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諸國之交
看見血條的我,選擇打爆世界 作者:紅豆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鼎烹煮食物需要一定的時間,聚於帳內的朝臣便聊起了一些國策。
周元由百姓良家到新元榜魁的身份,成為了話題之一。
大魏皇帝也趁機問了一些,他想知道的問題。
“周元,你曾於鄉野之間謀生,當對鄉間百姓的生活非常了解。
不知我大魏鄉鎮百姓是否安泰,足糧足食否?”
這問題很像新元靈試時,儲君岐王詢問的那句,‘岐州軍政如何,百姓生活是否安泰’。
但周元不是崔鴻那種名門豪族子弟,鄉鎮狀況也非各州軍政那般敏感。
因此,他並沒有避諱鄉間百姓的辛勞,選擇了直言相告。
“回陛下,臣生於橋西村、成年後入靖安軍營,又因軍功遷懷州大營、上京入試。
因此,所見地區風貌狹隘,所言或有偏差。”
“但臣所在的橋西村確實貧困,常以大黃米果腹、未能足也。
家有喪喜,亦需鄉鄰相助,才能勉強置辦。”
周元的回答並未超出大魏皇帝的預料,他手下有的是暗探,不會盲目認為大魏豐饒富足。
他之所以這樣發問,一是想看周元是否存誠。
二是想借周元之口告訴各州都督,大魏國力雖然欣欣向榮,但地方亦有改善空間。
“為何如此,可是橋西之地貧瘠,百姓收成欠佳。”
“回陛下,並非如此,橋西村比鄰清沙河而建,水源富足、土地肥沃。
之所以貧困是因為稅賦眾多,縣中差吏層層盤剝。”
“稅賦眾多,這可真是一個有意思的說法。
諸君你們聽聽,有人幫著我等收稅呐,咱大魏竟然要靠百姓之稅過活。”
大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國家,而是物資充沛到富餘的集權王朝。
他們缺的從來隻是靈物寶器,而非各類普通物資。
因此,大魏朝廷的稅並不重,僅有田稅、商稅兩種。
“陛下息怒,此乃人心腐化之結。
想肅正此風,隻能時時委任密探清查,並依國法嚴辦。”
朝廷大臣都知道症結何在,但確實很難改變。
究其因不過是,大魏的富饒建立在秘境攻伐之上,那份充沛的資源不會無償流向民間。
各縣府衙分潤不了軍堡秘境的利益,隻能自己找些門路豐富收獲。
“哎,我大魏之富終究隻能昭彰軍武,難以撫照百姓人家。”
大魏皇帝並不是全心為民的聖人,他這麽說,隻是為了向各州都督表明朝廷的態度。
有了這個態度,並表示出重視,各州都督就不會讓此事持續惡化。
“國內事務尚有解決之法,國外局勢卻不容樂觀。”
大魏皇帝話題一轉,又與諸位朝臣聊起了大魏真正的憂慮。
這種涉及到境外各國的問題,周元說不上話,隻能安坐靜聽。
不過如此一來也有收獲,使他得知了大魏下一步動作,是要攻伐西北方的虞國。
但前提是改變南方楚國的態度,使其不幹涉這場戰役。
“南梁那邊不用例會,他們崇信佛事心氣已無,又有橫江天險、水族各部阻攔,不敢犯我。
唯有楚國難安,其雖由眾多大小封國匯聚而成,但戰力不容小覷,能隨時為虞國分憂,阻擋我大魏兵鋒。”
“我意將安仁公主嫁於楚國儲君,與其簽訂盟約,再征伐虞國,諸位以為如何?”
