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談話到了最後,兩個老人終於達成了一個共識。


    李密說:“這樣吧,我們各退一步。”


    陳壽問:“什麽樣的各退一步?”


    李密答道:“你幫我引薦,我來教導小主公一年,而我隻口不向他提複國之事,一年後他成婚了,我就回巴西,為他做複國相關的布置。”


    “然後呢?”


    “然後就是等待。”李密沉聲回答,似乎已做了相當嚴苛的決心,“他有朝一日能夠入蜀,就按我的計劃行事,而他如果不能來,就當無事發生。怎樣?”


    陳壽知道,這已經是這位老友最後的底線了,如果再拒絕,李密恐怕會死不瞑目。


    他也無法拒絕,因為閉上眼,他似乎又回到了那天昏地暗又電閃雷鳴的一夜,他似乎又在成都城內,身邊是戰友們殘破的身軀……


    ……


    劉羨醒來的時候,外麵的天空還一片漆黑,星鬥和月亮都掛在天幕上,隻是光芒已經變得稀薄。根據經驗,這大概是卯時左右,劉羨點了燈,到井水旁洗漱一番後,從房中拿出榆木弓,拇指套上防割傷的玉玦,開始在院中開弓空引。


    空引與射箭不同,純粹是為了鍛煉雙臂的氣力,講究一個引而不發,蓄而不放。而劉羨先是右手開弓一刻鍾,又是左手開弓一刻鍾。這種熬打很有成效,四年前隻能開一石弓的自己,現在已經能開三石弓了。


    拉完弓後,東方微微發白。此時他的倦意已經全然消退了,劉羨活動了下酸痛的雙臂,抽出昭武劍,在院中獨自舞劍。舞著舞著,遠方吹來微薄的涼風,伴隨著斷續的雞叫聲,門口的坐騎也在馬廄中發出一陣長嘶。此情此景,劉羨胸中也自然湧出一股熱流,讓他產生了一種喜悅與驕傲,他切實地感覺到自己在成長。


    劍舞舞罷,天色徹底大亮,劉羨用濕巾擦拭汗漬,而後坐在石井旁大聲朗讀《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劉羨吟誦時是如此投入,似乎已經徹底拋棄了外界與肉身,雖然還有眼睛、耳朵,鼻子與肉體,但他卻什麽也看不見、聽不見、聞不見,更沒有知覺。


    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腦海中,捕捉著書中的一個個文字,這些文字就像是舞動的精靈,擁有不可思議的魔力,當它們化為口中的腔調念出來的時候,劉羨此前拉弓和舞劍時的疲憊,就隨著口中的文字飛出。胸中的熱流也化散開,等劉羨念完的時候,從肺腑到四肢,都有一種愜意的充盈感。


    拉弓、舞劍、背書,這些便是劉羨跟隨小阮公後,每日早起雷打不動的功課了。無論有人監督還是無人監督,身處山林還是身處鬧市,除非出了什麽要緊的急事,不然他都會先堅持做完。因為他切身地體會到,一個良好自律的開端,能決定一個人一天的精神狀態。而肉體上的充實,往往也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平和。


    隻是今日劉羨做完功課後,忽然心有靈犀,抬眼一看,發覺不知不覺間,身旁竟站了一位麵色蠟黃、身材魁梧的老人。他沉默著打量劉羨,眼神就像一把沉重的刀,投射到劉羨身上時,劉羨竟有一種被斬首的錯覺。但他分明感受到,這眼神中不帶有敵意,是一種極為單純的,歲月的重量。


    來人正是李密。


    其實在劉羨舞劍的時候,李密就已經清醒了,他在窗戶旁默默注視,不禁訝異地發現,劉羨的劍術竟已有相當的造詣。


    劍術初入門者,往往急於發揮手上劍器的威力,而不珍惜身體的氣力,導致劍領意動,身與劍離,往往要不了多久,就身心俱疲。精通劍術的劍客,就會懂得意領劍行的道理,不做過多的動作,不用過分的力氣,用極為冷靜的意誌克製狂舞用劍的衝動,同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如此才能夠掌握真正的殺人技。


    而李密觀察眼前的安樂公世子,發現他已經超過了意領劍行的境界,而接近於身劍合一。手中的劍就仿佛他臂膀的延伸,周身運動時,劍與人渾然一體,明明劍手用勁極少,劍鳴聲卻凝而不散,且時刻都有變化的餘地。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劍術技巧,非有智慧毅力者不能明悟。


