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ss=maintext>第二十二回 分蒲團大道不戀情 問相法當麵把人量</b>


    作善如登百尺竿,下時容易上時難。


    隻須勤力行功果,莫使身中膽氣寒。


    話說馬丹陽同邱長春在斜穀冷廟打坐,被雪阻隔,不能出外化齋。邱長春不識馬丹陽是有了道的人,隻憐他是富家出身,如何受得如此冷凍,這般饑寒,焉得一碗粥湯與他解解饑渴,意欲去尋一個人戶化一碗齊來供養他。


    走出廟來一望,隻見雲橫秦嶺,雪滿千山,莫說看不見人戶,連路影兒都被雪壓了,不知從何下腳,若勉強走去,難免滾入雪窖,不惟粥不可得,而性命亦不可保也。看罷,仍進廟來坐下,因憐馬丹陽饑餓,動了這想吃粥湯的念頭,擾亂了神氣,心緒不寧,坐不安穩,一夜之間被這念頭打攪屢難止息,早驚動本境土祇,慌忙到山凹裏張老兒家中去托夢。張老兒正睡到神魂顛倒之際,忽見一個白發老翁走進屋來說道:“我廟裏有兩位修行人,被雪阻礙,餓了三日三夜,你快起來煮些飯食送去與他們解一解饑渴。”說畢不見,張老兒猛然驚覺,便將老婆子喊醒說明此事。老婆子生平最是信神,聽得此言,忙起來將火燒燃,又喚兒子媳婦一同起來,大家煮飯,便將他老子之夢與他們說知。這兒子媳婦也是歡喜,不久將飯煮好,天色已明,老兒也起來了,即命兒子將飯送往冷廟裏去,請他二人用飯。馬丹陽以為是鄰近的人見他們挨餓,起側隱之心送這飯來,以解饑渴,也是有之,遂同長春將飯吃了。道了一聲謝,仍自打坐。張老的兒子見他二人吃畢便將碗筷收拾各自去了。


    馬丹陽坐到午後,才起身出外,看看天色,見那邊來了一人,恐惹牽纏,忙進廟來,正欲坐下,隻見邱長春站起身來說道:“看來修行之人,也有感應,我昨夜恐師兄難忍饑餓,偶起一念,怎得辦點粥湯來與師兄解一解饑渴,這念頭一起,今早即有人送飯來,豈不是有感應嗎?馬丹陽勃然變色怒曰:“君子謀道不謀食,你不思進道之功,一昧貪於飲食,豈不聞過去心不可存,現在心不可有,未來心不可起。你今三心未了,一念不純,焉能悟道?我今不再與你同行。就此分單罷。”長春聞言自悔,錯起念頭,好言相挽,二人正言之間,廟外來了一人,此人因家內柴燒完了,是來砍廟前這幾根樹枝的。馬丹陽見他手裏拿得有菜刀,即借來一用,那人不知何用,即將刀遞與他。馬丹陽將刀接過,把蒲團拿來砍作兩斷,將刀交還那人,對長春說道:“一個蒲團分作兩段,你一半邊,我一半邊,各自辦功,勿得始勤終怠,自誤前程。”說畢出外而去。


    邱長春那裏肯舍,隨後趕來,卻被砍樹之人看見,說:“這般時候,師傅往何處去?”邱長春見問,忙答曰:“要去追趕我師兄。”其人四下一望,並無人影,說:“你師兄往何處去了,我卻看不見。”邱長春指中間說道:“他往這路上去了。”那人曰:“這路幾十裏無人煙,天色已晚,又在何處投宿,不如聽我相勸,暫過一夜,明日再去尋他不遲。”長春曰:“如此你可幫我喊叫幾聲,或者他聽見肯回來也未可知。”那人即在樹上大叫:“道長快回來,去不得!去不得!”一連喊了十餘聲,並無響應,下得樹來,收拾柴枝回家去了。原來馬丹陽此時道果已成,故與長春分別,使他自修自煉,好用工夫,若在一路,反耽誤他的前程。


    是日出得廟來,即借土通,一直到河南嵩山靜養。於嘉泰甲子歲十二月二十七日飛升。著有“修真語錄”傳世。七真之內了局六人,隻有邱長春尚未修成。自馬丹陽與他分單之後,深加勉勵,立下幾種誓願,製成一首除妄詩曰:


    妄念萌時不可當,饑思飯食渴思湯;


    今將妄念一齊了,改換曩時舊肚湯,


    要得人財筋骨斷,妄貪人食口生瘡;


    般般妄想總消盡,身內空空無所藏。


    詩成喜之不盡,行了月餘,不免有所遺忘,乃於木匠鋪要了一塊板,做成一個小小牌兒,借來筆墨寫了八句話在牌兒上,以便觸目驚心。你道那八句話:


    妄念欲除除不清,今於牌上寫分明,


    妄言妄語齊除盡,妄想妄貪俱掃平,


    妄接銀錢手爪斷,妄貪飯食口生瘡,


    時時檢點身邊事,莫教七情六欲生。


    邱長春將牌兒寫好,帶在身旁,每日總要看一兩遍,正是妄止一分,工深一步。將這除妄工夫,漸漸煉得純熟,東遊西蕩。一日來在河東地方,見路旁有座莊院,甚是整齊,莊門大開,時當晌午,便去化齋。見一個小廝從內出來,邱長春與他說:“我是遠來,特到善莊化一飯。”小廝聞言,即入內去,去不多時,千捧一盤飲食出來,放在莊前石墩上,便請長春用飯。長春正要來吃,忽見一位老人有五十餘歲的樣兒,須發半白,從內出來,將長春瞧了一眼,用手在盤內取了兩個蒸饅給與長春,其餘仍叫小廝拿進去。邱長春一見心中不樂,對老者言曰:“這小哥捧飲食出來與貧道結緣。為何又叫他拿進去?莫非老先生舍不得或者貧道不堪享受,請老先生明示勿諱。”