大魏皇帝話音剛落,諸位朝臣便各抒己見。
有的不同意,認為應該拉上南梁把楚國一塊收拾了,原因是楚國與虞國都占著大魏的國土。
雖然那些國土是前朝大康遺失的,但大魏繼承了大康之國,自然要索回所有故土。
有些同意,認為該優先打服虞國,再壓著虞國之兵,一起威懾楚國。
總之沒有一個說不打的,隻是在爭論打的方式。
懷州都督的意見是以梁防楚、再攻伐虞國,周元在個人情感方麵上,比較傾向這位老領導。
在一眾朝臣的爭論之中,四方鼎內的肉食終於燉好了。
羽林士卒們將其切好,放於木盤之上,再在木盤一角放置一碟椒鹽呈上。
大魏皇帝又拿出一把日月交輝的奇特寶壺,讓親衛持壺分裝賜酒之器。
那酒壺不過人頭大小,內部的酒水卻異常充足,持續分裝各類酒器卻不見絲毫短缺。
【日月壺】、【乾坤酒】
能看到物品信息的周元,通過壺與酒的名稱,看出了它們的不凡。
“諸君勝飲,此乃日月壺所釀乾坤酒,勝過大多奇珍靈酒,不可不嚐。”
大魏皇帝說的很對,周元一口飲下酒水後,立刻獲得日月養神、乾坤納氣兩個正向狀態。
其分別能暫時增幅神屬性與氣屬性,長期保持可增加神屬性與氣屬性的數值。
就在周元以為今天的軍議就要結束,後續該換些輕鬆話題時。
一直跪坐在大魏皇帝身後的甲衣女子,突然開口道。
“父皇,我願意去楚國。”
“為何?可是因我之意。”
好吧,周元本以為那位甲衣女子是大魏皇帝的妃子,沒想到竟是之前爭論的安仁公主。
“非也,此乃我誌,非因父命。
父皇曾說,百姓供奉鳳鳥是期望祂翱翔於天、賜福眾生,而非一飛衝天、忘卻故鄉,再也不回。”
“安仁得大魏供養無以為報,願繼我國誌,盛我國朝。”
一眾朝臣明顯知道安仁公主在此,並沒有因為安仁公主的突然發言,而吃驚。
“我兒誌向高遠,當為鴻鵠,可你入了楚國早晚會有自己的孩子,那時你又以何應對。”
“稟父皇,若吾子為楚國下任儲君,吾自恪守中庸,教導吾子與魏同盟。
若吾子不為儲君,當全力相助大魏,以我大魏之國力,幹涉楚國之君臣。”
“甚好,吾兒才德。”
大魏皇帝很滿意自己女兒的回答,他不要求女兒成為密探,隻要求女兒有維持兩國關係的意識。
因此,恪守中庸、維持同盟,他能接受;相助大魏、影響楚國,他也能接受。
“此非定數,還需看那楚國之君敢不敢讓我大魏公主,入他孩兒的東宮府邸。
不過亦要早做準備才是,我兒可有他求?”
“無有,一切如常即可,免得楚國君臣心有疑慮。”
周元由百姓良家到新元榜魁的身份,成為了話題之一。
大魏皇帝也趁機問了一些,他想知道的問題。
“周元,你曾於鄉野之間謀生,當對鄉間百姓的生活非常了解。
不知我大魏鄉鎮百姓是否安泰,足糧足食否?”
這問題很像新元靈試時,儲君岐王詢問的那句,‘岐州軍政如何,百姓生活是否安泰’。
但周元不是崔鴻那種名門豪族子弟,鄉鎮狀況也非各州軍政那般敏感。
因此,他並沒有避諱鄉間百姓的辛勞,選擇了直言相告。
“回陛下,臣生於橋西村、成年後入靖安軍營,又因軍功遷懷州大營、上京入試。
因此,所見地區風貌狹隘,所言或有偏差。”
“但臣所在的橋西村確實貧困,常以大黃米果腹、未能足也。
家有喪喜,亦需鄉鄰相助,才能勉強置辦。”
周元的回答並未超出大魏皇帝的預料,他手下有的是暗探,不會盲目認為大魏豐饒富足。
他之所以這樣發問,一是想看周元是否存誠。
二是想借周元之口告訴各州都督,大魏國力雖然欣欣向榮,但地方亦有改善空間。
“為何如此,可是橋西之地貧瘠,百姓收成欠佳。”
“回陛下,並非如此,橋西村比鄰清沙河而建,水源富足、土地肥沃。
之所以貧困是因為稅賦眾多,縣中差吏層層盤剝。”
“稅賦眾多,這可真是一個有意思的說法。
諸君你們聽聽,有人幫著我等收稅呐,咱大魏竟然要靠百姓之稅過活。”
大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國家,而是物資充沛到富餘的集權王朝。
他們缺的從來隻是靈物寶器,而非各類普通物資。
因此,大魏朝廷的稅並不重,僅有田稅、商稅兩種。
“陛下息怒,此乃人心腐化之結。
想肅正此風,隻能時時委任密探清查,並依國法嚴辦。”
朝廷大臣都知道症結何在,但確實很難改變。
究其因不過是,大魏的富饒建立在秘境攻伐之上,那份充沛的資源不會無償流向民間。
各縣府衙分潤不了軍堡秘境的利益,隻能自己找些門路豐富收獲。
“哎,我大魏之富終究隻能昭彰軍武,難以撫照百姓人家。”
大魏皇帝並不是全心為民的聖人,他這麽說,隻是為了向各州都督表明朝廷的態度。
有了這個態度,並表示出重視,各州都督就不會讓此事持續惡化。
“國內事務尚有解決之法,國外局勢卻不容樂觀。”
大魏皇帝話題一轉,又與諸位朝臣聊起了大魏真正的憂慮。
這種涉及到境外各國的問題,周元說不上話,隻能安坐靜聽。
不過如此一來也有收獲,使他得知了大魏下一步動作,是要攻伐西北方的虞國。
但前提是改變南方楚國的態度,使其不幹涉這場戰役。
“南梁那邊不用例會,他們崇信佛事心氣已無,又有橫江天險、水族各部阻攔,不敢犯我。
唯有楚國難安,其雖由眾多大小封國匯聚而成,但戰力不容小覷,能隨時為虞國分憂,阻擋我大魏兵鋒。”
“我意將安仁公主嫁於楚國儲君,與其簽訂盟約,再征伐虞國,諸位以為如何?”
