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在西藏聽過喬達彌(krishagotami)的故事,她是位生長在佛陀時代的少婦 ;她的第一個兒子在一歲左右就病逝了,喬達彌傷心欲絕,抱著小屍體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問是否有藥可以讓她的兒子複活。有些人不理會她,有些人嘲笑她,有些人認為她發瘋了。最後她碰到一位智者告訴她,世界上隻有佛陀一個人能夠為她施行奇跡。


    因此,她就去找佛陀,把兒子的屍體放在佛陀的麵前,說出整個過程。佛陀以無限的慈悲心聽著,然後輕聲說:「隻有一個方法可以治療你的痛苦。你到城裏去,向任何一戶沒有親人死過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給我。」


    喬達彌很高興,立刻動身往城裏去。她對第一戶人家說:「佛陀要我從一戶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拿回芥菜子。」


    「我們家已經有很多人過世了。」那個人如此回答。她於是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家已經有無數的人過世了。」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菜子,最後終於了解佛陀的要求是無法辦到的。


    她隻好把兒子的屍體抱到墳場,做最後的道別,然後回到佛陀那兒。「你帶回芥菜子嗎?」他問。


    「不!」她說:「我開始了解您給我的教法,悲傷讓我盲目,我以為隻有我一個人受到死亡的折磨。」佛陀問:「你為什又回來呢?」


    她回答:「請您開示死亡和死後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麽東西是不死的?」


    佛陀開始對她開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義,就必須經常如此反省:宇宙間隻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令郎的死亡,幫助你了解我們所處的輪回世界是無法忍受的苦海。脫離生死輪回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解脫之道。因為痛苦而使你準備學習 ,你的心也已經打開大門迎向真理了,我將教你解脫之道。」


    喬達彌頂禮佛足,終其一生追隨佛陀。據聞,她在臨終前開悟。


    接受死亡


    在喬達彌的故事中,有一件值得我們再三察覺的事: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譬如說,瀕死經驗最重要的預示是:它徹底改變了曾有瀕死經驗者的生命。研究者注意到其影響和改變相當大:對於死亡的恐懼降低,也比較能接受死亡;增加對別人的關懷,更加肯定愛的重要性;追求物質的興趣減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層麵和精神意義;當然,也比較能接受來世的信仰。有一個人對肯尼斯·瑞林說:


    過去我是一個行屍走肉,除了貪求物質享受之外,生命毫無目標。現在我完全改變了,我有強烈的動機、生命的目的、明確的方向、把握此生的堅強信念,我對於財富的興趣和貪欲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了解精神層麵的渴望,以及希望看到這個世界有所改善的熱情。


    有一位婦女告訴研究瀕死經驗的英國學者瑪格·葛雷(margotgrey)說:我慢慢感覺到我有一股強烈的愛心,有能力把愛傳達給別人,有能力在我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找到喜悅和快樂。對於生病和臨終的人,我有強大的慈悲心,我好希望他們多少能夠知道,死亡的過程隻不過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大家都知道,像重病之類的致命危機,可以產生同樣巨大的改變。死於癌症的弗瑞達·妮洛(fredanaylor)醫師,勇敢地寫下她死前的日記:


    我必須感謝癌症,讓我有一些從未有過的經驗。了解生命必死之後,讓我變得謙卑,使我認識到自己驚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發現自己,因為我必須在人生的跑道上停下來,重新衡量,然後再前進。


    如果我們確實能夠謙卑而開放地「重新衡量,再前進」,以及真正接受我們的死亡,我們將發現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精神的教導和修行。而這種接受極可能帶來另一個驚人的結果:真正的治療。


    記得一九七六年有一位中年的美國婦女,在紐約晉見敦珠仁波切。她對於佛教並不熱衷,卻聽見說有一位大師來到了紐約。那時候,她病得很嚴重,絕望之餘,什麽事情都想嚐試,甚至看看一位西藏上師!當時我擔任她的翻譯。


    她走入房間,坐在敦珠仁波切的麵前。她因為自己的情況,加上見到仁波切便感動得掉下眼淚,她衝口而出:「我的醫師說我隻能再活幾個月,您能幫助我嗎?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的意料,敦珠仁波切溫 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來,然後安靜地說:「你看,我們大家都正在死啊!死隻是遲早的問題,有些人死得比別人早些罷了。」他以這幾句話,幫助她了解凡是人都會死,也了解並不是隻有她會死,紓解了她的焦慮。然後,他談到了死亡的過程和對於死亡的接受,也談到死亡裏存有解脫的希望。最後,他教她治療的修行法門,她就虔誠奉持不渝。


