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strong>【注釋】</strong>
1獨不見: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解題》:“獨不見,傷思而不見也。”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疑為副題。喬補闕為喬知之,武則天萬歲通年間任右補闕,當作於此時。
2盧家少婦:代指長安少婦。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詩意:“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鬱金堂:以鬱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種,又名越燕,紫胸輕小,多在梁上築巢。玳瑁:屬海龜,這裏是指以玳瑁為飾的屋梁,極言梁的名貴精美。龜甲美觀可作裝飾品。
3砧(zhēn):搗衣石,古代搗衣多在秋晚。催木葉:指砧聲至秋而起,樹葉也隨秋而落。戍:駐守。遼陽:在今遼寧省境內大遼河以東之地,唐時置遼州,派重兵駐守,古時為東北邊防要地。
4白狼河:即今遼寧境內的大淩河。丹鳳城:指京城長安。
5誰為:即“為誰”,一作“謂”。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對”。流黃:雜色絲絹,這裏指黃紫相間的絲織品,泛指衣料。古樂府《相逢行》:“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
<strong>【賞析】</strong>
這首七律,是借用了樂府古題“獨不見”。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雲:“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此詩的主人公是一位長安少婦,她所“思而不得見”的是征戍遼陽十年不歸的丈夫。詩人以委婉纏綿的筆調,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處處、落葉蕭蕭的秋夜,身居華屋之中,心馳萬裏之外,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情狀。此詩對後來唐代律詩,尤其是邊塞詩影響很大,曆來評價甚高。姚鼐說它“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當取冠一朝矣。”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盧家少婦,名莫愁,梁武帝蕭衍詩中的人物,後來用作少婦的代稱。鬱金是一種香料,和泥塗壁能使室內芳香;玳瑁是一種海龜,龜甲極美觀,可作裝飾品。開頭兩句以重彩濃筆誇張地描繪女主人公閨房之美:四壁以鬱金香和泥塗飾,頂梁也用玳瑁殼裝點起來,無比芬芳,無比華麗。連海燕也飛到梁上來安棲了。“雙棲”兩字,暗用比興。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這位“莫愁”女也許有所感觸吧。此時,又聽到窗外西風吹落葉的聲音和頻頻傳來的搗衣的砧杵之聲。秋深了,天涼了,家家戶戶忙著準備禦冬的寒衣,有征夫遊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緊了。這進一步勾起少婦心中之愁。“寒砧催木葉”,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蕭蕭落葉催人搗衣而砧聲不止,詩人卻故意主賓倒置,以渲染砧聲所引起的心理反響。事實上,正是寒砧聲落葉聲匯集起來在催動著閨中少婦的相思,促使她更覺內心的空虛寂寞,更覺不見所思的愁苦。夫婿遠戍遼陽,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憶,也已整整十年了。
頸聯出句的“白狼河北”正應上聯的遼陽。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訊斷絕,他現在處境怎樣?命運是吉是凶?幾時才能歸來?還有無歸來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連懷念都沒有一個準著落。因此,這位長安城南的思婦,在這秋夜空閨之中,心境就不單是孤獨、寂寥,也不隻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擔心,在憂慮,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於不敢想象了。上聯的“憶”字,在這裏有了更深一層的表現。
寒砧聲聲,秋葉蕭蕭,叫盧家少婦無法入眠。更有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竟也來湊趣,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給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詩人充滿同情的描述,到這結尾兩句則轉為女主人公愁苦已極的獨白,她不勝其愁而遷怒於明月了。詩句構思新巧,比之前人寫望月懷遠的意境大大開拓一步,從而增強了抒情色彩。
這首詩,人物心情與環境氣氛密切結合。“海燕雙棲玳瑁梁”烘托“盧家少婦鬱金堂”的孤獨寂寞,寒砧木葉、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的思念憂愁,尾聯“含愁獨不見”的情語借助“明月照流黃”的景物渲染,便顯得餘韻無窮。論手法,則有反麵的映照(“海燕雙棲”),有正麵的襯托(“木葉”、“秋夜長”),多方麵多角度地抒寫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見”的愁腸。詩雖取材於閨閣生活,語言也未脫盡齊梁以來的浮豔習氣,卻顯得境界廣遠,氣勢飛動,讀起來給人一種“順流直下”(《詩藪·內編》卷五)之感。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strong>【注釋】</strong>
