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之交,孟嚐君抵達鹹陽,張儀親自出城郊迎,禮節算是隆重極了。
孟嚐君對張儀有一種奇特的感受,既有大是相投,又有虛與委蛇,竟是每每不知何種滋味兒?與蘇秦相處長了,孟嚐君對名滿天下的張儀自然也有一番推測想象,大體上總是不脫蘇秦那種名士器局的影子罷了。可當初在臨淄第一次見張儀,孟嚐君便覺得張儀與蘇秦迥然不同!張儀的談吐是詼諧犀利的,不象蘇秦那般凝重睿智;張儀不修邊幅,一領丞相錦袍竟在身上穿得縐巴巴的,加上一支鐵杖與微瘸搖擺的腿腳,與蘇秦那種整肅華貴的氣象相比,張儀竟象是個市井布衣;張儀不拘小節,痛飲烈酒,高談闊論,但有評點,便是一番嬉笑怒罵,聽來卻是鞭辟入裏,令人竟如醍醐灌頂般過勁兒!聽多了也習慣了蘇秦的那種侃侃雅論,乍然一聽張儀論事,竟教人不敢相信麵對者便是蘇秦的同窗師弟……所有這些在蘇秦身上看不到的東西,都令豪俠本色的孟嚐君心醉,比較起來,孟嚐君竟覺得自己更是喜歡張儀了。孟嚐君恨秦國,卻是真心的喜歡張儀。
郊迎聚酒,卻遇到如此一個不世出的灑脫人物,孟嚐君當真是前所未有的一腔快意。本來是禮節性的郊迎接風,兩人竟是相對痛飲了兩個時辰!談笑間從品酒說開去,名酒佳釀、名車駿馬、兵戈劍器、《詩》風情歌、各人喜好,竟是無事不論,偏偏國事卻是一句也沒有說,秋日便枕在了山頭。看看天已暮色,嬴華走過來在張儀耳邊悄悄說了兩句。
“罪過罪過!”張儀恍然大笑著站了起來:“孟嚐君啊,秦王還等著給你洗塵呢,走!接著喝了!”
“好!接著喝!”孟嚐君也是一陣大笑。
兩人上車進了鹹陽東門,城中已經華燈初上。車行十裏長街,但見道中車水馬龍,萬家燈火中夜市煌煌,一片燦爛錦繡。孟嚐君目不暇接,一路竟是連聲驚歎,到得宮前,見廣場中車馬如梭官吏來往匆匆,竟比臨淄的早朝還要繁忙!孟嚐君不禁戲謔笑道:“一個孟嚐君,秦國便忙成了這般模樣?”張儀哈哈大笑:“秦國無閑官,當日事當日畢,能不忙麽?”素來豁達的孟嚐君竟驀然愣怔,長長的歎息了一聲,卻是半日無話。
進得一座小殿,四個黑衣人正在悠閑的笑談,幾張長案上都擺著顯然已經變涼了的酒菜。孟嚐君在門口瞄得一眼,卻見座中幾人都是黑色的無冠常服,座案又擺成了環形,竟沒有立即看出哪個人是秦王?孟嚐君不禁鬆了一口氣:一定是幾個大臣等候在這裏,秦王還沒有來。正在此時,一個須發灰白敦厚穩健的黑衣人迎了過來:“孟嚐君,嬴駟等候多時了。”嬴駟?孟嚐君大出意料,連忙深深一躬:“田文唐突,多酒失禮,望秦王恕罪。”
“哪裏話來?”秦惠王爽朗笑道:“至情至性,大禮不虛,孟嚐君正對秦人脾胃呢。”說著拉起孟嚐君的手:“來,先認認我這幾個老臣子:這是右丞相樗裏疾,你的老友了。”
樗裏疾拱手嘿嘿笑道:“孟嚐君,黑肥子想你想得緊噢。”
“這是上將軍司馬錯,沒見過麵的老冤家了。”
司馬錯拱手做禮:“久仰孟嚐君大名,日後多承指教。”
孟嚐君笑了:“上將軍,你可是替我這個敗將說話了。”
一片大笑聲中,秦惠王又介紹了長史甘茂,君臣便落座入席。間隙中,張儀早已經命內侍換上了熱騰騰的新菜,秦惠王便舉爵開席,君臣同飲,為孟嚐君行了接風洗塵之禮。酒過三巡,秦惠王笑道:“孟嚐君啊,我等君臣為你洗塵接風,嬴駟隻有一句話:邀君入秦,非有他意,隻是想請你到秦國走走看看,看完了,你便可隨時回齊。”
孟嚐君內心很是驚訝,卻悠然笑道:“多謝秦王,許田文自由之身。”
“嘿嘿,”樗裏疾笑著指點:“你個孟嚐君啊,秦國稀罕你小子做人質麽?”
