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君王吊死於樹上
開局劇透明史,可這裏是大漢啊! 作者:十字王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劉邦雙眼明亮,看起來似乎還很不錯啊。
雖然說遠遠比不上夏商周三代,但大一統王朝和分封製王朝是完全不同的,夏商周三代君主掌握的權力是有限的。
可一統王朝中的皇權,將代表著至高無上。
這也將近三百來年了。
可比秦朝強多了!
“二百七十六年,恐怕傳了不少世吧...”
“總共傳了十六世。”陸煊回應道,這對於後世人來說已經算是常識了。
不過每每想到明朝末期,他都會想到建奴。
可惜可惜,後來的閉關鎖國政策對華夏太傷了。
“十六世,十六世,算下來每位皇帝執政大約十七年左右...”劉邦喃喃自語,這個結果他還是比較滿意的,起碼不會如秦朝那般二世而亡,漢朝初建根本沒有大一統王朝的經驗,也沒有從秦朝繼承什麽,所以他很擔心漢朝能延續多久。
陸煊這邊,經房叔詢問明朝國祚延續了多久這個問題,已經在思索到了京城,要不要將建奴的事情和朱元璋說一說了。
想了想。
很有必要。
明朝前中期,國力依舊很雄厚,特別是朱元璋時期,屬於是君主權力最集中的時刻,這也就導致若是朱元璋狠下心來想滅掉建奴的話,是完全有可能的。
亦或者朱棣時期,依舊能攻下建奴。
朱高熾、朱瞻基這兩位帝王也有著一定能力,甚至是朱祁鎮時期,大明王朝曆經兩代賢君休養生息的治理,國力仍然強大,朱祁鎮若是攻打建奴說不定結局還能好一點,可隨著土木堡大敗後,明朝麵對周圍異族已經顯得有些弱勢了。
“是該說說這件事情,趁早滅了。”陸煊心中思索著,劉邦注意到了陸煊不言,似在想什麽。
他倒是沒有太關心這個,而是繼續問道:“國祚延續二百七十六年,恐怕到了王朝末期,已然顯得疲憊了吧。”
劉邦的性格豁達開朗,倒是很看得開王朝末期覆滅這種事情,哪會有千秋萬代始終統一的王朝,周朝初期何等強大,依舊漸漸衰落,秦朝鐵騎又是何等凶猛,但積病再多,也會崩塌於曆史的洪流下。
也不可能,漢朝代代有明君啊,十六位君王中,若是有一人是昏君,那麽王朝就將走向下坡路。
有兩位昏君,王朝崩塌在即。
有三位昏君,就不用想了,這王朝就已經差不多走到盡頭了。
事實上,若是漢朝未來出現一位類似胡亥的無能、殘暴君主,再加上國之將亂、妖孽群出的情況下,可能一位君王就能敗壞掉了整個漢朝。
“這漢朝的末代皇帝,必然是無能、昏庸的君主。”劉邦下意識的心中這般想到。
“自然是顯得疲憊了,並且因為各種問題太多,不得不滅亡。”
“哦?各種問題?難道不是君王昏庸無能,導致王朝覆滅的麽?”劉邦顯得有些意外,可能是胡亥給他的印象太深了,所以他始終認為君主無能乃是王朝覆滅的最大原因。
“這...”
明朝末代的皇帝,是崇禎皇帝朱由檢。
朱由檢,不能說是昏庸無能的皇帝。
隻能說,能力略微差些。
若是生在一個太平年間,國富民強,那麽朱由檢能做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明朝末期情況和局勢太複雜了,屬於天崩局麵。
思索良久,陸煊言道:“末代皇帝,倒是並非無能昏庸的皇帝,而是一位力圖挽救天下卻無力回天的悲劇君主。他在位期間,朝廷已麵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雖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卻終究無法扭轉王朝覆滅的命運。”
“可悲可歎,一代君王,最終吊死在樹上。”
說到這裏劉邦心中一歎,有些無法淡定。
其實若是這末代皇帝是一位無能昏庸的君主,從而導致國破山碎,這他還能接受些。
因為這畢竟是兩百七十多年後的事情了,滅了也就滅了吧,他根本阻止不了,也無法挽回,哪怕自己提前做出了許多政策,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散。
但後世皇帝確實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這劉邦就無法接受了。
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卻最終無力回天,劉邦有些無法接受這種遺憾,下意識的心情有些不好起來。
並且這位後世子孫還吊死在了樹上!
