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李世民的表情,李承乾明白,明日的朝會一定會掀起驚風駭浪。


    不過,李承乾更清楚的是,此時不能表現得太過高興,否則適得其反,還是會引起李世民的懷疑。


    尤其是這個時候,非常重要,到了最為重要的時刻,每一個極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在李世民的心中大打折扣,從而讓自己的便宜老爹李世民起疑心。


    沉思片刻之後,李承乾有了主意,他明白屬於自己的榮耀時刻即將到來。


    越是接近成功,就越是要沉得住氣。


    想到了這裏,李承乾冷靜了下來,隻是看著李世民,表情平靜而嚴肅。


    “是,父皇,兒臣遵旨。”李承乾說著,隻是微微抬頭,神情淡定。


    李世民見狀,在心裏點了點頭,承乾真的長大了,比之前成熟了很多,已經做到了淡定處事,波瀾不驚,這才是最重要的。


    也隻有如此,才能力挽狂瀾,也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來。


    尤其是聯想到最近以來李承乾的所作所為,他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如果不是怕李承乾驕傲,李世民想脫口說出那幾個字,“承乾真乃李家千裏駒也!”


    任何一個朝代,既需要伯樂,也需要千裏馬,如今的大唐帝國盛世也是如此,不但要妥善處理好當下的事情,還要全力以赴,為大唐帝國的以後著想。


    李承乾最近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李世民的預期,甚至是完美完成了任務。


    這樣的儲君太子,這樣的皇子,哪個皇帝見了不喜歡,何況是李世民這樣的千古一帝,更是喜歡的不得了。


    本來就愛惜人才的李世民,擁有了李承乾這樣的太子儲君,那是何等的幸運。


    “好,承乾,你先休息吧,讓人保護好這個模型,明天朝堂上,朕還要用到。”李世民說著,轉身準備離開。


    “是,父皇,兒臣恭送父皇。”李承乾急忙躬身施禮,目送李世民遠去。


    此時,李承乾大致已經猜測出來了,明天的朝堂上將會是風雲變幻莫測的一個朝堂,不出意外的話,很多大臣都會反對自己的火車計劃,當然肯定包括李泰等皇子。


    不過,這也隻是自己目前的一個猜測,最終的結果和解釋權還是唐太宗李世民,也就是自己的便宜老爹說了算。


    李世民走後,李承乾令楊繼光等人繼續檢查小火車,因為明天的任務極其艱巨,不能出現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差錯,否則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帶來的不利影響將會是致命的。


    這對於李承乾來說,影響極大,他必須全麵把握住這個朝堂,化腐朽為神奇,變被動為主動。


    他必須讓這群朝臣明白,他是大唐帝國鐵打的太子殿下,任何人都不準撼動他的太子之位。


    想到了這些之後,李承乾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


    第二天,大唐帝國的朝會,而且按照李世民的意思,這次朝會非常重要,所以規模很大。


    基本上有頭有臉的大臣們都趕了過來,還包括一些皇子們,能來的幾乎都陸續進入了太極宮。


    “臣等參見聖人,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大臣一起跪了下來,叩拜李世民。


    這是每次朝會的必修課,這些大臣們都很清楚。


    “諸位愛卿,平身!”李世民擺了擺手,動作嫻熟,沒有絲毫的多餘動作,一氣嗬成,相當絲滑。


    從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就目睹自己的父皇唐高祖李淵在朝堂上的演繹,耳濡目染早就爛熟於心,更是當了這麽多年皇帝,對每一個細節都極其熟悉。


    所以,這一套流程,李世民懂,而且是太懂了。


    “謝聖人。”眾人一起拱手致謝,然後站立在兩邊。


    李世民抬眸看去,下麵站著的這些人都是他熟悉的麵孔,每天朝會都是這些人陪著他。


    大唐帝國也主要是依靠這些人,沒有這些人大唐帝國也不會發展得這麽快。


    從李世民繼位以來,貞觀盛世也才開啟,如果沒有這些人與李世民的默契配合,貞觀盛世就一定會打折扣。


    “有本早奏,無本退朝。”李世民的貼身太監王德開始了他的表演。


    大臣們麵麵相覷,小聲地討論著,誰也不敢輕易出聲。


    槍打出頭鳥,在大唐帝國也同樣適用。


    尤其是魏征去世以後,掣肘李世民的諫臣集團幾乎銷聲匿跡。


    幾乎朝堂上熱鬧的場景,早就不複存在,一切都隨著魏征的離去而煙消雲散。


    朝堂上,沒有任何的一個大臣敢像魏征那樣犯言直諫,都開始思索對策,夾著尾巴做人。


    大部分的人都老實了很多,他們也害怕唐太宗李世民,犯言直諫的事兒,除了魏征能做到滴水不漏,其他的任何一個人也無法複製這個傳奇。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傳奇,也是魏征的一個傳奇,他們是互相成就的,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遷就,100個魏征也早就人頭落地了。


    反之,沒有魏征的犯言直諫,李世民的貞觀盛世就不會讓人那麽向往。


    在他們緊密無間的配合之下,兩人為了大唐帝國的繁榮富強,都操碎了心。


    如果李世民遇到的都是秦檜之類的投降派,賈似道之類的奴顏婢膝之徒,大唐帝國談何發展?


