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如止水,心裏平靜得像不動的水一樣。


    堅持信念,不受外界影響。超然物外,脫離凡俗。靜如仁山,知者動,仁者靜。即使不動手,對手也已經輸了氣勢。


    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何人,心如止水;性如仁山。


    入神之人,起身動了,又仿佛沒有動。


    原來是在電光火石之間已經邁開了及其微弱的幅度,外人看起來就好像動也沒有。


    明明沒有起身的動作,一不留神卻已經出現在你麵前。麵色如常,即使經曆生離死別,也看不出半分悲喜。


    入神之人,沒有起身,但身上散發出來的超凡脫俗的氣質卻很是吸引人。


    即使不特意吸引人的注意力,別人也會不由自主的像你靠近。稍微有點天賦的人,可以從你的一言一行參悟到大道,從而升華自我。


    隨感而應是什麽?


    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隻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若後世所講,卻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隻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通俗來講,入神之人已經與天地聯係很密切了。他隨心所欲暢想,通過周邊事物揣測即將發生的事。


    觀察天地日月星辰運轉和萬物消長的規律,研究各類生物的特性和習性從中感悟到了一些新東西,最終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未卜先知體係。


    隨感而應有三種境界。


    第一層境界,知天難逆:就是指知道了命運或者說未來的一些事情,但人力卻難以做出改變。


    第二層境界,逆天改命:就是指知道了命運或未來的一些事情,可以通過一些手段而進行趨吉避凶,但最終都還是無法改變結果。


    又能趨吉避凶但又不能改變結果,這是不是矛盾了呢?


    非也,他這裏所說的結果是指最終的性質,趨吉避凶是指性質的量化質,也就是以前在一些命理文章中所說的定性及定量問題,例如退財是退財的了。


    這是結果,退多少這是屬於量大小的問題,趨吉避凶隻能改變這個。


    第三層境界,知命自性:就是指知道了命運,但卻不屑於做出任何改變。一生憑心而過,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不受任何外物所牽累。


    要來則讓它來,要去也由它去,了無所住,天人合一。就如日出日落,潮漲潮退,總有一定的規律,無須刻意地去改變。


    如何能達到隨感而應呢?


    隻有誠意十足的人,他的心才能達到虛明的狀態。人心無欲而用的時候,就會抵達於事無心的狀態,即便身體勞累,但心卻不會勞累,這樣的人有如神助一樣。


    起卦用外應,所謂外應可以和自然界感應,通過外應來映射你所問的事情,而且其法快速神準,剛問一個問題有時候甚至一秒鍾就可以得出答案。


    而且準確率是無法想象的,非常高,解答你的問題好比對話一樣。


    外應是隨感而應最高境界,能和自然相互融合一體,道法自然。


    不用外應的話還可以起卦,達到入神境界起卦速度是所有術數中速度最快的一種。


    你可以用任意東西起卦,你看到石頭可以起卦,你看到一滴雨水可以起卦,甚至你看到一堆垃圾都可以起卦,當你達到一定境界了之後自然界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為你所用。


    自然而然有了一種深入淺出的術數。


    不過當你沒達到很高的境界的時候有時候你時間會斷不準,而且你境界很低的時候達不到隨感而應。


    由於不能和自然融合可不以做到擅易者不占的境界,不能趨吉避凶。與入神之人差遠了。


    京城曾經有一位道士,似乎也到達了入神境界。


    每天在街上喝酒,喝醉之後,經常告訴別人:“今天某人會來。”


    最後都會如其所言。此後,他說其他事情也都能屢屢言中。


    有人問他:“是用什麽方法判斷的?”


    他答道:“無心罷了。”


    可是,人們不懂,便又問:“沒有心,怎麽能學呢?”他說:“剛剛要使人學無心。就已經有心了。”


    因為這個不知名的野道士,一度讓一些修士認為通過術數達到隨感而應的境界便能成為入神之人!


    上玄大陸也有術數,速度沒有這種快,而且所用之人不能和自然融合,沒有入神的左右逢源和信手拈來。


    當然可以在一般情況下趨利避害,相比入神自帶的加成,遠不及。而且術數一般人不會覺得無從下手,而入神境界的隨感而應一般人自然望而止步,會覺得不知道怎麽去斷。


    於是就衍生出了一派,專修術數,企圖達到隨感而應的境界。他們認為,隻要達到隨感而應的境界,便能一步升天,達到入神!