孟嚐君與樗裏疾笑罵慣了,聞言哈哈大笑:“有黑肥子這句話,我便放心了!”
秦惠王悠然笑道:“山東六國曆來以老眼看秦國,罵秦國是虎狼之國蠻夷之邦。君性公直,能還秦國一個公道,嬴駟也就多謝了。”
“謝過秦王信任。”孟嚐君慨然允諾,還想說什麽,終於卻是忍住了。
從宮中出來,已經是二更時分。張儀拉著孟嚐君笑道:“給你說了,我那裏還有幾壇百年趙酒,明日去滅了它如何?”張儀慨然做請,鐵杖跺得篤篤響。
“明日做甚?便是今夜了!”孟嚐君興致勃勃:“我最不喜歡住驛館,便到你府上盤桓它幾日,看看秦國丞相如何過活了?”
張儀哈哈大笑:“人許三分,自索十分,孟嚐君當真稀奇也!”
“養門客久了犯賤,也想讓別人養養,有甚個稀奇?”孟嚐君卻是一本正經。
張儀更是笑不可遏:“哎呀了得!如此一個門客,折煞張儀了。”
一路笑談指點,回到府中已經過了三更。張儀冒著醺醺酒氣,一進正廳便高聲叫道:“緋雲,酒神來了!上百年趙酒!”緋雲扶住張儀笑道:“吔,還酒神呢,酒桶吧,還能裝多少?”孟嚐君莞爾笑道:“小妹說得好,原是兩隻酒桶。”張儀篤篤跺著鐵杖:“我的小妹,是你叫的麽?”孟嚐君忍俊不住哈哈大笑:“你的便是我的,又有何妨?”張儀跌坐案旁地氈上,口中兀自喃喃:“我的便是我的,又有何妨?”
緋雲一邊忙著將張儀扶著靠到大背墊上坐好,一邊紅著臉咯咯笑道:“吔!又亂說了,有貴客在這裏呢。”說著又利落的給孟嚐君拿過一個大靠墊:“大人稍待,趙酒馬上便來。”說完便一陣風似的飄了出去。
“張兄,”孟嚐君神秘的笑笑:“不惑之年,依舊獨身,文章便在此處了?”
張儀嗬嗬笑道:“文章啊文章,文章也該結果了……”
“張兄大手筆,定做得好文章!”
“大手筆?大手筆也隻能做一篇好文章啊。”
“哦——!”孟嚐君搖頭晃腦:“隻要值得做,兩篇做得,十篇八篇都做得。張儀是張儀,張儀不是孔夫子,也不是孟夫子。”
“說得好!”張儀拍案笑道:“張儀便是張儀,知張儀者,孟嚐君也!”
“知田文者,張儀也!”孟嚐君一拍案,兩人竟不約而同的大笑起來。
一陣輕微細碎的腳步聲,緋雲帶著兩個侍女飄了進來,一陣擺弄,兩張長案上便擺滿了鼎盤碗筷,兩隻貼著紅字的白陶酒壇赫然蹲在了案旁!孟嚐君聳了聳鼻頭:“啊,好香!這,是百年趙酒?”緋雲笑道:“吔,錯不了,管保飲來痛快。”孟嚐君大笑:“好好好,這便對路了!”猛然睜大眼睛看著麵前的土色大陶碗:“噢——?老趙酒,要用陶碗喝的麽?”緋雲笑道:“吔!老酒大碗,比銅爵更快意呢。”說著已經端起白色陶壇,飛快的給兩隻大陶碗斟滿了,遞到了兩人麵前。
孟嚐君高聲大笑道:“張兄,來,你的百年趙酒!幹!”
“對!你的百年趙酒,幹!”兩碗一照,兩人便咕咚咚一氣飲幹了。
“好爽快!百年趙酒!再來再來。”又連連飲幹了三碗,孟嚐君方才嘖嘖品咂著一臉困惑道:“不對呀,這,這趙酒?如何是冰涼酸甜?”
“對呀,這趙酒如何冰涼酸甜?問邯鄲酒吏!”張儀篤篤跺著鐵杖。
看著兩人醉態,緋雲咯咯笑道:“吔——!這是冰鎮的老秦米酒,還酒神呢。”
孟嚐君哈哈大笑:“好!便是這百年冰鎮,正當其時,天下第一!再來!”
