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臨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怖,貪欲重械之所翳縛,無明稠林以為覆障,於三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三有,住無障礙大涅槃中。
這一段引了許多佛經經文,看似重複,仔細看都不是重複,那是因為文字翻譯得太好、太明白,反而使我們看不清楚。
佛說一切眾生處在這個世界上,就象在一個大牢獄中。沒有成道以前,每一個人都在坐牢,所以佛經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如牢獄,三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太陽係中所有的生命也還在欲界中!我們被判了罪住在大牢獄中,自己不知道。雖然是牢裏的犯人,不但凶得很,還管別人。佛說可憐這些眾生,現處牢獄而不自知,而且在牢中多諸苦惱。
更嚴重的是:“常懷愛憎”。眾生的心理,不是貪愛就是討厭。我們的心理一天到晚碰到人、碰到事就是兩件事:愛與憎。在這種心理狀況下,生命都在“自生憂怖”,被種種貪欲的器械所縛綁住,被無明的稠密森林障礙住,在三界中跳不出來。我們學佛的人要使他永離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住在無障礙的大涅槃中,這是學佛的誠心所在。
五蘊皆空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執著於我,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
“諸蘊”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為了修行求證,大家要特別注意“六處空聚”,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感覺是有,在佛學的眼光看,假使有人修行真正證道、悟道,會曉得這六處是“空聚”。空聚不是空,是假有,看起來存在,實際上沒有永恒固定的存在。要在六處證到空聚,學佛用功,差不多有點希望了,這一點值得用功學佛的人觀察反省。大家學佛打坐用功,並沒有了解“六處空聚”。我們要在智慧了了解空聚,再做功夫,才會進步,這是兩層意思。換句話說,打坐、念佛、參禪做功夫,是內在智慧做功夫,要隨時曉得在“六處空聚”求證空性,這才是真正的用功,不要搞錯。
一切眾生不知這是空聚,在認識上把它當作實在,所以生起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貪、瞋、癡、慢是四大毒蛇。“五蘊怨賊之所殺害”,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怨賊。換句話說人生下來雖然是假的生命,非正命,但是也可以把壽命變成如正命一樣,活得很長。為什麽不能活得很長?被四大毒蛇之所侵惱,被五蘊怨賊之所殺害,認錯了方向作用,因此受無量的苦。這些理論都是功夫。
“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最好就是最好,最好的是什麽?是“無所著”,讓一切眾生住在“無所著”,“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大家找找看,有沒有一個無所著的地方?我們蓋房子、買房子,經常有所著,怎麽去找一個無所著?哪裏是無所著?尤其現在年輕同學,喜歡講禪的,都找到了--《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地方就是無所著。怎麽去“應無所住”?你去體會,從這句話就可以找到“最勝無所著”,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
那麽, 永明壽禪師一口氣引用那麽多經典,目的何在?要我們了解心意法門和生死的重要。他引經據典給我們參考,我們冒然一讀,不明白他引用那麽多經文幹什麽?你要曉得永明壽禪師編撰這部書的時候,非常用心,佛經浩瀚,他為什麽抽出這幾段放在這裏?所以不要馬虎看過每一句,忘記當時作者與編者的苦心,如果不了解這點,就白讀這本書了。而且當時編輯部不隻永明壽禪師一個人,他是總編輯,天下高僧一百多人,都是了不起、有成就的,至少在佛學上都有成就。討論到最後,他引證了這些經典,所以大家不要輕易看過去,每一段都有它的深意。
所以如上經雲,我當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又雲,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雲,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
“所以如上經雲,我當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所以說,上麵所引用的經典,概括起來是說:我要使一切眾生住在正見上,思想觀念對佛法的認知要正,然後修行要行真實的道。換句話說,對佛法的認知,對思想、學理的了解不正確,你修行走的路子就不是正道。
“又雲,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歸納經典說,都是要我們度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安頓在清涼涅槃之處。
“又雲,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他歸納佛經佛所說的話,重複提出重點。他說佛說的,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知道一切法本來是實相,真如實相。真如實相不跟你談空,也不說有。說佛法是談空,錯了;說有,也錯了。形而上本體,生命本有的本來,佛法名詞無法形容,隻好給它一個名詞叫“真如實相”。換句話說,實相是真有這麽一個東西。
所以,到了中國禪宗禪師們,無法講。真如啊、實相啊、如來啊、涅槃啊!反正圓的、長的、扁的,都給他們用光了。中國禪師們很簡單,就用“這個”來表示。現在,禪師們也過去了,我們就用閩南語“按呢生”!就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如,就是道。所以隻好用“這個”,如果連“這個”都不用呢?就是手拍一拍,腳蹬一蹬,就是它。
他說,一切諸法的實相不屬於他教。剛才我們也強調過這句話,這是佛說的。達摩祖師也說過“不從人得”,道不是哪個人給你的,你本來就有,你要把自己那個東西找出來。佛的教育就是用種種方法使我們找出生命本來的那個東西,那你就成功了!成佛了!拿西方宗教講,你就得救了!就安心了!
