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敵戰,若道路不能通,糧餉不能進,推計不能誘,利害不能惑,須用正兵。正兵者,揀士卒,利器械,明賞罰,信號令。且戰且前,則勝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遠?」


    宋檀道濟為高祖北伐前鋒,至洛陽,凡拔城破壘,俘四千餘人。議者謂應戮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師以正為律,何必殺人!」皆釋而遣之。於是戎夷感悅,相率歸之者眾。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前進道路不能暢通無阻,糧餉供應不能運進保障,所施計謀不能誘敵就範,所設利害不能迷惑敵人,在這種情況下作戰,就必須采用正兵作戰。所謂“正兵”、是指使用經過選拔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賞罰嚴明、號令統一的正規大部隊,采取邊打邊進、步步為營的正麵進攻戰法,這樣作戰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不使用大部隊實施正麵進攻戰法,怎麽能夠進行遠程作戰呢!”東晉將領檀道濟隨同中外大都督劉裕北伐後秦而擔任晉軍前鋒指揮官,他率軍正麵進攻洛陽,采取(分進合擊,步步推進的)正規戰法,迅速攻城破壘,俘獲敵人四千餘人。這時,有人建議將俘虜殺掉集中一起封土作高塚以炫耀晉軍之武功。但檀道濟卻反對說:“討伐罪惡,安撫人民,恰是今日應作之事。帝王的軍隊是以申張正義為法度,為什麽一定要殺人?”隨後將俘虜全部釋放遣送回家。於是,後秦民眾為之感化而欣悅,相繼前來歸附的人很多。


    【賞析】


    本篇以《正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使用“正兵”作戰的問題。它認為,在道路不能暢通,糧餉不能前運,計謀不能誘敵,利害不能惑敵的情況下,隻有使用“正兵”,即使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大部隊,采取“且戰且前”、步步推進的正規戰法,才能深入敵方,奪取勝利;否則,是無法實施遠程作戰並取得勝利的。此篇與前篇《奇戰》,從相反相成的兩個側麵,進一步論述了在不同情況下,采用不同兵力部署和作戰方法而製敵取勝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完全體現了孫子所揭示的“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見《孫子兵法·勢篇》)這一軍事鬥爭的客觀規律性。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6年),晉安帝司馬德宗乘後秦皇帝姚興新亡,國內政局不穩之機,派遣中外大都督劉裕率師北攻後秦。劉裕以冠軍將軍檀道濟等為前鋒,集中優勢兵力,采用分進合擊、步步推進的正兵戰法,迅速攻占洛陽,為晉軍進一步西進奪取潼關、長安,滅亡後秦,奠定了勝利的基礎。檀道濟作為晉軍前鋒的指揮官,他不僅善於從遠程作戰的具體條件出發,在作戰指揮上較好地體現了孫子的“以正合,以奇勝”的指導原則,而且能夠本著“伐罪吊民”(見《宋書·檀道濟傳》)的目的,在政治上貫徹執行寬俘恤民的正確政策。這一點恰是晉軍迅速取勝和贏得後秦民眾感悅歸附的重要原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戰奇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基並收藏百戰奇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