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戰,所謂餌者,非謂兵者置毒於飲食,但以利誘之,皆為餌兵也。如交鋒之際,或棄牛馬,或遺財物,或舍輜重,切不可取,取之必敗。法曰:「餌兵勿食。」
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遣兵攻白馬,操擊破之,斬其將顏良。遂解白馬之圍,徙其民〔循河〕而西。紹渡河追之,軍至延津南。操勒兵駐營南坡下,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謂餌兵,如之何去之!」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曰:「可上馬。」操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餌戰”,並不是說叫士兵把毒藥放在飲食中,而是用各種“利”來誘使敵人上鉤,這都叫做“餌兵”戰法。例如,在敵我雙方交戰中,敵人或者利用牛馬,或者委棄財物,或者舍置輜重,切記對此不可隨意拾取,而一旦拾取時則必為敵人所乘,導致作戰失敗。誠如兵法所說:“對於敵人的設餌引誘,不可貪利上鉤。”東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派兵進攻白馬,曹操率軍把他打敗,擊斬其大將顏良。於是解除了白馬被圍困的局麵,然後遷移當地居民沿著黃河而西行。袁紹這時率軍渡過黃河追擊曹操軍,一直追到延津之南而紮營。曹操所率部隊駐紮在南麵的山坡下,命令所屬騎兵都卸下馬鞍,放開戰馬。此時,白馬方麵的曹軍運輸車隊正行進在路上。曹操的將領們認為敵人的騎兵眾多難以戰勝,不如退還保衛部隊營地為好。但謀士荀攸向大家解釋說:“這正是我們所以能用餌兵誘敵上鉤的好機會,怎麽可以撤走而失去這一戰機呢!”袁紹的騎將文醜與劉備此時率領五六千騎兵前後趕到這裏。將領們又說:“現在可以上馬迎戰了。”曹操說:“還不可以上馬迎戰。”過了一會兒,袁紹的騎兵逐漸增多,有的已分散奔向曹操的運輸車隊。曹操這時下達命令說:“可以上馬出擊敵人了。”於是騎兵都紛紛上馬待戰。當時,曹操以不滿六百的騎兵,乘敵不備,揮軍猛擊,大敗袁軍,斬了大將文醜。
【賞析】
本篇以《餌戰》為題,顧名思義,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敵“餌兵”之計的問題。它認為,所謂“餌兵”,就是“以利誘之”的一種戰法。強調在交戰中,對於敵人施放的誘餌,諸如牛馬、財物、輜重等等,不可隨意拾取,否則,必為敵人所乘而導致作戰失敗。篇中所引“餌兵勿食”一語係孫子所論“用兵八則”之一,意思是,對於敵人設置的誘餌,不要貪利上鉤。曆史的經驗表明,設“餌兵”是古代作戰中常見的一種誘敵就範的戰法。本篇所論及的“餌兵”,僅是以“物”作誘餌的幾種情況,至於以小股部隊或以假情況誘敵上當的,也是兵家常用的“餌兵”內容。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戰爭總是與一定的經濟的、政治的利益相聯係的,因此,為利而戰,也就極易為利所誘惑而導致作戰失敗。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在作戰指導上,既能注意警惕和防止自己中敵“餌兵”之計,又能重視捕捉敵人貪利的弱點而巧用“餌兵”之謀戰勝它。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擊敗袁紹追兵的延津之戰,就是巧用“餌兵”之計取勝的。白馬之戰後,袁紹親自率軍渡過黃河南下追擊曹操至延津。曹操在延津之南依山布陣,當時隻有“不滿六百”的騎兵,而袁紹有五六千騎兵,十倍於曹操軍。在此兵力對比異常懸殊的情況下,曹軍如果硬拚是難以戰勝袁軍的。有鑒於此,曹操巧施“餌兵”之計,先是下令士卒“解鞍放馬”以麻痹和驕縱袁紹軍,爾後遺留輜重於道旁以引誘袁軍來搶奪。待到袁軍迫近爭搶輜重而致隊伍混亂不堪之時,曹操立即命令士卒上馬,突然發起攻擊,出敵不意地一舉擊敗袁紹軍,為其後官渡之戰殲滅袁紹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凡戰,所謂餌者,非謂兵者置毒於飲食,但以利誘之,皆為餌兵也。如交鋒之際,或棄牛馬,或遺財物,或舍輜重,切不可取,取之必敗。法曰:「餌兵勿食。」
