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二娘子微微皺眉:“要俺去剿匪,俺自己就是匪,吳縣尉不覺得這個要求,有一點點……”
吳加亮:“俺也知道這要求有點奇怪,若是別的大王,俺斷然不會去求他。因宮大王不是一般的英雄好漢,俺才敢來提這不情之請。據俺近日觀察,宮大王起兵,隻因心中有抗金之誌。如今盤踞東廟子村,經略地方,於民秋毫無犯,潛心隻為抗金準備,如此義氣,當受俺一拜。俺這次來,也是想請宮大王看在抗金大義上,蕩平賊寇,保後方安寧,將來金賊再來時,全縣上下才能齊心協力。”
聽了這話,宮二娘子心裏倒是有點小開心,暗想:得了真君的指點之後,俺一直往“鄉賢”的方向努力,口碑都好起來了。以前都是被人當賊,現在連當官的都把俺當好漢。
真君給她的命令是“重整秩序”,宮二娘子當然不會拒絕吳加亮的要求,但她也有別的顧慮:“吳縣尉,俺這支即墨義軍,也就在即墨縣裏有幾個人知道,但在萊陽縣那邊,還沒人知道俺們義軍的名聲。”
“若是俺現在率軍去萊陽縣,雖然俺是去剿匪的,但萊陽縣令、縣尉、百姓們可不會這樣想,他們隻會以為俺是去殺人放火的。到時候俺不光要麵對萊陽響馬,可能還要對抗縣尉組織的弓手、廂軍,鄉紳們率領的鄉勇……”
吳加亮的臉色變嚴肅了:“萊陽縣令和縣尉你倒是不用擔心,但當地的鄉勇,卻不得不防。”
確實,這是個問題!
義軍過境去剿匪,又不能掛著吳加亮的名頭,那在萊陽縣的人看來,就是一股凶賊入境了,那還不嚇死?
到時候萊陽縣令縣尉肯定是慫著不會動,但萊陽縣的本地鄉紳們是肯定會有動靜的,各家鄉紳都會拿出自己的家丁奴仆,組織鄉勇保甲,拿著鍋蓋鋤頭糞瓢,拉扯起許多隊伍“自保”。
這就是所謂的裏甲製!
裏甲的運作,根本不需要官府的動員,全是靠本地鄉紳來管的。
義軍搞不好還沒和響馬賊交上手,就得先跟萊陽縣的鄉勇們打一場。
那就非常的不美了!
吳加亮皺起眉頭苦苦琢磨……
自己把問題想簡單了啊,他當上官之後,一直在用官的方式考慮問題,他是官,老百姓不會組織鄉勇來抵抗他。
但聽宮二娘子一說,才發現賊兵過境要麵對的問題,也不比官兵少。
若宮二娘子是一夥凶賊,那些鄉勇順手滅了就是,但宮二娘子明顯不願意與民為敵。
這可如何是好?
正苦思辦法,遠處有個放哨的義軍士兵大叫起來:“船來了,船來了……”
吳加亮隨著那人手指的方向看去,就見海上有一艘小型海船,向著觀海鹽場的岸邊駛來:“咦?海商?”
宮二娘子對他眨了眨眼,笑道:“私鹽販子!吳縣尉不會想抓吧?”
吳加亮苦笑:“若是在別處碰上,俺肯定得抓,但在你這裏碰上了還怎麽抓?俺現在不是縣尉,隻是一個來觀海鹽場談生意的商人,切莫忘了。”
商船很快就靠了岸,接著,一個年輕的商人從船上跳了下來,身上穿的倒是商人衣服,但吳加亮從他的膚色和動作,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個狠角色。
宮二娘子對那商人抱拳:“高員外,兩個月不見了。”
來人正是二月初來過一次的海商高進:“剛才俺去了東廟子村,那邊的人說,今後直接來鹽場進貨,俺就直接駕船過來了。”
宮二娘子笑道:“直接來鹽場進貨,也省得俺把鹽運來運去的,給俺的人省下不少力氣嘛。”
高進笑:“是這個理,省了點腳錢,雖然不多,也是錢。”
宮二娘子:“鹽越來越多,腳錢就會越來越多,可不是小數目。”
一聽說鹽多,高進的眼就亮了:“俺就喜歡鹽多。”
宮二娘子也不說廢話了,直接揮手道:“來人啊,把鹽往高員外船上搬。”
早就準備好的腳夫們立即開始工作起來,把大包大包的鹽往高進的船上扛……每扛上去一袋,船上的人就記個數,最後一並結帳。
船上有個水兵抓了一把鹽在手上細看,用舌頭舔了舔,然後對著高進吼道:“老大,這鹽好!苦味不大,能賣得起好價錢。”
高進聞言頗覺好奇,也拿了點鹽過來舔了舔,細品,這鹽是真好,苦味大大減少,可見海水中的雜質被去除得更加幹淨,鹽品可謂上乘,這麽好的鹽,宮二娘子還沒有要漲價的意思,這波血賺。
但搬了一小會兒,高進就開始感覺不對了,以前差不多搬到這個時候就沒鹽了,今天怎麽還在不停的往船上搬?一袋一袋,搬不完啊?