又雲,令住無畏一切智城。又雲,住於一切智慧寶洲。又雲,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故知句句悉皆指歸宗鏡。
永明壽他老人家很高明,他說,這些經文的重點都在我這本《宗鏡錄》裏。所以我說它為最佳廣告公司,事實也是真的。這本書把佛法的重點包括完了,最寶貴的都歸到《宗鏡錄》了。
心外無法
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見,離顛倒故。《楞伽經》雲: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
這是一切唯心。真正的佛法是絕對唯心、純粹唯心,包括心物一元的那個心。什麽理由?假使真能悟到自心,真正明心見性了,才稱得上正知見。在沒有明白以前,你佛學講得再怎麽倒背如流,不能算是正知見。真正明心才是正見。得到正見,才離開一切顛倒。
禪宗與唯識宗都宗奉《楞伽經》,這部經上說,佛以心為宗,佛法以心為宗旨。人家問你什麽是佛?“心就是佛”,這句話是佛說的,沒有錯,佛以心為宗。《楞伽經》有三種翻譯,這一段是說“心外見法,名為外道”,修法學佛在心外求法就叫外道。
千萬不要帶宗教情緒解釋“外道”這個名詞。每一個宗教都說自己是正道,你不信我這個就是外道。其實,“外道”是個通用名稱。凡是學過宗教哲學的人,非常討厭“外道”這個名詞,也可以說,這個名詞很醜陋,怎麽說?因為這個名詞後麵就包括了一種人我意見的鬥爭,實在很討厭。
其實佛法所講的外道並非排他性的。外道有個定義,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楞嚴經》五十種陰魔,最後,聲聞緣覺、四禪八定、阿羅漢、辟支佛都被打入外道,不是我們歸類的,因為他們明心見性不徹底,隻見到一半。我們了解佛學真正的道理,不要輕易說別人是外道,這不是佛法的胸襟。所以我常勸人多看《華嚴經》,這部經是什麽胸襟?用《金剛經》的話來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一切宗教理論都是對的,隻是程度、層次的差別而已!這個胸襟才是佛。
我年輕時,如果看佛經也同一般宗教一樣,“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獄”,我才不學呢?我寧可下,象下電梯一樣,下了我好到馬路上,沒有什麽了不起。為什麽這樣呢?這太不偉大了。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善人要度,惡人也要度;對的要度,不對的更要度,度的方法不同而已。慈悲不分等次的,更不要拿宗教性、排他性來對待別人,這完全錯誤。一位客觀的社會學者、大政治家、思想家都不會搞這種狹隘的事,何況包括三界出世之道。這點特別注意!如果學佛的人有這種觀念,非常抱歉,嚴格地講,他已經違反佛的教誡,就是犯戒。
所以我特別提出這點再三強調,尤其一般學佛的同學們,胸襟要放大,更不要在教內搞宗派觀念,那更討厭!一碰到這些思想到我這兒,煩得要死,我就一句話:“我不懂,你另外去找人。”因為要把他這些不正確的知見改正過來,要動很大的腦筋,與其為一個人花那麽大的精神,何不為千萬人花精神多好呢!等他自己碰了釘子,受到反麵教育,回頭再來。
《楞伽經》說,“心外見法,名為外道”,換言之,學佛在佛教內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的修法。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明心見性,悟道即是涅槃。證得自心,悟到了自心,證得涅槃,自然就跳出生死。經典都講大原則,就是那麽簡單。怎麽樣才叫“悟到自心”?在沒有悟道以前,有許多修持的方法,我們依此方法慢慢修行而達到悟到自心。接下來是有關《楞伽經》的論著:
論雲:心外有法,生死輪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絕。若悟自心,即是實相。離虛妄故。
如果學佛的人,有“心外有法”這個觀念,就是在生死輪回中跳不出來。真悟到明心見性,悟到一心,就脫離了生死。
假使有人真能悟到此心,就是所謂證到實相般若,那麽,就遠離虛妄、顛倒妄想,這就是佛境界。永明壽禪師引用《楞伽經》原文,及其經論再三重複強調,使我們切記:“心外無法”。佛法的宗旨、真正的中心在這裏。還沒有完,下麵又引用《法華經》兩句原文:
《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癡故。
《法華經》的重點是:世界上所有難以言喻的事都假事,隻有一件事是真事,什麽事呢?把《法華經》研究完了也不曉得是什麽事。《法華經》之妙難以言喻!《法華經》與《金剛經》一樣,從南北朝以後,影響整個中國文化一千多年,儒家、道家、諸子百家、民間受其影響至深。
念《法華經》,有時念得頭大,尤其令知識分子頭大。因為裏麵專說神話故事,你要透過神話故事,才曉得這麽一件事。等於《莊子》一樣,但比《莊子》難讀多了!《莊子》都是寓言,以一個故事代表一件事情。《法華經》卻拿許多故事代表一件事:成佛。怎麽成佛?你要從諸多故事中自己去領悟其方法,這是它的特點。我們年輕喜歡搞佛學的,一看《法華經》就把它“束之高閣”,懶得看這些神話故事。到了中年,年輕大了慢慢翻來看,唉呀!這裏頭有東西。你看多難!
