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旌旗獵獵作響。劉正出了廣宗城策馬穿過漢營轅門,便見高誘、張郃、潘鳳、鞏簡、劉關張等一群與劉正關係密切之人。劉備快步迎上前來,未及寒暄便急問道:"仲興,城中如何?"
“張角死了,張梁不降。”劉正現在急著去見盧植,語畢疾步向中軍帳而去,眾人緊隨其後。馬蹄踏過凍土,揚起細碎土沫,在暮色中恍若祭奠張角飄散的紙錢。
“張角死了?”“張角如何死的?”“張角死了少君為何還能安然出城?”“張角可是仲興少君所殺?”“仲興都與張角談了些什麽?”
麵對一連串如連珠炮般的問題,劉正隻得一一作答。
張角是病死的,與我無關,自己隻是與張角說了勸降一事。誰料張角就是此時病死了,張梁依然固執不降,這廣宗城還是要打。
劉正將城中能說的事情大致與眾人講述了一遍,便匆匆趕往盧植的營帳。在廣宗城內時,劉正心中萌生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若能說服盧植,不僅能解救廣宗城內十萬百姓於水火,更有望挽救這風雨飄搖的大漢王朝。
“儁乂,仲興所言你可信?”
劉備見劉正急匆匆地進了盧植的營帳,心中不禁犯起嘀咕。先前黃巾軍非要劉正進城商議投降之事也就罷了,畢竟他是廣宗令。可劉正進城不過三個多時辰,張角就死了,而他還能毫發無損地回到漢營,這事實在太過離奇。
今天這事情太過匪夷所思,不論是誰都必然要把張角之死與劉正聯係到一起。
“要說縣君手刃了張角,那必不可能,否則張梁如何讓縣君平安出城,但張角之死定然與縣君有關。”
方才劉正急匆匆對他們說的便語焉不詳,對於此事,張郃與劉備一樣滿是疑惑,隻是激動地手握腰間環首刀,滿心疑惑,說不出其中所以然來。
正當幾人胡亂猜測之際,唯一一位文士高誘開口道:“我看定然是仲興對張角以聖人之言曉之以理,痛斥張角無君無父,禍亂天下,那張角區區妖道羞愧難當,被氣死了。而張梁也被仲興大義所感化,不忍加害仲興。”
其餘人聽高誘此言,覺得言之有理者紛紛點頭,覺得腐儒之談者暗暗哂笑。而此時已經進到盧植營帳的劉正,渾然不知“劉縣君氣死張天師”的傳言已經在漢軍大營中不脛而走。
劉正徑入中軍大帳,對著坐在主位上的盧植行了大禮,叩首在地:“屬下有辱使命,廣宗城內黃巾軍拒不投降。”
此時帳中除盧植外,郭典、宗員、淳於瓊等軍中千石以上者俱在,皆是因為廣宗立起了引魂大纛而聚在此處商議對策。
“仲興且起來。”郭典不等盧植說話,急不可耐地讓劉正先起身,問道,“張角真的死了嗎?”
此時,廣宗黃巾降與不降已經不重要了,首要的事情是問清楚張角是否死了。
“張角已死,屬下親眼所見,就亡故於屬下麵前。”劉正隻能將方才與劉備等人說的話與郭典他們又說了一遍。張角是久病而亡,死在他入城之時隻是恰巧罷了。
而得到張角真的死了這一驚天消息後,帳中一時安靜得可怕,遠處聲聲刁鬥清晰可聞。不一時,宗員豁然起身,腰間印綬撞得叮當亂響,淳於瓊甲胄鏗鏘,麵前案幾簡牘散落。原本端坐的眾人也紛紛激動了起來,互相交談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色。
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太平道、黃巾軍的賊首張角已死!這個消息比起攻陷下曲陽也不遑多讓。張角既死,那太平道便再無賊首,終將會變成一盤散沙被一一攻破。
而後,盧植立即下令擬書將此消息送至洛陽,並分送給來此路上的皇甫嵩與仍在豫州剿賊的朱儁處,又問道:“劉正,你在城中可觀看了城防,我軍幾日可攻下廣宗?”