“對!百年冰鎮,天下第一!再來!”張儀立即呼喝響應。
片刻之間,兩人連幹六碗,胸腔中那股熱辣辣的火苗終於平息了一些,卻都是滿麵紅光歪著身子靠在牆上。張儀啪啪的拍著長案:“孟嚐君啊,你轉悠上個把月,等我手邊事了一了,我便與你同去臨淄一遊了。”孟嚐君嗬嗬笑著連連搖頭:“蘇秦剛到齊國,你便要去攪和,生生讓蘇兄不得安寧麽?”張儀臉色猛然黑了下來:“孟嚐君,你說說,屈原暗殺張儀,與我這位師兄合謀沒有?”
孟嚐君哈哈大笑,笑著笑著便倒在地氈上打起了呼嚕。張儀歪著身子,敲敲長案兀自笑道:“好你個孟嚐君,打呼嚕搪塞我,我追你夢中,也要問個明白……”頭一歪,竟也呼嚕呼嚕的去了。
次日午後,孟嚐君方才醒來,梳洗用飯後便來書房找張儀說話。書房外遇見緋雲,方知張儀清早便進宮去了,目下還沒有回府。孟嚐君不禁驚訝張儀的過人精力,更是敬佩秦國官員的勤奮敬事。若在齊國,因邦交周旋而醉酒,大睡三日也是理直氣壯的,任誰也不會來找你公幹。一個丞相都如此勤謹,秦國官員誰敢懈怠國事?舉國如此勤謹,國家豈有不興旺的道理?驀然想到齊國,想到山東戰國,孟嚐君頓時覺得心裏沉甸甸的。
此時的張儀,卻在宮中與司馬錯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丹水大戰後,秦惠王深感國力仍然欠缺,與楚國新軍一次惡戰便有吃緊之感,如何能與山東六國長期抗衡?張儀與司馬錯回到鹹陽後,秦惠王便下令幾個肱股大臣認真謀劃,如何大大增強國力?如何重新打開僵局?今日朝會,便是聚議這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參加的除了張儀、司馬錯、樗裏疾、甘茂,秦惠王還特意派內侍用軍榻抬來了白發蒼蒼的王伯嬴虔,讓他安臥在炭火明亮的大燎爐旁聽一聽。
樗裏疾是實際主持內政的右丞相,先簡約的稟報了秦楚大戰後的國力狀況:秦國雖有六郡三十八縣,人口三百餘萬,但北地、上郡、隴西三郡,為抗擊匈奴與諸胡,曆來不征兵員、不繳賦稅;關中兩郡與商於郡,是秦國抗衡山東六國的實力來源,三郡人口將近兩百萬,可成軍之壯丁足額為三十萬;秦國三座糧倉存糧一百餘萬斛,若無賑災之急,可供三年軍食;鹹陽尚坊存鐵料九萬餘斤,僅可鑄造兵器一萬件左右;國庫存鹽三萬餘擔,大體可供兩年國用。
末了樗裏疾道:“據臣測算:要抗衡山東,成就統一大業,新軍兵力至少當在五十萬。而以秦國目下之土地人口財貨鹽鐵糧草等諸般狀況,縱可成軍三十萬,也無法支撐三年以上。若加重賦稅、擴大兵員,則自壞法製,為今之計,必須在‘拓展’二字著力。”
生性詼諧的樗裏疾,今日竟是封著黑臉沒有一絲笑容。盡管大臣們也都大體知道這種實情,但被主政大臣板上釘釘的用一連串數字亮出來,依然是人人心驚,殿中竟一時沉默。
“拓展?”秦惠王在王案前來回轉悠著:“倒是不錯,可是向哪裏拓展?想過麽?”
“臣尚無定見。”樗裏疾道:“丞相洞悉天下,此事當請丞相定奪。”
張儀是首席大臣,又是對天下了如指掌的縱橫大家,秦惠王與大臣們自然都想聽到他的長策大謀。樗裏疾一說,秦惠王便笑了:“那是自然。丞相就先說了。”
“臣啟我王:”張儀拱手道:“秦國開拓,須得合乎三個條件:其一,此地與秦國相連,否則難以化入;其二,土地富裕,物產豐饒,否則反成累贅;其三,國弱兵少,可一攻而下,無反複爭奪之憂。”
“好。”秦惠王微笑拍案:“便是如此三個條件,丞相瞄到了何處啊?”
“韓國!”
