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1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2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釋】
1財:通“材”。2淑:通“叔”,拾齲艾(yi):同“刈”,齲也就是說,淑、艾同義,“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為學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學的。這也就是所謂“私淑弟於”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範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讀解】
我們在前麵已經聽孟子說過:“教亦多術矣。”(《告子下》)但他在那時並沒有說“多術”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麵,而隻是重點說了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現在,他又列出了五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經逐一列舉了孔子、孟子用這五種方式在不同學生身上的運用,比如說孔子對顏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對冉伯牛、閩子騫就是“成德者”;對子路、子貢就是“達財者”;而孔子、孟子分別對樊遲、萬章就是“答問者”。至於“私淑艾者”,朱熹舉的是孔子、孟子分別對陳亢、夷之。其實,孟子自己認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離婁下》裏,他曾經說過:“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這其實就是對“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釋。
雖然孟子在這裏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麵,但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個全麵的教學體係,各種方式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隻是一種列舉的性質。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據學生們本身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不是從理論方麵作係統的要求,而是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把它們引入教學實踐,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廣與應用價值的。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1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2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釋】
1財:通“材”。2淑:通“叔”,拾齲艾(yi):同“刈”,齲也就是說,淑、艾同義,“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為學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學的。這也就是所謂“私淑弟於”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範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讀解】
我們在前麵已經聽孟子說過:“教亦多術矣。”(《告子下》)但他在那時並沒有說“多術”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麵,而隻是重點說了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現在,他又列出了五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經逐一列舉了孔子、孟子用這五種方式在不同學生身上的運用,比如說孔子對顏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對冉伯牛、閩子騫就是“成德者”;對子路、子貢就是“達財者”;而孔子、孟子分別對樊遲、萬章就是“答問者”。至於“私淑艾者”,朱熹舉的是孔子、孟子分別對陳亢、夷之。其實,孟子自己認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離婁下》裏,他曾經說過:“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這其實就是對“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釋。
雖然孟子在這裏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麵,但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個全麵的教學體係,各種方式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隻是一種列舉的性質。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據學生們本身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不是從理論方麵作係統的要求,而是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把它們引入教學實踐,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廣與應用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