    此後聽到劉羨旁若無人地背書,李密心中更是歡喜:這是誠意正心的君子之道。


    這些年士族盛行清談吹噓之風,對實務事功者嗤之以鼻,看似風雅絕倫,可實際上對國事百無一用。他此行前來,心底最擔心的,就是劉羨染上這個毛病。可現在看來,在陳壽和阮鹹的教導下,劉羨一直走在正道上,這就可以節省很多功夫了。


    等劉羨疑惑的眼神望過來,他向劉羨笑了笑,劉羨則主動行禮問道:“在下劉羨劉懷衝,是承祚公的弟子,請問您是?”


    陳壽真是好福氣!李密心中感慨,神情還是處變不驚,笑道:“我也是承祚公的好友,名作空空山人,昨夜寄宿在此,還望公子莫怪。”


    空空山人?這明顯是一個道號。可劉羨打量李密,卻看不出他身上有半分玄修之氣,反而極為世俗,一眼就像是沉浮宦海多年,鬱鬱不得誌的官僚。簡單來說,就是氣質和老師陳壽一模一樣。


    劉羨想,可能這位老人有什麽不能明言的苦衷吧,而且兩人素昧平生,沒有任何交情,繼續深究下去就有些不禮貌了。


    故而他打算再寒暄一下後,就返回屋中讀書,不料卻被李密搶先開口,問道:“公子方才吟誦《中庸》,情慷意慨,想來將來是有誌於仕吧。”


    原來這老人對自己有興趣嗎?劉羨心中詫異,口中則說:“山人說笑了。世界廣闊,人生短暫,稍不留神,便是紅顏白發,虛度一生。故而凡夫俗子,誰也不願甘居下流,我也是這樣一個俗人,當然有誌於仕。”


    李密聽罷,低頭手撫灰白的胡須,接著說道:“哦?那卻不知公子修學,到了什麽地步?”


    這是在問自己的積累?劉羨有些疑惑,但這位能在老師的宅邸過夜,定然是老師的朋友,也沒什麽好隱瞞的,便說:“我得兩位老師指點,自幼勤學不輟,到今天,應該算是粗通文武吧。”


    雖然口中說粗通文武,但劉羨心裏還是非常自傲。


    這些年下來,他見過各種各樣的士族子弟。有石超、賈謐這樣的元勳之後,也有阮玄、曹會這樣的文士子弟,更別說還有司馬瑋、司馬允這樣的皇族宗室,可在劉羨眼中,他們雖說也有這樣那樣的優點,但綜合來看,各自也都有比較大的缺陷,拋開家境單論個人素質,並不足以與自己並論。


    李密聽他的口氣,也察覺出了其中的自傲,但臉上的笑容仍是不變:“公子不妨說得具體一些。”


    “如何具體?”


    “論文之一道,公子學過哪些書?”


    劉羨沉思片刻,列舉道:“晚輩跟隨老師學習,起初教我《詩》、《書》、《禮》、《易》、《論語》、《孝經》,都從鄭學,後來稍有所成,便教我《大學》、《孟子》、《荀子》、《中庸》。又因老師修史,帶我學過《史記》、《漢書》,其中的《本紀》、《列傳》,多已爛熟。《左傳》、《戰國策》等書自不必說,還有老師自修的《三國誌》、魚豢公修的《魏略》、蔡邕的《東觀漢記》等等。除此之外,還讀過一些雜家文集,詩詞文賦。”


    李密問道:“哦?有哪些雜家的文集呢?”


    “我另一位老師小阮公好老莊,所以《道德經》、《南華經》,我都讀過。新近白馬寺竺法護大師翻編的一些佛經,諸如《般若經》、《華嚴經》、《涅槃經》,小阮公也借給我研讀。老師的藏書中還有《墨子》、《韓非子》、《商君書》等,小子不才,也都看過一些。”


    “那公子所學,確實算得上淵博了。”李密點點頭,繼續問道,“那論武之一道,公子又學過什麽呢?”


