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村的日頭熾熱,但老李的心更焦。最近幾天,他眉頭越皺越緊,仿佛這皺紋能把問題擠出個答案來。


    酸野廠發展得不錯,村裏人都看在眼裏,但他心裏清楚,村子的發展隱患正一步步顯現。酸野廠的原材料大部分靠外購,村民們的耕地卻荒著,簡直是資源浪費。


    這天一早,老李老早找到蘇小婉,點了點頭對蘇小婉說:“小婉啊,咱得聊聊,村裏那片拋荒地,再這麽下去實在不是個事。”


    蘇小婉端了杯茶遞給他:“老李叔,您是說東頭那片地?”


    “可不就是它!”老李坐下後搓著手,“你看啊,這幾年,村裏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地沒人種,慢慢荒了。這不,現在酸野廠需要的辣椒、薑、豆角全得從外頭買。可要是咱村把地利用起來,不是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蘇小婉點點頭:“確實,我也考慮過流轉這些土地,建立酸野廠自己的直供基地。但問題是,這些地租下來,管理可是大問題。酸野廠的專長是生產和銷售,不是種地啊!”


    “村裏人也有疑慮,怕租金低,怕地收不回來,關鍵還怕種不好。”老李歎了口氣,“小婉啊,你有頭腦,幫我出個主意吧!”


    兩人從原材料供應到村裏現狀仔細分析了一遍,發現關鍵有以下幾點:


    1.村民顧慮:村民怕土地流轉後被長期占用,失去對土地的控製權;


    2.管理能力:酸野廠缺乏農業種植經驗,可能導致種植效率低或產量不穩;


    3.成本問題:如果直接雇人種地,管理成本可能會遠高於市場采購;


    4.村民參與度:單純租地無法調動村民的積極性。


    “這事兒不能硬來,得讓村民看到好處,心甘情願把地交出來。”老李敲了敲桌子,補充道,“還得讓他們參與進來,種好東西!”


    為了進一步了解村民的看法,老李帶著蘇小婉挨家挨戶走訪,傾聽大家的意見。


    村民李大爺說:“我這把老骨頭幹不動了,地荒著也心疼,可要租出去,要是幾年後地不肥了怎麽辦?”


    “老李叔,我家願意租啊!不過租金得高點,不能虧了。”一位年輕婦女說道。


    村民的態度不一,但共同點是擔心地的歸屬和收益問題。


    這時,剛從農業大學畢業的林曉華回到村裏,引起了老李的注意。林曉華不僅懂農業技術,還帶回了許多現代化種植理念。


    老李眼前一亮,趕忙找到林曉華:“小華啊,你對農業技術有研究,能不能幫我們酸野廠解決這個拋荒地的問題?”


    林曉華聽完後,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李叔,可以試試‘合作社+訂單農業’模式。酸野廠作為合作社的訂單方,提供穩定收購價格,合作社組織村民種植,種植技術由我來指導,村民不僅可以拿租金,還能靠產量分紅。”


    聽完林曉華的方案,老李和蘇小婉認真討論了可行性:


    酸野廠不用直接參與種植,減少了管理壓力;


    村民既有土地租金,又能通過分紅增加收入,能提高參與積極性;


    林曉華負責技術指導,可以保證種植標準化,提高原材料品質。


    “這個方案聽起來不錯,但需要村民先嚐到甜頭,不然不一定願意幹。”蘇小婉提議,“要不先試點一塊地,等有了效果再大規模推廣。”


    老李一拍大腿:“行!咱就拿東頭那片荒地試試,先從20畝開始,讓村民們看看實際收益。”


    村委會很快召開村民大會,由老李和林曉華共同介紹方案。


    會議上,村民們一開始還有些疑慮,但當聽到酸野廠承諾以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同時土地租金分季度支付後,漸漸有人點頭。


    “咱先試試,如果行的話再擴大!”李大爺第一個同意流轉自己的土地。


    很快,20畝試點地塊落實,林曉華帶領村民開始清理雜草、翻耕土地,統一種上辣椒和豆角等酸野廠所需原材料。


    一個月後,第一批辣椒苗長勢喜人,村民們信心大增。林曉華定期舉辦田間技術培訓,村民們不僅掌握了種植技巧,還學會了科學施肥和病蟲害防治。


    李大爺看著自家地裏的辣椒苗,笑著說:“我家這塊地荒了幾年,沒想到還能派上用場!”


    蘇小婉看到試點的成功,心裏的石頭終於落地:“老李叔,這步棋走對了。下一步,就看怎麽把模式複製到全村了。”


    盡管試點成功,但老李和蘇小婉心裏都清楚,這隻是開始:


    更大規模的土地流轉需要更多資金和村民信任;


    市場波動下,如何確保酸野廠和村民的利益?


    如何讓合作社實現可持續運轉?


