邪說,相辨者在幾微。則苟色莊以出之,而不易其懷來之所挾,言無大異於聖人之言,而君子亦為之動。無惑乎溫公、明道之樂進安石而與之言也。
夫知言豈易易哉?言期於理而已耳,理期於天而已耳。故程子之言曰:“聖人本天,異端本心。“雖然,是說也,以折浮屠唯心之論,非極致之言也。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無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若其密運而曲成,知大始而含至仁,天奚在乎?在乎人之心而已。
故聖人見天於心,而後以其所見之天為神之主。知者,務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如其有一定之是非,而不待求之於心,則惻怛不生於中,言仁者即仁矣;羞惡不警於誌,言義者即義矣;飾其言於仁義之圃,而外以毒天下,內以毀廉隅,皆隱伏於於內,而仁義之言,抑可不察。
安石之所能使明道不斥絕而與之交者,此也。當其時,秀慧之士,或相獎以寵榮,或相溺於詩酒。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戲豫,行不急於進取,則奉天則以鑒之,而不見其過;將以為合於聖人之言,而未知聖人之言初不僅在於此。乃揖而進之,謂是殆可與共學者與!實則繇言之隱,與聖人傳心之大義微言相背以馳,尤甚於戲(渝)[豫]詭遇之徒。何則?彼可裁之以正,而此不可也。
若溫公則愈失之矣,其於道也正,其於德也疏矣。聖人之言,言德也,非言道也,而公所篤信者道。其言道也,尤非言法也,而公所確持者法。
且其憂世也甚,而求治也急,則凡持之有故,引之有征,善談當世之利病者,皆嘉予之,而以為不謬於聖人之言。於明道肅然敬之矣,於安石竦然慕之矣,乃至於蕩閑敗度之蘇氏,亦翕然推之矣。
侈口安危,則信其愛國;極陳利病,則許以憂民;博征之史,則喜其言之有餘;雜引於經,則羨其學之有本。道廣而不精,存誠而不知閑邪,於以求知人之明,不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數矣。
凡彼之言,皆聖人之所嚐言者,不可一概折也。唯於聖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義;則天之時,物之變,極乎深而研以其幾。然後知堯、舜、周、孔之治教,初無一成之軌則,使人揭之以號於天下。
此之謂知言,而人乃可得而知,固非溫公之所能及也。窮理,而後詭於理者遠;盡性,而後淫於性者詘,至於命,而後與時偕行之化,不以一曲而蔽道之大全。知言者“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謂也。
明道早失之,而終得之。溫公則一失已彰,而又再失焉;悔之於安石敗露之餘,而又與蘇氏為緣。無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言有大而無實,無實者,不祥之言也。明主知之,知其拓落而以是相震,則一聞其說,而屏退之唯恐不速。唯智小而圖大,誌陋而欲飾其短者,樂引取之,以鉗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為妄人,豈難辨哉?
王安石之入對,首以大言震神宗。帝曰:“唐太宗何如?“則對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又曰:“陛下誠能為堯、舜,則必有皋、夔、稷、契,彼魏征、諸葛亮者,何足道哉?“嗚呼!使安石以此對颺於堯、舜之廷,則靖言庸違之誅,膺之久矣。
抑誠為堯、舜,則安石固氣沮舌噤而不敢以此對也。夫使堯、舜而生漢、唐之後邪,則有稱孔明治蜀、貞觀開唐之政於前者,堯、舜固且揖而進之,以畢其說,不鄙為不足道而遽斥之。何以知其然也?