大魏皇帝話音剛落,諸位朝臣便各抒己見。
有的不同意,認為應該拉上南梁把楚國一塊收拾了,原因是楚國與虞國都占著大魏的國土。
雖然那些國土是前朝大康遺失的,但大魏繼承了大康之國,自然要索回所有故土。
有些同意,認為該優先打服虞國,再壓著虞國之兵,一起威懾楚國。
總之沒有一個說不打的,隻是在爭論打的方式。
懷州都督的意見是以梁防楚、再攻伐虞國,周元在個人情感方麵上,比較傾向這位老領導。
在一眾朝臣的爭論之中,四方鼎內的肉食終於燉好了。
羽林士卒們將其切好,放於木盤之上,再在木盤一角放置一碟椒鹽呈上。
大魏皇帝又拿出一把日月交輝的奇特寶壺,讓親衛持壺分裝賜酒之器。
那酒壺不過人頭大小,內部的酒水卻異常充足,持續分裝各類酒器卻不見絲毫短缺。
【日月壺】、【乾坤酒】
能看到物品信息的周元,通過壺與酒的名稱,看出了它們的不凡。
“諸君勝飲,此乃日月壺所釀乾坤酒,勝過大多奇珍靈酒,不可不嚐。”
大魏皇帝說的很對,周元一口飲下酒水後,立刻獲得日月養神、乾坤納氣兩個正向狀態。
其分別能暫時增幅神屬性與氣屬性,長期保持可增加神屬性與氣屬性的數值。
就在周元以為今天的軍議就要結束,後續該換些輕鬆話題時。
一直跪坐在大魏皇帝身後的甲衣女子,突然開口道。
“父皇,我願意去楚國。”
“為何?可是因我之意。”
好吧,周元本以為那位甲衣女子是大魏皇帝的妃子,沒想到竟是之前爭論的安仁公主。
“非也,此乃我誌,非因父命。
父皇曾說,百姓供奉鳳鳥是期望祂翱翔於天、賜福眾生,而非一飛衝天、忘卻故鄉,再也不回。”
“安仁得大魏供養無以為報,願繼我國誌,盛我國朝。”
一眾朝臣明顯知道安仁公主在此,並沒有因為安仁公主的突然發言,而吃驚。
“我兒誌向高遠,當為鴻鵠,可你入了楚國早晚會有自己的孩子,那時你又以何應對。”
“稟父皇,若吾子為楚國下任儲君,吾自恪守中庸,教導吾子與魏同盟。
若吾子不為儲君,當全力相助大魏,以我大魏之國力,幹涉楚國之君臣。”
“甚好,吾兒才德。”
大魏皇帝很滿意自己女兒的回答,他不要求女兒成為密探,隻要求女兒有維持兩國關係的意識。
因此,恪守中庸、維持同盟,他能接受;相助大魏、影響楚國,他也能接受。
“此非定數,還需看那楚國之君敢不敢讓我大魏公主,入他孩兒的東宮府邸。
不過亦要早做準備才是,我兒可有他求?”
“無有,一切如常即可,免得楚國君臣心有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