    而如果魏征遇到的是老朱這樣的殺伐果斷的君主,別說是犯言直諫了,即便是稍微有點想法,也根本就活不下來。


    正是魏征、李世民的完美配合,才締造出大唐帝國的繁榮。


    這些場景,李承乾都很熟悉,他早就對這些爛熟於心,隻是一眼就識破了其中的奧秘。


    如今沒有了魏征的朝堂,遠沒有之前熱鬧。


    看著朝堂內的大臣們冷場,李世民多少有點不痛快,冷哼了一聲,然後冷冷地看著大臣們,緩緩出聲:“這是朝堂,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朕的朝堂不是朕的一言堂,而是你們與朕一起共謀大事。”


    李世民說著,抬起了頭,眼神犀利而敏銳。


    大臣們此時才後知後覺地一個個地往前湊去。


    不是他們不願意向李世民諫言,而是此時的情況很複雜,他們都很清楚,今天商量的大事肯定是與李佑脫不開關係,這是一個極其棘手的問題,無論怎麽回答,最終可能都是錯的。


    褚遂良見眾人不願意出聲,急忙站了出來,拱手說道:“聖人,臣有本奏。”


    “褚愛卿,不必拘謹,說給朕聽一聽。”見褚遂良站了出來,李世民很高興,語氣也緩和了很多。


    “是,聖人,微臣遵旨。”褚遂良急忙答應了下來,開始說出自己心底的想法,“聖人,最近聽聞齊王被押解到京師,是不是給他定個罪,謀反可是大罪。”


    褚遂良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最終還是說出了這番話。


    其實,從褚遂良站出來的那一刻,李世民已經知道了他想說什麽。


    不過,這個問題也是李世民避不開的,既然要討論那就討論一下唄,而且李世民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朝堂,李二把控起來可是比之前要順利得多。


    之前有魏征在的時候,李世民還有點顧慮,無論說話還是做什麽決定,都要征詢一下人家魏征的意見。


    現在完全都變了,基本上李世民當朝就能拍板,而且基本都能通過。


    “哦,這件事,朕知道,正讓長孫無忌在查。”李世民看向長孫無忌,詢問了起來,“對了長孫愛卿,查得怎麽樣了?”


    長孫無忌大驚,這不是給他找難題嘛,這件事棘手的程度可是比玄武門都要難,之前的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已經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所有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他所需要做的也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


    現在,李佑謀反,玄武門大法的開創者李世民仍然是大唐帝國的皇帝,對於這樣的事情,李世民肯定很生氣。


    話又不能說得太重了,因為李佑畢竟是李世民的孩子,沒有一個父親不愛自己孩子的,此時的李世民肯定是愛自己孩子的,所以從國家的層麵看,從皇權的角度想,李佑必死無疑,從李世民這個做父親的角度來看,他肯定又不想讓李佑死。


    想到了這裏,長孫無忌麵露難色,還是抬起了頭,看著李世民,“啟稟聖人,按照大唐律,謀反乃是死罪,不過聖人作為大唐的皇帝,可以特赦。”


    呼——


    這一番話,說得簡直是太漂亮了,有理有據,又有親情和人情。


    從大唐帝國的層麵上考慮,還從李世民的私人角度考慮。


    作為皇帝,作為大唐帝國的聖人,他必須依照大唐律斬殺李佑,即便是他貴為皇帝,也不能輕易改變大唐律。


    向來,王子犯法也是與庶民同罪,更何況是謀逆的大罪。


    可是,為了凸顯皇帝的權威,為了展現他大唐帝國聖人的威名,還是有了特赦這一個bug。


    褚遂良的話音剛落,突然傳來了一道沉穩而堅毅的聲音。


    “啟稟聖人,微臣以為不可,大唐律是高祖製定,聖人完善的,不可隨意特赦,哪怕是齊王也不能特赦。”


    李世民本來還有些小確幸的心思,瞬息之間跌入了冰點,抬頭一看,心更是涼了半截,原來是他站了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承乾,請父皇稱陛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石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石散人並收藏大唐李承乾,請父皇稱陛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