    她不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為全心全力投入修行,因而獲得痊愈。我聽過許多類似的例子,有些人被診斷到了絕症的末期,隻剩下幾個月可活。當他們閉靜潛修,真正麵對自己和死亡的事實時,竟然治愈了。這告訴我們什麽?接受死亡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並發現生死之間的基本關係,如此一來,就很可能產生戲劇化的治療作用。


    西藏佛教徒相信,癌症之類的疾病其實是一種警訊,提醒我們生命中一直忽略的深層部分,比如精神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看待這個警訊,全盤改變生命的方向,不僅能治療我們的身心,甚至整個生命。


    心靈深處的改變


    像喬達彌一般地深切反省無常,可以讓你從內心的深處來體會無常的真義,當代上師紐舒堪布(nyoshulkhenpo)寫了一詩,道盡個中蘊味:


    一切萬物都是虛幻短暫的,有分別心的人如刀上舔蜜,以苦為樂。堅持萬物實有的人,多可憐啊!


    參道友們,往內觀照。


    然而,往內觀照是多麽困難的事啊!我們多麽容易被舊習 氣主宰啊!就像紐舒堪布的詩告訴我們的,即使它們帶來痛苦,我們卻以幾近聽天由命的態度接受它們,因為我們慣於屈從。我們自以為崇尚自由 ,但一碰到我們的習 氣,就完全成為它們的奴隸了。


    雖然如此,反省還是可以慢慢帶給我們智慧。我們注意到自己一再掉入那不斷重複的模式裏,也開始希望跳出窠臼。當然,我們也許還會再掉入其中,但慢慢的,我們可以跳出來,有所改變。這首題為〈人生五章〉的詩,道出了全部訊息:


    1.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掉了進去。


    我迷失了……我絕望了。


    這不是我的錯,


    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


    2.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假裝沒看到,


    還是掉了進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會掉在同樣的地方。


    但這不是我的錯。


    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


    3.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兒,


    但還是掉了進去……


    這是一種習 氣。


    我的眼睛張開著,


    我知道我在那兒。


    這是我的錯。


    我立刻爬了出來。


    4.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繞道而過。


    5.我走上另一條街。


    反省死亡,是為了在你的內心深處做一番真正的改變,並開始學習 如何避免「人行道上的洞」和如何「走上另一條街」。通常這需要一段避靜和深觀的時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睜開眼睛,認清我們如何對待生命。


    觀察死亡,並不見得就是恐怖或病態的事。當你真正受到啟發,放鬆、舒適,躺在床 上,或在假日欣賞悅耳的音樂時,為什麽不對死亡做一番反省呢?當你快樂、健康、自信和充滿幸福的感覺時,為什麽不對死亡做一番反省呢?你沒有注意到,某些時刻,你會自然地被引導去做內省的功夫嗎?善用這些時刻,因為它能夠讓你有一種強烈的經驗,迅速改變你的世界觀。在這些時刻中,過去的信念自行崩潰,你可以發現自己的轉變。


    觀照死亡,可以加深你的「厭離」感,藏文稱為ng?jung.的意思是「走出」、「出頭」或「出生」。時常深觀死亡,可以讓你發現自己從習 氣中「走出」,通常是帶著厭惡的感覺。你才發現自己越來越能準備放下它們,最後你將能夠把自己從習 氣中解脫出來,誠如上師們所說的「好象從乳酪中挑出毛發」那麽容易。


    你將產生的厭離感,既有憂傷也有喜悅:憂傷的是你知道過去的方式竟然一無是處,喜悅的是當你能夠放下它們時,你的視野將越來越廣。這種喜悅可以產生強大的新力量、信心和永恒的啟示,因為你再也不受習 氣左右了,因為你已經真正從舊習 氣出頭了,因為你已經能夠改變,而越來越自在了。


    死亡的心跳


    如果死亡隻出現一次,我們就沒有機會認識它。但幸運的是,生命就是生死共舞,無常律動。每當我聽到山溪奔騰、浪濤拍岸,或自己的心跳聲,宛如聽到無常的聲音。這些改變,這些小死亡,都是我們活生生地在和死亡接觸。它們都是死亡的脈搏、死亡的心跳,催促我們放下一切的執著。


    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當下就麵對這些改變!這才是為死亡而準備的真正妙方。生命中也許充滿著痛苦和難題,但這些都是成長的契機,可以幫助我們在情感上接受死亡。一旦我們相信一切萬物都是恒常不變的,我們便無法從改變中學習 。