莫把客棧喚家鄉
世界上的真理隻有一個,絕無第二個,有第二個不叫做真理,所以“餘二即非真”。翻開《法華經》,這一件事是什麽事實?你就找不出來了!全是神話故事。“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癡故”,你真悟到了自心,你就達到了智城。《法華經》中講了許多東西都是化城,化城是沿途的上下站,不是終站。公共汽車到了終站,司機請全體下車,終站就是寶所。
禪宗也好、淨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方法不同,佛法的宗旨是一樣的,終站的目的是涅槃、實相,那是寶所。公共汽車沿途的站都是化城,你要在哪一站上、下車都無妨,如果你坐這一站覺得不好,下車走二、三站再上車也無不可,那都是化城。所以他說,若悟此心就到了寶所。成佛就是這麽回事。在沒有成佛以前,佛說眾生愚癡--笨蛋,那是很恭維的名詞,隻有真正成佛,到了智城,大徹大悟的人才不笨。
《思益經》雲: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寶洲,具法財故。
《思益經》是大乘經典,全名為《思益梵天所問經》,其中佛說得更妙,他說凡是愚癡的眾生,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是“陰界入”。“陰界入”是三個層次,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根塵之間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入即六根,都被佛罵成愚癡;愚癡眾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求道。佛把我們罵慘了!想想看!我們搞打坐、念佛、參禪,哪個不在這上麵求道?真正學佛要提醒自己警覺,兩腿一盤,不要在陰界入上麵去求菩提;在這個上麵求明心見性,求不到的喲!愚癡眾生都在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這是佛罵的第一句。
第二句,“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這也是佛說的話。他說生理、心理全體都是道,離開這個生理、心理就沒有道,你說佛他老人家說的什麽話?都是他講的,一方麵說這個不好,這個不是拳頭,是手心;反過來,又說手心握起來就是拳頭。這個道理何在?
難怪清初有我的學者顧亭林,看佛經看得厭煩,他就看不懂,學問那麽好,卻沒有智慧。顧亭林比方得很好,他說佛經沒有什麽,一個桶裝水,一個桶是空的;倒過來是空,倒過去還是空,始終是這麽一個東西。他當然看不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是什麽話?一桶水倒來倒去。“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是不對的;接著又說:“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倒過來、倒過去都是他說的。
對的。其實我們不管怎麽樣,這些經典我們最容易忽略過去。實際上,想學佛修道,真正踏實的功夫,就要從這個地方去了解。先要離身見、離我見,離開陰界入,空掉了,然後回轉來了解這個心理、生理全體都是它,那才可以。你不要隻看它反過來、反過去。以求證功夫來講,先不能空去身心兩麵,認為這個就是,而在這上麵轉,那全錯了!如果空掉身心,認為空的一麵對,那是小乘、羅漢;要反轉過來起妙有,才是大每菩薩境界,才能證得菩提。
“若悟自心,即是寶洲,具法財故。”你真正能夠悟到自己是佛,悟道、證道了,你就到達空所了,也具備了法財,佛法的智慧福德,你全都具足了!佛再三強調心外無法,離心以外沒有佛法。
接著,引用李長者的《華嚴論》:
《華嚴論》雲:寶洲在何處,即眾生心是。若悟自心,即是最勝無所著處,離住相故。若心外立法,則隨處生著。《法華經》雲: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講了半天,寶洲在哪裏?就是我們的心。
“最勝無所著處”,就是剛才講的《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寶洲。如果心外求法,處處都在執著中,執著就不是佛法。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法華經》的這八個字很妙,古文很簡潔,以現代眼光看有兩種釋義:一、佛法幫助眾生跳出了處處貪著,二、真正超出三界的眾生就成佛了。在哪裏超出呢?就在處處貪著上。跳出三界外到哪裏去?等於平常恭維人的一句話:“百盡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到哪裏去?高明到極點還是下來到平實。跳出三界外,沒有第四界喲!第四界也在三界中。《法華經》不但故事妙,經文也妙。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佛法教眾生離開貪瞋癡才能成佛。反過來說,若要成佛卻要大貪瞋癡。什麽叫大貪?明明知道眾生度不完,還要度盡一切眾生,這個貪心多大!瞋是發脾氣,一切情感,一切世界情欲,拔起慧劍一刀斬斷。這是多大的瞋念!金剛怒目,降一切魔。明知眾生永遠度不完,生生世世永遠在輪回中,每位成佛的卻都再來,你看這多癡!真是癡到極點!大慈大悲就是大有情、大癡心。
所以真正成佛,是把個人的小貪瞋癡轉化發展到愛護一切眾生的大貪瞋癡,升華到如此偉大,如此崇高!這是這個東西。因此真正成佛的人,是“拔出眾生處處貪著”,那才是真貪著,雖然貪著,但是拔出眾生種種的苦。
春去引得千春來
《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六祖因《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這句話是《金剛經》的重點。
