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人彘,戚夫人。
曆史盤點:給始皇帝劇透二世而亡 作者:喝口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戚夫人,不過一菟絲花爾。
女人對男人提要求時,需得先想想他能從你這兒得到什麽。
老劉家慣來薄情寡性的,何況你麵對的還是這薄情寡性的祖宗。
如此不知好歹,莫說後來劉邦死了呂雉才著手收拾她,便是劉邦活著,呂雉要剁了她劉邦也不會怎樣。
人家呂雉,為劉邦付出了多少,尚且沒開口要過什麽。
你一個戚夫人,算個什麽玩意兒,開口就是太子之位。
他可以決定給或是不給,但是你決不能糾纏不休的伸手要。
後來劉邦知道自己要死了,不再折騰太子廢立之事了。
隻說,“望大家照顧好太子吧。”
至於戚夫人怎麽處理,一句都沒提。
太子若當真廢了還好說,但如今太子爺屁股底下位子坐的穩穩當的,還晉升為皇帝了。
你這當初滿世界嚷嚷要廢了人家的一介嬪妃,什麽下場自己心裏還沒點數啊?
若這會兒追隨著劉邦自盡而死,也成全一句難得深情。
可她捏著自己最後的兒子日夜賭咒,還殘留在那場春秋大夢裏遲遲不願醒來。
如意如意,天下總不是所有的的事都可那般如意。
……
天幕畫麵淡淡轉過,一行金色的大字浮現出來。
【漢孝惠帝,劉盈。】
一個瘦薄的男人被勾勒出來,麵容清俊,眉宇間隱隱透出一抹柔軟怯懦。
這就是劉邦的嫡長子,劉盈。
當年在呂雉嫁給劉邦時,不過二十歲青蔥年華,而劉邦已經四十多歲了。
那時候他雖未娶妻,但身邊卻已經有了一個長子,名喚劉肥。
雖然後世常說立嫡不立長,但其實劉邦在對子嗣方麵的看法繼承了嬴政,較為一視同仁,並不執著於嫡長。
當初立太子的時候,他甚至試圖找了找劉肥,不過很可惜沒找到,這才選擇立了當時唯一在身邊的劉盈。
在父親眼裏,他永遠不是首選。
後來呂雉被項羽捉走,他和魯元公主留在了劉邦身邊,被父親的女人照顧了一陣子。
魯元公主年紀大些,性格又素來謹慎穩重,女孩兒早熟,與小大人已經無異了。
但劉盈年紀還小,對大人的世界還不甚清晰。
待到呂雉回來的時候,劉盈與戚夫人和劉如意站在一起,倒更像是一家人。
魯元跑來抱著她大哭,但劉盈卻站在戚夫人身邊陌生又遲疑的頓足。
呂雉怎麽能不恨她?
……
比起姐姐魯元公主,劉盈更疼愛的戚夫人所出的劉如意。
他倒是很大度,全然不介意這娘倆意圖謀奪他的太子之位。
姐姐魯元公主有一次險些被嫁到匈奴去和親,身為當朝太子和魯元公主的同胞之弟,他卻對此沒有任何表態。
最後,是呂雉咬著牙威逼哭求劉邦,才使得魯元幸免,換了個宮女假作公主嫁去了匈奴。
可後來,呂雉要清算戚夫人和如意,他卻挺身而出,處處保護如意。
又後來。
呂雉把戚夫人給捉了,削去雙手雙腳,割掉耳朵,剜掉眼睛,使居廁中,是為‘人彘’。
劉盈見了,如遭雷劈,震驚的問這是誰。
從屬告訴他這是戚夫人。
【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劉盈大哭了一場,從那以後疾病纏身,常年臥榻不起。
活到二十三歲那年,便撒手人寰。
他死時,呂雉跌跌撞撞的推開所有宮人,崩潰的抱著他的屍體嚎啕大哭。
她一生唯得兩子。
除了自己的孩子,她誰也不信。
對於戚夫人一事,有人說她手段太過狠毒。
誠然。
可是不站在那個處境上,不經受呂雉所受之苦,罵她狠毒時更需斟酌三分。
再誠然。
誰都可以說呂雉狠毒,唯獨劉盈不可以。
若非呂雉當初拚盡一切保住他的太子之位,否則如意登帝,戚夫人第一個不會容下他。
她們爭奪不是什麽小孩子手裏的糖葫蘆,可以在勝負分曉後一笑置之。
那是世間頂頂尊貴的帝王之位,是萬萬人之上的唯一一把交椅啊。
【七年秋,孝惠帝崩。發喪,太後哭,泣不下。】
一個傀儡皇帝,像什麽模樣呢?
