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四郡之危
皇帝假死?不管了,我直接登基!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承風歪身坐在雕花玉椅上,手中持著一封剛剛送達的奏折,目光沉靜如水。
仿佛能透過紙上的筆畫,看到四郡總督李長青在海盜襲擊後的滿心憤懣與憂慮。
他心中權衡,這番事態絕不能忽視,這段劇情中有說明,會同時觸發兩個事件,四郡沿海的海盜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此刻何盛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索。
“陛下,關於那些俘虜的安排,恭親王的舊部與鎮國軍之間鬧得沸沸揚揚。”
何盛站在李承風麵前,語氣微微不滿,眉頭緊鎖,顯然對目前的混亂局麵極為頭疼。
李承風暫且放下手中的折子,抬起頭開口,語調不急不緩,卻散出無形的威嚴。
“何卿,這都是大乾的士兵,同氣連枝,理應一體。”
“如今卻相互仇視,朕想聽聽,何以讓他們兵戎相見?”
“陛下,非是本臣不願收攏這幫俘虜,但他們本就對我鎮國軍存在敵意,如今更是趁機生事,這置我何處?”
何盛眼露不忿,言辭間帶著幾分責備。
李承風輕笑,雙手輕輕交疊於膝,略微前傾,誠摯道:“何將軍,本朝初建,正是用人之際,這些人雖有前恩舊怨,但我大乾朝堂廣納賢士,豈能拘泥小節。”
“將軍多用心在此,我亦與你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這一番話,字字鏗鏘,威而不露,既是對何盛的鼓舞,又暗含了對紛爭的裁判。
棋局之中每一顆棋子都有其不可代替的價值,萬不可輕易放棄。
何盛緊繃的肩鬆懈下來,心底暗自思量了不少。
見皇帝如此信任與重視,不由抱拳一拜,服從道:“陛下所言極是,微臣自當拚力承擔,將這些異心之士納入大乾的麾下。”
待何盛退去,李承風輕輕吐出一口濁氣,目光落在案上,重新打開那份折子。
心思卻飛向那場盛大的京城詩會。
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京城詩會上奪得魁首的年輕書生馮如斯的身影。
那是一個充滿朝氣和才華的年輕人,李承風曾親自邀請他入朝為官,而馮如斯也一直在尚書房中盡心盡力,盡管職位並不顯赫,但他對大乾的弊病看得極為透徹。
“極夜。”
李承風低聲喚了一句。
一名黑影從窗外掠入,輕輕落地,單膝跪下:“陛下,有何吩咐?”
“去召見馮如斯。”
李承風微微頷首,然後補充道:“以最快速度。”
極夜應聲消失,李承風轉身繼續閱讀那四郡總督的奏折。
這封奏折中充滿了對沿海地區日益嚴重的海盜問題的憂慮,這讓李承風頗為煩惱。
他也能意識到,海盜侵襲不斷,就難以讓自己處理其他的問題,強兵海防才是解決之道。
不多時,馮如斯便被引至禦書房,他一見李承風便深施一禮:“陛下。”
“馮卿,請坐。”李承風和煦地說道,麵上的表情顯得極為親切。
“多謝陛下。”馮如斯小心翼翼地坐下,心中不禁一陣激動,他清楚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李承風言簡意賅地將四郡總督的奏折交給馮如斯:“你看看。”
“陛下,海盜問題確實堪憂。”
馮如斯認真細讀,隨後表情凝重地抬頭道。
“馮卿,聽聞你對海軍之事有些心得?”
李承風寥寥幾語,言辭平靜,卻滲透著洞察一切的睿智。
馮如斯皺眉思索,這敢於挑戰傳統的帝王總不凡俗,不曾想朝中的年輕皇帝接納並聆聽自己的異見,令他出乎意料。
“回稟陛下,微臣平素隻在尚書房行走,但有幸稍涉軍事,也曾於市井之中收獲些許聞見。”
“微臣以為,當今之患在於沿海防守薄弱,而士兵士氣亦需重振。”
馮如斯斟酌著措辭,躊躇間目中滿含期望。
李承風微微頷首,笑意在臉龐漾開:“果然是馮卿未展之才,你所言正與朕思慮不謀而合。”
“此次,朕欲派你去南洲四郡,攜鎮國軍共振軍威,你可願領此重任?”
