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不聽怎麽辦?


    【原文】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間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1,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複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2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複之而不聽,則去。”


    【注釋】


    1貴戚之卿:指與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2正:誠。


    【譯文】


    齊宣王問有關卿大夫的事。孟子說:“大王問的是哪一類的卿大夫呢?”


    齊宣王說:‘卿大夫還有所不同嗎?”


    孟子說:“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異姓的卿大夫。”


    宣王說:“那我請問王室宗族的卿大夫。”


    孟子說:“君王有重大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複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改立君王。”


    宣王突然變了臉色。


    孟子說:“大王不要怪我這樣說。您問我,我不敢不用老實話來回答。”


    宣王臉色正常了,然後又問非王族的異姓卿大夫。


    孟子說:“君王有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複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辭職而去。”


    【讀解】


    弘揚大臣的職責和權力而限製君主權力無限地膨脹,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內容之一,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為與國君有親緣關係,國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既不能離去,又不能坐視政權覆亡,當國君有重大錯誤又不聽勸諫時,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在這裏是弘揚宗族大臣的權力而限製君主個人的權力,從理論上說是正確的。但我們知道,這種另立新君,在實踐上往往釀成的,就是宮廷內亂.所謂“禍起蕭牆之內”,弄得不好,還會引起曠日持久的戰爭。


    對異姓卿大夫來說,問題就要簡單得多了,他們既沒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麽大的權力,也沒有那麽大的職責。所以,能勸諫就勸諫,不能勸諫就辭職而去,各走一方罷了。其實,這也是孔子“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的意思。


    總起來說,孔、孟都提倡臣有臣道,臣有臣的氣節和人格,反對愚忠,反對一味順從,這的確是有積極意義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孟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孟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孟子並收藏孟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