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


    朱元璋回來後,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剛剛坐下,就猛地拍了一下桌子。


    “標兒,你看到了吧?都看到了吧?這些人都是好本事啊!前段時間勸咱重啟科舉,科舉不成,便是趁著劉漣回京的機會,公然而然,在整個京城的麵前給咱難堪?”


    “明著提起劉伯溫,暗地裏不還是想著他們的苟且?還逼迫胡惟庸?是不是以為扳倒了胡惟庸,就沒人阻擋科舉的推行了?”


    “此子也是個孽障!怎麽就甘願為他們所驅使?給他爵位讓他做官的是咱?不是那什麽東南仕族!”


    朱元璋想到這些事情,便感到極其的憤怒。


    他想通了,他把今天這所有的一切都想通了。


    劉漣回京,或許是三年丁憂的既定事情,而包括宋濂在內國朝上的這些妄想開科舉的儒學清流們,卻是想要借此機會,提出當年的劉伯溫案!


    然後再以此攻奸!


    今天這個去國子學看“格物學”的驚蟄時節,就是他們認為科舉將要“龍抬頭”的絕佳機會,所謂占據天時地利人和!


    “父皇,此事要斟酌啊。”朱標雖然也感覺蹊蹺,但總覺得劉漣還不至於將自己父親的私事,和其它的國朝大事掛鉤。


    “斟酌什麽?”朱元璋看向朱標,忽然再看向一旁,“你問你娘,是不是?”


    馬皇後本不想談及過多,見此,不由得點頭道:“確實有些巧合,不過,今日之事終究是過去了。”


    “過去了?”朱元璋伸出手指,指向大殿之外,“今天那麽多人聽到了劉伯溫的事情,你們以為,這事情會簡單的過去嗎?且看著吧,現在才剛剛開始。”


    “一群人謀劃的多……哼!但願他們長眼,別自找死路。”


    “行了行了,別生氣了。”馬皇後不由得說道:“老二老三很快就要就藩了,這段日子還是把重心,放在你那兩個兒子身上吧。”


    ……


    夜色漸深。


    蘇閑從中午回到家後,就一直陷入了沉思。


    或許是清楚的知道,胡惟庸案發生在即。


    今日劉漣突兀提及“劉伯溫案”,總讓他有些不放心,不知道會不會加快,甚至是改變一些既定的事實。


    畢竟,固有的曆史是會改變的,自己這裏就是實證,但未來到底會發生什麽,誰都說不清楚。


    所以在蘇貴淵回來,詢問了今日的格物學開展,以及劉漣怒告胡惟庸的詳細過程後。


    他就趁此機會問道:“這次改製了寶鈔提舉司,新的鈔鏡院,是不是還放在中書省的名義下?”


    蘇貴淵點了點頭,“當然,要不然最高一個五品衙門,難道還能另外開設一部不成?”


    “倒是閑兒你那個格物院,我聽說你玩的那一手銅球,看得京城之人目瞪口呆,怕是好些人都解不開吧?”


    “如此一來,萬一格物院的限製太高,沒什麽人來,那還真成了一個你們的玩鬧之所,恐怕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廢。”


    蘇閑搖頭道:“聰明人很多,這個隻需要他們仔細思考,實在不行,模仿一個類似的,估摸著很快就會有對應的解釋出現。”


    “隻是……”蘇閑還是把話題,放在了對方身上,“咱們接下來,還是不要和胡惟庸走的太近。”


    “嗯?”


    蘇貴淵聽明白了蘇閑是什麽意思。


    “是說……今日劉漣所提的劉伯溫?”


    “你多想了!”蘇貴淵不置可否的擺手,“就算鈔鏡院掛在中書省的名義下,為父和其相見的次數,也屈指可數。”


    “更何況,如果是青田先生活著還好說,如今右相汪廣洋在中書省內無所事事,朝中百官積怨已久。青田先生隻要坐到右相的職位上,定然會和其抗衡,朝中局麵也不會如現在。”


    “但人死如燈滅,胡相如今坐鎮朝局,將各地政務打理的井井有條,就連軍務,也能幫助國朝妥善處理。”


    “聖上怎麽可能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劉伯溫案,而去讓國朝陷入動蕩之內呢。”


    看著蘇貴淵篤定的樣子。


    蘇閑其實也是這麽想的,按照當下的發展局勢來看……朱元璋對於胡惟庸還是非常信賴的,並沒有到一定要鏟除胡惟庸的程度,甚至不要說,廢除中書省,再度集中皇權的念頭了。


    這其中,必定是有什麽事情,改變……或者說堅定了的朱元璋那偶爾的浮念。


    “總之,這中書省我總覺得不對勁,要是能想辦法遠離就好了。”


    “不過現在怎麽說都還早,我也的確該把重點放在格物院。”


    蘇閑說是這麽說,但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卻越發的強烈。


    而對此,蘇貴淵也是慎重點頭,他非常清楚大明官場的凶險,劉漣的那個舉動,仔細一想,的確有些不要命。


    ……


    雖然蘇閑想的是風雨飄搖。


    然而接下來,整個國朝反倒國泰民安。


    民間的熱議盡管形成了熱潮,但除了劉漣的事情之外,更多的卻是格物院的那個“神奇的銅球”。


    格物院的新址,落在了上元縣,距離皇城不遠不近。但地方卻有些偏僻,是一樁已經破落的府宅。


    此地雖是掛著皇長孫的名頭,但卻是朱元璋給蘇閑一個自己任意而為的地方。好了就是格物,不好就是玩笑……


    然而蘇閑卻知道,靠著皇長孫名頭也不長久,格物院既然百無禁忌,蘇閑的第一步,先要讓其正式營業起來。


    最起碼,要有賺錢的能力!