李承風緩緩說道,仿佛是在說一件極為尋常的事。
然而,這些話在馮如斯聽來,卻如石破天驚。
自從上次詩會後,李承風賜他尚書房行走之權卻未贈給過什麽官職,但自己也的確跟著大臣們學習了不少東西。
這也讓馮如斯確定這都是李承風的有心培養,如今的重任下達更是驗證了他的想法。
他壓下心中的洶湧澎湃,鄭重道:“臣願為陛下分憂,定不負聖恩。”
李承風滿意地點點頭:“好,朕信你。”
“傳旨,封馮如斯為四郡水師總提督,全權處理南洲沿海防務,加強海防。”
“另外,你將有權指揮由何盛那邊調來的俘虜兵士。”
“多謝陛下信任,臣定當竭盡所能。”
馮如斯揖手行禮,言語中難掩振奮和莊重。
“此任不易。”
李承風略微停頓,將話語稍作柔化,“那些俘虜兵雖然歸心我朝,但多年來心裏積鬱難平,難免有些刺頭。”
“你得恩威並施,既要寬懷體諒,也不能任由他們圖謀不軌。”
馮如斯點頭,心知要處理這些“刺頭”並不簡單。
對此,他已經在心中謀劃一番。
“陛下,臣自知責任重大。”
“不知陛下有何具體指示,臣這便去找何將軍?”
馮如斯微微探身,神情專注。
李承風微笑著搖頭,“隻需傳朕的口諭,你自去執行便是。”
“若有什麽難處,來同朕商議即可。”
“請陛下放心,臣會處理妥當。”
馮如斯堅定地回答。
李承風微微點頭,又道:“還有一事,程啟天的舊部多對朕不服,此番機會正好,朕想讓你重新招募,將其中有才之士也納入正途。”
馮如斯揣摩著李承風的用意,在心底細細琢磨。
“臣明白。”
“陛下的獨具慧眼,有您準許,臣,定將物盡其用。”
馮如斯想到那三天兩頭便與鎮國軍衝突的俘虜軍士,多少有了些計劃。
若能使這盤散沙凝聚,這將是為朝堂贏得的一大助力。
仿佛能透過紙上的筆畫,看到四郡總督李長青在海盜襲擊後的滿心憤懣與憂慮。
他心中權衡,這番事態絕不能忽視,這段劇情中有說明,會同時觸發兩個事件,四郡沿海的海盜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此刻何盛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索。
“陛下,關於那些俘虜的安排,恭親王的舊部與鎮國軍之間鬧得沸沸揚揚。”
何盛站在李承風麵前,語氣微微不滿,眉頭緊鎖,顯然對目前的混亂局麵極為頭疼。
李承風暫且放下手中的折子,抬起頭開口,語調不急不緩,卻散出無形的威嚴。
“何卿,這都是大乾的士兵,同氣連枝,理應一體。”
“如今卻相互仇視,朕想聽聽,何以讓他們兵戎相見?”
“陛下,非是本臣不願收攏這幫俘虜,但他們本就對我鎮國軍存在敵意,如今更是趁機生事,這置我何處?”
何盛眼露不忿,言辭間帶著幾分責備。
李承風輕笑,雙手輕輕交疊於膝,略微前傾,誠摯道:“何將軍,本朝初建,正是用人之際,這些人雖有前恩舊怨,但我大乾朝堂廣納賢士,豈能拘泥小節。”
“將軍多用心在此,我亦與你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這一番話,字字鏗鏘,威而不露,既是對何盛的鼓舞,又暗含了對紛爭的裁判。
棋局之中每一顆棋子都有其不可代替的價值,萬不可輕易放棄。
何盛緊繃的肩鬆懈下來,心底暗自思量了不少。
見皇帝如此信任與重視,不由抱拳一拜,服從道:“陛下所言極是,微臣自當拚力承擔,將這些異心之士納入大乾的麾下。”
待何盛退去,李承風輕輕吐出一口濁氣,目光落在案上,重新打開那份折子。
心思卻飛向那場盛大的京城詩會。
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京城詩會上奪得魁首的年輕書生馮如斯的身影。
那是一個充滿朝氣和才華的年輕人,李承風曾親自邀請他入朝為官,而馮如斯也一直在尚書房中盡心盡力,盡管職位並不顯赫,但他對大乾的弊病看得極為透徹。
“極夜。”
李承風低聲喚了一句。
一名黑影從窗外掠入,輕輕落地,單膝跪下:“陛下,有何吩咐?”