《金剛經》是須菩提問佛修大乘的方法。他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象同學問:“在什麽境界才能定住?”打起坐來煩惱妄想不斷,怎麽把它降伏?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答複得很妙。弟子問:“老師,心怎麽降伏?怎麽定位?”佛回答:“是啊!就是這樣降伏,就這樣定住。”說了等於沒有說。如果你們問我,我這樣回答,你不翹嘴巴也會瞪眼睛。你問:“怎麽定?”“說定就定啊!”“怎麽樣把妄想降伏下去?”“說妄想,妄想就沒有啦!”你說:“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呢!”其實就是這樣嘛!很簡單。因為須菩提不懂,佛隻好一再說明,最後才說出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加個應該,已經變成方法,落到下一層。此心本無所住,在哪裏住?住在哪裏?打坐學佛所以不能得定,是你想把心留住啊!留得住嗎?任何一法怎麽留?“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留不住的。因為留不住,此心活潑潑的,常生一切法,它本來住在這裏,要從這個道理上去悟。
接著佛提出種種比喻,比如以布施來講,布施分三種:一是內布施,包括法布施等等;二是外布施,即財物布施;三是無畏布施,包括內外等等。現在我們所講的比較偏向內布施。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舍。大家念《金剛經》要懂《金剛經》,佛不是把方法傳給你了嗎?“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結果你打起坐來、念起佛來,阿彌陀佛一次,阿彌陀佛二次……準備念一萬次,你心住於法嘛!念佛隻是個法門,念過就念過了,此心就是淨土啊!“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這就是念佛。“有時”,有的時候,不但念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隨便你念。“無事”,沒有事的時候,閑觀一片心啊!此即“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大家在這裏修定慧,定也定不好,慧也慧不起來,換言之,既不定又不慧,什麽道理?“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你不是修大乘道嗎?最喜歡禪,“饞”,給你你又不吃,金剛鑽端給你吃,你又吃不下。可見你肚子很飽,不饞;真“饞”(禪),就吃下去了!
“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果做到這樣,此人張開了眼睛,一切道理都看通了,本空嘛!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這道理不是明白清楚得很嗎?《金剛經》都會念,可惜《金剛經》都會念你,你不會念《金剛經》。如果真曉得念經、真曉得修淨土,好好體會這兩句:“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知心目開明,智日普照,光吞萬像,法界洞然。豈更有一纖塵而作障翳乎,如是則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蜜。
這是永明壽禪師自己的結論。上麵引用那麽多“一切唯心”的經典,就是要告訴我們,真正的心地法眼打開以後,智慧就如朗日普照一切。智慧之光是“光吞萬像,法界洞然”,空空洞洞都明白了,這個時候自然解脫,沒有一點灰塵可以障礙。本來無障礙,為什麽修行修道會有障礙?因自生障礙、心住於法。要做到“心不住法而行布施”,那就無障礙!
這段重點在“心目開明”。有一點千萬要注意!一般學佛的一看到“心目開明,光吞萬像”,都會產生一個有相的觀念,閉起眼睛找心,把現有的眼睛當成目。這個心目並不是有相的眼與心。比如人在作夢,在夢境中也覺得有眼睛看到景物,所看之物並非這個肉眼在看,這個眼睛在休息。夢中身也類似於菩薩境界的意生身,意識所生的身,眼、耳、鼻、舌、心都有,有感覺,吃東西也覺得飽,實際上是意境中的東西,那個意不純是第六意識的明了意識,是第七識緣第八阿賴耶識所生的獨影境。我們平常用功做功夫,都是拿現有肉體的心目去找,基本上是個大錯誤。
“光吞萬像”,禪宗引用得很多,大家往往也有錯誤有觀念,追一個有相的光。有相的光不能吞萬象。研究地球物理、太空平常的就知道,地球外麵到其它星球之間是黑光,超過地球,有一層外麵全是黑的,這個黑不象地球上黑夜的黑,那又是另一咱黑。過了這一階段,慢慢接近其它星球又有光進來了,當然還是屬於這個太陽係統。現在科學界又有新發現,太空中另有黑洞,不知道是什麽?目前科學界正在追究這個東西,不管什麽東西,什麽光進入黑洞,全化為烏有。實際上以中國玄學來霽,有太陽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陽就有陰,自然有類似黑洞道理存在,跟人體一樣。象這類科學知識必須留意,科學知識越淵博,對修持的道理越有幫助。大家學佛打坐,不要拚命把自己投入情緒的迷信,走入宗教的路線,忘記了這是一個最高最深的佛學道理,要搞清楚。因此,對“光吞萬象”一語,不要執著有相的光。
<font color="#ff0080"></font>
這一段引了許多佛經經文,看似重複,仔細看都不是重複,那是因為文字翻譯得太好、太明白,反而使我們看不清楚。
佛說一切眾生處在這個世界上,就象在一個大牢獄中。沒有成道以前,每一個人都在坐牢,所以佛經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如牢獄,三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太陽係中所有的生命也還在欲界中!我們被判了罪住在大牢獄中,自己不知道。雖然是牢裏的犯人,不但凶得很,還管別人。佛說可憐這些眾生,現處牢獄而不自知,而且在牢中多諸苦惱。