舜於耕稼陶漁之日,得一善,則沛然從之。豈耕稼陶漁之侶,所言善言,所行善行,能軼太宗、葛、魏之上乎?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見天下之小;藏於密以察天下者,不見天下之疏。方步而言趨,方趨而言走,方走而言飛;步趨[走]猶相近也,飛則固非可欲而得者矣。
故學者之言學,治者之言治,奉堯、舜以為鎮壓人心之標的;我察其情,與緇黃之流推高其祖以樹宗風者無以異。韓愈氏之言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相續不斷以至於孟子。愈果灼見其所傳者何道邪?抑僅高舉之以誇其所從來邪?愈以俗儒之詞章,安石以申、商之名法,無不可曰堯、舜在是,吾甚為言堯言舜者危也。
夫堯、舜之學,與堯、舜之治,同條而共貫者也。安石亦知之乎?堯、舜之治,堯、舜之道為之;堯、舜之道,堯、舜之德為之。二典具存,孔、孟之所稱述者不一,定以何者為堯、舜之治法哉?命嶽牧,放四凶,敬郊禋,覲群後,皆百王之常法。
唯以允恭克讓之心,致其精一以行之,遂與天同其巍蕩。故堯曰“無名“。舜曰“無為“。非無可名,而不為其為也。求一名以為獨至之美,求一為以為一成之侀,不可得也。今夫唐太宗之於堯、舜,其相去之遠,夫人而信之矣。而非出號令、頒科條之大有異也。
藉令堯、舜而舉唐太宗所行之善政,允矣其為堯、舜。抑令唐太宗而仿堯、舜所行之成跡,允矣其僅為唐太宗而止。則法堯、舜者之不以法法,明矣。德協於一,載於王心,人皆可為堯、舜者,此也。
道貞乎勝,有其天綱,湯、武不師堯、舜之已跡,無所傳而先後一揆者,此也。法依乎道之所宜;宜之與不宜,因乎德之所慎。舍道與德而言法,韓愈之所雲“傳“,王安石之所雲“至簡、至易、至要“者,此也。
皋、夔、稷、契以其恭讓之心事堯、舜,上畏天命,下畏民碞。匹夫匹婦有一善,而不敢驕以所不屑,唐、虞之所以時雍也。顧乃取前人經營圖度之苦心以撥亂扶危者,而淩躐之,枵然曰:“堯、舜之道至易,而無難旦夕致也。“商鞅之以脅秦孝公者,亦嚐用此術矣。小人而無忌憚,夫亦何所不可哉?
揚堯、舜以震其君,而誘之以易;揭堯、舜以震廷臣,而示之以不可攻。言愈高者(趨)[誌]愈下,情愈虛者氣愈驕。言及此,而韓、富、司馬諸公亦且末如之何矣!
曹丕曰“吾舜、禹也“,則舜、禹矣。源休曰“吾蕭何也“,則蕭何矣。奸人非妄不足以利其奸,妄人非奸無因而生其妄。妄人興而不祥之禍延於天下,一言而已蔽其生平矣。奚待其潰堤決岸,而始知其不可遏哉?
二
君子之道,有必不為,無必為。小人之道,有必為,無必不為。執此以察其所守,觀其所行,而君子小人之大辨昭矣。必不為者,斷之自我,求諸己者也。雖或誘之,而為之者,必其不能自固而躬冒其為焉。
不然,熒我者雖眾,弗能驅我於叢棘之中也。必為者,強物從我,求諸人者也。為之雖我,而天下無獨成之事,必物之從而後所為以成,非假權勢以迫人之應,則銳於欲為,勢沮而中止,未有可必於成也。
以此思之,居心之邪正,製行之得失,及物之利害,其樞機在求人求己之閑,而君子小人相背以馳,明矣。
夫君子亦有所必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進之必以禮也,得之必以義也。然君子之事父,不敢任孝,而祈免乎不孝;事君不敢任忠,而祈免乎不忠。
進以禮者,但無非禮之進,而非必進;得以義者,但無非義之得,而非必得。則抑但有所必不為,而無必為者矣。況乎任人家國之政,以聽萬民之治。
古今之變遷不一,九州之風土不齊,人情之好惡不同,君民之疑信不定。讀一先生之言,暮夜得之,雞鳴不安枕而揣度之,一旦執政柄而遽欲行之,從我者愛而加之膝,違我者怒而墜諸淵,以迫脅天下而期收功於旦夕;察其中懷,豈無故而以一人犯兆民之指摘乎?