    最近幾天,蘇閑每天去了大本堂之後,就來到這格物院裏。


    第一波已經上交的“答案”已經出現,但蘇閑打眼開了幾遍,從中篩選出五六個回答的差不多的,剩下的則全部放在一旁。


    “為期一個月,隻要有想法的,都可以將答案存放到格物院,我挑選出來之後,一月之後再通知。”


    “是!”


    挑完之後,蘇閑倒是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起來。


    盡管大本堂內,對這格物院感興趣的有很多,但是對於接下來如何去做,卻是一頭霧水,半點都摸不著頭腦。


    蘇閑則還在考慮,怎麽進行第一步。


    賺錢的法子,他有很多,但怎麽賺這第一筆,卻至關重要。


    “小公子,咱們都忙活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該幹啥?”


    眼下來到這裏的工匠,蘇閑數去,一二三四……隻有六名。


    這就是朱元璋給這格物院最基本的配置了。


    將此地初步打理,大家現在,都是大眼瞪小眼起來。


    目前的格物院說白了,就是一張白紙。


    還能幹什麽,“先賺錢!”


    蘇閑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


    “先買一些香菇、蘑菇,蝦米之類的……”


    大明目前的飯菜,能開菜館的都號稱各家都有各家的秘方,但蘇閑也嚐過,雖然好吃,但顯然沒到後世那麽鮮美的程度。


    百姓離不開衣食住行,話說自己此前怎麽沒想過這些事情呢?


    眼看著這格物院要開業了,他倒是得花費一些心思。


    為首的工匠叫呂善,聞言有些錯愕,但也沒多問,很快就吩咐人。


    蘇閑再寫下了一些流程,“那些香菇買回來之後,就按照這個辦法做……做好之後還是同樣先放著。”


    “至於這方子,一年內,我不希望在外麵看見……”


    蘇閑提醒道,能被朱元璋派來的,顯然都知道規矩,而他們也恐怕是這個大明最為保守秘密的一批人。


    蘇閑隻需要動嘴,另外對於這些增加味道的“小技術”,他雖然沒有藏私的想法,但最起碼也得讓自己賺了這第一波,維持住這格物院之後,才能傳出去。


    不過說實話,鈔鏡院在手,光是那五品歲俸,就足夠蘇家吃穿不愁了。


    與皇室聯係的越緊密,錢財倒真的是身外之物。


    當下最重要的,還是能握在手裏的“底氣”――格物院!


    想到這兒,蘇閑繼續道:“另外,再準備一套木字活板……”


    再度吩咐了一些事情後,蘇閑便離開了這格物院。


    又過了幾天。


    蘇閑再來,他們已經開始動手。


    又看了一些關於銅球的答案,蘇閑再度收下了六人。


    他已經有了想法,一個月內,他要先招收五十個人。


    而說來好笑,目前他看到的九個人中,倒是有六個人,都是那國子學的學子。


    此前在國子學的一番展示,倒的確沒有失望。


    而接下來。


    蘇閑來這格物院的時間,就少了起來。


    一是因為家裏要搬家,這一點倒不用自己來操心,住的地方不再是杏花巷,而是淮安坊,這座朝中許多在京官員居住之地。


    而北街的玄武街,就是國朝勳貴連片的府邸。


    另一件事情,也極為重要。


    秦王、晉王,終於要就藩了!


    ……


    漢西門,是京城十三門戶之一。


    今日一早,文武百官在天還沒亮,就聚集在此地。太子朱標站在群臣之首,和群臣一同望向前方。


    大軍如龍,旗幟招展,一個個碩大的“秦”字、和“晉”字,迎風而動,咧咧作響。


    不遠處。


    秦王晉王跪在地上,朱元璋感慨的看著兩個兒子。


    “不論國朝如何說,你們都是咱的兒子。”


    “此去,你兄弟兩身為咱大明第一批就藩的藩王,要給你們眾兄弟,做一個表率!”


    “在藩地之內,要節製兵權,將都指揮使司旗下一眾衛所,全都給咱看好!要讓他們像京城周邊這些衛所一樣,勿要擾民!”


    “特別是老二你的秦王府,北抗蒙元,西抗番人,就連西北方也有哈密等不臣之人,你要勞心勞力,諸王你為首,你的肩膀上要扛起更多的責任。”


    此刻的朱元璋,和國潮上讓人膽戰心驚的帝王完全不同。


    就像是一個看著兒子即將離家遠去,自己要千叮嚀萬囑咐的老父親。


    而這些話,這段時間以來,他已經是不知道多少次聽過了。


    “父皇!您放心,孩兒此去,不僅要給咱大明鞏固江山,還要打下更大江山!什麽番人,哈密,咱全將其當成咱們大明的衛所,拱衛大明。”


    “咱還要將咱大明的錢莊,開到他們的腹地,文也興隆,武也昌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從空印案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江東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江東月並收藏大明,從空印案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