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遣兵攻白馬,操擊破之,斬其將顏良。遂解白馬之圍,徙其民〔循河〕而西。紹渡河追之,軍至延津南。操勒兵駐營南坡下,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謂餌兵,如之何去之!」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曰:「可上馬。」操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餌戰”,並不是說叫士兵把毒藥放在飲食中,而是用各種“利”來誘使敵人上鉤,這都叫做“餌兵”戰法。例如,在敵我雙方交戰中,敵人或者利用牛馬,或者委棄財物,或者舍置輜重,切記對此不可隨意拾取,而一旦拾取時則必為敵人所乘,導致作戰失敗。誠如兵法所說:“對於敵人的設餌引誘,不可貪利上鉤。”東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派兵進攻白馬,曹操率軍把他打敗,擊斬其大將顏良。於是解除了白馬被圍困的局麵,然後遷移當地居民沿著黃河而西行。袁紹這時率軍渡過黃河追擊曹操軍,一直追到延津之南而紮營。曹操所率部隊駐紮在南麵的山坡下,命令所屬騎兵都卸下馬鞍,放開戰馬。此時,白馬方麵的曹軍運輸車隊正行進在路上。曹操的將領們認為敵人的騎兵眾多難以戰勝,不如退還保衛部隊營地為好。但謀士荀攸向大家解釋說:“這正是我們所以能用餌兵誘敵上鉤的好機會,怎麽可以撤走而失去這一戰機呢!”袁紹的騎將文醜與劉備此時率領五六千騎兵前後趕到這裏。將領們又說:“現在可以上馬迎戰了。”曹操說:“還不可以上馬迎戰。”過了一會兒,袁紹的騎兵逐漸增多,有的已分散奔向曹操的運輸車隊。曹操這時下達命令說:“可以上馬出擊敵人了。”於是騎兵都紛紛上馬待戰。當時,曹操以不滿六百的騎兵,乘敵不備,揮軍猛擊,大敗袁軍,斬了大將文醜。
【賞析】
本篇以《餌戰》為題,顧名思義,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敵“餌兵”之計的問題。它認為,所謂“餌兵”,就是“以利誘之”的一種戰法。強調在交戰中,對於敵人施放的誘餌,諸如牛馬、財物、輜重等等,不可隨意拾取,否則,必為敵人所乘而導致作戰失敗。篇中所引“餌兵勿食”一語係孫子所論“用兵八則”之一,意思是,對於敵人設置的誘餌,不要貪利上鉤。曆史的經驗表明,設“餌兵”是古代作戰中常見的一種誘敵就範的戰法。本篇所論及的“餌兵”,僅是以“物”作誘餌的幾種情況,至於以小股部隊或以假情況誘敵上當的,也是兵家常用的“餌兵”內容。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戰爭總是與一定的經濟的、政治的利益相聯係的,因此,為利而戰,也就極易為利所誘惑而導致作戰失敗。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在作戰指導上,既能注意警惕和防止自己中敵“餌兵”之計,又能重視捕捉敵人貪利的弱點而巧用“餌兵”之謀戰勝它。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擊敗袁紹追兵的延津之戰,就是巧用“餌兵”之計取勝的。白馬之戰後,袁紹親自率軍渡過黃河南下追擊曹操至延津。曹操在延津之南依山布陣,當時隻有“不滿六百”的騎兵,而袁紹有五六千騎兵,十倍於曹操軍。在此兵力對比異常懸殊的情況下,曹軍如果硬拚是難以戰勝袁軍的。有鑒於此,曹操巧施“餌兵”之計,先是下令士卒“解鞍放馬”以麻痹和驕縱袁紹軍,爾後遺留輜重於道旁以引誘袁軍來搶奪。待到袁軍迫近爭搶輜重而致隊伍混亂不堪之時,曹操立即命令士卒上馬,突然發起攻擊,出敵不意地一舉擊敗袁紹軍,為其後官渡之戰殲滅袁紹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