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係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鬥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譯文


    將帥是軍隊中的關鍵。他懸係著千萬士卒的性命,關係著戰爭的勝敗結局,左右著國家命運的盛衰興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揮軍隊的權力全部交給將帥,就好象用繩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卻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樹木,跳躍飛奔,又好象用膠帶粘貼人的雙眼,卻要求他辨別各種顏色,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賞罰大權被權貴所操縱,主將沒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權力,上下必然會被私心、利力所籠罩,人苟且於私利,就沒有人會為國家效命,更沒有旺盛的鬥誌。那麽,就是有伊尹、呂不韋那樣出類拔萃的才智,有韓信、白起那樣的功績,也不能自保。所以,孫武說:“將帥一旦領兵作戰,一概不從君命”。亞夫也講:“在軍中,隻有將帥的命令可聽,沒有聽見君主的詔令”。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兵權問題。這個問題,諸葛亮在《將苑》的第一篇文章《兵權》中,已有論述,不過側重點不同:《兵權》論述的是統兵之權,是總的指揮權;《假權》一文著重論述的是臨陣指揮之權,強調“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要求保證將領臨陣指揮的全權。文章一開頭就用了三個排句,突出說明這個指揮權關係重大。接著,文章又用比喻加以論證,最後還引用孫武和周亞夫這樣傑出的軍事家的名言加以證明,可見諸葛亮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也確實太重要了,諸葛亮自己就有切身之痛。當他四出祁山,好不容易連勝司馬懿,打出了大好形勢時,後主劉禪卻聽信宦官的讒言,下旨召回諸葛亮,意欲削權防變。諸葛亮無奈撤兵,結果功號一簣,白白葬送了大好形勢。最終諸葛亮沒能征服中原,抱撼而死。授予將領全權,確實是用兵的根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將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諸葛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諸葛亮並收藏將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