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權傾天下
從碧血劍開始的江湖人生 作者:醉撼淩煙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權力幫幫主“白衣劍侯”楊錚師承華山派“神劍仙猿”穆人清,根紅苗正,一手華山劍法獨步武林。副幫主綽號“雪山鳳凰”,真名不知,隻知道是一女子。
正副幫主之下設有兩大護法,雙翅一殺三豪傑,八大天王,十二護法神君,皆是當世江湖上的有名好手。
建幫不足一月,河北十數個幫派選擇依附,聲勢極為浩大。有門派不服,幫主楊錚隨即遣人攻伐,即行誅滅。不足三月,幫派成員暴漲至數千人,領袖北地武林。
同年七月,已經站穩腳跟的權力幫開始全麵擴張,範圍輻射整個大明。與此同時,楊錚又成立一個堂口,名為“鐵律”,專門用來鏟除教內胡作非為之輩,整肅紀律,嚴明幫規。
在他的打理之下,權力幫蓬勃發展,秩序井然,如有作奸犯科之人立斬不饒,聲名顯於四野。
由於其治理幫派得力,對百姓秋毫不犯,在北地一帶深受百姓愛戴,明朝廷、闖王起義軍,乃至關外滿清韃子都向他投出橄欖枝,想要他為自己效力。
據傳,該年九月,崇禎皇帝召見權力幫幫主楊錚,兩人於皇宮內密談三個時辰,談論內容不知。隻知道自那日起,皇帝下令各地官府不許對權力幫的發展進行任何掣肘,楊錚獲得隨時入宮的權力,恩寵一時無二。
同年十一月,楊錚厲兵秣馬,開始準備南下,企圖將勢力擴大至南方武林,南地門派各有惶恐。在這個少林武當不出的時代,真不知有何人能擋住他的兵鋒?
同年十二月,南方天靈派因不遵權力幫號令,言語辱及幫主楊錚,於某日午時全派覆滅。十日過後,霜華穀被權力幫查出與滿清勾結,八大天王之一“青竹鎖魂”程青竹率人將其夷為平地,穀主馮卓被當眾淩遲處死,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刀。
三日過後,幽影幫幫主之子曹通海當街淩辱良家婦女被權力幫查知,楊錚將其捉住,手拿鐵杵搗爛其下體,曹通海活活疼死,該地奸淫之事遂少,百姓無不感激楊錚之德,紛紛報名入幫。
次年,西北一帶再鬧饑荒,百姓易子而食,糧商卻趁機囤米提價大發國難財,權力幫夜襲北地十二糧商,洗劫其倉庫,將米糧盡數分發給受災百姓。事後,數萬災民向權力幫總舵方向磕頭致謝,痛哭流涕,該地百姓為楊錚建長生祠,此後香火不斷。
除此之外,權力幫還與朝廷全麵合作,有官員中飽私囊、貪汙行賄,克扣朝廷賑災糧食,楊錚將其剝皮抽筋,煉油點燈。還有地方將領不聽朝廷調度,擁兵自重,意圖降清,被其剁為肉餡與百姓分食。
有官員向崇禎反映權力幫行事囂張,但都被他搪塞過去,該官員當夜人間蒸發,次日其職位由與權力幫交好的副手頂替,再無人敢議論此事。
種種事例,不一而足,江湖市井,王侯將相,無不對權力幫的擴張感到恐懼。
亂世當用重典,極惡應施酷刑。
權力幫幫主楊錚有一句著名的話:“這些人貪汙受賄、坑害百姓、通奸賣國、無惡不作,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正國法。”
貪汙行賄者,殺!
強買強賣者,殺!
通敵叛國者,殺!
為非作歹者,殺!
總之一句話,隻要你作奸犯科,與民為害,權力幫通通斬草除根,甚至可以免費將你一家妻兒老小送到地府旅遊。
殘暴?不,對少數害蟲的憐憫才是對廣大受欺壓勞苦大眾的最大殘忍!
以我一人之惡,盈天下萬民之利,此之謂正義事業!
