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者如此,親身參與到這個事情當中的人就更是如此了。
因為缺乏人手的緣故,原本出動的二百多人已經不夠了,袁樹就把整個組織最初的五百多名成員全都安排了任務,並且從馬融那邊得到支持,獲得了一批大車和一批牛馬用於轉運。
這五百多人裏不乏有養尊處優錦衣玉食長大的人,比如十三太保裏的趙俊、鄧穎、羅意、張捷等人,各自出身郡國豪族,家中有兩千石官員,沒有生存的憂患。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這場行動中跑前跑後、大出其力,精神十足,立下汗馬功勞。
門生群體中也有不少出身地方土豪、家庭富裕不缺吃穿的人,在這場行動中,並不比那些出身寒微、貧窮的人懈怠、落後。
當然了,情況肯定也不是一邊倒的向好。
最開始,隊伍裏也不乏有用賤民的態度看待這些農戶的人,甚至有人是懷著“嗟!來食!”的情緒去給那些窮苦農戶送支援的。
他們覺得他們是救世主,他們是大英雄,這些賤民應該跪著向他們表示感謝,記住他們的恩德。
可是當他們親眼看到那些農戶困苦的生活,還有他們錯愕之後落下的眼淚,態度便也就慢慢的軟化了。
袁樹在每一輪行動結束之後都會召集大家開會,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以及對於貧困農戶們的看法。
從中,他就能感受到這些此前高高在上、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少爺公子們的形態的轉變。
他鼓勵這種轉變,欣賞這種轉變,同時,也非常注意那些不曾轉變、甚至越發惡劣的存在。
比如某些高門公子、土豪之子始終懷著施舍的心態去辦這件事情,甚至對於某些農戶不給予感恩回饋的行為大加吐槽,吐槽他們生活環境的髒亂差,將他們與豬狗比對,大肆嘲諷。
甚至公開懷疑救下他們到底有什麽用?
還不如把糧食喂給牛、馬去吃,好歹牛和馬的作用大得多呢!
對於這種人,袁樹就會記下他們,然後很快將其邊緣化,直至徹底將其排除出他的組織之中。
這場助農行動對於袁樹和參與者來說,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支持者越發支持,越發有所感悟,心態會發生積極向上的變化,成為袁樹可以信任依賴的同道中人。
還有些人冥頑不靈、品行低劣,屬於無可救藥的類別,那麽就互相放棄,好聚好散。
以後最好不要打交道,否則,袁樹不介意用特殊手段淨化人世間。
至於那些真切的做出了改變、從中學到了東西並且接受了致良知之學的,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同道中人了。
比如趙俊。
出身豪門、自幼錦衣玉食的他,在過去的歲月裏所接觸到的最底層,就是自家的奴仆。
但是自家的奴仆也有例錢,也有家族庇護,日子也還說的過去,否則會給家族丟臉,所以他們的吃穿用度也並不太差,以至於趙俊覺得生活水平最差的人就是他家的奴仆了。
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和人的交際也是有界限的,以趙俊的出身和行動軌跡,他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底層,底層和他之間隔著的都不是一般的分水嶺,而是銀河。
甚至他到關中求學的路上都是在一群武裝家丁的護衛之下,很安全,就相當於是旅遊。
來了就是弟子,來了就入住馬氏大宅,來了就隔絕於外部。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
直到他跟隨袁樹深入原野之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漢帝國社會底層的人,入目所見的一切擊碎了他懂事以來所形成的固有觀念,對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再然後,就是在袁樹的組織下進行助農行動,親身接近這些真正的底層,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模樣、生活習慣,看著他們艱難掙紮求生。
他完全不懂這些人的生存邏輯,完全不懂他們的行事規範,不理解他們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和他不同的生活習慣。
為什麽總是恐懼?
為什麽總是逃跑?
他難道是什麽十惡不赦的人?還是長得奇形怪狀宛若妖魔?