“去召見馮如斯。”
李承風微微頷首,然後補充道:“以最快速度。”
極夜應聲消失,李承風轉身繼續閱讀那四郡總督的奏折。
這封奏折中充滿了對沿海地區日益嚴重的海盜問題的憂慮,這讓李承風頗為煩惱。
他也能意識到,海盜侵襲不斷,就難以讓自己處理其他的問題,強兵海防才是解決之道。
不多時,馮如斯便被引至禦書房,他一見李承風便深施一禮:“陛下。”
“馮卿,請坐。”李承風和煦地說道,麵上的表情顯得極為親切。
“多謝陛下。”馮如斯小心翼翼地坐下,心中不禁一陣激動,他清楚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李承風言簡意賅地將四郡總督的奏折交給馮如斯:“你看看。”
“陛下,海盜問題確實堪憂。”
馮如斯認真細讀,隨後表情凝重地抬頭道。
“馮卿,聽聞你對海軍之事有些心得?”
李承風寥寥幾語,言辭平靜,卻滲透著洞察一切的睿智。
馮如斯皺眉思索,這敢於挑戰傳統的帝王總不凡俗,不曾想朝中的年輕皇帝接納並聆聽自己的異見,令他出乎意料。
“回稟陛下,微臣平素隻在尚書房行走,但有幸稍涉軍事,也曾於市井之中收獲些許聞見。”
“微臣以為,當今之患在於沿海防守薄弱,而士兵士氣亦需重振。”
馮如斯斟酌著措辭,躊躇間目中滿含期望。
李承風微微頷首,笑意在臉龐漾開:“果然是馮卿未展之才,你所言正與朕思慮不謀而合。”
“此次,朕欲派你去南洲四郡,攜鎮國軍共振軍威,你可願領此重任?”
李承風緩緩說道,仿佛是在說一件極為尋常的事。
然而,這些話在馮如斯聽來,卻如石破天驚。
自從上次詩會後,李承風賜他尚書房行走之權卻未贈給過什麽官職,但自己也的確跟著大臣們學習了不少東西。
這也讓馮如斯確定這都是李承風的有心培養,如今的重任下達更是驗證了他的想法。
他壓下心中的洶湧澎湃,鄭重道:“臣願為陛下分憂,定不負聖恩。”
李承風滿意地點點頭:“好,朕信你。”
“傳旨,封馮如斯為四郡水師總提督,全權處理南洲沿海防務,加強海防。”
“另外,你將有權指揮由何盛那邊調來的俘虜兵士。”
“多謝陛下信任,臣定當竭盡所能。”
馮如斯揖手行禮,言語中難掩振奮和莊重。
“此任不易。”
李承風略微停頓,將話語稍作柔化,“那些俘虜兵雖然歸心我朝,但多年來心裏積鬱難平,難免有些刺頭。”
“你得恩威並施,既要寬懷體諒,也不能任由他們圖謀不軌。”
馮如斯點頭,心知要處理這些“刺頭”並不簡單。
對此,他已經在心中謀劃一番。
“陛下,臣自知責任重大。”
“不知陛下有何具體指示,臣這便去找何將軍?”
馮如斯微微探身,神情專注。
李承風微笑著搖頭,“隻需傳朕的口諭,你自去執行便是。”
“若有什麽難處,來同朕商議即可。”
“請陛下放心,臣會處理妥當。”
馮如斯堅定地回答。
李承風微微點頭,又道:“還有一事,程啟天的舊部多對朕不服,此番機會正好,朕想讓你重新招募,將其中有才之士也納入正途。”
馮如斯揣摩著李承風的用意,在心底細細琢磨。
“臣明白。”
“陛下的獨具慧眼,有您準許,臣,定將物盡其用。”
馮如斯想到那三天兩頭便與鎮國軍衝突的俘虜軍士,多少有了些計劃。
若能使這盤散沙凝聚,這將是為朝堂贏得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