1獨不見: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解題》:“獨不見,傷思而不見也。”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疑為副題。喬補闕為喬知之,武則天萬歲通年間任右補闕,當作於此時。
2盧家少婦:代指長安少婦。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詩意:“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鬱金堂:以鬱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種,又名越燕,紫胸輕小,多在梁上築巢。玳瑁:屬海龜,這裏是指以玳瑁為飾的屋梁,極言梁的名貴精美。龜甲美觀可作裝飾品。
3砧(zhēn):搗衣石,古代搗衣多在秋晚。催木葉:指砧聲至秋而起,樹葉也隨秋而落。戍:駐守。遼陽:在今遼寧省境內大遼河以東之地,唐時置遼州,派重兵駐守,古時為東北邊防要地。
4白狼河:即今遼寧境內的大淩河。丹鳳城:指京城長安。
5誰為:即“為誰”,一作“謂”。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對”。流黃:雜色絲絹,這裏指黃紫相間的絲織品,泛指衣料。古樂府《相逢行》:“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
<strong>【賞析】</strong>
這首七律,是借用了樂府古題“獨不見”。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雲:“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此詩的主人公是一位長安少婦,她所“思而不得見”的是征戍遼陽十年不歸的丈夫。詩人以委婉纏綿的筆調,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處處、落葉蕭蕭的秋夜,身居華屋之中,心馳萬裏之外,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情狀。此詩對後來唐代律詩,尤其是邊塞詩影響很大,曆來評價甚高。姚鼐說它“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當取冠一朝矣。”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盧家少婦,名莫愁,梁武帝蕭衍詩中的人物,後來用作少婦的代稱。鬱金是一種香料,和泥塗壁能使室內芳香;玳瑁是一種海龜,龜甲極美觀,可作裝飾品。開頭兩句以重彩濃筆誇張地描繪女主人公閨房之美:四壁以鬱金香和泥塗飾,頂梁也用玳瑁殼裝點起來,無比芬芳,無比華麗。連海燕也飛到梁上來安棲了。“雙棲”兩字,暗用比興。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這位“莫愁”女也許有所感觸吧。此時,又聽到窗外西風吹落葉的聲音和頻頻傳來的搗衣的砧杵之聲。秋深了,天涼了,家家戶戶忙著準備禦冬的寒衣,有征夫遊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緊了。這進一步勾起少婦心中之愁。“寒砧催木葉”,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蕭蕭落葉催人搗衣而砧聲不止,詩人卻故意主賓倒置,以渲染砧聲所引起的心理反響。事實上,正是寒砧聲落葉聲匯集起來在催動著閨中少婦的相思,促使她更覺內心的空虛寂寞,更覺不見所思的愁苦。夫婿遠戍遼陽,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憶,也已整整十年了。
頸聯出句的“白狼河北”正應上聯的遼陽。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訊斷絕,他現在處境怎樣?命運是吉是凶?幾時才能歸來?還有無歸來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連懷念都沒有一個準著落。因此,這位長安城南的思婦,在這秋夜空閨之中,心境就不單是孤獨、寂寥,也不隻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擔心,在憂慮,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於不敢想象了。上聯的“憶”字,在這裏有了更深一層的表現。
寒砧聲聲,秋葉蕭蕭,叫盧家少婦無法入眠。更有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竟也來湊趣,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給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詩人充滿同情的描述,到這結尾兩句則轉為女主人公愁苦已極的獨白,她不勝其愁而遷怒於明月了。詩句構思新巧,比之前人寫望月懷遠的意境大大開拓一步,從而增強了抒情色彩。
這首詩,人物心情與環境氣氛密切結合。“海燕雙棲玳瑁梁”烘托“盧家少婦鬱金堂”的孤獨寂寞,寒砧木葉、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的思念憂愁,尾聯“含愁獨不見”的情語借助“明月照流黃”的景物渲染,便顯得餘韻無窮。論手法,則有反麵的映照(“海燕雙棲”),有正麵的襯托(“木葉”、“秋夜長”),多方麵多角度地抒寫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見”的愁腸。詩雖取材於閨閣生活,語言也未脫盡齊梁以來的浮豔習氣,卻顯得境界廣遠,氣勢飛動,讀起來給人一種“順流直下”(《詩藪·內編》卷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