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ss=maintext>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鏟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b>


    悟一子曰:此篇總明“毫發差殊不結丹”之義。欲人洞察陰陽,深明造化,準則刻漏,細推火候,不可過,不可不及,方得金丹服餌,脫胎換骨。倘有毫發差殊,如行百裏而半九十也。詩內結出“古來妙合《參同契》”二語,乃是全部本旨。


    通天河,適當十萬八千之半途,提出此處還元,以全九九之數,明九九缺一,即如此處之半途而廢也。特取“通天”者,天之所在,五萬四千裏,即一藏之數,正大士魚籃救元之時。雖曰一半工夫,而後一半工夫亦隻完得前一半而已。老子曰:“玄之又玄。”“玄之”者,前半也;“又玄”者,後半也。此非祖師親授玄旨,如何識得?噫!通天還原之旨甚微,熟讀篇中“九九歸真”一詩,或可曉悟一二。


    “行者抬頭回望道:‘是這裏!是這裏!’”讀者以為行者之閑言,不知大有關係。明明認得通天河地方,何故評察而重言之?言功夫若有差錯處,即是這裏也,卻要仔細,須謹記莫忘。“八戒對沙僧道:‘想是你的祖家了。’行者道:‘不是!不是!此通天河也。’”說出祖家,反複指定,何等提醒!行者道:“駕不去!駕不去!”言九九之數有自然功夫,非人力可為,所謂‘自有天然真火候,何須柴炭及吹噓”也。老黿高叫:“聖增!這裏來!這裏來!”言從這裏去,還從這裏來。“師徒四眾,連馬五口,馱在身上”即《河圖》法象也。正五行還歸一太極,而無分爾我,如人完得本來麵目,而大道歸根複命矣。


    下文老黿忽問,唐僧無言,將身一晃,通皆落水,讀者不可錯看。此時唐僧道果成就,豈真還少一難,必須補足耶?蓋結丹在此,還元在此,毫發差珠,不能成真。特借老黿一段遺忘失信公案,在通天河至要至緊關頭叮嚀囑咐,明此間有真信,切須謹記,不致失信而有毫發差誤。正“八大金剛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謹遵菩薩法旨,不得違誤’”之真衣缽,非可以言語文字顯說者也。若解為道體純《乾》,而不容一毫陰氣;災星未滿,而尚賴此處補完,則不識還元之妙理矣。


    “三藏按住經,沙僧壓住經,行者左右護持,以防陰魔之作耗。”明此經此地易於差失,急須保護,以待陰消。行者說:“此經乃奪天地造化之功,可以與乾坤並久,日月同明,壽享長春,法身不壞。”俱金丹實義,非誇讚形容。垂成之候,恐有外魔侵耗暗奪,最要防範縝密,切勿疏慢。至經尾沾破,“乃應天地不全之奧妙,非人力所能與。”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是也。讀者謂乾坤缺陷,正是大處,乃浮談懸揣耳。人謂被此公一口道破,愚謂正被此公一口解壞。若解“天地不全”為妙,本文自有,何消解得?惟其中“不全奧妙”,須待真師傳授,豈能揣摩而了。噫!會得潮源消長理,始知身上有盈虛。


    “陳家莊澄、清迎迓,謝昔日救兒女之恩,喚出陳關保、一秤金叩謝,創建救生寺”,俱是還元中始末關會。盛名之下,不可久住;塵囂之俗,非客常住。“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香風蕩蕩,起在空中”,大丈夫之能事畢矣。故曰:“丹成識得本來麵,體健如如拜主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真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悟一子陳士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悟一子陳士斌並收藏西遊真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