“韓——國——?”樗裏疾、甘茂與軍榻上的嬴虔幾乎同時驚訝的瞪起了眼睛,隻有司馬錯不動聲色的坐著。秦惠王隻是望著張儀,顯然是要他繼續說下去。
“韓國與秦國相鄰,非但有宜陽鐵山、大河鹽場,且是平原糧倉,更有兩百餘萬人口。此為滅韓之實利!韓國力弱,可戰精兵不過五萬。目下合縱破裂,山東戰國自顧不暇,韓國無救援之兵,定可一鼓而下。此為滅韓之可能。”張儀說得激動,順勢站了起來:“再說滅韓之遠圖:一旦滅韓,秦國在關外便有了殷實的根基,將對山東戰國以巨大震懾,促成統一大業早日完成。張儀以為,目下攻韓,正當其時!”
殿中一時肅然沉默。白發蒼蒼的嬴虔竟激動得喘息起來,當當的敲著燎爐嘶啞著道:“說得好!有魄力!滅一韓國,天下震恐,不定山東就忽喇喇崩了。”
此時秦惠王表現出了難得的定力,看著其他幾個沒有說話的大臣,他緩慢的踱著步子道:“此時生死攸關,不能踏錯一步,都說話了。”
樗裏疾又嘿嘿笑了:“要攻城掠地,黑肥子還是先聽聽上將軍說法了。”
“臣初謀大政,也想先聞上將軍高見。”甘茂立即追隨了樗裏疾。
“也是,打仗便要靠上將軍了。”秦惠王笑道:“司馬錯寡言多謀,就說說了。”
一直沉默的司馬錯,謙恭的對張儀拱手做了一禮:“丞相鞭辟入裏,所說拓地三條件,司馬錯至為敬佩。然則,司馬錯以為:不宜滅韓,而應滅巴蜀兩國。”
“巴——?蜀——?”一言落點,又是波瀾陡起!樗裏疾竟比方才張儀提出滅韓還要驚訝困惑,本來想笑,卻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兩聲長長的驚呼。
在當時的秦國朝野,清楚巴蜀兩國者寥寥無幾,到過巴蜀兩地的大臣更是鳳毛麟角,縱然知曉,也莫不將巴蜀看做楚國嶺南般遙遠荒僻的山地小邦。而今,上將軍司馬錯竟要去攻占這茫茫大山中的化外之邦,當真是匪夷所思,難怪樗裏疾驚訝莫名,想笑都笑不出來。
“上將軍,巴蜀……好,你且說下去。”秦惠王驀然想起司馬錯奇襲房陵之前的話“無八分勝算,臣不敢謀國”,終究是穩住了神,決意聽司馬錯說完。
“君上,列位大人:”司馬錯沒有絲毫的窘迫,拱手侃侃道:“古諺有雲:欲富其國,務廣其地;欲強其兵,務富其民;欲王天下,務張其力。目下秦國地小民少,國無殷實財貨,倉無三年積糧,急圖大出,必耗盡國力而無所成。滅韓固能大增實力,然則事實上卻極難成功。六國合縱雖然破裂,但陡起滅國之禍,山東六國必生唇亡齒寒之心,必將拚死救援。大戰但起,秦國兵員財貨何能支撐三年以上?此為韓國不可滅也。”
“近在咫尺不可滅,遠在千裏倒可取了?”張儀揶揄的笑了。
司馬錯:“丞相明察:巴蜀雖遠隔崇山峻嶺,但兩邦人口眾多,又多有河穀平川,其山地鹽鐵豐饒,其平原雨量豐沛,水患一旦根治,便是天然糧倉。秦國若取巴蜀之地,當增民眾百餘萬,地擴一千裏,抵得上半個楚國!”
話音落點,殿中君臣不禁為之一動,張儀卻冷冷追了一句:“願聞如何取法?”
“巴蜀之難,在於路無通途。”司馬錯先一句挑明了症結,又侃侃道:“奇襲房陵之時,司馬錯已經探察清楚,進軍巴蜀有三條路徑:其一,輕舟溯江而上,專運兵器輜重;其二,五千輕兵出陳倉大散嶺,從山道入蜀地;其三,五千輕兵出褒斜古道,沿潛水河道入巴地。以我軍之堅韌,進入巴蜀不是難事。”
“嘿嘿嘿,”樗裏疾笑道:“上將軍啊,若有一軍埋伏,可就顆粒無收嘍!”
司馬錯淡淡一笑:“敢問左丞相,半月之前,可有巴蜀使者入鹹陽?”
