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我漢朝打不起。”


    張良苦口婆心勸道。


    不能因為陸煊所說的三兩句話,就徹底的立下這種國策祖訓,這不僅會害了當代,也會害了後世。


    誠然。


    他聽了陸煊所說的那一席話,心中也感到熱血,認為合該痛擊異族。


    但這是理想。


    現實是很殘酷的,漢朝若是按照這種情況打下去,必然隻會有一個結局。


    重蹈秦朝覆轍。


    “朕知道打不起,可陸煊有言,其能讓漢朝步入盛世,又有所謂的火炮等武器,為何不能打。”


    劉邦注視著張良,又道:“並且陸煊所說的,是原本曆史軌跡中所發生的事情,也就是陸煊在沒有來到漢朝的情況下,未來朕也會頒下這‘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國策,雖然不知我漢朝延續多久,可你之前注意到了陸煊驗傳上的民族稱謂沒有?”


    “漢!”


    “陸煊的民族是‘漢族’這也就代表著和我漢朝有著很多關係,證明漢朝已經成為中原主體民族的象征,也證明了漢朝傳續了很久,又證明了朕未來頒布的這國策組訓是正確的,並沒有讓漢朝如秦朝那般滅亡。”


    “既然原本曆史中漢朝都沒有因武力而覆滅,現在又有了陸煊的幫助,又如何談得上滅亡?”


    劉邦霸氣道,他確實被陸煊的這一席話給感染到了,心中很激動。


    張良聞言,猶豫良久。


    最終道:“可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陛下,我們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從陸煊口中獲得足夠有用的信息了。”


    “匈奴來犯,此事會耽擱很久時間,臣等與陛下會用大量的時間運籌匈奴之事,如何能有時間繼續在陸煊身上詢問未來的事情?”


    “況且,臣昔日有言,從後世人口中所獲得的最重要的信息,乃是古今往來曆朝曆代值得借鑒學習的國策、隨著曆史時代變遷誕生的功巧戰術、對付異族的方法,請陛下恕臣無禮,眼下已經過去一個月了,我們不但未從這三點獲得有用的信息,所了解的盡皆是皇室信息,也就是太子、皇後病情、未來四皇子謀反等等。”


    “還有韓信之事,異姓王之事。”


    “這些事情我們要想在三個月內處理完畢,恐怕也需要多次詢問陸煊,又有何時間去問工巧戰術、優良國策、對待異族方法呢?”


    張良說了很多,最終的目的依舊是勸劉邦不要聽信陸煊的話,徹徹底底與匈奴開戰,一直打。


    甚至,轉守為攻。


    而劉邦的想法也很簡單,他相信陸煊的本事,認為在陸煊的幫助下,漢朝是擁有能力一直攻打異族的。


    張良又覺得劉邦的想法天真,陸煊確實有本事,可關鍵你這個皇帝不去問真正有用的東西啊,就關心你那些皇子了。


    兩人產生了分歧!


    劉邦也是個能聽得住勸的人,他沉默良久,然後道:“是朕的錯,也罷,暫且先看韓王信能否守主馬邑吧。”


    最終劉邦決定,暫且不頒布陸煊所言的國策。


    時間流逝,很快馬邑傳來消息。


    匈奴冒頓單於引兵二十萬,攻馬邑。


    韓王信不敵,投向匈奴!


    韓王信所掌握的五萬軍隊與匈奴二十萬大軍合並,攻打太原!


    當獲悉這個消息後,整個大漢朝堂震動,天子劉邦令文武百官匯聚於長樂宮,共商國事!


    “朕對韓王信寄予厚望,其卻叛我而去,嗚呼痛哉!”朝堂上,天子劉邦頭戴冠冕,語氣流露出心痛,大手拍著身旁的龍案。


    他記得很清楚,就是這一年年初,自己認為韓王信雄壯勇武,封地潁川郡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郡,這些都是天下的戰略要地,於是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郡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


    那個時候各地異姓諸侯王中,他比較相信韓王信,這一切皆因韓王信並沒有像其他諸侯王般暗自招兵買馬。


    當時韓王信上書說:“我的封國緊靠邊界,匈奴多次入侵,晉陽距離邊境較遠,請允許我建都馬邑。”


    他答應了,韓王信就把都城遷到馬邑。


    自己如此相信韓王信,其卻背叛漢朝,投降匈奴?


    “陛下。”這時,有臣子道:“匈奴冒頓單於引軍二十萬,韓王所鎮守的馬邑乃韓國國都,可戰將士五萬餘,且大部分為韓人,兩方合並已經向著太原開來!”