    如果無法學習 ,我們就會變得封閉而執著。執著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因為無常讓我們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會改變,我們還是死命地執著。我們害怕放下,事實上是害怕生活,因為學習 生活就是學習 放下。這就是我們拚死拚活去執著的悲劇和嘲諷所在:執著不僅是做不到,反而會帶給我們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執著背後的動機也許並不壞;希望快樂也並沒有錯,但我們所執著的東西,本質是執著不了的。西藏人說,「同一隻髒手不可能在同樣的流水中洗兩次」,又說「不管你多麽用力,沙中還是擠不出油來。」


    確實地體會無常,可以讓我們慢慢解脫執著的觀念,以及錯誤的恒常觀、盲目的追逐。慢慢的,我們將恍然大悟,我們因為執著不可能執著的東西,而經驗到一切痛苦,就其最深層的意義而言,都是沒有必要的。開始體會無常,也許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這種經驗是如此生疏。但隻要我們不斷反省,我們的心就會逐漸改變。「放下」變得越來越自然,越來越容易。也許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夠讓我們的的愚蠢沉沒,但我們反省得越多,就越能夠發展出放下的觀點;那時候,我們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


    觀照無常本身還不夠,你必須在生活中履踐,如同醫學研究必須兼顧理論與實務,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中的實際訓練就在此時此地,就在「無常」的實驗室中。改變發生的時候,我們學習 以一種新的智慧來看待它們;雖然舊習 依然發生,但我們本身卻會有些不同。整個情況將變得比較輕鬆、不緊張、不痛苦,甚至於連舊習 氣對我們雖有影響,都會覺得不像過去那麽大。隨著每一次的改變,我們會有稍許的體悟,我們對於生活的觀點也會變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寬廣。


    處理「改變」


    讓我們做個實驗。拿起一個銅板,想象它代表你正在執著的東西。握緊拳頭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現在如果你打開或放鬆手掌,你將失去你正在執著的東西。那就是為什麽你要握住它的原因。


    但還有另一個可能性:你可以放開手掌,但銅板還是會在手上。你的手臂仍然往外伸著,隻要把你的掌心向上,即使是放開你的手掌,銅板還是留在你的手中。你放下,而銅板仍然是你的,甚至連銅板四周的虛空也是你的。


    因此,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接受無常,同時毫不執著地享受生命。


    現在讓我們想想人與人之間經常發生的事。人們時常是在突然感覺失去伴侶的時候,才能了解自己是愛他們的。然後人們就更執著了。當一方越執著,另一方就越逃避,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越脆弱。


    我們時刻都要快樂,但追求快樂的方式卻那麽笨拙,以致於帶來更多的憂愁。我們往往認為必須抓住,才能擁有獲得快樂的保證。我們問自己:如果我們不擁有,怎能享受呢?我們總是把執著誤以為是愛啊!即使擁有良好的關係,由於不安全感、占有欲和驕傲,愛也被執著所破壞了;一旦失去了愛,你所麵對的,就隻剩下愛的「紀念品」和執著的疤痕。


    既然如此,我們怎麽做才能克服執著呢?唯一的途徑是了解它的無常性;這種了解可以慢慢解除它對我們的控製。我們將了解上師所開示的對於改變的正確態度:想象我們是天空,看著烏雲飄過;想象我們是水銀一般的自由 自在。當水銀落在地麵時,仍然完整無瑕,從不與塵埃混合。當我們試著依照上師的開示去做,慢慢解除執著時,大慈悲心就從我們身上產生。執著的烏雲紛紛飄散,真正的慈悲心就像太陽發出光芒。那時候,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就能體會威廉·布萊克(williamke)這首詩的真義:


    把喜悅綁縛在自己身上的人,


    反而毀滅了長著翅膀的生命;


    當喜悅飛去而吻別它的人,


    將活在永恒的朝陽之中。


    戰士的精神


    雖然我們一直認為如果放下的話,就會一無所有,但生命本身卻再三透露相反的訊息: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 的道路。


    當海浪拍岸時,岩石不會有什麽傷害,卻被雕塑成美麗的形狀;同樣道理,改變可以塑造我們的性格,也可以磨掉我們的棱角。透過各種改變的考驗,我們可以學習 發展出溫 和而不可動搖的沉著。我們對自己的信心增強了,善心和慈悲心也開始從我們本身自然反射出來,並且把喜悅帶給別人。這個善心可以超越死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基本的善心。整個生命便是在教我們如何發掘那顆強烈的善心,並訓練我們實現它。