恰如劉盈。
……
天幕前。
曆朝曆代幾乎都有些寂靜。
秦始皇年間。
嬴政神色頓了片刻後,緩緩的嗤笑了一聲。
“……哼。”
洪武年間。
馬皇後歎息了一聲。
“……是個苦命的女人。”
朱元璋拍了拍馬皇後的手,寬慰道。
“妹子,放心吧,咱家崽子要是敢出這麽個叉燒玩意兒,老子第一個幹了他!!”
說著,他凶狠的沉下視線,掃了一圈自家崽子們。
朱標朱棣等人:…………
馬皇後頓時哭笑不得,嗔了他一眼。
“瞧你把孩子們嚇的!!當爹的也不知學的溫柔些,日後看哪個孩子敢跟你親近撒嬌!!”
朱元璋嘖了一聲,剛想說咱煩死那些小兔崽子還來不及呢,哪有心情跟他們演什麽父子情深。
一轉頭對上馬皇後不甚讚同的視線,硬生生話到嘴邊轉了個彎。
“……怎麽會呢,咱跟孩子們感情可好呢。”
說著轉了轉視線慢吞吞的掃過,在一群嚇得直哆嗦的皇子中最終落到了滿臉懵逼的小朱棣身上。
朱元璋滿意一笑,拍了拍大腿。
“老四,來讓爹抱抱。”
朱棣指著自己震驚的長了長嘴。
朱元璋眼神定在他身上,露出威脅的表情。
“怎麽,嫌老四不好聽,非得咱尊稱一句永樂……”
小朱棣百米衝刺,抱住了自家親爹的大腿,擠出了不敢動的笑臉。
“爹、爹爹……”
朱標:…………
老四,哥救不了你。
……
在私德上,呂雉的這一行為確實容易引發後世詬病。
世俗在了解一個人時,往往一兩件事就足以蓋棺定論,因而沒心情去一一探究這件事情背後的根本原因。
也許你了解過後,會選擇理解;也許你探究過後,仍然保持論見。
但若未知全貌,但請斟酌再三。
戚夫人,不過一菟絲花爾。
女人對男人提要求時,需得先想想他能從你這兒得到什麽。
老劉家慣來薄情寡性的,何況你麵對的還是這薄情寡性的祖宗。
如此不知好歹,莫說後來劉邦死了呂雉才著手收拾她,便是劉邦活著,呂雉要剁了她劉邦也不會怎樣。
人家呂雉,為劉邦付出了多少,尚且沒開口要過什麽。
你一個戚夫人,算個什麽玩意兒,開口就是太子之位。
他可以決定給或是不給,但是你決不能糾纏不休的伸手要。
後來劉邦知道自己要死了,不再折騰太子廢立之事了。
隻說,“望大家照顧好太子吧。”
至於戚夫人怎麽處理,一句都沒提。
太子若當真廢了還好說,但如今太子爺屁股底下位子坐的穩穩當的,還晉升為皇帝了。
你這當初滿世界嚷嚷要廢了人家的一介嬪妃,什麽下場自己心裏還沒點數啊?
若這會兒追隨著劉邦自盡而死,也成全一句難得深情。
可她捏著自己最後的兒子日夜賭咒,還殘留在那場春秋大夢裏遲遲不願醒來。
如意如意,天下總不是所有的的事都可那般如意。
……
天幕畫麵淡淡轉過,一行金色的大字浮現出來。
【漢孝惠帝,劉盈。】
一個瘦薄的男人被勾勒出來,麵容清俊,眉宇間隱隱透出一抹柔軟怯懦。
這就是劉邦的嫡長子,劉盈。
當年在呂雉嫁給劉邦時,不過二十歲青蔥年華,而劉邦已經四十多歲了。
那時候他雖未娶妻,但身邊卻已經有了一個長子,名喚劉肥。
雖然後世常說立嫡不立長,但其實劉邦在對子嗣方麵的看法繼承了嬴政,較為一視同仁,並不執著於嫡長。
當初立太子的時候,他甚至試圖找了找劉肥,不過很可惜沒找到,這才選擇立了當時唯一在身邊的劉盈。
在父親眼裏,他永遠不是首選。
後來呂雉被項羽捉走,他和魯元公主留在了劉邦身邊,被父親的女人照顧了一陣子。
魯元公主年紀大些,性格又素來謹慎穩重,女孩兒早熟,與小大人已經無異了。
但劉盈年紀還小,對大人的世界還不甚清晰。
待到呂雉回來的時候,劉盈與戚夫人和劉如意站在一起,倒更像是一家人。
魯元跑來抱著她大哭,但劉盈卻站在戚夫人身邊陌生又遲疑的頓足。
呂雉怎麽能不恨她?