更嚴重的是:“常懷愛憎”。眾生的心理,不是貪愛就是討厭。我們的心理一天到晚碰到人、碰到事就是兩件事:愛與憎。在這種心理狀況下,生命都在“自生憂怖”,被種種貪欲的器械所縛綁住,被無明的稠密森林障礙住,在三界中跳不出來。我們學佛的人要使他永離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住在無障礙的大涅槃中,這是學佛的誠心所在。
五蘊皆空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執著於我,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
“諸蘊”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為了修行求證,大家要特別注意“六處空聚”,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感覺是有,在佛學的眼光看,假使有人修行真正證道、悟道,會曉得這六處是“空聚”。空聚不是空,是假有,看起來存在,實際上沒有永恒固定的存在。要在六處證到空聚,學佛用功,差不多有點希望了,這一點值得用功學佛的人觀察反省。大家學佛打坐用功,並沒有了解“六處空聚”。我們要在智慧了了解空聚,再做功夫,才會進步,這是兩層意思。換句話說,打坐、念佛、參禪做功夫,是內在智慧做功夫,要隨時曉得在“六處空聚”求證空性,這才是真正的用功,不要搞錯。
一切眾生不知這是空聚,在認識上把它當作實在,所以生起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貪、瞋、癡、慢是四大毒蛇。“五蘊怨賊之所殺害”,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怨賊。換句話說人生下來雖然是假的生命,非正命,但是也可以把壽命變成如正命一樣,活得很長。為什麽不能活得很長?被四大毒蛇之所侵惱,被五蘊怨賊之所殺害,認錯了方向作用,因此受無量的苦。這些理論都是功夫。
“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最好就是最好,最好的是什麽?是“無所著”,讓一切眾生住在“無所著”,“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大家找找看,有沒有一個無所著的地方?我們蓋房子、買房子,經常有所著,怎麽去找一個無所著?哪裏是無所著?尤其現在年輕同學,喜歡講禪的,都找到了--《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地方就是無所著。怎麽去“應無所住”?你去體會,從這句話就可以找到“最勝無所著”,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
那麽, 永明壽禪師一口氣引用那麽多經典,目的何在?要我們了解心意法門和生死的重要。他引經據典給我們參考,我們冒然一讀,不明白他引用那麽多經文幹什麽?你要曉得永明壽禪師編撰這部書的時候,非常用心,佛經浩瀚,他為什麽抽出這幾段放在這裏?所以不要馬虎看過每一句,忘記當時作者與編者的苦心,如果不了解這點,就白讀這本書了。而且當時編輯部不隻永明壽禪師一個人,他是總編輯,天下高僧一百多人,都是了不起、有成就的,至少在佛學上都有成就。討論到最後,他引證了這些經典,所以大家不要輕易看過去,每一段都有它的深意。
所以如上經雲,我當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又雲,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雲,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
“所以如上經雲,我當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所以說,上麵所引用的經典,概括起來是說:我要使一切眾生住在正見上,思想觀念對佛法的認知要正,然後修行要行真實的道。換句話說,對佛法的認知,對思想、學理的了解不正確,你修行走的路子就不是正道。
“又雲,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歸納經典說,都是要我們度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安頓在清涼涅槃之處。
“又雲,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他歸納佛經佛所說的話,重複提出重點。他說佛說的,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知道一切法本來是實相,真如實相。真如實相不跟你談空,也不說有。說佛法是談空,錯了;說有,也錯了。形而上本體,生命本有的本來,佛法名詞無法形容,隻好給它一個名詞叫“真如實相”。換句話說,實相是真有這麽一個東西。
所以,到了中國禪宗禪師們,無法講。真如啊、實相啊、如來啊、涅槃啊!反正圓的、長的、扁的,都給他們用光了。中國禪師們很簡單,就用“這個”來表示。現在,禪師們也過去了,我們就用閩南語“按呢生”!就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如,就是道。所以隻好用“這個”,如果連“這個”都不用呢?就是手拍一拍,腳蹬一蹬,就是它。
他說,一切諸法的實相不屬於他教。剛才我們也強調過這句話,這是佛說的。達摩祖師也說過“不從人得”,道不是哪個人給你的,你本來就有,你要把自己那個東西找出來。佛的教育就是用種種方法使我們找出生命本來的那個東西,那你就成功了!成佛了!拿西方宗教講,你就得救了!就安心了!