    因此,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們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更接近真理。當你從高處掉下來時,隻會落到地麵棗真理的地麵;如果你由於修行而有所了解時,那麽從高處掉下來絕不會是災禍,而是內心皈依處的發現。


    困難與障礙,如果能夠適當地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變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泉源。在各位大師的傳記中,你會發現,如果他們沒有遇到困難與障礙的話,就找不到超越的力量。譬如說,西藏的偉大戰士格薩爾王(gesa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流亡曆程是西藏文學中最偉大的史詩。格薩爾的意思是「無敵」,沒有人能夠打敗他。從格薩爾出生的那一刻起,他有一位邪惡的叔父,名叫洛東,就想盡辦法要殺害他,但每次都讓格薩爾越來越堅強。事實上,由於洛東的努力,才使得格薩爾變得如此偉大。因此,西藏的諺語說:如果洛東不是這麽邪惡詭詐,格薩爾不可能爬得這麽高。


    對西藏人而言,格薩爾不隻是一位武術戰士,還是一位精神戰士。做為精神戰士,必須發展特殊勇氣,具有睿智、溫 柔和大無畏的天賦。精神戰士仍然有恐懼的時候,盡管如此,他們卻有足夠的勇氣去麵對痛苦,認清恐懼,並且毫不逃避地從困難中學到教訓。誠如創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rinpoche)告訴我們的,做為一位戰士,就是「將追求安全感的狹隘心胸,換成一個非常寬廣的視野,那是一種無畏、開放和真正英雄式的胸懷。……」進入那種視野寬廣的領域,就是學習 如何在改變中獲得自在,如何讓無常變成我們的朋友。


    無常的訊息:死亡之中有什麽希望?


    更深入探討無常,你將發現它有另一個訊息,另一個麵目,它將帶給你偉大的希望,它將打開你的眼睛,讓你看見宇宙的基本性質,以及我們與它之間的非凡關係。


    如果一切都是無常的,那麽一切就是我們所謂的「空」,也就是說,一切都沒有任何持久、穩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一切事物,如果能夠看見它們的真正關係,必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佛陀把宇宙比喻成一個廣大的網,由無數各式各樣的明珠所織成,每一顆明珠都有無數的麵向。每一顆明珠本身都反映出網上的其他明珠,事實上,每一顆明珠都含有其他明珠的影子。


    就以海浪為例吧!從某一方麵看,海浪似乎具有明顯獨立的個體,有始有終,有生有死。從另一方麵看,海浪本身並不是真的存在,它隻不過是水的行為而已,「空」無任何個體,而是「充滿」著水。所以,當你真正思考海浪時,你將發現它是由風和水暫時形成的,依存於一組不斷在改變的條件。你也將發現每一波浪之間都有關聯。


    當你認真觀察,就可以發現萬物本身並不真實存在,這種非獨立存在,我們稱之為「空」。讓我們來觀想一棵樹。當你想到一棵樹的時候,就會想到一個明確的物體;在某個層次上,就像海浪一樣,樹確實是明確的物體。但當你仔細觀察的話,你就會發現,樹畢竟沒有獨立的存在。細細思考,就會發覺樹可以化解成無數微細的關係網,延伸到整個宇宙。落在樹葉上的雨,搖動樹的風,滋養樹的土壤、四季和氣候,乃至日月,都構成樹的一部分。當你繼續想下去,就可以發現宇宙間的一切都在成就這棵樹,任何時刻,樹都不能獨立於其他事物;任何時刻,樹的性質都在微細變化中。這就是我們所謂一切皆空,一切皆無法獨立存在。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萬物之間的交 互關係非常廣泛深遠。生態學家知道,燃燒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一棵樹,多少會改變一位巴黎市民所呼吸的空氣品質;而尤加坦一隻鼓動翅膀的蝴蝶,會影響到赫布裏德斯蕨類的生命。生物學家開始發現到基因神奇而複雜的作用,創造了人格與個性,它會伸展到久遠的過去,顯示每一個所謂的「個體」是由一連串不同的影響力組合而成。物理學家已經把量子的世界介紹給我們,量子世界很像佛陀所描述的因陀羅網(遍滿整個宇宙的發光網)。就像網上的摩尼寶珠一般,一切粒子的存在,其實就是其他粒子的不同組合。


    因此,當我們認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是如此堅固、穩定和持久的東西,隻不過是一場夢而已。佛陀說:


    了知一切:如幻影,如浮雲城堡,如夢,如魅,沒有實質,隻有能夠被看到的性質而已。了知一切:如懸掛在萬裏晴空中的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湖麵,雖然月亮不曾來到湖麵。了知一切:如音樂、天籟和哭泣中的回音,而回音中卻無旋律。了知一切:如魔術師變出馬、牛、車等的幻影,一切都不是它所呈現者。


    觀想一切事物的本質猶如夢幻泡影,絕不會讓我們感到寒冷、絕望或痛苦。相反的,它會喚醒我們溫 暖的幽默感,以及本自具足的慈悲心,因而對於一切事物和眾生越來越樂意布施。偉大的西藏聖者密勒日巴說:「見空性,發悲心。」當我們透過觀照而確實見到一切事物和我們的空性與互相依存性時,這個世界就呈現更明亮、新鮮、亮麗的光,有如佛陀所說的重重無盡互相輝映的珠網。我們再也不必保護或偽裝自己,就可以輕易做到如一位西藏上師所開示的:


    時常認知生命有如夢幻,減低執著和嗔怨。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不管別人如何對待你,都要保持慈悲。不管他們做什麽,隻要你當它是一場夢,就會變得不那麽重要了。修行的關鍵,就是在夢中保持積極的願力,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也要知道:如果我們與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那麽即使是我們最微小、最微不足道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會對全宇宙產生影響。丟一顆小石頭到水塘裏,就會在水麵上產生漣漪;漣漪合成另一個漣漪,再產生新的漣漪。每一件事物都是緊密相關的:我們應該可以了解到,我們會對自己所做、所說、所想的一切負責,事實上,我們是在對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個宇宙負責。guru喇嘛說過:


    在今日高度互相依存的世界裏,個人和國家都無法自己解決。我們彼此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培養世界性的責任感。保護和滋養我們的世界家庭,支持弱勢的成員,並保存和照顧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是我們集體的和個人的責任。


    不變者


    無常已經把許多真理顯示給我們,但它還隱藏著一個最終的珍寶,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未曾發現、未曾懷疑、未曾認識,卻最屬於我們自己的真理。


    西方詩人裏爾克(rainermariarilke)說過,我們最深的恐懼,就好象是龍,護衛著我們內心最深處的珍寶。我們將發現,無常道出一切皆不真實和不持久,它喚醒我們的恐懼,因為它驅使我們去問這些問題:如果一切皆會死亡和改變,那麽什麽才是確切真實的?表象之後,還隱藏著什麽無限寬廣的事物,來包容這些無常而改變的發生呢?有什麽是我們事實上可以依靠,死後還繼續存在的東西呢?


    如果我們迫切地把這些問題牢記在心,加以思維,會慢慢發現,我們對於每一件事物的看法會有重大的改變。由於持續對「放下」觀想和修行,將發現在我們自身當中,有無法稱呼、描述或想象的「某種東西」,隱藏在一切變化和死亡之後。我們對於「恒常」的強烈執著,將因而開始化解褪去,不再是眼光狹隘,心神散亂。


    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我們將一再瞥見隱藏在無常背後的廣大意涵。我們過去的生命,就好象是搭乘飛機通過烏雲和亂流,突然間飛機往上爬升,進入清朗無邊的天空。這種新出現的自由 ,啟發和鼓舞了我們,讓我們發現自己本身就有濃厚的安詳、喜悅和信心,這種感覺令我們異常驚奇,也讓我們逐漸相信,我們確實擁有不可摧毀、不會死亡的「某種東西」。密勒日巴寫道:


    在死亡的恐懼中,我辛苦地爬上了山棗再三思索著死亡時刻的不可逆料,我攻占了不死、恒常的心性之城堡。如今,對於死亡的一切恐懼都已經過去了。


    因此,我們將逐漸察覺到我們自身就有密勒日巴所謂的「不死、恒常的心性」,寧靜如晴空般的沉靜。當這種新的覺醒開始變得清晰而持續的時候,就會發生《奧義書》(upanishads)所說的「意識大回轉」,對於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麽在這裏、我們應該怎麽做等問題,做了一次個人的、純粹非概念的顯露,最後的結果就是一種新的生活、新的誕生,幾乎可以說,是一種複活。


    對於改變和無常的真理,我們無畏地反覆思維,將會慢慢發現,我們是以感激和喜悅的心情麵對不變者的真理:不死而恒常的心性之真理。這是多麽美妙而具有療效的神秘經驗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藏生死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索甲仁波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索甲仁波切並收藏西藏生死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