“回稟中郎將,城中黃巾士氣低落,糧秣匱乏,且天氣日寒,旬日可下!”
劉正回稟盧植道。廣宗城確實是守不了多久了,盧植重重圍城之計終於將黃巾軍逼入了絕境。
旬日可下!劉正此言一出帳中再度興奮起來,眾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如何破城,他們已經在城下圍了足足八個多月,終於要贏了!
然而,劉正卻沒有諸將這般欣喜,廣宗城隻是小疾,他有一個能治大漢的良方要告知盧植。
“請中郎將屏退左右,屬下有其他要事稟報!”劉正語氣堅定,躬身行禮。
盧植滿麵春風,聽劉正如此說便道:“此處皆是軍中要員,你有何事,便在此處說了便是。”
“還請中郎將屏退左右!”劉正站在原地對盧植躬身行禮,一絲不動。
盧植見劉正態度堅決,又見他麵色沉重,雖不知他還有何事要說,但還是讓眾人都散了。眾人各自回去準備,隻等皇甫嵩一到,便發起總攻。
“帳中已無他人,你有什麽事情便說吧。”
此時,營帳中隻剩下盧植與劉正。盧植大咧咧地盤腿坐在榻上,示意劉正也坐得近些。師徒二人平日裏也不拘那些俗禮,可此時的劉正卻依然站在原地,欲言又止,全無方才讓盧植屏退左右時的堅定,緊張得不敢說出口。
見劉正如此模樣,盧植心中一緊。他深知自己這位從小看著長大的徒弟絕非冒失之人,此番舉動定是有要事相告。
“有事便說,無事就來給我揉揉肩,婆婆媽媽得做什麽?”盧植此語本想緩解劉正緊張,卻不料劉正撲通一聲又跪在了地上,而後劉正的一番言語幾乎讓盧植暴怒而起,差點就要抄起手邊手杖將劉正就地格殺。
也幸虧盧植本就不信那些在東漢頗流行的讖緯之術,要不然定會以為張角雖然死了,可不知用了什麽鬼蜮伎倆奪舍到了劉正身上!
隻因劉正對他說的是,讓他帶著北軍五校與冀州兵馬,聯合廣宗城內的張梁黃巾軍在巨鹿起兵,東接皇甫嵩,南聯朱儁,會同各地郡守,直擊洛陽。
等到了洛陽後。那更好辦。大將軍何進是個廢物,留守洛陽的中央軍絕非盧植等人的對手。等攻進洛陽後,廢黜昏君,擁立賢德之人,誅殺宦官,壓製朝中的外戚與地方豪族,還黎民百姓一個清平世界,還大漢一個盛世太平。
"放肆!"盧植須發戟張,抓起案上水杯朝劉正擲去。劉正側身躲過,看著盛怒的盧植,劉正匍匐在地上。他已經猜到盧植的反應,他並無把握能說服盧植,但他不得不這麽做。
在劉正看來,幾年後董卓能做到的事情,如今的盧植可以更容易做到。如果此次能夠成功,劉正有把握可以中興大漢,更沒有日後漢末三國亂世。
“老師,學生知道此言大逆不道,但實在是不忍不發。您看看這天下,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朝綱不振,宦官專權,外戚跋扈,地方豪族更是橫行霸道。若不變,雖滅了黃巾也不能救天下!……”劉正聲淚俱下,言辭懇切。
盧植聽著劉正的哭訴,怒氣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奈與悲涼。“若廢黜天子之後,你要立哪個皇帝?”憑借盧植手中的天子節杖,就能將劉正人頭也掛到廣宗門上去和張寶作伴。他需要知道,自己的學生到底有無其他的異心!
