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理解這個城鎮化率,就是說,即墨縣有20%以上的人口擠在縣城裏麵。


    這麽高的城鎮化率,就意味著有很多人屬於“非農就業人口”,他們吃的糧食,全靠周邊農村供應。


    但即墨縣經曆了近一年的無政府狀態,農業生產遭受極大破壞,農民們自己都吃不飽,哪裏有糧供應非農就業人口?


    人口沒有回湧入縣城時,這個情況還不明顯,一旦非農就業人口大規模回流縣城,聚集在一起,糧食問題就變得突出起來。


    這可不是吳加亮負責的事,而是縣令和主簿需要麵對的問題,崔衛華現在天天一睜眼就要麵對嗷嗷叫著要吃飯的數萬縣民,整個人都要瘋了。


    崔衛華:“吳縣尉,你招募的弓手是否太多了點?這些弓手全都要俺來提供糧食,實在是有點養不起,要不先裁撤一半?等到秋收之後,再重新招募。”


    吳加亮大驚,他來商量擴招,縣令卻要他減員?這不是背道而馳麽?


    “縣尊,俺好不容易拉扯起一百多人,每日勤加操練,現在也算是有了一點點戰鬥力,這都還不夠用,麵對宮大王那一夥賊子,俺毫無辦法,怎能再減一半?”


    崔衛華:“可是俺也沒辦法啊,現在縣裏有多缺糧你又不是不知道,俺都快上吊了。”


    吳加亮:“找本地鄉紳攤派一下如何?”


    崔衛華:“鄉紳都差不多死光了,隻剩下幾個,被俺逮住攤派了兩次,現在已經叫苦連天,不能再給他們攤派了,否則這幾個鄉紳得帶頭造反。”


    吳加亮:“……”


    好吧,吳加亮其實也知道鄉紳逼急了是會反的,因為他有個好兄弟叫做九紋龍史進,原本就是一戶鄉紳,就是被逼反了的。


    “這可如何是好?”兩個員兒都不禁發出了靈魂歎息。


    大多數地方,管兵的隻想多弄些兵,根本不考慮管錢糧的難處。而管錢糧的人隻想省省省,根本不考慮管兵的難處。


    這兩個官兒能坐在一起為對方考慮一下,已經實屬難得。


    正在這時候,一個崔衛華的家丁從外麵跑了進來,一臉的喜色:“老爺,喜事,大喜事。”


    崔衛華:“?”


    家丁道:“隱居嶗山的嶽衙內進城來了,還帶來了大量的糧食。”


    崔衛華大喜:“大量的糧食?有多大量?”


    他在意糧食,旁邊的吳加亮在意的卻是嶽衙內三個字。


    衙內在宋朝一般用來稱呼官二代,嶽文軒上一次來縣城時,吳加亮也不知道他家世究竟如何,便沒有叫他衙內,而是稱了一聲嶽公子。


    現在聽到崔衛華的手下稱之為衙內,倒也沒覺得意外。


    那嶽公子舉止氣度非同常人,在下人眼中更覺高不可攀,鐵定是個官二代嘛,便不自禁地將他稱為了衙內,屬實合理。


    吳加亮喜道:“哎喲,嶽公子又來了,快快帶俺去與他相見。”


    兩位官員都往外跑,到了縣城門口,就見到一隻車隊正在進城。


    車隊有二十幾輛車,每輛車上都滿載糧食,全部加起來怕是有幾萬斤。


    崔衛華大喜過望,正要上前打招呼,卻見吳加亮搶先一步衝了上去,對著來人就是一個長揖:“嶽公子!咳,嶽衙內,許久不見。”


    嶽文軒對著吳加亮拱了拱手:“加亮先生好啊,聽聞你剿匪有功,這縣城周邊村莊,都恢複了安穩,實在是可喜可賀。衙內兩個字聽得我頭疼,還是叫我公子吧。”


    嶽文軒記憶裏最深刻的衙內,就是《水滸傳》裏麵坑害了林衝一家人的高衙內,他可不太喜歡衙內這個稱呼。


    吳加亮臉上不見得意之色:“多虧嶽公子借了葉哥哥和李賢侄給俺,全靠他們兩人撐起臉麵,剿了些許小寇,實在不值一提。那最大的宮大王,俺現在卻是毫無辦法。昨夜宮大王的奸細進城,竟然想賺良民投賊,俺率兵拿捕,又被他們走脫,唉。”


    嶽文軒心中暗笑,運糧食進城的那些腳夫,其實都是義軍士兵假扮,都在暗笑。


    張大樹笑得差點出聲,旁邊的張大郎趕緊捂住他的嘴,將他拖到車後。


    隊伍裏的夥兵張娃子忍不住低聲道:“俺們若是現在突然發難,就能將幾個官兒一網成擒,這縣城當即就能拿下。”


    張大郎低聲道:“噓!別亂來,真君自有安排,別瞎整壞了真君的事。”


    張大郎是張家村裏長的兒子,是個良家子,雖然書沒讀過幾天,但有見識,搞過群眾工作,深知義軍在百姓心中就是賊軍,若是現在突然發難拿下官員,隻會導致縣城大亂,幾萬縣民四散而逃,互相擁擠踩踏,城中浪蕩子再趁機打砸搶燒,搞不好鬧出慘事,給義軍本就不好的名聲,又加上重重一擊。


    那真君定是要不開心的。


    嶽文軒笑著對吳加亮道:“加亮先生為民維護治安,盡心竭慮,真是吾輩楷模。我尋思著也得為百姓做點什麽,便將家中存糧取了出來,送到縣城,希望能解民之急。”


    吳加亮的注意力這才轉到了糧車上去。


    這時崔衛華也走上前來,擺了個讀書人的禮儀,倒也沒什麽架子:“吳縣尉,原來你和這位衙內有舊,也不幫俺介紹一下……”


    吳加亮趕緊介紹:“這位是新任即墨縣令,崔衛華崔大人。這邊這位,是嶗山隱士,嶽公子,祖上出過好幾個王候將相。俺最近剿滅多股賊寇,全靠嶽公子借俺的兩位老部下。”


    崔衛華的眼光,便從葉師傅和李小龍的身上掃過,心想:原來如此,俺還在納悶,你上來任時身後並沒有這兩個人,最近卻天天看到這兩人跟著你,原來是這個公子借給你的人。


    這兩人有多能打,崔衛華也早有耳聞,現在知道了他們是嶽文軒的人,頓時肅然起敬,對嶽文軒的實力也算有了點底:“嶽公子先派人來助民剿匪,現在又送糧來解民之困,實乃賢士。隻是不知道,這些糧食以什麽價格……”


    他故意吊了個長音,實因心中有點擔心,萬一這公子爺嘴上說是來濟民,實則是為了發國難財,趁機把糧食賣個高價呢?


    這種騷操作,崔衛華可沒少見過,許多達官貴人和糧商都喜歡玩這一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沙盤上的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十二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十二變並收藏沙盤上的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