高進忍不住道:“還有多少?”
宮二娘子:“不多了,但裝滿你這艘船還是沒問題的。上次不是告訴過你嗎?要多準備點船。”
高進抹了一把汗,心想:俺也不知道這次你貨這麽多啊。
他忍不住向著鹽場裏眺望,然後一眼就看到了磚池。
這種新池子看得他眼前一亮,馬上明白過來:“原來你們有了新的製鹽技術,難怪鹽這多麽,品質還上乘。這批新鹽俺帶去南邊,殺得官鹽哭爹喊娘。”
宮二娘子笑:“要學不?”
高進馬上甩頭:“不學不學。”
偷學別人技術,在這時代可是大忌諱,許多技術都是傳子不傳女的。
他甚至還故意轉開了頭不看磚池那個方向,絕不想得罪了自己的生意夥伴,斷了自己的貨源。
吳加亮看到這一幕,眼珠子不禁提溜提溜的轉,心想:這鹽商是個懂規矩的!娘的,江湖人士多講規矩,官場上那些老爺還不如江湖人士靠譜,老子這官做得真不快活,真他娘的懷念以前當賊的日子。
高進看著源源不斷搬上船的鹽,忍不住歎了口氣:“這次俺栽了,沒想到這邊好鹽如此之多。俺還有一艘船去了海陽鹽場,那艘船肯定沒裝滿,等俺和那艘船會合之後,再來觀海鹽場一趟,把那艘船也全裝滿了再回南邊。”
說者無心,聽者卻有意。
吳加亮聽到“海陽鹽場”這四個字,雙眼一亮:“海陽鹽場,是指的萊陽縣與牟平縣交界之處的那個鹽場吧?”
高進:“這位員外是?”
宮二娘子趕緊道:“俺倒是忘了介紹,這位員外姓吳,是……”
吳加亮趕緊道:“俺叫吳用,是走陸路賣鹽的商人。”
高進微笑:“原來也是道上的朋友,有禮了。你打聽海陽鹽場做啥?若是要去買鹽,那就不必了,觀海鹽場現在這種新鹽,比海陽鹽場的好得多,貨也多,你既然有這裏的路子,何必再去海陽。”
吳加亮:“俺隻是對萊陽縣感興趣,哥哥既然在海陽那邊跑商,定然認得萊陽縣的大戶,能不能幫兄弟介紹幾個當地的鄉紳認識認識。”
宮二娘子聽他這麽一說,猛地一下明白過來,吳加亮這是打算和萊陽縣的鄉紳聯係,想辦法解決義軍過境的問題。
吳加亮:“俺也知道這要求有點奇怪,若是別的大王,俺斷然不會去求他。因宮大王不是一般的英雄好漢,俺才敢來提這不情之請。據俺近日觀察,宮大王起兵,隻因心中有抗金之誌。如今盤踞東廟子村,經略地方,於民秋毫無犯,潛心隻為抗金準備,如此義氣,當受俺一拜。俺這次來,也是想請宮大王看在抗金大義上,蕩平賊寇,保後方安寧,將來金賊再來時,全縣上下才能齊心協力。”
聽了這話,宮二娘子心裏倒是有點小開心,暗想:得了真君的指點之後,俺一直往“鄉賢”的方向努力,口碑都好起來了。以前都是被人當賊,現在連當官的都把俺當好漢。
真君給她的命令是“重整秩序”,宮二娘子當然不會拒絕吳加亮的要求,但她也有別的顧慮:“吳縣尉,俺這支即墨義軍,也就在即墨縣裏有幾個人知道,但在萊陽縣那邊,還沒人知道俺們義軍的名聲。”
“若是俺現在率軍去萊陽縣,雖然俺是去剿匪的,但萊陽縣令、縣尉、百姓們可不會這樣想,他們隻會以為俺是去殺人放火的。到時候俺不光要麵對萊陽響馬,可能還要對抗縣尉組織的弓手、廂軍,鄉紳們率領的鄉勇……”
吳加亮的臉色變嚴肅了:“萊陽縣令和縣尉你倒是不用擔心,但當地的鄉勇,卻不得不防。”
確實,這是個問題!
義軍過境去剿匪,又不能掛著吳加亮的名頭,那在萊陽縣的人看來,就是一股凶賊入境了,那還不嚇死?
到時候萊陽縣令縣尉肯定是慫著不會動,但萊陽縣的本地鄉紳們是肯定會有動靜的,各家鄉紳都會拿出自己的家丁奴仆,組織鄉勇保甲,拿著鍋蓋鋤頭糞瓢,拉扯起許多隊伍“自保”。
這就是所謂的裏甲製!
裏甲的運作,根本不需要官府的動員,全是靠本地鄉紳來管的。
義軍搞不好還沒和響馬賊交上手,就得先跟萊陽縣的鄉勇們打一場。
那就非常的不美了!