就在這種極端的攻勢之下,無數受到欺淩的百姓更加青睞權力幫,每日去各地分舵應聘的人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權力幫的威望與名聲也越發如日中天,甚至隱隱蓋過少林武當。
能在短短兩年之內,將一個幫派從無到有,並且發展壯大到今天這個地步,楊錚功不可沒。
回想當初,不知多少人嘲諷他豎子狂妄,竟敢以“權力”二字建幫,現在那些人何在?可敢再說一個“不”字。
然而,與此同時,李自成在接過舅舅高迎祥“闖王”的旗號後帶領起義軍攻城略地,不斷發展壯大,已經由之前的四處逃竄變為主動進攻,大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
這日正午,闖軍大營中,李自成臉色陰沉的看著李岩,眼中透著殺意。
“楊錚真是這麽說的?他好大膽子!李岩,我聽你的建議,幾次三番邀請他加盟義軍,他卻置若罔聞,甚至言語嘲諷,實在太沒把我李某人放在眼裏了!”
李自成冷哼一聲,一拍桌椅,帳下諸位將軍噤若寒蟬。
“是卑職的錯,在下以為楊錚少年心性,對高官厚祿總是難以抗拒,眼下權力幫又如日中天,邀他入盟總是一個助力。沒想到那小子居然真和崇禎暗通款曲,屢次拒絕我們的邀請,實在是不識抬舉。”
李岩皺眉,擦擦腦門的汗珠,這幾年闖王隨著勢力的增強身上的威勢也是與日俱增,已經隱隱有問鼎中原的霸氣,倒是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兄弟相稱了。
“哼!什麽東西?一個江湖幫派的首領也敢拒絕我們的邀請,簡直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大哥,隻要你一句話,我立馬帶人揚了他的總舵!”
說話這人身強力壯,其貌不揚,眼神陰鷙,正是李自成的心腹愛將劉宗敏。
李岩不說話,卻在暗自唾罵他厚顏無恥,如果不是他之前想要強占人家權力幫女幫眾,楊錚也不會將他們掃地出門,這次聯盟失利他至少占一半責任。
他心中哀歎,像劉宗敏這樣好色生事,為非作歹的“義軍”頭領在三十二營裏屬實不在少數,這些義軍本就是吃不飽飯才起來造反的大老粗,哪裏懂什麽謀略和治國之道?隻知道掌權了就要大肆淫樂,有錢了就要多買幾個小妾,誰敢阻攔就將他們雙腿打斷,和以前掌權的大明官員又有什麽區別?
正副幫主之下設有兩大護法,雙翅一殺三豪傑,八大天王,十二護法神君,皆是當世江湖上的有名好手。
建幫不足一月,河北十數個幫派選擇依附,聲勢極為浩大。有門派不服,幫主楊錚隨即遣人攻伐,即行誅滅。不足三月,幫派成員暴漲至數千人,領袖北地武林。
同年七月,已經站穩腳跟的權力幫開始全麵擴張,範圍輻射整個大明。與此同時,楊錚又成立一個堂口,名為“鐵律”,專門用來鏟除教內胡作非為之輩,整肅紀律,嚴明幫規。
在他的打理之下,權力幫蓬勃發展,秩序井然,如有作奸犯科之人立斬不饒,聲名顯於四野。
由於其治理幫派得力,對百姓秋毫不犯,在北地一帶深受百姓愛戴,明朝廷、闖王起義軍,乃至關外滿清韃子都向他投出橄欖枝,想要他為自己效力。
據傳,該年九月,崇禎皇帝召見權力幫幫主楊錚,兩人於皇宮內密談三個時辰,談論內容不知。隻知道自那日起,皇帝下令各地官府不許對權力幫的發展進行任何掣肘,楊錚獲得隨時入宮的權力,恩寵一時無二。
同年十一月,楊錚厲兵秣馬,開始準備南下,企圖將勢力擴大至南方武林,南地門派各有惶恐。在這個少林武當不出的時代,真不知有何人能擋住他的兵鋒?
