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而知禮儀


    【原文】


    王曰:“吾惛1,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誌,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嚐試之。”


    曰:“無恒產2而有恒心者,惟土為能。若3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4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5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製6民之產,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7。


    “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8,奚暇9禮儀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1惛:同“昏”,昏亂,糊塗。2恒產:可以賴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如土地、田園、林木、牧畜等。3若:轉折連詞,至於。4放:放蕩。辟:同“僻”與“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門邪道;侈:放縱揮霍。放辟邪侈指放縱邪欲違法亂紀。5罔:同“網”,有“陷害”的意思。6製:訂立製度、政策。7輕:輕鬆,容易。8贍:足夠,充足。9奚暇:怎麽顧得上。奚,疑問詞,怎麽,哪有。暇,餘暇,空閑。


    【譯文】


    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一步的領會。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誌,更明確的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隻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於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麽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才去加以處罰,這等於是陷害他們。哪裏有仁慈的人在位執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製定產業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後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在各國的國君製定老百姓的產業政策,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裏還有什麽工夫來修養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複教導學生,頭發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讀解】


    齊宣王已經完全被孟子的言語所打動,所以態度誠懇地請孟子“明以教我”,不要繞彎子了,打開窗戶說亮話吧。直到這是孟子才完全正麵地展開了他的治國方略和施政綱要。歸結起來,也不過就是兩層意思:


    第一層,有恒產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後治禮儀。


    這就是《管子.牧民》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道理。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合於兩千年後卡爾.馬克思那個偉大的發現:“人們首先必須吃、喝、注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所以,“光靠勒緊肚子鬧革命”是不行的,越窮越光榮也是自欺欺人的。


    而且,僅從社會穩定的角度來說,“無恒產者”也是最危險的因素。因此孟子認為在我們製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時候,一定要從富民的角度出發。考慮到讓老百姓過上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讓他們不僅能夠養家糊口,而且還有一定的產業。隻有做到了這一步,才談得上進一步精神文明建設,即“治禮儀”的問題。


    講清楚了這一層道理後,孟子才轉到第二層意思,即較為具體的展示他的富民興教的藍圖。我們不難發現,他在這裏所展示的富民興教的藍圖,幾乎與他在梁惠王那裏所展示的一模一樣。(隻是把“數口之家”改為了具體的“八口之家”,“七十者衣帛食肉”改為了“老者衣帛食肉”罷了)一個國家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又到了另一個國家。孟子就是這樣,像他的前輩孔老夫子一樣,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希望:行義以達其道“,為救世濟民而不辭辛勞,甚至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積極入世的理想精神,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從齊宣王到齊桓、晉文之事開始,以上四節在《孟子》原書中屬於一章,我們為了閱讀的方便把它相對分開。這一章長文,是孟子政治學說的重要篇章,其中許多名言名句,如“君子遠庖廚”、“緣木求魚”、“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等等,甚至一些重要段落也都成了膾炙人口的文學名段,對於我們研究政治、哲學、經濟、社會乃至於文學表達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此外孟子極富心理分析色彩的談話藝術,也值得引起我們的特別重視。在孟子的時代當然還沒有什麽心理學的概念,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依德更是兩千多年後才出生,但這並不能否認孟子的心理分析技巧。自發的實踐先於理論和科學的建立,這是沒有什麽奇怪的。倒是我們應該對孟子的心理分析實踐作為更深入的研究,以獲取心理學史的珍貴資料,這才是至關重要的課題。當然已不是我們這裏的任務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孟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孟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孟子並收藏孟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