    那老者笑曰:“一飯之緣愚下焉結不起,因道長無福消受也。”邱長春大驚曰:“我連一頓飯都消受不得,其中必有緣故,望老先生明以教我。”老人曰:“愚下自幼精通麻衣相法,在江湖遊走多年,斷人窮通壽夭,榮枯得失,毫不差錯,江湖上與我取個綽號,叫做賽麻衣,適才我觀道長之相,是吃不得飽飯的,若飽吃一頓,便要餓幾頓,不如少給一點,使你頓頓有吃,這是愚老一番好意,非舍不得也。”長春聞言點了一點頭說:“老先生正言著我的敗處,不差分毫,再請老先生將我重相一遍,看我修行成道否?”賽麻衣果然又將他相了一相曰:“不能不能,莫怪愚下直言,觀你相上鼻端兩條紋路,雙分入口,名為螣蛇鎖口,應主餓死,其餘別處部位雖美,然終不能免此厄也。此厄既不能免,焉能成道?”邱長春曰:“可有改乎?”賽麻衣曰:“相定終身,有何更改?除非一死方休,那管你富貴貧賤,不論在俗出家,該餓死終該餓死,逃躲不脫,無法可解。


    我說兩輩古人與你聽:列國時有個趙武靈王,是該餓死之相,他是一國之君,如何能餓死?因他兩個兒子爭位,勃起幹戈,也恐他有變愛之心,先將宮門封鎖,以兵把守,兩下砍殺起來,一連數月不解,宮中絕糧,官人俱皆餓死,趙武靈王餓了七日茶水未沾,看見宮前樹上有個雀巢,意欲取嫩雀啖之,有長梯在側,移置樹間,勉強精神,上得樹去,誰知嫩雀已出了窩,隻有一個雀蛋拿在手中,正欲食之,忽被大雀飛來,閃了一翅,趙武靈王手一鬆,將蛋落下地來打爛,隻因相該餓死,一個雀蛋都吃不成,竟至餓死。又有漢成帝時,有一位長官名叫鄧通,遇相士說他該主餓死,他一日見了漢成帝奏曰:“臣鄧通,居官清廉,家無餘積,相士說我應該餓死,臣想我家如此淡泊,恐後來當真餓死。]漢成帝曰:“朕能富貴人,也能生死人,相士之言,何足為憑?朕賜爾雲南銅山鑄錢,使用一年,可得十餘萬銅錢,十年之中家資百萬,焉能餓死?”鄧通自謂可以免餓,誰知成帝不久晏駕,太子登位,眾文武刻奏他狐媚老王,希圖肥己,敢將國家銅山私自鑄錢使用,其罪非小,這後生皇帝,見了本章,心中作惱,使刑部官將他家私沒收,如念先帝舊臣,不忍誅戮,打入天牢,又被多官複奏一本,斷了水火,餓了七八天,臨死要口水吃,獄卒偶起側隱,取水來到,被獄官看見,大喝一聲,獄卒心頭一慌,因而失足,將身閃了一下,把一碗冷水傾潑在地,活活餓死,水都喝不到一口。


    此兩輩古人富貴之極,終歸餓死,豈非相法有準乎!所以伯夷叔齊二人知命,情願死於首陽山下,梁武皇帝與後秦王符堅不知命,一餓死台城,一餓死五將山。知命不知命,該餓死終要餓死,豈能逃乎!”賽麻衣這幾輩古人,把邱長春比掉了魂,將這熱念化作了冷灰,一團悟道之心,頓成瓦解水消,即辭了賽麻衣,也不往前進,仍歸西秦,一心要學伯夷叔齊兩位賢人,知命順天。一旦來到奏地,一道溪穀,兩邊都是高山,中間一條深溪,溪兩岸亂石縱橫,是個山僻小路,少人來往,他即揀了一塊大石,偃臥其上,餓了七日七夜,水都不吃一口,安心餓死,隻因他是修行之人,神氣飽滿,輕易餓不死,若是平常之人,早已嗚呼。餓到第九日,不知何處落了驟雨,平白漲了一河大水,看看淹到身邊,他是求死之人,要做安命聽天,以驗相法,不肯尋別路而死,故有此遲延。若不安命,另起一念,跳入水內,豈不省卻許多困苦?古人之心執一不二,不以生死移其心念,故稱良淳也。


    且說上流頭水打來一枚鮮桃,其大加拳,隨著水勢在長春麵前浪來浪去,一股香氣聞人鼻孔。長春本無意吃它,心想武靈王臨死不能吃一個雀蛋,鄧通臨死不能喝一碗冷水,我今也是臨死之際不知可以吃此鮮桃否?未知長春吃得到吃不到?且看下回分解。


    命不該死終有救,天賜鮮桃口邊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真因果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永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永亮並收藏七真因果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