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仁難遍,當務之急


    【原文】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1小功2之察3;放飯流歠(4),而問無齒決5,是之謂不知務。”


    【注釋】


    1緦(xi):細麻布,這裏代指服喪三個月的孝服,穿這種孝服隻服喪三個月,是五種孝服中最輕的一種,如女婿為嶽父母服孝就用這種。2小功:服喪五個月的孝服,是五種孝服中次輕的一種,如外孫為外祖父母服孝就用這種。3察:指仔細講求。4放飯流歠(chuo):大吃猛喝。放飯,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詞;飯,動詞。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長,副詞;歠,飲,動詞。《禮記·曲禮》說:“毋放飯,毋流歠。”在尊長者麵前大吃猛喝是非常失禮的大不敬行為。5問無齒決:問,講求;齒決,用牙齒啃,這裏指用牙齒啃於肉。《禮記·曲禮》說:“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在尊長者麵前啃幹肉也是不禮貌的行為,但隻是小不敬。


    【譯文】


    孟子說:“智者沒有什麽事物不該知道,但是急於知道當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沒有什麽人不該愛,但是急於愛德才兼備的賢“人。”以堯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夠知道一切事物,因為他們急於知道對他們最重要的事情;以堯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夠愛所有的人,因為他們急於愛德才兼備的賢人。如果不能夠實行該行三年的喪辦禮,卻對三個月、五個月的喪禮仔細講求;在尊長者麵前大吃猛晚卻講求不要用牙齒啃於肉,這就叫做不知道什麽是最重要的事物。”


    【讀解】


    俗話說:“丟了西瓜揀芝麻。”抓住了小的卻失去了的,抓住了次要的卻失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未,這就叫做“不知務”。


    凡事總有輕重緩急,固此,要抓住當前急切應辦的事先做。


    鄭玄《詩譜序)說得好:“舉一綱而萬目張。”善於化古人之意而用之的毛澤東於是說:“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其實這也正是他老人家“矛盾論”哲學的基本思想之一: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當然,如果忽視了矛盾發展的一麵,在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經形成的時候,比如說階級鬥爭已經退居為次要矛盾,經濟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時候,仍然緊緊抓住階級鬥爭這個“綱”不放,那當然“萬目”都不張了。相反,如果適時地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矛盾的發展轉化而進行調整,在經濟問題已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了“當務之急”的時候,及時地抓住經濟建設這個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萬目”也都自然會張開了。


    國家的情況是這樣,個人的生活、工作也同樣是這樣。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要同時進行各方麵的工作,全麵開花是不可能的。所謂“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個時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這樣日積月累,就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取得成效。


    總而言之,“當務”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還是用我們曾經提到過的話來說,當我們朋友、同事、同學問互相見麵時總愛問:‘最近忙什麽?”但願你所忙的,正是“當務之急”,是“西瓜”而不是“芝麻”,當然,更不要是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堂”的事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孟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孟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孟子並收藏孟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