劉正沒想到盧植會如此問,隨口說道:“可立當朝皇子。”
“廢其父而立其子?”盧植質疑道。
劉正略一思索,道:“或可在河間王一脈中,再尋賢德之士。”
盧植冷笑一聲,道:“嗬嗬,我看不如立東海王一脈,東海王本為光武嫡子,立東海王正本清源。且國要有長君,劉伯安有賢名,就甚好。你劉仲興又有擁立之功,得立你為太子啊,老臣要拜見太子殿下!等太子登基,老臣也是天子師了!”
盧植冷冷地說著,深深的恐慌讓劉正伏地不起,身體發顫,冷汗直流!捫心自問,劉正絕對沒有稱帝的心思。
盧植看著被自己問得不知所措的劉正,明白是自己想多了,劉正並沒有僭越為帝的想法。今日此番作為,實為公心,非為私利。
又過了好大一會,盧植終於平息了心中憤怒。基於對自己學生的了解,他深知劉正為人沉穩,行事謹慎,絕非眼高手低之輩。雖然心中計劃萬千,但行事總不失穩重。今日為何如此急躁?盧植凝視著眼前這位與往日截然不同的弟子,心中已然猜到了幾分緣由。
“你想救廣宗城內的黃巾?”
聽到盧植語氣不複之前的冷冽,劉正抬起頭來,小心翼翼說道:“是。”
盧植歎了口氣,看來自己猜對了。也是自己急躁了,隻因劉正太過優秀,盧植一直沒有將劉正當做弱冠少年,才放心讓劉正深入廣宗勸降。雖然劉正能量出眾,但他今年也才隻有十七歲,尚需曆練。此番進入廣宗城,隻怕是見到了城中慘狀,也是被黃巾蠱惑,起了憐憫之心。
“慈不掌兵,此理你自當知曉。城中黃巾皆為逆賊,其死不足惜!”盧植語重心長地說道。
盧植也年輕過,自然理解劉正這種悲天憫人的想法。昔日在九江、廬江,初領兵平叛時,亦曾猶豫過,不忍輕易下令斬殺無辜。何況如今一言之下砍殺十萬人的性命。
“在城中張梁與學生說,太平道的符水可騙一人兩人,可騙千萬人乎?城中的黃巾是逆賊,但也是大漢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師,廣宗城不能再死人了!”
無辜也罷,受人蠱惑也罷,黃巾反賊犯的依舊是十惡不赦的謀逆之罪。身為劉正老師,盧植有義務教導劉正,心狠手辣亦為成長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課。
“休要再言!如你所言,廣宗城十萬黃巾可免一死,但起兵去攻打洛陽?又將有多少人喪生?這天下又將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廣宗黃巾何談無辜?被你所害之天下人,方為無辜!”盧植言辭嚴厲,語氣中滿是對劉正天真想法的無奈與憤怒。
太平道如何傳道,張角為何起事,遍布大漢十三州的百萬黃巾從何而來,盧植焉能不知?
他盧植不是濫殺之人,不會在廣宗建京觀使庶人駭政,但劉正所言廢立天子之後就能使庶人安政了?簡直是天真可笑!
若再讓此子如此胡鬧下去,日後滅他九族之時,其中必有盧子幹之名。
“我乏了,你且出去吧,皇甫義真不日便到了,糧秣可都準備好了?滾去給皇甫義真紮營!”
“諾。”劉正見盧植不再言語,明了老師是不會再聽自己意見了。隻得跪在地上對盧植行禮,悻悻然退了出去。
待劉正出去,盧植獨坐帳中陷入了沉思,自己這位徒弟,著實讓他操心不已。
劉正不是高誘那般隻會刻苦學經、不知世事的書呆子,但沒想到竟然如此膽大妄為。年輕人有一腔熱血,見到了廣宗城內的慘劇,便想著解民倒懸。
且不說自己能否指揮得動北軍五校與郭典去洛陽清君側,就算真如劉正所言,全取洛陽。但這大漢內憂外患積弊何其之多,豈是殺宦官、除外戚便能輕易解決的?