君王,怎可吊死?
“說,給我說說到底是怎麽回事?”劉邦語氣都變了,想了解清楚,但隨即他轉念一想自己可能表現的有些太激動了,於是笑道:“我實在有些奇怪,為何堂堂君主,會吊死在樹上。”
“季叔想聽的話,我就長話短說,給你講講,不過也不可隨意傳出去,省的被人以‘妖言惑眾、妄言國運’的罪名論罪。”
陸煊回想之前所學習的明朝末期的曆史,理了理自己的思路,緩聲言道:
“其實這位末代皇帝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即位之初就迅速果斷地鏟除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閹黨勢力,又勤於政務,每天處理政務常常到深夜,事必躬親。麵對堆積如山的國事,他不辭辛勞,積極批閱奏章,試圖找出解決國家困境的辦法。與那些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的昏君相比,他的勤勉程度可謂天壤之別。”
“但,當時的局勢堪稱內憂外患,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農民軍勢力不斷壯大,嚴重威脅朝廷安危;外部建奴東北地區崛起,不斷侵擾邊境,這種內憂外患的雙重困境,腹背受敵,難以應對。”
“再加上到了王朝後期,土地兼並嚴重、官員貪汙腐敗以及連年戰爭等原因,國家財政陷入了極度困境。政府財政收入銳減,而軍費開支卻不斷增加,導致財政赤字巨大。又有黨爭問題,積重難返。”
“可以說,這屬於是天崩局麵,很難挽救回來了。”
陸煊覺得,縱然是一個通曉曆史的後世人到了明朝末期,想憑借一己之力挽救大明朝,都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然後,陸煊悠悠歎道:“隨著叛軍攻克京都,末代皇帝走投無路,選擇在煤山上的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
“當時,大勢已去,末代皇帝在前一晚就已聽到城外喊殺聲,深知京城難保。他先是讓後宮嬪妃自殺,又親手砍殺了公主等,之後與太監登上煤山。在山上,他四處張望,看到城破後義軍入城的混亂景象,絕望之下,解下腰帶,在壽皇亭旁的一棵歪脖子樹下自縊。”
“他死時,披散著頭發,身穿藍色袍服,左腳光著,右腳穿著一隻紅鞋,其遺書中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劉邦雙眼明亮,看起來似乎還很不錯啊。
雖然說遠遠比不上夏商周三代,但大一統王朝和分封製王朝是完全不同的,夏商周三代君主掌握的權力是有限的。
可一統王朝中的皇權,將代表著至高無上。
這也將近三百來年了。
可比秦朝強多了!
“二百七十六年,恐怕傳了不少世吧...”
“總共傳了十六世。”陸煊回應道,這對於後世人來說已經算是常識了。
不過每每想到明朝末期,他都會想到建奴。
可惜可惜,後來的閉關鎖國政策對華夏太傷了。
“十六世,十六世,算下來每位皇帝執政大約十七年左右...”劉邦喃喃自語,這個結果他還是比較滿意的,起碼不會如秦朝那般二世而亡,漢朝初建根本沒有大一統王朝的經驗,也沒有從秦朝繼承什麽,所以他很擔心漢朝能延續多久。
陸煊這邊,經房叔詢問明朝國祚延續了多久這個問題,已經在思索到了京城,要不要將建奴的事情和朱元璋說一說了。
想了想。
很有必要。
明朝前中期,國力依舊很雄厚,特別是朱元璋時期,屬於是君主權力最集中的時刻,這也就導致若是朱元璋狠下心來想滅掉建奴的話,是完全有可能的。
亦或者朱棣時期,依舊能攻下建奴。
朱高熾、朱瞻基這兩位帝王也有著一定能力,甚至是朱祁鎮時期,大明王朝曆經兩代賢君休養生息的治理,國力仍然強大,朱祁鎮若是攻打建奴說不定結局還能好一點,可隨著土木堡大敗後,明朝麵對周圍異族已經顯得有些弱勢了。
“是該說說這件事情,趁早滅了。”陸煊心中思索著,劉邦注意到了陸煊不言,似在想什麽。
他倒是沒有太關心這個,而是繼續問道:“國祚延續二百七十六年,恐怕到了王朝末期,已然顯得疲憊了吧。”
劉邦的性格豁達開朗,倒是很看得開王朝末期覆滅這種事情,哪會有千秋萬代始終統一的王朝,周朝初期何等強大,依舊漸漸衰落,秦朝鐵騎又是何等凶猛,但積病再多,也會崩塌於曆史的洪流下。
也不可能,漢朝代代有明君啊,十六位君王中,若是有一人是昏君,那麽王朝就將走向下坡路。
有兩位昏君,王朝崩塌在即。
有三位昏君,就不用想了,這王朝就已經差不多走到盡頭了。
事實上,若是漢朝未來出現一位類似胡亥的無能、殘暴君主,再加上國之將亂、妖孽群出的情況下,可能一位君王就能敗壞掉了整個漢朝。
“這漢朝的末代皇帝,必然是無能、昏庸的君主。”劉邦下意識的心中這般想到。
“自然是顯得疲憊了,並且因為各種問題太多,不得不滅亡。”
“哦?各種問題?難道不是君王昏庸無能,導致王朝覆滅的麽?”劉邦顯得有些意外,可能是胡亥給他的印象太深了,所以他始終認為君主無能乃是王朝覆滅的最大原因。
“這...”