    劉羨回答道:“隨老師時,讀過《孫子》、《孫臏》、《吳子》、《三略》、《六韜》等兵法,後來老師南下,小阮公教我騎射、劍術,到如今,小子勉強能開三石弓,十中五六,天下五路劍術,小子大概練會了紛擊劍與出手劍兩路。”


    見李密頻頻點頭,劉羨不禁有些沾沾自喜,他雖然性格沉靜,但還沒能做到完全杜絕虛榮心。更何況,想得到他人的認可,這本就是世人都有的欲望。


    他本以為此時會迎來老人的誇獎,誰知老人說道:“如此說來,公子確實還需要努力,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光靠這些,還遠遠不夠。”


    這話大大出乎劉羨預料,他第一反應是老人在開玩笑,抬眼去打量老人,發現李密神情嚴肅,言語誠懇,並不似在玩笑,也不似在找茬,一時間讓他倍感疑惑:“先生此言當真?”


    “莫非公子已經自滿了不成?”


    劉羨倒不是自滿,隻是真的茫然:在他的認知中,同齡人該學的東西,他基本上都學過了。如果這些東西還不夠,那到底是什麽不夠?他完全不明白,就是想努力也不知從何著手。這老先生真的不是玩笑?但劉羨還是保持了對老人的尊重,低頭問說:“小子不敢,還請先生指教。”


    李密指著劉羨,徐徐說道:“公子方才說的那些,都是修身存身的學問,不是治國的學問。”


    劉羨問道:“為什麽這麽說?經史不能治國嗎?”


    李密笑著搖頭道:“都不能治國。”他在這裏稍微一頓,接著解釋道,“聖人的經書,是教人做人的。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句話: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這是典型的修身之學,拿它明心,自然是毫無問題,但拿來做事,卻百無一用。”


    劉羨欲言又止,因為找不到話語反駁。


    而後李密又說:“而讀史書,公子說《本紀》、《列傳》多已爛熟,學的都是什麽呢?恐怕都是些陰謀權鬥之術吧!該與誰為黨,羅織勢力,再如何兩麵三刀,避實就虛,聯弱勝強,以大勝小。對不對?這些是存身之術,可以在政治中明哲保身。而如何治理國家,造福百姓,公子真學到了嗎?”


    劉羨在這裏終於找到了一些破綻,他質問道:“可史書上不是也記載了一些賑災之法、破賊之術、養民之道嗎?老先生這樣講,是不是太偏頗了?”


    李密擺手道:“那些都是虛的,隻有大概,而無細節。非熟於庶務者,不能明其奧妙。”


    “就拿宣帝時趙充國上屯田策的情況為例,趙充國稱‘月用糧穀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千六百九十三斛,茭槁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難久不解,繇役不息。’《漢書》中對於將士所耗已有明言,可這是軍隊到手的明賬,朝廷調撥糧秣,卻要考慮到沿途的損耗,動用多少民夫,去哪些郡國征集,還要考慮減少對民生的影響,不要影響物價,不要影響農耕。這些明細,公子讀史書能明白嗎?”


    這番話語為劉羨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他還真沒有從如此深入的角度去思考政策與國事。


    以往他隻注意到史書中記載的人物悲歡,可對於他們一舉一動的切實運行,卻始終隔著一層蒼白的麵紗,如今老人輕輕一點,麵紗掀開了。他頓時恍然發現,在史書背後,竟然還有這麽多的謎團和陰影,而這些謎團與陰影,才是真正影響國家與百姓命運的事物。


    他急忙向李密問道:“這就是治國之學嗎?先生從哪裏學來的?”


    李密笑道:“當然是有人教給我的,怎麽,公子想學嗎?”


    劉羨有些興奮,同時又有些猶豫,畢竟他與眼前這位老人不過是第一次見麵,他為什麽要這麽善待自己呢?沒有任何一次好運是沒有代價的,當年鄄城公提出的定親,就讓自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現在,他甚至不知道眼前這個老人的名字。


    在他思考的時候,一旁觀察許久的陳壽終於走了過來。他插到李密與劉羨之間,拍了拍弟子的肩膀,笑道:“沒什麽好顧慮的,我這次叫你過來,就是讓你見見我這位老友。他確有經國學問,從今天開始,你就陪伴他左右,做最後的求學吧。”


    說罷,陳壽又神色複雜地看向李密,輕聲道:“現在,我把懷衝交給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庭漢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瑞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瑞聰並收藏晉庭漢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