況且世家大族於地方上盤根錯節、勢力龐大,若沒有犁庭掃穴斬草除根的毅力,一旦處理不當,就是天下大亂,這是萬萬不能輕舉妄動的。盧植甚至膽大地想著,換洛陽的皇帝或許容易,可換潁汝間的豪族難上加難。
自己今年六十又四,有些事情他不敢做也自認做不好,恐怕皇甫嵩也不敢。若是董卓還在,此子狼子野心說不定便能與劉正一拍即合。
不過董仲穎已被問罪,罪過不大,又被扔回並州的邊的做了一郡太守去了。盧植不知道的是他一語成讖,日後的董卓確實這麽做了。
……
劉正獨行在如墨寒夜中,遠處的廣宗城在黑暗中蜷縮如垂死巨獸,城頭引魂幡在朔風中獵獵作響。
退出營帳後,帳中與盧植的爭執猶在耳畔。劉正心情異常沉重,他深知自己今日之舉過於衝動,但看到廣宗城內的苦難,他實在無法坐視不管。張角彌留之際的微笑,如毒蛇盤踞心口。
"老師啊..."劉正對著虛空呢喃。他明白盧植的擔憂和顧慮,他太了解自己老師了,也知道自己提出的建議盧植根本不會同意,剛才之舉隻是試探,或者說在盧植心裏種下一顆種子。
劉正指尖摩挲著腰間那方六百石的廣宗縣令印,低聲笑出聲來。自張角道出自己秘密後,劉正如夢初醒,仿佛突然開竅了一般。
自己之前便是過於敬畏這個時代的人物。誠然,盧植等人是當世人傑,若生於同時,他自知難以比肩。
可是他們不行,不論是張角還是盧植,抑或劉備、曹操、孫堅,這些當世豪傑都沒能救大漢。但他劉正可以!
隻因他知道該如何做!他早將百年興衰盡收眼底,領先千年智慧,他洞悉這些人的心思,了解他們的未來故事,他可以利用盧植,利用身邊所有人。
他是當世最知如何做之人,劉正選擇的道路不會錯。而現在堅定了劉正的一個念想,便是他必須要做。
史筆如刀,舊時漢末的曆史已經刻下,他劉正才應該是如今新故事的執刃之人。
"便做一回逆天之人罷,不對,我才是最順勢而為的人。"劉正嘴角的微笑與死去的張角那般。
……
“張角死了,張梁不降。”劉正現在急著去見盧植,語畢疾步向中軍帳而去,眾人緊隨其後。馬蹄踏過凍土,揚起細碎土沫,在暮色中恍若祭奠張角飄散的紙錢。
“張角死了?”“張角如何死的?”“張角死了少君為何還能安然出城?”“張角可是仲興少君所殺?”“仲興都與張角談了些什麽?”
麵對一連串如連珠炮般的問題,劉正隻得一一作答。
張角是病死的,與我無關,自己隻是與張角說了勸降一事。誰料張角就是此時病死了,張梁依然固執不降,這廣宗城還是要打。
劉正將城中能說的事情大致與眾人講述了一遍,便匆匆趕往盧植的營帳。在廣宗城內時,劉正心中萌生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若能說服盧植,不僅能解救廣宗城內十萬百姓於水火,更有望挽救這風雨飄搖的大漢王朝。
“儁乂,仲興所言你可信?”
劉備見劉正急匆匆地進了盧植的營帳,心中不禁犯起嘀咕。先前黃巾軍非要劉正進城商議投降之事也就罷了,畢竟他是廣宗令。可劉正進城不過三個多時辰,張角就死了,而他還能毫發無損地回到漢營,這事實在太過離奇。
今天這事情太過匪夷所思,不論是誰都必然要把張角之死與劉正聯係到一起。
“要說縣君手刃了張角,那必不可能,否則張梁如何讓縣君平安出城,但張角之死定然與縣君有關。”
方才劉正急匆匆對他們說的便語焉不詳,對於此事,張郃與劉備一樣滿是疑惑,隻是激動地手握腰間環首刀,滿心疑惑,說不出其中所以然來。
正當幾人胡亂猜測之際,唯一一位文士高誘開口道:“我看定然是仲興對張角以聖人之言曉之以理,痛斥張角無君無父,禍亂天下,那張角區區妖道羞愧難當,被氣死了。而張梁也被仲興大義所感化,不忍加害仲興。”
其餘人聽高誘此言,覺得言之有理者紛紛點頭,覺得腐儒之談者暗暗哂笑。而此時已經進到盧植營帳的劉正,渾然不知“劉縣君氣死張天師”的傳言已經在漢軍大營中不脛而走。
劉正徑入中軍大帳,對著坐在主位上的盧植行了大禮,叩首在地:“屬下有辱使命,廣宗城內黃巾軍拒不投降。”
此時帳中除盧植外,郭典、宗員、淳於瓊等軍中千石以上者俱在,皆是因為廣宗立起了引魂大纛而聚在此處商議對策。
“仲興且起來。”郭典不等盧植說話,急不可耐地讓劉正先起身,問道,“張角真的死了嗎?”