必有不可問者存矣。夫既有所必為矣,則所迫以求者人,而所惛然忘者己矣。故其始亦勉自鈐束,而有所不欲為;及其欲有為也,為之而成,或為之而不成,則喜怒橫行,而乘權以逞。於是大不韙之事,其夙昔之所不忍與其所不屑者,苟可以濟其所為而無不用。於是而其獲疚於天人者,昭著而莫能掩。夫苟以求己、求人、必為、必不為之衡,而定其趨向,則豈待決裂已極而始知哉?
故王安石之允為小人,無可辭也。安石之所必為者,以桑弘羊、劉晏自任,而文之曰周官之法,堯、舜之道;則固自以為是,斥之為非而不服。
若夫必不可為者,即令其反己自攻,固莫之能遁也。夫君子有其必不可為者,以去就要君也,起大獄以報睚眥之怨也,辱老成而獎遊士也,喜諂諛而委腹心也,置邏卒以察誹謗也,毀先聖之遺書而崇佛、老也,怨及同產兄弟而授人之排之也,子死魄喪而舍宅為寺以丐福於浮屠也。
若此者,皆君子所固窮瀕死而必不為者也。乃安石則皆為之矣。抑豈不知其為惡而冥行以蹈汙塗哉?
有所必為,骨強肉憤,氣溢神馳,而人不能遂其所欲,則荊棘生於腹心,怨毒興於骨肉;迨及一躓,而萎縮以沉淪,其必然者矣。
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違者天之時;任民之憂,而不能拂者民之氣。思而得之,學而知其未可也;學而得之,試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皆可矣,而人猶以為疑;則且從容權度以待人之皆順。如是而猶不足以行,反己自責,而盡其誠之至。誠至矣,然且不見獲於上,不見信於友,不見德於民;則奉身以退,而自樂其天。
唯是學而趨入於異端,行而沉沒於好利,興羅織以陷正人,畏死亡而媚妖妄,則弗待遲回,而必不以自喪其名節。無他,求之己者嚴,而因乎人者不求其必勝也。唯然,則決安石之為小人,非苛責之矣。
或曰:“安石而為小人,何以處夫黷貨擅權導淫迷亂之蔡京、賈似道者?夫京、似道能亂昏荒之主,而不能亂英察之君,使遇神宗,驅逐久矣。安石唯不如彼,而禍乃益烈。諓諓之辯,硜硜之行,奚足道哉!
三
神宗有不能暢言之隱,當國大臣無能達其意而善謀之者,於是而王安石乘之以進。
帝初蒞政,謂文彥博曰:“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此非安石導之也,其誌定久矣。
國家之事,相仍者之必相變也,勢也。大張之餘,必仍之以弛;大弛之餘,必仍之以張。善治者,酌之於未變之前,不極其數;持之於必變之日,不毀其度。不善治者反此,而大張大弛,相乘以勝,則國乃速敝。
夫神宗固承大弛而勢且求張之日也。仁宗在位四十一年,解散天下而休息之。
休息之是也,解散以休息之,則極乎弛之數,而承其後者難矣。歲輸五十萬於契丹,而俯首自名曰“納“;以友邦之禮禮元昊父子,而輸繒帛以乞苟安;仁宗弗念也。
宰執大臣、侍從台諫、胥在廷在野、賓賓嘖嘖以爭辯一典之是非,置西北之狡焉若天建地設而不可犯;國既以是弱矣。抑幸無耶律德光、李繼遷騺悍之力,而暫可以賂免。非然,則劉六符虛聲恐喝而魄已喪,使疾起而卷河朔以向汴、雒,其不為石重貴者,何恃哉?
於是而神宗若處栫棘之台,衋然不容已於傷心,奮起而思有以張之;固仁宗大弛之反,授之以決裂之資。
然而弗能昌言於眾,以啟勁敵之心,但曰“養兵備邊“,待廷臣之默喻。宰執大臣惡容不與其焦勞,而思所以善處之者乎?