    天人合一!


    一躍成為一品境界,可謂鯉魚躍龍門!


    “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去思維,不去造做任何事情,讓內心寂靜不動,這樣你就能感知到天下萬物勢能變化的規律了。


    這個無心之感,隨感而應的前提。“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隻片時。”人心與天心相融洽契合的時候,事情從因推果,從果知因,就都是很簡單的了。


    但是,這種“虛明”的境界,不能是空洞的,它必須有所承載。某卷古書中講得最清楚:“入神之人,謂今五行之外複有先天五行,其說皆有條理,而入神用之,可以逆知來事,其言屢驗。”


    這個能隨時“應機”的功夫根底,是伴隨其“虛明”之心境,才得以在不動聲色之中,令人驚心動魄的!


    李懷禎認為世界存在秩序謹嚴與安樂閑適的張力,這種張力表現為呈現出的特征就是秩序謹嚴,而對於主觀世界,則注重個體生命境界的安樂閑適。


    此外,從大量書籍來看,存在整體主義的形式與個體主義的內容間的張力,形式上有秩序嚴整的“四分體”與閉環的“首尾體”,主題上則以表現安樂閑適的情懷為主。這樣才能達到入神!


    變化萬端,事物產生新的狀況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化。疏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出矣。則天道變化。不主故常是正。


    李懷禎頭緒極多而紛亂感慨,方法、頭緒、形態等極多而紛繁讓他感到困惑。不過他仍是對隨感而應最為感興趣。


    “按入神的詮釋來看,入神指專注眼前有著濃厚興趣的事,看得出神,想的出神,良久方才醒來!”


    “入神之人估計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已經入神了呢!”


    李懷禎暗自好笑。


    “沒準周圍某個不知名小人物就是入神大佬!”


    “我可能眼睛放亮點,抓緊抱大腿!”


    不過···


    “入神之人怎麽有種醉夢今夕的感覺呢!”


    “醉夢山河,人生如戲,不知是周莊夢了蝶,還是蝶夢了莊兒!”


    李懷禎搖了搖頭,不能再想下去了,怎麽越看越困惑!索性不看。但自己卻留了一個心眼,隨感而應之人自己得交好才行!


    “柔隻···”


    說者無意,聽者有意!


    想起剛才自己無意間的那句話,李懷禎猛然起身!他思索著自己的所見所聞的各色人物!但很快又搖了搖頭,她貌似也沒有隨感而應的能力吧!


    “她能夠趨利避害麽!”


    李懷禎暗自搖了搖頭,自己真是想多了!


    “等等!”


    李懷禎像是想起什麽,內心疑惑。


    “她貌似想要一把靈器,馬上就有了,而且還是極品靈器!”


    “雖然是我煉製的靈器,但這算不算一種隨感而應的能力!”


    “她能夠預測到她即將有一把靈器!”


    “而且她總是一副安貧樂道的模樣!難道對上了!”


    李懷禎雖然不太確定,但還是提醒自己得留個心眼觀察觀察。對,就這樣!


    李懷禎認為世界存在秩序謹嚴與安樂閑適的張力,這種張力表現為呈現出的特征就是秩序謹嚴,而對於主觀世界,則注重個體生命境界的安樂閑適。


    此外,從大量書籍來看,存在整體主義的形式與個體主義的內容間的張力,形式上有秩序嚴整的“四分體”與閉環的“首尾體”,主題上則以表現安樂閑適的情懷為主。


    這樣才能達到入神!


    在他看來,單純的隨感而應也去能達到入神境界,但入神之人應該是平凡且安樂閑適之人。


    一看時間!


    糟了!


    都已經天亮了!


    沒有想到自己如此專注,完全沒有感應到時間的流逝!


    自午時看書,現在卻已經過了子醜時,迎來了第二天,且來到了卯時。李懷禎細想自煉製靈器已至半月有餘,再過半月就是宗門大比了。


    看來自己得早做準備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死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滴水換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滴水換世並收藏不死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