此時,廣宗黃巾降與不降已經不重要了,首要的事情是問清楚張角是否死了。
“張角已死,屬下親眼所見,就亡故於屬下麵前。”劉正隻能將方才與劉備等人說的話與郭典他們又說了一遍。張角是久病而亡,死在他入城之時隻是恰巧罷了。
而得到張角真的死了這一驚天消息後,帳中一時安靜得可怕,遠處聲聲刁鬥清晰可聞。不一時,宗員豁然起身,腰間印綬撞得叮當亂響,淳於瓊甲胄鏗鏘,麵前案幾簡牘散落。原本端坐的眾人也紛紛激動了起來,互相交談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色。
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太平道、黃巾軍的賊首張角已死!這個消息比起攻陷下曲陽也不遑多讓。張角既死,那太平道便再無賊首,終將會變成一盤散沙被一一攻破。
而後,盧植立即下令擬書將此消息送至洛陽,並分送給來此路上的皇甫嵩與仍在豫州剿賊的朱儁處,又問道:“劉正,你在城中可觀看了城防,我軍幾日可攻下廣宗?”
“回稟中郎將,城中黃巾士氣低落,糧秣匱乏,且天氣日寒,旬日可下!”
劉正回稟盧植道。廣宗城確實是守不了多久了,盧植重重圍城之計終於將黃巾軍逼入了絕境。
旬日可下!劉正此言一出帳中再度興奮起來,眾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如何破城,他們已經在城下圍了足足八個多月,終於要贏了!
然而,劉正卻沒有諸將這般欣喜,廣宗城隻是小疾,他有一個能治大漢的良方要告知盧植。
“請中郎將屏退左右,屬下有其他要事稟報!”劉正語氣堅定,躬身行禮。
盧植滿麵春風,聽劉正如此說便道:“此處皆是軍中要員,你有何事,便在此處說了便是。”
“還請中郎將屏退左右!”劉正站在原地對盧植躬身行禮,一絲不動。
盧植見劉正態度堅決,又見他麵色沉重,雖不知他還有何事要說,但還是讓眾人都散了。眾人各自回去準備,隻等皇甫嵩一到,便發起總攻。
“帳中已無他人,你有什麽事情便說吧。”
此時,營帳中隻剩下盧植與劉正。盧植大咧咧地盤腿坐在榻上,示意劉正也坐得近些。師徒二人平日裏也不拘那些俗禮,可此時的劉正卻依然站在原地,欲言又止,全無方才讓盧植屏退左右時的堅定,緊張得不敢說出口。
見劉正如此模樣,盧植心中一緊。他深知自己這位從小看著長大的徒弟絕非冒失之人,此番舉動定是有要事相告。
“有事便說,無事就來給我揉揉肩,婆婆媽媽得做什麽?”盧植此語本想緩解劉正緊張,卻不料劉正撲通一聲又跪在了地上,而後劉正的一番言語幾乎讓盧植暴怒而起,差點就要抄起手邊手杖將劉正就地格殺。
也幸虧盧植本就不信那些在東漢頗流行的讖緯之術,要不然定會以為張角雖然死了,可不知用了什麽鬼蜮伎倆奪舍到了劉正身上!