    林曉華坐在村委會辦公室裏,手中的筆在紙上快速劃動,勾勒著他的宏偉藍圖:農業集約化、鄉村振興、現代化農業發展……每一個詞匯都飽含著他對五一村未來的期待。


    窗外傳來村民勞作的聲音,蘇小婉推門而入,將一杯茶放到他旁邊的桌子上。


    “小華,看你忙得連茶都顧不上喝,這是在謀劃什麽大事呢?”蘇小婉微笑著問道。


    “蘇總,我在想,咱們村如果想要真正實現現代化發展,必須推動土地的連片流轉。隻有規模化經營,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林曉華信心滿滿地說。


    林曉華指著紙上的計劃圖向蘇小婉解釋:“如果能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建立一個連片種植基地,不僅可以配套機械化耕作,還能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到那時,酸野廠的原材料供應就不成問題,村民們的收入也會大幅提高!”


    蘇小婉認真聽完,點點頭:“思路是對的,但實際操作中困難不少。農民對土地有很深的情感,很多人寧願荒著地,也不願出租。你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


    林曉華充滿信心地說:“蘇總,我相信隻要我們能讓村民看到利益,理解集約化發展的優勢,他們會願意嚐試的!”


    帶著這份信心,林曉華走村串戶,試圖說服村民。


    第一站,他來到村東頭李大爺家,這位老人剛參與了試點項目,對村裏的新動向比較關注。


    “李大爺,咱們村現在試點的合作社模式不是挺好嗎?如果能把土地再集中一些,規模更大,收益會更高!”林曉華熱情地說道。


    李大爺搖搖頭:“小華啊,聽著是不錯,但這地是祖宗留下來的,我就怕租出去地荒了,收不回來。再說了,村裏人都靠這點地養老,哪敢冒險!”


    林曉華試圖解釋:“李大爺,地是您的,合同裏會寫明所有條款,租金每季度按時發放,收益公開透明,您不用擔心。”


    “話是這麽說,但這年頭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再說,真要賠了,地不肥了,咱們哭都來不及。”


    這番話讓林曉華有些無奈,但他依然沒有放棄。


    接下來的幾天,林曉華走訪了十幾戶村民,情況卻並不樂觀:


    ?王嬸:“我的地就種點菜自家吃,沒多大產量,租了也賺不了幾個錢。”


    ?張老漢:“集中管理?能種得比我自己種的好?我不信。”


    ?劉哥:“我家在外打工,地荒著就荒著吧,不麻煩。”


    林曉華漸漸意識到,村民的不願意不僅是經濟上的考慮,還有深厚的情感牽絆,以及對新事物的天然抵觸。


    晚上,林曉華回到自己的宿舍,整個人躺在椅子上,疲憊寫在臉上。他的筆記本裏滿是計劃、圖表和預測,但這些在現實中似乎一點用都沒有。


    “集中流轉這麽好的事,為什麽大家都不願意?難道是我的方法不對?”他自言自語著,陷入深思。


    這時,蘇小婉打來電話:“曉華,今天的溝通怎麽樣?村民們什麽態度?”


    林曉華歎了口氣:“大部分人不願意,說到底,還是對集約化農業不了解。蘇總,我是不是太急了?”


    蘇小婉在電話裏笑了笑:“曉華,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鄉村振興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咱們試點的時候,也是用小規模的成功讓村民慢慢接受的。現在要擴大規模,肯定需要時間和更多的成果去說服他們。”


    第二天,蘇小婉和老李一起找到林曉華,一同分析問題所在:


    信任問題:村民擔心土地集中後失去控製權,或者肥力下降;


    實際利益:租金雖然固定,但許多人更看重自由種植帶來的靈活性;


    觀念障礙:村民對農業集約化和機械化的認知不足。


    “曉華,你的思路沒錯,但推進方式要靈活些。”蘇小婉建議道,“不如我們從更小的規模開始,選幾戶願意參與的農戶,建立連片種植的示範田,讓他們看到效果再說。”


    老李也點頭附和:“是啊,村民都是看實惠的,咱們用事實說話,他們自然願意跟著幹。”


    林曉華深以為然,決定調整計劃,從“用大規模說服人”改為“用小成果影響人”。


    經過幾周的努力,村裏終於有五戶人家同意將土地集中,建立起一個10畝的示範田。


    林曉華親自指導村民們整地、施肥、種植,酸野廠也提供了種子和技術支持。


    在林曉華的推動下,辣椒苗迅速生長,示範田裏的作物長勢喜人。村民們開始慢慢對連片種植產生興趣,更多的人前來觀摩、谘詢。


    “曉華,這辣椒種得真好,比我自己種的強多了!”李大爺站在田邊感歎。


    林曉華笑著回應:“大爺,這就是集約化種植的優勢,有了規模化種植,機械化、技術指導全都能跟上,產量和質量都不一樣。”


    盡管示範田取得初步成功,但林曉華知道,離大規模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的理想依然清晰:


    擴大示範範圍: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逐步吸引更多村民參與;


    解決利益分配:用更透明、更高收益的機製保障村民的積極性;


    改變觀念:通過宣傳和實際成果,讓村民真正接受現代農業理念。


    “蘇總,老李叔,我相信,隻要咱們堅持做下去,總有一天,五一村的地能真正連片發展!”林曉華站在示範田邊,望著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苗,眼中滿是希望。


    老一輩人,不願意流轉土地,加上土地不平整,想規模化搞農業,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李曉華這個農大畢業生,他的農業強國之路,依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村少年的逆襲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摸魚小郎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摸魚小郎君並收藏山村少年的逆襲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