吳加亮皺起眉頭苦苦琢磨……
自己把問題想簡單了啊,他當上官之後,一直在用官的方式考慮問題,他是官,老百姓不會組織鄉勇來抵抗他。
但聽宮二娘子一說,才發現賊兵過境要麵對的問題,也不比官兵少。
若宮二娘子是一夥凶賊,那些鄉勇順手滅了就是,但宮二娘子明顯不願意與民為敵。
這可如何是好?
正苦思辦法,遠處有個放哨的義軍士兵大叫起來:“船來了,船來了……”
吳加亮隨著那人手指的方向看去,就見海上有一艘小型海船,向著觀海鹽場的岸邊駛來:“咦?海商?”
宮二娘子對他眨了眨眼,笑道:“私鹽販子!吳縣尉不會想抓吧?”
吳加亮苦笑:“若是在別處碰上,俺肯定得抓,但在你這裏碰上了還怎麽抓?俺現在不是縣尉,隻是一個來觀海鹽場談生意的商人,切莫忘了。”
商船很快就靠了岸,接著,一個年輕的商人從船上跳了下來,身上穿的倒是商人衣服,但吳加亮從他的膚色和動作,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個狠角色。
宮二娘子對那商人抱拳:“高員外,兩個月不見了。”
來人正是二月初來過一次的海商高進:“剛才俺去了東廟子村,那邊的人說,今後直接來鹽場進貨,俺就直接駕船過來了。”
宮二娘子笑道:“直接來鹽場進貨,也省得俺把鹽運來運去的,給俺的人省下不少力氣嘛。”
高進笑:“是這個理,省了點腳錢,雖然不多,也是錢。”
宮二娘子:“鹽越來越多,腳錢就會越來越多,可不是小數目。”
一聽說鹽多,高進的眼就亮了:“俺就喜歡鹽多。”
宮二娘子也不說廢話了,直接揮手道:“來人啊,把鹽往高員外船上搬。”
早就準備好的腳夫們立即開始工作起來,把大包大包的鹽往高進的船上扛……每扛上去一袋,船上的人就記個數,最後一並結帳。
船上有個水兵抓了一把鹽在手上細看,用舌頭舔了舔,然後對著高進吼道:“老大,這鹽好!苦味不大,能賣得起好價錢。”
高進聞言頗覺好奇,也拿了點鹽過來舔了舔,細品,這鹽是真好,苦味大大減少,可見海水中的雜質被去除得更加幹淨,鹽品可謂上乘,這麽好的鹽,宮二娘子還沒有要漲價的意思,這波血賺。
但搬了一小會兒,高進就開始感覺不對了,以前差不多搬到這個時候就沒鹽了,今天怎麽還在不停的往船上搬?一袋一袋,搬不完啊?
高進忍不住道:“還有多少?”
宮二娘子:“不多了,但裝滿你這艘船還是沒問題的。上次不是告訴過你嗎?要多準備點船。”
高進抹了一把汗,心想:俺也不知道這次你貨這麽多啊。
他忍不住向著鹽場裏眺望,然後一眼就看到了磚池。
這種新池子看得他眼前一亮,馬上明白過來:“原來你們有了新的製鹽技術,難怪鹽這多麽,品質還上乘。這批新鹽俺帶去南邊,殺得官鹽哭爹喊娘。”
宮二娘子笑:“要學不?”
高進馬上甩頭:“不學不學。”
偷學別人技術,在這時代可是大忌諱,許多技術都是傳子不傳女的。
他甚至還故意轉開了頭不看磚池那個方向,絕不想得罪了自己的生意夥伴,斷了自己的貨源。
吳加亮看到這一幕,眼珠子不禁提溜提溜的轉,心想:這鹽商是個懂規矩的!娘的,江湖人士多講規矩,官場上那些老爺還不如江湖人士靠譜,老子這官做得真不快活,真他娘的懷念以前當賊的日子。
高進看著源源不斷搬上船的鹽,忍不住歎了口氣:“這次俺栽了,沒想到這邊好鹽如此之多。俺還有一艘船去了海陽鹽場,那艘船肯定沒裝滿,等俺和那艘船會合之後,再來觀海鹽場一趟,把那艘船也全裝滿了再回南邊。”
說者無心,聽者卻有意。
吳加亮聽到“海陽鹽場”這四個字,雙眼一亮:“海陽鹽場,是指的萊陽縣與牟平縣交界之處的那個鹽場吧?”
高進:“這位員外是?”
宮二娘子趕緊道:“俺倒是忘了介紹,這位員外姓吳,是……”
吳加亮趕緊道:“俺叫吳用,是走陸路賣鹽的商人。”
高進微笑:“原來也是道上的朋友,有禮了。你打聽海陽鹽場做啥?若是要去買鹽,那就不必了,觀海鹽場現在這種新鹽,比海陽鹽場的好得多,貨也多,你既然有這裏的路子,何必再去海陽。”
吳加亮:“俺隻是對萊陽縣感興趣,哥哥既然在海陽那邊跑商,定然認得萊陽縣的大戶,能不能幫兄弟介紹幾個當地的鄉紳認識認識。”
宮二娘子聽他這麽一說,猛地一下明白過來,吳加亮這是打算和萊陽縣的鄉紳聯係,想辦法解決義軍過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