隻因劉正對他說的是,讓他帶著北軍五校與冀州兵馬,聯合廣宗城內的張梁黃巾軍在巨鹿起兵,東接皇甫嵩,南聯朱儁,會同各地郡守,直擊洛陽。
等到了洛陽後。那更好辦。大將軍何進是個廢物,留守洛陽的中央軍絕非盧植等人的對手。等攻進洛陽後,廢黜昏君,擁立賢德之人,誅殺宦官,壓製朝中的外戚與地方豪族,還黎民百姓一個清平世界,還大漢一個盛世太平。
"放肆!"盧植須發戟張,抓起案上水杯朝劉正擲去。劉正側身躲過,看著盛怒的盧植,劉正匍匐在地上。他已經猜到盧植的反應,他並無把握能說服盧植,但他不得不這麽做。
在劉正看來,幾年後董卓能做到的事情,如今的盧植可以更容易做到。如果此次能夠成功,劉正有把握可以中興大漢,更沒有日後漢末三國亂世。
“老師,學生知道此言大逆不道,但實在是不忍不發。您看看這天下,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朝綱不振,宦官專權,外戚跋扈,地方豪族更是橫行霸道。若不變,雖滅了黃巾也不能救天下!……”劉正聲淚俱下,言辭懇切。
盧植聽著劉正的哭訴,怒氣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奈與悲涼。“若廢黜天子之後,你要立哪個皇帝?”憑借盧植手中的天子節杖,就能將劉正人頭也掛到廣宗門上去和張寶作伴。他需要知道,自己的學生到底有無其他的異心!
劉正沒想到盧植會如此問,隨口說道:“可立當朝皇子。”
“廢其父而立其子?”盧植質疑道。
劉正略一思索,道:“或可在河間王一脈中,再尋賢德之士。”
盧植冷笑一聲,道:“嗬嗬,我看不如立東海王一脈,東海王本為光武嫡子,立東海王正本清源。且國要有長君,劉伯安有賢名,就甚好。你劉仲興又有擁立之功,得立你為太子啊,老臣要拜見太子殿下!等太子登基,老臣也是天子師了!”
盧植冷冷地說著,深深的恐慌讓劉正伏地不起,身體發顫,冷汗直流!捫心自問,劉正絕對沒有稱帝的心思。
盧植看著被自己問得不知所措的劉正,明白是自己想多了,劉正並沒有僭越為帝的想法。今日此番作為,實為公心,非為私利。
又過了好大一會,盧植終於平息了心中憤怒。基於對自己學生的了解,他深知劉正為人沉穩,行事謹慎,絕非眼高手低之輩。雖然心中計劃萬千,但行事總不失穩重。今日為何如此急躁?盧植凝視著眼前這位與往日截然不同的弟子,心中已然猜到了幾分緣由。
“你想救廣宗城內的黃巾?”
聽到盧植語氣不複之前的冷冽,劉正抬起頭來,小心翼翼說道:“是。”
盧植歎了口氣,看來自己猜對了。也是自己急躁了,隻因劉正太過優秀,盧植一直沒有將劉正當做弱冠少年,才放心讓劉正深入廣宗勸降。雖然劉正能量出眾,但他今年也才隻有十七歲,尚需曆練。此番進入廣宗城,隻怕是見到了城中慘狀,也是被黃巾蠱惑,起了憐憫之心。
“慈不掌兵,此理你自當知曉。城中黃巾皆為逆賊,其死不足惜!”盧植語重心長地說道。
盧植也年輕過,自然理解劉正這種悲天憫人的想法。昔日在九江、廬江,初領兵平叛時,亦曾猶豫過,不忍輕易下令斬殺無辜。何況如今一言之下砍殺十萬人的性命。
“在城中張梁與學生說,太平道的符水可騙一人兩人,可騙千萬人乎?城中的黃巾是逆賊,但也是大漢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師,廣宗城不能再死人了!”
