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命也,順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譯文】


    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應它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所以知道命運的人不站在危險的牆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運。”


    【讀解】


    一切都是命運。


    用我們今天通行的看法,這似乎是一種消極的宿命論思想。但實際上,孟子的立足點是在“順受其正”上,順理而行,順應命運,也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沒有什麽神秘的地方了。怎樣順應呢?比方說,知道命運的人不站在危險的牆下,這不難做到吧?為什麽不站在危險的牆下?因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險。同樣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殺人越貨,走私販毒,貪汙受賄是鋌而走險的,你是不是還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運的人,是“順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則是不知道命運,不“順受其正”的人。所以,其結果,“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非正命也。’一生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走正道;行正義,也就是正常的命運;相反,如上所說,犯罪而死,則死於非命,不是正常的命運了。


    由此可見,在孟子這裏,命運的確沒有什麽神秘,不過是順其自然,順其正理罷了。


    就一般情形而論,說到命運,二十歲以前的青少年不會有什麽感覺,無動於衷。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青年人多半對命運不屑一顧或者持否定態度,因為他們青春煥發,生命力蓬勃向上,對自己,對前途都充滿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陽都有所不同,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內容,奮發向上是他們生命的主旋律。四十歲以上可就不同了,所謂人到中年,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但對於現代人來說,“不惑”與“知天命”似乎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或者反過來說,正因為“知天命’了,才談得上“不惑”。其實,孔子自己也說過:“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可見,四十、五十的確是個劃分不清的年齡段.或許個體的情況有所不同,對有些人來說,知天命要早一些,對有些人來說,則要晚一些,而這又決定於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曆與境遇。總起來說,人到中年萬事休,命運的影子也就不知不覺地爬上心頭,不由得你不信。這時,回顧自己半生之所為,少年時代的理想與夢幻,青年時代的奮鬥與血汗,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悔恨遺憾也是徒勞的,明智之舉,還是接受孟子的說法:莫非命也,順受其正。這樣,或許多少會有所慰藉,有所解脫而腳踏實地,問心無愧,清灑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孟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孟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孟子並收藏孟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