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1,不誌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2,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誌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釋】
1鄉道:向往道德。鄉,同“向”,向往。2與國:盟國。
【譯文】
孟子說:“如今服事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開拓土地,充實府庫。’如今所說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向往道德,不立誌行仁,卻去想法讓他富有,這等於是去讓夏桀富有。又說:‘我能夠替國君邀約盟國,每戰一定勝利。’如今所說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向往道德,不立誌行仁,卻去想法讓他武力強大,這等於是去幫助夏桀從如今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不改變如今的風俗習氣,即便把整個天下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的。”
【讀解】
所謂“今之事君者”的說法,顯然是富國強兵的說法,而孟子所反對的,正是這種不行仁政而窮兵續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惡痛絕地說:“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把那些自誇能富國強兵的人稱為“民賊”。
這裏實際上就是“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之間的衝突。
所謂“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既然如此,戰國又有多少“義戰”呢?所以,在孟子的時代,戰爭與仁義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為這樣,他才一貫反對靠戰爭,靠軍事力量取勝的“霸道”,而主張靠政治,靠仁義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這是仁義道德與“強兵”的衝突。
至於“富國”,講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充府庫”,這與他所說的“以義治國,何必言利”正是針鋒相對的觀點。遭到他的反對更是理所當然的了。
由此可見,孟子之所以深惡痛絕那些自詡能夠富國強兵的“今之所謂良臣”,是以“君不鄉道,不誌於仁”為前提的。換言之,這些人所搞的富國強兵是與孟子心目中的仁義道德相對立的。假如這些國家的君主“鄉道而誌於仁”,假如這些“今之所謂良臣”既富國強兵又行仁義道德,那孟子又該怎麽說呢?
當然,這都是“假如”,正如我們在前麵所說,孟子之所以形成他的這種思想,正是因為他所處的現實是“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相對立的。因此,要抽象出來問這個問題,就隻有我們自己來回答了。假如真能夠既富國強兵及行仁義道德,二者得兼,又何樂而不為呢?我們今天說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正是這種“二者得兼”的追求嗎?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1,不誌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2,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誌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釋】
1鄉道:向往道德。鄉,同“向”,向往。2與國:盟國。
【譯文】
孟子說:“如今服事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開拓土地,充實府庫。’如今所說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向往道德,不立誌行仁,卻去想法讓他富有,這等於是去讓夏桀富有。又說:‘我能夠替國君邀約盟國,每戰一定勝利。’如今所說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向往道德,不立誌行仁,卻去想法讓他武力強大,這等於是去幫助夏桀從如今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不改變如今的風俗習氣,即便把整個天下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的。”
【讀解】
所謂“今之事君者”的說法,顯然是富國強兵的說法,而孟子所反對的,正是這種不行仁政而窮兵續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惡痛絕地說:“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把那些自誇能富國強兵的人稱為“民賊”。
這裏實際上就是“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之間的衝突。
所謂“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既然如此,戰國又有多少“義戰”呢?所以,在孟子的時代,戰爭與仁義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為這樣,他才一貫反對靠戰爭,靠軍事力量取勝的“霸道”,而主張靠政治,靠仁義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這是仁義道德與“強兵”的衝突。
至於“富國”,講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充府庫”,這與他所說的“以義治國,何必言利”正是針鋒相對的觀點。遭到他的反對更是理所當然的了。
由此可見,孟子之所以深惡痛絕那些自詡能夠富國強兵的“今之所謂良臣”,是以“君不鄉道,不誌於仁”為前提的。換言之,這些人所搞的富國強兵是與孟子心目中的仁義道德相對立的。假如這些國家的君主“鄉道而誌於仁”,假如這些“今之所謂良臣”既富國強兵又行仁義道德,那孟子又該怎麽說呢?
當然,這都是“假如”,正如我們在前麵所說,孟子之所以形成他的這種思想,正是因為他所處的現實是“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相對立的。因此,要抽象出來問這個問題,就隻有我們自己來回答了。假如真能夠既富國強兵及行仁義道德,二者得兼,又何樂而不為呢?我們今天說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正是這種“二者得兼”的追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