也沒有啊。
從小到大親戚朋友都誇他長得俊美,他名字裏的“俊”就是由此而來。
他不理解的事情太多了。
在不理解之後被人解惑從而獲得感悟的次數也太多了。
袁樹組織的每一次責善會議上,他都是發言最多、提問最多的積極分子。
他覺得他要改變的、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明顯和真實情況有極大的出入。
隨著時間推移,他的感悟越發深刻,他對於真實社會的了解越發深入,認知改變的同時,每每想起過去的認知,他都覺得十分荒唐可笑。
就像他曾經以為日子再差也就和自家奴仆一樣,他以為送東西給農戶就一定可以得到感激、歡迎,結果最先得到的是人家的恐懼。
這些人不單單是窮困,更是被貪官汙吏壓迫的沒有人樣,打心眼兒裏不相信世間有任何好事,不相信任何善意,所作所為,全是求活。
從未經曆過這等善意的他們在最開始是完全不肯相信的,見到助農組織的人時,他們最多的舉動就是逃跑或者跪下求饒,說什麽也不願意接受他們的饋贈,隻覺得拿了這些饋贈,就要丟了性命。
麵對這樣一群人,如何幫助他們?
想幫都上不了手,人家根本不相信。
趙俊最開始從事助農行動的時候,和很多人一樣,都是完全懵逼,不知道從何下手,助農行動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
所以最初,他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物資放在需要幫助的人家麵前,轉身就走,不說話,不接觸,不交流。
直到某一次,一夥土匪不知道哪裏聽來了助農行動的消息,知道窮鬼們有糧食了,於是前往一個村莊搶劫,搶奪農民得到的糧食和衣物。
結果正好撞上了前來送物資的趙俊等人。
仗著人多勢眾,趙俊等人群起而攻,把土匪們趕走了,救下了農民們,保住了他們的物資。
經此一役,雙方才成功實現了破冰,惶恐的農民們這才知道這些衣著講究的人不是壞人,不是來要他們的命,好像真的隻是來幫助他們。
給他們帶來了糧食和衣物,還冒著生命危險打跑了土匪,救下了他們。
原來,這世上真的有好人?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其他的村莊裏。
估計是助農組織的人給這些農民發放物資的事情傳了出去,引起了土匪的注意,部分村莊遭到了搶劫。
後來袁樹和盧植等人分析了一下,覺得大冬天沒來由的冒出來那麽多土匪,恐怕來路有些問題。
袁樹把懷疑目標放在了本地的一些豪強地主身上,隻是事發倉促,沒抓住舌頭,沒有證據。
但這件事情也不是完全沒有好的結果。
經過這一陣風波之後,助農組織和本地自耕農之間完成了破冰,農民們終於願意相信助農組織是真的來幫助他們、而不是什麽來路不明的壞人。
農民們開始向助農組織展露出善意,願意和他們交流了。
趙俊是最早和農民有交流的人,因為他有很多困惑,迫切的想要知道為什麽這些農民最開始不願意接受他們的善意。
他和一戶張姓農戶進行交流,詢問他們的想法。
張家老農就很實在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趙俊。
主要就是想不通,不相信,不能理解天底下怎麽會有這種好人。
這種好人他們隻在傳說中聽到過,從未親眼見到過。
他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從來都隻有被搶走的份兒,自己留下來的很少很少,至於能從其他地方得到糧食……夢裏都沒有出現過幾次。
偶爾幾次據說有朝廷賑災糧發下來,數量也是少的可憐,官差們也是凶狠居多,動輒打罵嗬斥,到頭來也隻是勉強維持不餓死罷了。
而現在,居然有人給他們免費發糧食、衣物。
他們能打心眼兒裏不願意相信有這種好事存在,他們以他們的生存直覺判斷,這裏頭一定是有陷阱。
隻是那麽多次了,也沒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那些東西吃了,沒有毒,衣服穿著,也挺暖和,不像是要害他們。
農戶們其實早就有所動搖了,但直到土匪來襲,他們才算是真的相信了助農組織的人是在幫助他們,不是要害他們。
趙俊聽後,一點也沒有高興,而是沉默了很久,最後找到了袁樹,說出了心中的困惑。
“袁君,到底是何等苦楚,才能讓彼等甚至不相信人間有好意存在?”
