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善足以治天下
【原文】
魯欲使樂正子1為政。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
公孫醜曰:“樂正於強乎?”
曰:“否。”
“有知慮乎?”
曰:“否。”
“多聞識乎?”
曰:“否。”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
曰:“其為人也好善2。”
“好善足乎?”
曰:“好善優於天下3,而況魯國平?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4千裏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也也(6),予既(5)已知之矣。’也也之聲音顏色距(7)人於千裏之外。士止於千裏之外,則讒諂麵諛(8)之人至矣。與讒謅麵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注釋】
1樂正子:複姓樂正,名克。2好善:這裏特指喜歡聽取善言。3優於天下:優於治天下的意思。優,充足。4輕:易,容易,不以為難。5也也(yi):自滿的樣子。(6)既;盡,都。(7)距:同“拒”。(8)讒:說陷害人的壞話。餡:巴結,奉承。諛:討好逢迎。
【譯文】
魯國打算讓樂正子治理國政。孟子說:“我聽到這一消息,歡喜得睡不著覺。”
公孫醜問:“樂正子很有能力嗎?”
孟子說:“不。”
公孫醜問:“有智慧有遠見嗎?”
孟子說:“不。”
公孫醜問:“見多識廣嗎?”
孟子說:“不。”
公孫醜問:“那您為什麽高興得睡不著覺呢?”
孟子回答說:“他為人喜歡聽取善言。”
公孫醜問:“喜歡聽取善言就夠了嗎?”
孟子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況治理魯國呢?假如喜歡聽取善言,四麵八方的人從千裏之外都會趕來把善言告訴他;假如不喜歡聽取善言,那別人就會摹仿他說:‘嗬嗬,我都已經知道了/嗬嗬的聲音和臉色就會把別人拒絕於千裏之外。士人在千裏之外停止不來,那些進讒言的阿談奉承之人就會來到。與那些進讒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國家,辦得到嗎?”
【讀解】
在孟子看來,治理好一個國家並不單靠執政者個人的能力、智慧和學識,而應當廣泛聽取和采納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這樣,就會吸引天下的有識之士,治理國家,乃至於治理天下就會遊刃有餘了。相反,如果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那真正的有識之士就會被拒之於千裏之外,而奸邪的餡媚之徒就會乘虛而入。這樣一來,想治理好國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這裏所說的“好善”主要指喜歡聽取善言。而問題則在於對這“善言”的理解上。什麽叫善言,善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話”,而是指對於治理國家有益的忠言。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當然不都是“逆耳”的,正如良藥不一定都是苦口的一樣。但卻的確有那麽些忠言是“逆耳”的,甚至是非常不中聽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看那聽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還是假好善了。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宰相肚裏能撐船,對於不那麽中聽的話也照樣能夠聽取,采納其合理的對於治國平天下有益的良方。假好善的人心裏就不那麽痛快,甚至會惱羞成怒,即便不當麵發作,也會在下來以後找個碴兒把那進言的人給開銷掉。唐太宗李世民是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也是“好善”的典範之一,但他不也多次想殺掉那一再進“逆耳”之言的魏徽嗎?
由此看來,如果樂正於真是“好善”的人,那就的確非常不簡單。孟子一聽說他將執政於魯國就高興得睡不著覺,也就沒有什麽不可理解的了。
【原文】
魯欲使樂正子1為政。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
公孫醜曰:“樂正於強乎?”
曰:“否。”
“有知慮乎?”
曰:“否。”
“多聞識乎?”
曰:“否。”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
曰:“其為人也好善2。”
“好善足乎?”
曰:“好善優於天下3,而況魯國平?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4千裏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也也(6),予既(5)已知之矣。’也也之聲音顏色距(7)人於千裏之外。士止於千裏之外,則讒諂麵諛(8)之人至矣。與讒謅麵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注釋】
1樂正子:複姓樂正,名克。2好善:這裏特指喜歡聽取善言。3優於天下:優於治天下的意思。優,充足。4輕:易,容易,不以為難。5也也(yi):自滿的樣子。(6)既;盡,都。(7)距:同“拒”。(8)讒:說陷害人的壞話。餡:巴結,奉承。諛:討好逢迎。
【譯文】
魯國打算讓樂正子治理國政。孟子說:“我聽到這一消息,歡喜得睡不著覺。”
公孫醜問:“樂正子很有能力嗎?”
孟子說:“不。”
公孫醜問:“有智慧有遠見嗎?”
孟子說:“不。”
公孫醜問:“見多識廣嗎?”
孟子說:“不。”
公孫醜問:“那您為什麽高興得睡不著覺呢?”
孟子回答說:“他為人喜歡聽取善言。”
公孫醜問:“喜歡聽取善言就夠了嗎?”
孟子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況治理魯國呢?假如喜歡聽取善言,四麵八方的人從千裏之外都會趕來把善言告訴他;假如不喜歡聽取善言,那別人就會摹仿他說:‘嗬嗬,我都已經知道了/嗬嗬的聲音和臉色就會把別人拒絕於千裏之外。士人在千裏之外停止不來,那些進讒言的阿談奉承之人就會來到。與那些進讒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國家,辦得到嗎?”
【讀解】
在孟子看來,治理好一個國家並不單靠執政者個人的能力、智慧和學識,而應當廣泛聽取和采納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這樣,就會吸引天下的有識之士,治理國家,乃至於治理天下就會遊刃有餘了。相反,如果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那真正的有識之士就會被拒之於千裏之外,而奸邪的餡媚之徒就會乘虛而入。這樣一來,想治理好國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這裏所說的“好善”主要指喜歡聽取善言。而問題則在於對這“善言”的理解上。什麽叫善言,善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話”,而是指對於治理國家有益的忠言。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當然不都是“逆耳”的,正如良藥不一定都是苦口的一樣。但卻的確有那麽些忠言是“逆耳”的,甚至是非常不中聽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看那聽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還是假好善了。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宰相肚裏能撐船,對於不那麽中聽的話也照樣能夠聽取,采納其合理的對於治國平天下有益的良方。假好善的人心裏就不那麽痛快,甚至會惱羞成怒,即便不當麵發作,也會在下來以後找個碴兒把那進言的人給開銷掉。唐太宗李世民是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也是“好善”的典範之一,但他不也多次想殺掉那一再進“逆耳”之言的魏徽嗎?
由此看來,如果樂正於真是“好善”的人,那就的確非常不簡單。孟子一聽說他將執政於魯國就高興得睡不著覺,也就沒有什麽不可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