又雲,令住無畏一切智城。又雲,住於一切智慧寶洲。又雲,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故知句句悉皆指歸宗鏡。
永明壽他老人家很高明,他說,這些經文的重點都在我這本《宗鏡錄》裏。所以我說它為最佳廣告公司,事實也是真的。這本書把佛法的重點包括完了,最寶貴的都歸到《宗鏡錄》了。
心外無法
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見,離顛倒故。《楞伽經》雲: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
這是一切唯心。真正的佛法是絕對唯心、純粹唯心,包括心物一元的那個心。什麽理由?假使真能悟到自心,真正明心見性了,才稱得上正知見。在沒有明白以前,你佛學講得再怎麽倒背如流,不能算是正知見。真正明心才是正見。得到正見,才離開一切顛倒。
禪宗與唯識宗都宗奉《楞伽經》,這部經上說,佛以心為宗,佛法以心為宗旨。人家問你什麽是佛?“心就是佛”,這句話是佛說的,沒有錯,佛以心為宗。《楞伽經》有三種翻譯,這一段是說“心外見法,名為外道”,修法學佛在心外求法就叫外道。
千萬不要帶宗教情緒解釋“外道”這個名詞。每一個宗教都說自己是正道,你不信我這個就是外道。其實,“外道”是個通用名稱。凡是學過宗教哲學的人,非常討厭“外道”這個名詞,也可以說,這個名詞很醜陋,怎麽說?因為這個名詞後麵就包括了一種人我意見的鬥爭,實在很討厭。
其實佛法所講的外道並非排他性的。外道有個定義,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楞嚴經》五十種陰魔,最後,聲聞緣覺、四禪八定、阿羅漢、辟支佛都被打入外道,不是我們歸類的,因為他們明心見性不徹底,隻見到一半。我們了解佛學真正的道理,不要輕易說別人是外道,這不是佛法的胸襟。所以我常勸人多看《華嚴經》,這部經是什麽胸襟?用《金剛經》的話來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一切宗教理論都是對的,隻是程度、層次的差別而已!這個胸襟才是佛。
我年輕時,如果看佛經也同一般宗教一樣,“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獄”,我才不學呢?我寧可下,象下電梯一樣,下了我好到馬路上,沒有什麽了不起。為什麽這樣呢?這太不偉大了。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善人要度,惡人也要度;對的要度,不對的更要度,度的方法不同而已。慈悲不分等次的,更不要拿宗教性、排他性來對待別人,這完全錯誤。一位客觀的社會學者、大政治家、思想家都不會搞這種狹隘的事,何況包括三界出世之道。這點特別注意!如果學佛的人有這種觀念,非常抱歉,嚴格地講,他已經違反佛的教誡,就是犯戒。
所以我特別提出這點再三強調,尤其一般學佛的同學們,胸襟要放大,更不要在教內搞宗派觀念,那更討厭!一碰到這些思想到我這兒,煩得要死,我就一句話:“我不懂,你另外去找人。”因為要把他這些不正確的知見改正過來,要動很大的腦筋,與其為一個人花那麽大的精神,何不為千萬人花精神多好呢!等他自己碰了釘子,受到反麵教育,回頭再來。
《楞伽經》說,“心外見法,名為外道”,換言之,學佛在佛教內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的修法。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明心見性,悟道即是涅槃。證得自心,悟到了自心,證得涅槃,自然就跳出生死。經典都講大原則,就是那麽簡單。怎麽樣才叫“悟到自心”?在沒有悟道以前,有許多修持的方法,我們依此方法慢慢修行而達到悟到自心。接下來是有關《楞伽經》的論著:
論雲:心外有法,生死輪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絕。若悟自心,即是實相。離虛妄故。
如果學佛的人,有“心外有法”這個觀念,就是在生死輪回中跳不出來。真悟到明心見性,悟到一心,就脫離了生死。
假使有人真能悟到此心,就是所謂證到實相般若,那麽,就遠離虛妄、顛倒妄想,這就是佛境界。永明壽禪師引用《楞伽經》原文,及其經論再三重複強調,使我們切記:“心外無法”。佛法的宗旨、真正的中心在這裏。還沒有完,下麵又引用《法華經》兩句原文:
《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癡故。
《法華經》的重點是:世界上所有難以言喻的事都假事,隻有一件事是真事,什麽事呢?把《法華經》研究完了也不曉得是什麽事。《法華經》之妙難以言喻!《法華經》與《金剛經》一樣,從南北朝以後,影響整個中國文化一千多年,儒家、道家、諸子百家、民間受其影響至深。
念《法華經》,有時念得頭大,尤其令知識分子頭大。因為裏麵專說神話故事,你要透過神話故事,才曉得這麽一件事。等於《莊子》一樣,但比《莊子》難讀多了!《莊子》都是寓言,以一個故事代表一件事情。《法華經》卻拿許多故事代表一件事:成佛。怎麽成佛?你要從諸多故事中自己去領悟其方法,這是它的特點。我們年輕喜歡搞佛學的,一看《法華經》就把它“束之高閣”,懶得看這些神話故事。到了中年,年輕大了慢慢翻來看,唉呀!這裏頭有東西。你看多難!