袁樹搖了搖頭,深深歎了口氣。
“世間有多少良知,就有多少欲望,從現在來看,欲望甚至還比良知要多一些,這些農戶是天底下最好欺負的一群人,自然所有的欲望都朝著他們去了,良知到不了他們身邊。”
趙俊深深地歎息,又感到痛恨,痛恨過去的自己,痛恨現在的欲望。
於是,他徹底成為了致良知的忠實信徒,成為了袁樹最得力的追隨者之一,成為了助農組織裏最活躍的領頭人之一。
因為缺乏人手的緣故,原本出動的二百多人已經不夠了,袁樹就把整個組織最初的五百多名成員全都安排了任務,並且從馬融那邊得到支持,獲得了一批大車和一批牛馬用於轉運。
這五百多人裏不乏有養尊處優錦衣玉食長大的人,比如十三太保裏的趙俊、鄧穎、羅意、張捷等人,各自出身郡國豪族,家中有兩千石官員,沒有生存的憂患。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這場行動中跑前跑後、大出其力,精神十足,立下汗馬功勞。
門生群體中也有不少出身地方土豪、家庭富裕不缺吃穿的人,在這場行動中,並不比那些出身寒微、貧窮的人懈怠、落後。
當然了,情況肯定也不是一邊倒的向好。
最開始,隊伍裏也不乏有用賤民的態度看待這些農戶的人,甚至有人是懷著“嗟!來食!”的情緒去給那些窮苦農戶送支援的。
他們覺得他們是救世主,他們是大英雄,這些賤民應該跪著向他們表示感謝,記住他們的恩德。
可是當他們親眼看到那些農戶困苦的生活,還有他們錯愕之後落下的眼淚,態度便也就慢慢的軟化了。
袁樹在每一輪行動結束之後都會召集大家開會,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以及對於貧困農戶們的看法。
從中,他就能感受到這些此前高高在上、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少爺公子們的形態的轉變。
他鼓勵這種轉變,欣賞這種轉變,同時,也非常注意那些不曾轉變、甚至越發惡劣的存在。
比如某些高門公子、土豪之子始終懷著施舍的心態去辦這件事情,甚至對於某些農戶不給予感恩回饋的行為大加吐槽,吐槽他們生活環境的髒亂差,將他們與豬狗比對,大肆嘲諷。
甚至公開懷疑救下他們到底有什麽用?
還不如把糧食喂給牛、馬去吃,好歹牛和馬的作用大得多呢!
對於這種人,袁樹就會記下他們,然後很快將其邊緣化,直至徹底將其排除出他的組織之中。
這場助農行動對於袁樹和參與者來說,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支持者越發支持,越發有所感悟,心態會發生積極向上的變化,成為袁樹可以信任依賴的同道中人。
還有些人冥頑不靈、品行低劣,屬於無可救藥的類別,那麽就互相放棄,好聚好散。
以後最好不要打交道,否則,袁樹不介意用特殊手段淨化人世間。
至於那些真切的做出了改變、從中學到了東西並且接受了致良知之學的,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同道中人了。
比如趙俊。
出身豪門、自幼錦衣玉食的他,在過去的歲月裏所接觸到的最底層,就是自家的奴仆。
但是自家的奴仆也有例錢,也有家族庇護,日子也還說的過去,否則會給家族丟臉,所以他們的吃穿用度也並不太差,以至於趙俊覺得生活水平最差的人就是他家的奴仆了。
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和人的交際也是有界限的,以趙俊的出身和行動軌跡,他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底層,底層和他之間隔著的都不是一般的分水嶺,而是銀河。
甚至他到關中求學的路上都是在一群武裝家丁的護衛之下,很安全,就相當於是旅遊。
來了就是弟子,來了就入住馬氏大宅,來了就隔絕於外部。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
直到他跟隨袁樹深入原野之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漢帝國社會底層的人,入目所見的一切擊碎了他懂事以來所形成的固有觀念,對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再然後,就是在袁樹的組織下進行助農行動,親身接近這些真正的底層,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模樣、生活習慣,看著他們艱難掙紮求生。
他完全不懂這些人的生存邏輯,完全不懂他們的行事規範,不理解他們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和他不同的生活習慣。
為什麽總是恐懼?
為什麽總是逃跑?
他難道是什麽十惡不赦的人?還是長得奇形怪狀宛若妖魔?