    聞言,劉邦心頭更是一沉,這並不是個好消息。


    和秦朝一樣,漢朝初期依舊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很多百姓黔首、將士士兵心中並不認同他們是漢朝人,更多的是認為自己是楚人、韓人、秦人、齊人。


    這代表著,他們視中原人與異族相同。


    舉個例子,韓人認為楚人和匈奴人都是一樣的,都是異族,非我族類!


    可以說,這並非是個例現象,現如今漢朝各地依舊有很多這種人,依舊是這種思想。


    那麽,這次匈奴的二十萬大軍和韓王信在馬邑的五萬大軍合並一處,是一股龐大的力量!


    現在一個難題擺在了他的麵前,那就是到底是自己親征匈奴,還是讓韓信去?


    論統兵能力,他自然是不如韓信的,而讓韓信迎擊匈奴在戰事方麵他可以絕對的放心。


    可韓信若是手握重兵,來個臨陣反戈的話。


    自己好不容易才穩住了韓信啊。


    心中思緒湧動間,劉邦隻聽的下方各種聲音響起,臣子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臣認為,應調遣各方諸侯國兵將,迎擊匈奴!”


    “不可,王朝初建豈能如此大功幹戈?僅朝廷出兵足以拿下匈奴。”


    “一字並肩王軍功卓著,統兵能力天下無雙,臣認為合該讓並肩王領軍出征。”


    諸多建議如潮水般湧動而來,劉邦眉頭緊緊皺起,當皇帝很難,特別是麵對這種抉擇的時候。


    任何一條建議,都有相應的道理,也有相應的弊端和擔憂。


    同時出現讓他抉擇,他必須選擇最正確的一條建議,不然失敗的後果他是無法承擔起的。


    而這時,韓信忽然出列了。


    他朗聲道:“陛下,韓王投降匈奴,引五萬韓人投附匈奴,辜負陛下封王隆恩,由此可見...是陛下對待功臣太好了。”


    言畢,他轉身注視著眾臣和一列開國勳貴,語氣加重道:


    “本王願領兵出征,可王朝初建糧草並不充足,本王的意思是,請諸多功臣自願獻出田地,分予百姓。”


    “不願獻出者,視為韓王同黨。”


    簡單的兩句話,卻讓眾多大臣臉色蒼白,手腳冰涼。


    並肩王,這是要趁著這個機會,拿開國勳貴開刀啊。


    高左上方的劉邦,也立刻明白了韓信的意思,韓信之前提出了三條針對開國勳貴的建議,目的是為了保留善終,讓他這個帝王放心,可他卻覺得韓信的手段太狠了,並未立刻同意。


    現在,韓信趁著這個機會,立刻提出了其中一條建議。


    讓功臣分出田地給予百姓。


    這是一種增強漢朝國力的方法,同時也能讓前線糧草充足,畢竟朝廷征收糧食,百姓們是不願意上交的。


    為何?


    上交了,來年吃什麽?


    可若是有足夠的土地,就不同了。


    既然有地可中,餓不死,依朝廷律法上交用於對抗異族的糧食,有何不可?百姓黔首更能直觀的看到匈奴異族的危害啊。


    同時,這也是韓信選擇‘自汙’的一種方法,一旦此事辦成了,勳貴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必然視韓信為敵,這讓他這位天子就願意讓韓信統率大軍出征了。


    劉邦心中正在思索著,此時朝堂上已經有大臣不願意了。


    “我等在商議迎擊匈奴之事,與勳臣家中田地有何關係?臣不明白並肩王為何要提出此事。”


    “是也,現在當務之急是商議對付匈奴的戰術。”


    “匈奴來勢洶洶,又有馬邑軍隊幫助,我們連迎擊戰術都未商議清楚,卻談其他事情?”


    麵對眾臣的言語,韓信淡淡一笑。


    “本王自有戰術,迎擊匈奴。”


    “無需你們商議。”


    “並且,你們商議的戰術,在本王眼中意義也並不是很大。”


    “麵對此次匈奴來攻,你們唯一的作用就是獻出家中田地,給予百姓黔首,使朝廷征糧百姓願意上交,至於其他的商議戰術、迎擊匈奴之法,不是你們該想的,你們也沒有那個本事和能力能想出來。本王的話,聽清楚了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劇透明史,可這裏是大漢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字王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字王詔並收藏開局劇透明史,可這裏是大漢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