莫把客棧喚家鄉
世界上的真理隻有一個,絕無第二個,有第二個不叫做真理,所以“餘二即非真”。翻開《法華經》,這一件事是什麽事實?你就找不出來了!全是神話故事。“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癡故”,你真悟到了自心,你就達到了智城。《法華經》中講了許多東西都是化城,化城是沿途的上下站,不是終站。公共汽車到了終站,司機請全體下車,終站就是寶所。
禪宗也好、淨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方法不同,佛法的宗旨是一樣的,終站的目的是涅槃、實相,那是寶所。公共汽車沿途的站都是化城,你要在哪一站上、下車都無妨,如果你坐這一站覺得不好,下車走二、三站再上車也無不可,那都是化城。所以他說,若悟此心就到了寶所。成佛就是這麽回事。在沒有成佛以前,佛說眾生愚癡--笨蛋,那是很恭維的名詞,隻有真正成佛,到了智城,大徹大悟的人才不笨。
《思益經》雲: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寶洲,具法財故。
《思益經》是大乘經典,全名為《思益梵天所問經》,其中佛說得更妙,他說凡是愚癡的眾生,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是“陰界入”。“陰界入”是三個層次,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根塵之間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入即六根,都被佛罵成愚癡;愚癡眾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求道。佛把我們罵慘了!想想看!我們搞打坐、念佛、參禪,哪個不在這上麵求道?真正學佛要提醒自己警覺,兩腿一盤,不要在陰界入上麵去求菩提;在這個上麵求明心見性,求不到的喲!愚癡眾生都在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這是佛罵的第一句。
第二句,“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這也是佛說的話。他說生理、心理全體都是道,離開這個生理、心理就沒有道,你說佛他老人家說的什麽話?都是他講的,一方麵說這個不好,這個不是拳頭,是手心;反過來,又說手心握起來就是拳頭。這個道理何在?
難怪清初有我的學者顧亭林,看佛經看得厭煩,他就看不懂,學問那麽好,卻沒有智慧。顧亭林比方得很好,他說佛經沒有什麽,一個桶裝水,一個桶是空的;倒過來是空,倒過去還是空,始終是這麽一個東西。他當然看不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是什麽話?一桶水倒來倒去。“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是不對的;接著又說:“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倒過來、倒過去都是他說的。
對的。其實我們不管怎麽樣,這些經典我們最容易忽略過去。實際上,想學佛修道,真正踏實的功夫,就要從這個地方去了解。先要離身見、離我見,離開陰界入,空掉了,然後回轉來了解這個心理、生理全體都是它,那才可以。你不要隻看它反過來、反過去。以求證功夫來講,先不能空去身心兩麵,認為這個就是,而在這上麵轉,那全錯了!如果空掉身心,認為空的一麵對,那是小乘、羅漢;要反轉過來起妙有,才是大每菩薩境界,才能證得菩提。
“若悟自心,即是寶洲,具法財故。”你真正能夠悟到自己是佛,悟道、證道了,你就到達空所了,也具備了法財,佛法的智慧福德,你全都具足了!佛再三強調心外無法,離心以外沒有佛法。
接著,引用李長者的《華嚴論》:
《華嚴論》雲:寶洲在何處,即眾生心是。若悟自心,即是最勝無所著處,離住相故。若心外立法,則隨處生著。《法華經》雲: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講了半天,寶洲在哪裏?就是我們的心。
“最勝無所著處”,就是剛才講的《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寶洲。如果心外求法,處處都在執著中,執著就不是佛法。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法華經》的這八個字很妙,古文很簡潔,以現代眼光看有兩種釋義:一、佛法幫助眾生跳出了處處貪著,二、真正超出三界的眾生就成佛了。在哪裏超出呢?就在處處貪著上。跳出三界外到哪裏去?等於平常恭維人的一句話:“百盡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到哪裏去?高明到極點還是下來到平實。跳出三界外,沒有第四界喲!第四界也在三界中。《法華經》不但故事妙,經文也妙。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佛法教眾生離開貪瞋癡才能成佛。反過來說,若要成佛卻要大貪瞋癡。什麽叫大貪?明明知道眾生度不完,還要度盡一切眾生,這個貪心多大!瞋是發脾氣,一切情感,一切世界情欲,拔起慧劍一刀斬斷。這是多大的瞋念!金剛怒目,降一切魔。明知眾生永遠度不完,生生世世永遠在輪回中,每位成佛的卻都再來,你看這多癡!真是癡到極點!大慈大悲就是大有情、大癡心。
所以真正成佛,是把個人的小貪瞋癡轉化發展到愛護一切眾生的大貪瞋癡,升華到如此偉大,如此崇高!這是這個東西。因此真正成佛的人,是“拔出眾生處處貪著”,那才是真貪著,雖然貪著,但是拔出眾生種種的苦。
春去引得千春來