無辜也罷,受人蠱惑也罷,黃巾反賊犯的依舊是十惡不赦的謀逆之罪。身為劉正老師,盧植有義務教導劉正,心狠手辣亦為成長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課。
“休要再言!如你所言,廣宗城十萬黃巾可免一死,但起兵去攻打洛陽?又將有多少人喪生?這天下又將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廣宗黃巾何談無辜?被你所害之天下人,方為無辜!”盧植言辭嚴厲,語氣中滿是對劉正天真想法的無奈與憤怒。
太平道如何傳道,張角為何起事,遍布大漢十三州的百萬黃巾從何而來,盧植焉能不知?
他盧植不是濫殺之人,不會在廣宗建京觀使庶人駭政,但劉正所言廢立天子之後就能使庶人安政了?簡直是天真可笑!
若再讓此子如此胡鬧下去,日後滅他九族之時,其中必有盧子幹之名。
“我乏了,你且出去吧,皇甫義真不日便到了,糧秣可都準備好了?滾去給皇甫義真紮營!”
“諾。”劉正見盧植不再言語,明了老師是不會再聽自己意見了。隻得跪在地上對盧植行禮,悻悻然退了出去。
待劉正出去,盧植獨坐帳中陷入了沉思,自己這位徒弟,著實讓他操心不已。
劉正不是高誘那般隻會刻苦學經、不知世事的書呆子,但沒想到竟然如此膽大妄為。年輕人有一腔熱血,見到了廣宗城內的慘劇,便想著解民倒懸。
且不說自己能否指揮得動北軍五校與郭典去洛陽清君側,就算真如劉正所言,全取洛陽。但這大漢內憂外患積弊何其之多,豈是殺宦官、除外戚便能輕易解決的?
況且世家大族於地方上盤根錯節、勢力龐大,若沒有犁庭掃穴斬草除根的毅力,一旦處理不當,就是天下大亂,這是萬萬不能輕舉妄動的。盧植甚至膽大地想著,換洛陽的皇帝或許容易,可換潁汝間的豪族難上加難。
自己今年六十又四,有些事情他不敢做也自認做不好,恐怕皇甫嵩也不敢。若是董卓還在,此子狼子野心說不定便能與劉正一拍即合。
不過董仲穎已被問罪,罪過不大,又被扔回並州的邊的做了一郡太守去了。盧植不知道的是他一語成讖,日後的董卓確實這麽做了。
……
劉正獨行在如墨寒夜中,遠處的廣宗城在黑暗中蜷縮如垂死巨獸,城頭引魂幡在朔風中獵獵作響。
退出營帳後,帳中與盧植的爭執猶在耳畔。劉正心情異常沉重,他深知自己今日之舉過於衝動,但看到廣宗城內的苦難,他實在無法坐視不管。張角彌留之際的微笑,如毒蛇盤踞心口。
"老師啊..."劉正對著虛空呢喃。他明白盧植的擔憂和顧慮,他太了解自己老師了,也知道自己提出的建議盧植根本不會同意,剛才之舉隻是試探,或者說在盧植心裏種下一顆種子。
劉正指尖摩挲著腰間那方六百石的廣宗縣令印,低聲笑出聲來。自張角道出自己秘密後,劉正如夢初醒,仿佛突然開竅了一般。
自己之前便是過於敬畏這個時代的人物。誠然,盧植等人是當世人傑,若生於同時,他自知難以比肩。
可是他們不行,不論是張角還是盧植,抑或劉備、曹操、孫堅,這些當世豪傑都沒能救大漢。但他劉正可以!
隻因他知道該如何做!他早將百年興衰盡收眼底,領先千年智慧,他洞悉這些人的心思,了解他們的未來故事,他可以利用盧植,利用身邊所有人。
他是當世最知如何做之人,劉正選擇的道路不會錯。而現在堅定了劉正的一個念想,便是他必須要做。
史筆如刀,舊時漢末的曆史已經刻下,他劉正才應該是如今新故事的執刃之人。
"便做一回逆天之人罷,不對,我才是最順勢而為的人。"劉正嘴角的微笑與死去的張角那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