同年十二月,南方天靈派因不遵權力幫號令,言語辱及幫主楊錚,於某日午時全派覆滅。十日過後,霜華穀被權力幫查出與滿清勾結,八大天王之一“青竹鎖魂”程青竹率人將其夷為平地,穀主馮卓被當眾淩遲處死,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刀。
三日過後,幽影幫幫主之子曹通海當街淩辱良家婦女被權力幫查知,楊錚將其捉住,手拿鐵杵搗爛其下體,曹通海活活疼死,該地奸淫之事遂少,百姓無不感激楊錚之德,紛紛報名入幫。
次年,西北一帶再鬧饑荒,百姓易子而食,糧商卻趁機囤米提價大發國難財,權力幫夜襲北地十二糧商,洗劫其倉庫,將米糧盡數分發給受災百姓。事後,數萬災民向權力幫總舵方向磕頭致謝,痛哭流涕,該地百姓為楊錚建長生祠,此後香火不斷。
除此之外,權力幫還與朝廷全麵合作,有官員中飽私囊、貪汙行賄,克扣朝廷賑災糧食,楊錚將其剝皮抽筋,煉油點燈。還有地方將領不聽朝廷調度,擁兵自重,意圖降清,被其剁為肉餡與百姓分食。
有官員向崇禎反映權力幫行事囂張,但都被他搪塞過去,該官員當夜人間蒸發,次日其職位由與權力幫交好的副手頂替,再無人敢議論此事。
種種事例,不一而足,江湖市井,王侯將相,無不對權力幫的擴張感到恐懼。
亂世當用重典,極惡應施酷刑。
權力幫幫主楊錚有一句著名的話:“這些人貪汙受賄、坑害百姓、通奸賣國、無惡不作,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正國法。”
貪汙行賄者,殺!
強買強賣者,殺!
通敵叛國者,殺!
為非作歹者,殺!
總之一句話,隻要你作奸犯科,與民為害,權力幫通通斬草除根,甚至可以免費將你一家妻兒老小送到地府旅遊。
殘暴?不,對少數害蟲的憐憫才是對廣大受欺壓勞苦大眾的最大殘忍!
以我一人之惡,盈天下萬民之利,此之謂正義事業!
就在這種極端的攻勢之下,無數受到欺淩的百姓更加青睞權力幫,每日去各地分舵應聘的人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權力幫的威望與名聲也越發如日中天,甚至隱隱蓋過少林武當。
能在短短兩年之內,將一個幫派從無到有,並且發展壯大到今天這個地步,楊錚功不可沒。
回想當初,不知多少人嘲諷他豎子狂妄,竟敢以“權力”二字建幫,現在那些人何在?可敢再說一個“不”字。
然而,與此同時,李自成在接過舅舅高迎祥“闖王”的旗號後帶領起義軍攻城略地,不斷發展壯大,已經由之前的四處逃竄變為主動進攻,大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
這日正午,闖軍大營中,李自成臉色陰沉的看著李岩,眼中透著殺意。
“楊錚真是這麽說的?他好大膽子!李岩,我聽你的建議,幾次三番邀請他加盟義軍,他卻置若罔聞,甚至言語嘲諷,實在太沒把我李某人放在眼裏了!”
李自成冷哼一聲,一拍桌椅,帳下諸位將軍噤若寒蟬。
“是卑職的錯,在下以為楊錚少年心性,對高官厚祿總是難以抗拒,眼下權力幫又如日中天,邀他入盟總是一個助力。沒想到那小子居然真和崇禎暗通款曲,屢次拒絕我們的邀請,實在是不識抬舉。”
李岩皺眉,擦擦腦門的汗珠,這幾年闖王隨著勢力的增強身上的威勢也是與日俱增,已經隱隱有問鼎中原的霸氣,倒是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兄弟相稱了。
“哼!什麽東西?一個江湖幫派的首領也敢拒絕我們的邀請,簡直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大哥,隻要你一句話,我立馬帶人揚了他的總舵!”
說話這人身強力壯,其貌不揚,眼神陰鷙,正是李自成的心腹愛將劉宗敏。
李岩不說話,卻在暗自唾罵他厚顏無恥,如果不是他之前想要強占人家權力幫女幫眾,楊錚也不會將他們掃地出門,這次聯盟失利他至少占一半責任。
他心中哀歎,像劉宗敏這樣好色生事,為非作歹的“義軍”頭領在三十二營裏屬實不在少數,這些義軍本就是吃不飽飯才起來造反的大老粗,哪裏懂什麽謀略和治國之道?隻知道掌權了就要大肆淫樂,有錢了就要多買幾個小妾,誰敢阻攔就將他們雙腿打斷,和以前掌權的大明官員又有什麽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