《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六祖因《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這句話是《金剛經》的重點。
《金剛經》是須菩提問佛修大乘的方法。他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象同學問:“在什麽境界才能定住?”打起坐來煩惱妄想不斷,怎麽把它降伏?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答複得很妙。弟子問:“老師,心怎麽降伏?怎麽定位?”佛回答:“是啊!就是這樣降伏,就這樣定住。”說了等於沒有說。如果你們問我,我這樣回答,你不翹嘴巴也會瞪眼睛。你問:“怎麽定?”“說定就定啊!”“怎麽樣把妄想降伏下去?”“說妄想,妄想就沒有啦!”你說:“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呢!”其實就是這樣嘛!很簡單。因為須菩提不懂,佛隻好一再說明,最後才說出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加個應該,已經變成方法,落到下一層。此心本無所住,在哪裏住?住在哪裏?打坐學佛所以不能得定,是你想把心留住啊!留得住嗎?任何一法怎麽留?“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留不住的。因為留不住,此心活潑潑的,常生一切法,它本來住在這裏,要從這個道理上去悟。
接著佛提出種種比喻,比如以布施來講,布施分三種:一是內布施,包括法布施等等;二是外布施,即財物布施;三是無畏布施,包括內外等等。現在我們所講的比較偏向內布施。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舍。大家念《金剛經》要懂《金剛經》,佛不是把方法傳給你了嗎?“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結果你打起坐來、念起佛來,阿彌陀佛一次,阿彌陀佛二次……準備念一萬次,你心住於法嘛!念佛隻是個法門,念過就念過了,此心就是淨土啊!“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這就是念佛。“有時”,有的時候,不但念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隨便你念。“無事”,沒有事的時候,閑觀一片心啊!此即“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大家在這裏修定慧,定也定不好,慧也慧不起來,換言之,既不定又不慧,什麽道理?“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你不是修大乘道嗎?最喜歡禪,“饞”,給你你又不吃,金剛鑽端給你吃,你又吃不下。可見你肚子很飽,不饞;真“饞”(禪),就吃下去了!
“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果做到這樣,此人張開了眼睛,一切道理都看通了,本空嘛!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這道理不是明白清楚得很嗎?《金剛經》都會念,可惜《金剛經》都會念你,你不會念《金剛經》。如果真曉得念經、真曉得修淨土,好好體會這兩句:“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知心目開明,智日普照,光吞萬像,法界洞然。豈更有一纖塵而作障翳乎,如是則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蜜。
這是永明壽禪師自己的結論。上麵引用那麽多“一切唯心”的經典,就是要告訴我們,真正的心地法眼打開以後,智慧就如朗日普照一切。智慧之光是“光吞萬像,法界洞然”,空空洞洞都明白了,這個時候自然解脫,沒有一點灰塵可以障礙。本來無障礙,為什麽修行修道會有障礙?因自生障礙、心住於法。要做到“心不住法而行布施”,那就無障礙!
這段重點在“心目開明”。有一點千萬要注意!一般學佛的一看到“心目開明,光吞萬像”,都會產生一個有相的觀念,閉起眼睛找心,把現有的眼睛當成目。這個心目並不是有相的眼與心。比如人在作夢,在夢境中也覺得有眼睛看到景物,所看之物並非這個肉眼在看,這個眼睛在休息。夢中身也類似於菩薩境界的意生身,意識所生的身,眼、耳、鼻、舌、心都有,有感覺,吃東西也覺得飽,實際上是意境中的東西,那個意不純是第六意識的明了意識,是第七識緣第八阿賴耶識所生的獨影境。我們平常用功做功夫,都是拿現有肉體的心目去找,基本上是個大錯誤。
“光吞萬像”,禪宗引用得很多,大家往往也有錯誤有觀念,追一個有相的光。有相的光不能吞萬象。研究地球物理、太空平常的就知道,地球外麵到其它星球之間是黑光,超過地球,有一層外麵全是黑的,這個黑不象地球上黑夜的黑,那又是另一咱黑。過了這一階段,慢慢接近其它星球又有光進來了,當然還是屬於這個太陽係統。現在科學界又有新發現,太空中另有黑洞,不知道是什麽?目前科學界正在追究這個東西,不管什麽東西,什麽光進入黑洞,全化為烏有。實際上以中國玄學來霽,有太陽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陽就有陰,自然有類似黑洞道理存在,跟人體一樣。象這類科學知識必須留意,科學知識越淵博,對修持的道理越有幫助。大家學佛打坐,不要拚命把自己投入情緒的迷信,走入宗教的路線,忘記了這是一個最高最深的佛學道理,要搞清楚。因此,對“光吞萬象”一語,不要執著有相的光。
<font color="#ff0080"></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