夫神宗之誤,在急以貧為慮,而不知患不在貧,故以召安石聚斂之謀,而敝天下。然而無容怪也,凡流俗之說,言強國者,皆不出於聚財之計。
太祖亦嚐為此言矣。飽不宿,則軍易潰;賞不重,則功不興;器仗、甲胄、牛馬、舟車、糗糒、芻恕⒆蹬uЬ疲不庀不腆,則進不速而守不固。
夫孰謂其不然者,要豈有國者之憂哉?漢高起於亭長,無儋石之儲,秦據六國之資,斂九州之賦於關中,而不能與爭一戰之生死,且以為興亡之大數,置勿論也。
劉裕承桓玄播亂、盧循內訌之餘,以三吳一隅之物力,俘姚泓,縛慕容超,拓拔氏束手視其去來,而莫之敢較。唐積長安之金帛米粟,安祿山擁之,而肅宗以朔方斥鹵之鄉,崛起東向,驅之速遁。
德宗匹馬而入梁州磽確之土,困朱泚而誅夷之。則不待積財已豐,然後可強兵而挫寇,亦較然矣。
若夫仁宗之過於弛而積弱也,實不在貧也。密勿大臣如其有定識與?正告神宗曰:“以今日之力,用今日之財,西北之事,無不可為也。仁宗之休養四十年,正留有餘、聽之人心、以待後起之用。而國家所以屈於小醜者,未得人耳。河北之能固圉以待用者,誰恃而可也?
綏、延之能建威以製寇者,誰恃而可也?守先皇之成憲,而益之殷憂,待之十年,而二虜已在吾指掌。“則神宗不言之隱,早授以宅心定誌之弘圖,而戢其求盈無已之妄;安石揣摩雖工,惡能攻無瑕之玉哉?
夫宋之所以財窮於薦賄,國危於坐困者,無他,無人而已矣。仁宗之世,亦孔棘矣。
河北之守,自畢士安撤備以後,置之若遺。西事一興,韓、範二公小為補葺,輒貢“心膽寒裂“之謠,張皇自炫。二公雖可分閫,固不能出張子房、李長源之上。藉使子房執桴鼓以敵秦、項,長源佩櫜鞬以決安、史,勢固不能。而其為彭、韓、李、郭者何人?
宋固不謀也。懷黃pao加身之疑,以痛抑猛士,僅一王德用、狄青,而猜防百至,夫豈無可恃之才哉?
使韓、嶽、劉、吳生北宋之代,亦且束身偏裨,老死行閑,無以自振;黃天蕩、朱仙鎮、藕塘、和尚原之績,豈獲一展其赳雄邪?
唯不知此,而早以財匱自沮,乃奪窮民之銖累,止以供無益之狼戾,而畜其所餘,以待徽宗之奢縱。若其所恃以挑敵者,王韶已耳,徐禧已耳,高遵裕已耳,又其下者,宦者李憲已耳。
以兵為戲,而以財為彈鵲之珠。當國大臣,無能以定命之訏謨,為神宗辰告,徒欲摧抑其有為之誌,宜神宗之厭薄已亟,固必曰:“讚仁宗四十餘年養癰之患者,皆此儔也。“言之徒長,祗益其驕而已。
嗚呼!宋自神宗而事已難為矣。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張其弛而又已乖。然而酌其所自弛以漸張之,猶可為也,過此而愈難矣。安石用而宋敝,安石不用而宋亦敝。神宗急進富公與謀,而無以對也。宋之日敝以即於亡也,可於此而決之矣。
四
王安石之未試其虐也,司馬君實於其新參大政,而曰“眾喜得人“,明道亦與之交好而不絕,迨其後悔前之不悟而已晚矣。知人其難,洵哉其難已!