……
比起姐姐魯元公主,劉盈更疼愛的戚夫人所出的劉如意。
他倒是很大度,全然不介意這娘倆意圖謀奪他的太子之位。
姐姐魯元公主有一次險些被嫁到匈奴去和親,身為當朝太子和魯元公主的同胞之弟,他卻對此沒有任何表態。
最後,是呂雉咬著牙威逼哭求劉邦,才使得魯元幸免,換了個宮女假作公主嫁去了匈奴。
可後來,呂雉要清算戚夫人和如意,他卻挺身而出,處處保護如意。
又後來。
呂雉把戚夫人給捉了,削去雙手雙腳,割掉耳朵,剜掉眼睛,使居廁中,是為‘人彘’。
劉盈見了,如遭雷劈,震驚的問這是誰。
從屬告訴他這是戚夫人。
【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劉盈大哭了一場,從那以後疾病纏身,常年臥榻不起。
活到二十三歲那年,便撒手人寰。
他死時,呂雉跌跌撞撞的推開所有宮人,崩潰的抱著他的屍體嚎啕大哭。
她一生唯得兩子。
除了自己的孩子,她誰也不信。
對於戚夫人一事,有人說她手段太過狠毒。
誠然。
可是不站在那個處境上,不經受呂雉所受之苦,罵她狠毒時更需斟酌三分。
再誠然。
誰都可以說呂雉狠毒,唯獨劉盈不可以。
若非呂雉當初拚盡一切保住他的太子之位,否則如意登帝,戚夫人第一個不會容下他。
她們爭奪不是什麽小孩子手裏的糖葫蘆,可以在勝負分曉後一笑置之。
那是世間頂頂尊貴的帝王之位,是萬萬人之上的唯一一把交椅啊。
【七年秋,孝惠帝崩。發喪,太後哭,泣不下。】
一個傀儡皇帝,像什麽模樣呢?
恰如劉盈。
……
天幕前。
曆朝曆代幾乎都有些寂靜。
秦始皇年間。
嬴政神色頓了片刻後,緩緩的嗤笑了一聲。
“……哼。”
洪武年間。
馬皇後歎息了一聲。
“……是個苦命的女人。”
朱元璋拍了拍馬皇後的手,寬慰道。
“妹子,放心吧,咱家崽子要是敢出這麽個叉燒玩意兒,老子第一個幹了他!!”
說著,他凶狠的沉下視線,掃了一圈自家崽子們。
朱標朱棣等人:…………
馬皇後頓時哭笑不得,嗔了他一眼。
“瞧你把孩子們嚇的!!當爹的也不知學的溫柔些,日後看哪個孩子敢跟你親近撒嬌!!”
朱元璋嘖了一聲,剛想說咱煩死那些小兔崽子還來不及呢,哪有心情跟他們演什麽父子情深。
一轉頭對上馬皇後不甚讚同的視線,硬生生話到嘴邊轉了個彎。
“……怎麽會呢,咱跟孩子們感情可好呢。”
說著轉了轉視線慢吞吞的掃過,在一群嚇得直哆嗦的皇子中最終落到了滿臉懵逼的小朱棣身上。
朱元璋滿意一笑,拍了拍大腿。
“老四,來讓爹抱抱。”
朱棣指著自己震驚的長了長嘴。
朱元璋眼神定在他身上,露出威脅的表情。
“怎麽,嫌老四不好聽,非得咱尊稱一句永樂……”
小朱棣百米衝刺,抱住了自家親爹的大腿,擠出了不敢動的笑臉。
“爹、爹爹……”
朱標:…………
老四,哥救不了你。
……
在私德上,呂雉的這一行為確實容易引發後世詬病。
世俗在了解一個人時,往往一兩件事就足以蓋棺定論,因而沒心情去一一探究這件事情背後的根本原因。
也許你了解過後,會選擇理解;也許你探究過後,仍然保持論見。
但若未知全貌,但請斟酌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