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將相和


    趙惠文王回到本國,正好是三十天工夫。打這兒起,他就更加重用藺相如,拜他為上卿,地位比大將廉頗還高。這可把廉頗氣壞了。他回到家裏,滿臉通紅,氣呼十呼地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拚著命替趙國打仗,立了多少功勞!他呐,一個宦官手下的人,仗著一張嘴,有什麽了不起的?倒爬在我的上頭來了!有朝一日,他要碰在我的手裏,哼!就給他個樣兒瞧瞧。”早就有人把這話傳到藺相如的耳朵裏,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就是有公事,也不跟廉頗見麵。藺相如手下的人都說他膽小,三三兩兩地談論著,替他不服氣。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一群隨從出去。真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麵來了。他連忙哪叫趕車的退到東口,走另一條道兒。趕到他們退到東口,就瞧見廉頗的車馬正從那邊過來。藺相如隻好叫趕車的再退回西口。萬沒想到廉頗的車馬很快地又把西口堵住了。藺相如耐著十性十子,勸告手下的人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裏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過去了再出來。這一來,可把門客、底下人們都氣壞了。他們私下裏開了個會,派幾個領頭的去見藺相如,對他說:“我們遠離家鄉,投奔在您的門下,還不是為了敬仰您嗎?如今您和廉頗是同事,地位又比他高,他罵了您,您反倒怕了他,在朝上不敢跟他見麵,半道上碰見他,也這麽藏藏躲躲的,叫我們怎麽忍受得了!要這麽下去,人家還要騎在我們脖子上來呐!我們沒有涵養,隻好跟您告辭了!”藺相如攔著他們,說:“諸位看廉將軍跟秦王哪個勢力大?”他們說:“那當然是秦王的勢力大啊!”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哪個不怕秦王?哪個敢反對他?可是我藺相如就敢在秦王的朝堂上當麵罵他。怎麽我見了廉將軍反倒會怕了呐?你們替十我抱不平,難道我自己就沒有火氣嗎?可是各位要知道:那樣強橫的秦國為什麽不敵來侵犯咱們趙國呐?還不是為了咱們同心協力地抵禦敵人嗎?要是兩隻老虎鬥起來,準是‘兩敗俱傷’,秦國聽見之後,準得來侵犯趙國。為了這個緣故,我隻好厚著臉皮,忍氣吞聲。你們想想:還是國家要緊呐,還是私人要緊呐?”他們聽了這番話,一肚子的氣全消了。打這兒就更加佩服藺相如了。


    後來他的門客碰見了廉頗的門客的時候,都能夠體貼主人的心意,總是讓他們幾分。可是廉頗反倒越來越自高自大了。


    這件事情讓趙國的一位名士叫虞卿的知道了。他告訴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就請他去做和事佬。虞卿見了廉頗,先誇獎他的功勞。廉頗聽了,挺高興。虞卿接著說:“要論起功勞來,藺相如比不上將軍;要論起氣量來,將軍可就比不上他了。”廉頗聽了,又犯起他那蠻橫的勁頭來了,他說:“他有什麽氣量啊?”虞卿就把藺相如對門客說的話跟他說了一遍。廉頗當時臉就紅了。虞卿說:“秦王獨霸天下,列國諸侯全都怕他,可是藺相如就敢當麵罵他,夠多麽勇敢啊!他為了國家,為了共同對付敵人,他好像挺膽小似地躲避將軍,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哪!將軍把他看作膽小鬼,錯了!說他氣量不怎麽樣,更錯了!”廉頗舉起拳頭來,連連敲著自己的腦袋,低著頭說:“我是個粗十魯人。先生要不說,我還在鼓裏蒙著呐!這麽說來,我……我太對不起相國了!”他就露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裏,跪在地下,說:“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小。哪兒知道您竟這麽容讓我,我實在沒有麵目來見您。請您隻管責打我,就是把我打死了,我也甘心。”藺相如連忙跪下,說:“咱們兩個人一心一意地伺候君王,都是重要的大臣。將軍能夠體諒我,我已經感激萬分了,怎麽還來給我賠錯兒呐?”廉頗連話也說不出來,隻是流著眼淚。藺相如也哭了。兩個人挺親十熱地抱著,好久不放。將軍跟相國不但就這麽和好了,還做了知心朋友。


    兩隻老虎做了好朋友,秦國就真不敢來侵犯。自從澠池會之後,整整十年工夫,秦國和趙國沒發生過怎麽大的衝突。可是在這十幾年裏頭,秦國從別國得到了不少土地。大將軍白起打敗了楚頃襄王,楚國的郢都就變成了秦國的南郡(公元前278年);大將魏冉打下了黔中,楚國的黔中就變成了秦國的黔中郡(公元前277年);白起圍困了大梁,魏國割讓了三座城(公元前275年);十胡十傷打敗了魏國的大將芒卯,魏國的南十陽十就變成了秦國的南十陽十郡(公元前273年)。到了公元前270年(周赧王45年)秦國又打算發兵去打齊國。正在這當兒,秦昭襄王接到了一封信,落名張祿,說有要緊的話來稟告他。秦昭襄王一時想不起這張祿是誰來。


    <strong>評:將相和傳唱了千古絕對是有其內在的原因的。一方麵,中國人講究“出將入相”,從來就把成為大將和名相作為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麵,中國人凡事有講究一個“和諧”,認為和睦是十十團十十隊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將相和”這兩方麵都講到了,廉頗和藺相如一個作大將,一個作上卿(是不是相國我們就不爭論了,反正也是很高的文官了),兩個由不和變為和諧,體現的正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藺相如顧全大局、甘於忍讓;廉頗知錯能改、不怕丟麵子;這些都是最寶貴的品質,確實值得每個人學十習十。</strong>


    <strong>《三國誌·郭嘉傳》裏郭嘉在袁紹死後,諸將想要趁勢進攻袁氏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叫:“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這句話講的是袁尚和袁譚的關係,即在有強敵的時候他們會十十團十十結,沒有敵人了他們就會內鬥。其實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句普適的真理。內部的爭鬥永遠是存在的,隻不過在外部有強大的敵人時,這種爭鬥就被掩蓋了。人總是有好麵子、爭口氣的心理,由此產生的內部矛盾本就不可避免。好的十十團十十隊強就強在能處理好內部的種種關係,而曆史上由盛轉衰的十十團十十隊也往往是因為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十十團十十隊內的毒藥有時比十十團十十隊外的強大威脅更可怕,由此觀之“攘外必先安內”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strong>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周列國故事新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漢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漢達並收藏東周列國故事新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