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夫知言者,豈知其人之言哉?言飾於外,誌藏於中;言發於先,行成於後。知其中,乃以驗其外;考其成,乃以印其先。
外易辨,而中不可測;後易核,而先不能期。然則知言者,非知其人之所言可知已。商鞅初見孝公而言三王,則固三王之言矣。
王莽進漢公而言周公,則固周公之言矣。而天下或為其所欺者,知鞅、莽之言,而不知三王與周公之言也。
知言者,因古人之言,見古人之心;尚論古人之世,分析古人精意之歸;詳說群言之異同,而會其統宗;深造微言之委曲,而審其旨趣;然後知言與古合者,不必其不離矣;言與古離者,不必其不合矣。非大明終始以立本而趣時,不足以與於斯矣。
立聖人之言於此以求似,無不可似也。為老氏之言者曰“虛靜“。虛靜亦聖人之德也。為釋氏之言者曰“慈閔“。慈閔亦聖人之仁也。為申、韓、管、商之言者曰“足兵食,正刑賞“。二者亦聖人之用也。
匿其所師之邪慝,而附以君子之治教,奚辨哉?揣時君之所誌,希當世之所求,以獵取彝訓,而跡亦可以相冒。當其崇異端、尚權術也,則弁髦聖人以恣其雲為。
及乎君子在廷,法言群進,則抑捃拾堯、舜、周公之影似,招搖以自詭於正。夫帝王經世之典,與貪功謀利之邪說,相辨者在幾微。則苟色莊以出之,而不易其懷來之所挾,言無大異於聖人之言,而君子亦為之動。無惑乎溫公、明道之樂進安石而與之言也。
夫知言豈易易哉?言期於理而已耳,理期於天而已耳。故程子之言曰:“聖人本天,異端本心。“雖然,是說也,以折浮屠唯心之論,非極致之言也。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無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若其密運而曲成,知大始而含至仁,天奚在乎?在乎人之心而已。
故聖人見天於心,而後以其所見之天為神之主。知者,務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如其有一定之是非,而不待求之於心,則惻怛不生於中,言仁者即仁矣;羞惡不警於誌,言義者即義矣;飾其言於仁義之圃,而外以毒天下,內以毀廉隅,皆隱伏於於內,而仁義之言,抑可不察。
安石之所能使明道不斥絕而與之交者,此也。當其時,秀慧之士,或相獎以寵榮,或相溺於詩酒。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戲豫,行不急於進取,則奉天則以鑒之,而不見其過;將以為合於聖人之言,而未知聖人之言初不僅在於此。乃揖而進之,謂是殆可與共學者與!實則繇言之隱,與聖人傳心之大義微言相背以馳,尤甚於戲(渝)[豫]詭遇之徒。何則?彼可裁之以正,而此不可也。
若溫公則愈失之矣,其於道也正,其於德也疏矣。聖人之言,言德也,非言道也,而公所篤信者道。其言道也,尤非言法也,而公所確持者法。
且其憂世也甚,而求治也急,則凡持之有故,引之有征,善談當世之利病者,皆嘉予之,而以為不謬於聖人之言。於明道肅然敬之矣,於安石竦然慕之矣,乃至於蕩閑敗度之蘇氏,亦翕然推之矣。
侈口安危,則信其愛國;極陳利病,則許以憂民;博征之史,則喜其言之有餘;雜引於經,則羨其學之有本。道廣而不精,存誠而不知閑邪,於以求知人之明,不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數矣。
凡彼之言,皆聖人之所嚐言者,不可一概折也。唯於聖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義;則天之時,物之變,極乎深而研以其幾。然後知堯、舜、周、孔之治教,初無一成之軌則,使人揭之以號於天下。
此之謂知言,而人乃可得而知,固非溫公之所能及也。窮理,而後詭於理者遠;盡性,而後淫於性者詘,至於命,而後與時偕行之化,不以一曲而蔽道之大全。知言者“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謂也。
明道早失之,而終得之。溫公則一失已彰,而又再失焉;悔之於安石敗露之餘,而又與蘇氏為緣。無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