也沒有啊。
從小到大親戚朋友都誇他長得俊美,他名字裏的“俊”就是由此而來。
他不理解的事情太多了。
在不理解之後被人解惑從而獲得感悟的次數也太多了。
袁樹組織的每一次責善會議上,他都是發言最多、提問最多的積極分子。
他覺得他要改變的、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明顯和真實情況有極大的出入。
隨著時間推移,他的感悟越發深刻,他對於真實社會的了解越發深入,認知改變的同時,每每想起過去的認知,他都覺得十分荒唐可笑。
就像他曾經以為日子再差也就和自家奴仆一樣,他以為送東西給農戶就一定可以得到感激、歡迎,結果最先得到的是人家的恐懼。
這些人不單單是窮困,更是被貪官汙吏壓迫的沒有人樣,打心眼兒裏不相信世間有任何好事,不相信任何善意,所作所為,全是求活。
從未經曆過這等善意的他們在最開始是完全不肯相信的,見到助農組織的人時,他們最多的舉動就是逃跑或者跪下求饒,說什麽也不願意接受他們的饋贈,隻覺得拿了這些饋贈,就要丟了性命。
麵對這樣一群人,如何幫助他們?
想幫都上不了手,人家根本不相信。
趙俊最開始從事助農行動的時候,和很多人一樣,都是完全懵逼,不知道從何下手,助農行動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
所以最初,他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物資放在需要幫助的人家麵前,轉身就走,不說話,不接觸,不交流。
直到某一次,一夥土匪不知道哪裏聽來了助農行動的消息,知道窮鬼們有糧食了,於是前往一個村莊搶劫,搶奪農民得到的糧食和衣物。
結果正好撞上了前來送物資的趙俊等人。
仗著人多勢眾,趙俊等人群起而攻,把土匪們趕走了,救下了農民們,保住了他們的物資。
經此一役,雙方才成功實現了破冰,惶恐的農民們這才知道這些衣著講究的人不是壞人,不是來要他們的命,好像真的隻是來幫助他們。
給他們帶來了糧食和衣物,還冒著生命危險打跑了土匪,救下了他們。
原來,這世上真的有好人?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其他的村莊裏。
估計是助農組織的人給這些農民發放物資的事情傳了出去,引起了土匪的注意,部分村莊遭到了搶劫。
後來袁樹和盧植等人分析了一下,覺得大冬天沒來由的冒出來那麽多土匪,恐怕來路有些問題。
袁樹把懷疑目標放在了本地的一些豪強地主身上,隻是事發倉促,沒抓住舌頭,沒有證據。
但這件事情也不是完全沒有好的結果。
經過這一陣風波之後,助農組織和本地自耕農之間完成了破冰,農民們終於願意相信助農組織是真的來幫助他們、而不是什麽來路不明的壞人。
農民們開始向助農組織展露出善意,願意和他們交流了。
趙俊是最早和農民有交流的人,因為他有很多困惑,迫切的想要知道為什麽這些農民最開始不願意接受他們的善意。
他和一戶張姓農戶進行交流,詢問他們的想法。
張家老農就很實在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趙俊。
主要就是想不通,不相信,不能理解天底下怎麽會有這種好人。
這種好人他們隻在傳說中聽到過,從未親眼見到過。
他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從來都隻有被搶走的份兒,自己留下來的很少很少,至於能從其他地方得到糧食……夢裏都沒有出現過幾次。
偶爾幾次據說有朝廷賑災糧發下來,數量也是少的可憐,官差們也是凶狠居多,動輒打罵嗬斥,到頭來也隻是勉強維持不餓死罷了。
而現在,居然有人給他們免費發糧食、衣物。
他們能打心眼兒裏不願意相信有這種好事存在,他們以他們的生存直覺判斷,這裏頭一定是有陷阱。
隻是那麽多次了,也沒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那些東西吃了,沒有毒,衣服穿著,也挺暖和,不像是要害他們。
農戶們其實早就有所動搖了,但直到土匪來襲,他們才算是真的相信了助農組織的人是在幫助他們,不是要害他們。
趙俊聽後,一點也沒有高興,而是沉默了很久,最後找到了袁樹,說出了心中的困惑。
“袁君,到底是何等苦楚,才能讓彼等甚至不相信人間有好意存在?”
袁樹搖了搖頭,深深歎了口氣。
“世間有多少良知,就有多少欲望,從現在來看,欲望甚至還比良知要多一些,這些農戶是天底下最好欺負的一群人,自然所有的欲望都朝著他們去了,良知到不了他們身邊。”
趙俊深深地歎息,又感到痛恨,痛恨過去的自己,痛恨現在的欲望。
於是,他徹底成為了致良知的忠實信徒,成為了袁樹最得力的追隨者之一,成為了助農組織裏最活躍的領頭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