明朝末代的皇帝,是崇禎皇帝朱由檢。
朱由檢,不能說是昏庸無能的皇帝。
隻能說,能力略微差些。
若是生在一個太平年間,國富民強,那麽朱由檢能做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明朝末期情況和局勢太複雜了,屬於天崩局麵。
思索良久,陸煊言道:“末代皇帝,倒是並非無能昏庸的皇帝,而是一位力圖挽救天下卻無力回天的悲劇君主。他在位期間,朝廷已麵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雖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卻終究無法扭轉王朝覆滅的命運。”
“可悲可歎,一代君王,最終吊死在樹上。”
說到這裏劉邦心中一歎,有些無法淡定。
其實若是這末代皇帝是一位無能昏庸的君主,從而導致國破山碎,這他還能接受些。
因為這畢竟是兩百七十多年後的事情了,滅了也就滅了吧,他根本阻止不了,也無法挽回,哪怕自己提前做出了許多政策,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散。
但後世皇帝確實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這劉邦就無法接受了。
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卻最終無力回天,劉邦有些無法接受這種遺憾,下意識的心情有些不好起來。
並且這位後世子孫還吊死在了樹上!
君王,怎可吊死?
“說,給我說說到底是怎麽回事?”劉邦語氣都變了,想了解清楚,但隨即他轉念一想自己可能表現的有些太激動了,於是笑道:“我實在有些奇怪,為何堂堂君主,會吊死在樹上。”
“季叔想聽的話,我就長話短說,給你講講,不過也不可隨意傳出去,省的被人以‘妖言惑眾、妄言國運’的罪名論罪。”
陸煊回想之前所學習的明朝末期的曆史,理了理自己的思路,緩聲言道:
“其實這位末代皇帝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即位之初就迅速果斷地鏟除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閹黨勢力,又勤於政務,每天處理政務常常到深夜,事必躬親。麵對堆積如山的國事,他不辭辛勞,積極批閱奏章,試圖找出解決國家困境的辦法。與那些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的昏君相比,他的勤勉程度可謂天壤之別。”
“但,當時的局勢堪稱內憂外患,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農民軍勢力不斷壯大,嚴重威脅朝廷安危;外部建奴東北地區崛起,不斷侵擾邊境,這種內憂外患的雙重困境,腹背受敵,難以應對。”
“再加上到了王朝後期,土地兼並嚴重、官員貪汙腐敗以及連年戰爭等原因,國家財政陷入了極度困境。政府財政收入銳減,而軍費開支卻不斷增加,導致財政赤字巨大。又有黨爭問題,積重難返。”
“可以說,這屬於是天崩局麵,很難挽救回來了。”
陸煊覺得,縱然是一個通曉曆史的後世人到了明朝末期,想憑借一己之力挽救大明朝,都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然後,陸煊悠悠歎道:“隨著叛軍攻克京都,末代皇帝走投無路,選擇在煤山上的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
“當時,大勢已去,末代皇帝在前一晚就已聽到城外喊殺聲,深知京城難保。他先是讓後宮嬪妃自殺,又親手砍殺了公主等,之後與太監登上煤山。在山上,他四處張望,看到城破後義軍入城的混亂景象,絕望之下,解下腰帶,在壽皇亭旁的一棵歪脖子樹下自縊。”
“他死時,披散著頭發,身穿藍色袍服,左腳光著,右腳穿著一隻紅鞋,其遺書中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