“嘿!黑肥子如何忘了這茬兒?”樗裏疾一拍大腿:“巴國蜀國打了起來,都來請我出兵,君上還沒給人家回話呢。”
“是有此事。”秦惠王點點頭:“慮及路途艱辛,沒打算救援,所以也沒有周知諸位。”
“縱有此事,巴蜀依舊不可取!”張儀斷然道:“巴蜀雖大,卻多是險山惡水,且多有瘴氣之患。得此一千裏,非但不增秦國實力,且要下大力氣駐軍治民。張儀以為:無三十年之功,巴蜀終是累贅!敢問上將軍,若巴蜀之地能大增國力,何以楚國不拓嶺南三千裏,卻要拚死爭奪淮水以北尺寸之地?”
“丞相此言差矣。”司馬錯竟一句先否定了張儀,驚訝得燎爐旁的嬴虔都瞪大了老眼,司馬錯卻依舊板著臉道:“其一,巴蜀外險峻而內平緩,既無大國脅迫之憂,又無匈奴騷擾之患,治理之難,更比隴西戎族來得容易,堪為秦國真正的大後方。其二,嶺南與巴蜀不同:嶺南燠熱,叢林參天,部族散居山洞水邊,純以漁獵為生,而無農耕之習俗;巴蜀兩邦則與中原大同小異,更有仰慕中原文明之心,若有精幹吏員十餘人,三年之內必有小成,十年之內便是大成。”
“三年?十年?”張儀冷冷一笑:“耗時勞師,不足以成名,空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何能與滅韓相比了?”
“非也。”司馬錯竟是絲毫不為張儀氣勢所動,執拗反駁:“當下滅韓,實為冒天下之大不諱,一獲惡名,二樹強敵,導致天下洶洶,豈非與連橫長策背道而馳?”
張儀陡然一怔,卻立即反唇相譏:“攻占殺伐但憑實力較量,何論善惡之名?上將軍何時變成了儒將?”戰國之世,“儒將”卻是一種譏諷,此言一出,殿中君臣不禁為之一怔。
“攻城拓地,無須沽名,卻也無須自召天下口誅筆伐。”司馬錯對那個“儒將”似乎渾然無覺,依舊順著自己的想法說了下去:“巴蜀求援,秦以禁暴止亂為名而取之,順理成章。拔兩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得實利而天下不以為貪,一舉而名實相符,何樂而不為也?韓固當滅,然秦國今日無力。巴蜀固遠,秦卻伸手可及。願丞相三思。”
“諺雲:爭名於朝,爭利於市。中原之地,便是今日天下之朝市!謀利而不上市,謀政而不入朝,豈非南轅北轍?”張儀對中原的地位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臣言盡於此,惟願君上定奪。”司馬錯終於退讓了。
“臣與上將軍,同心不同謀,君上明察獨斷了。”張儀也笑了。
“同心不同謀,丞相說得好!”秦惠王此刻擔心的正是將相失和,尤其對於號稱天下第一利口的張儀,秦惠王更擔心他拉不下臉。此刻張儀一句話便撂開了他這塊心病,自然大是激賞:“將相同心,國之大福也!丞相這句話胸襟似海,便是千古良相!”
樗裏疾笑道:“嘿嘿嘿,以守為攻罷了,君上不要上當嘍。”
張儀哈哈大笑:“知我者,黑肥子也!”
殿中轟然大笑,連不會笑的司馬錯也大笑了起來,方才的緊張氣氛竟是煙消雲散了。正在秦惠王要說散朝時,一個書吏匆匆進來交給了甘茂一卷竹簡。甘茂打開瞄得一眼,連忙雙手捧給了秦惠王:“趙王國書,請君上過目。”秦惠王笑道:“你念吧,一道兒聽聽了。”
甘茂展開竹簡高聲念道:“趙雍拜上秦王:雍雖稱王,然趙國積貧積弱,雍愧對社稷,愧對朝野。今欲變法富民,奈何無從著手。秦國變法深徹,實為天下之師。雍欲師從秦國變法,祈望秦王派一大臣,為我變法國師。秦趙同源,懇望秦王恩準。趙雍二年秋。”
殿中一時愕然!曆來變法大計,在各國都是最高機密,等閑大臣也不可能參與籌劃,更別說公然求助於他國了。而今這個新趙王竟是匪夷所思,非但明告變法意圖,而且請求秦國派一個“變法國師”,當真是不可思議!
“嘿嘿,趙雍這小子有花花腸。”樗裏疾拍拍肚皮:“我看要當心,看看再說。”
秦惠王一直在緩慢的轉悠,此刻笑道:“邦交縱橫,還是丞相全權處置,我等就不用費盡心思揣摩了。”說罷一甩大袖:“散朝。”便徑自走了。
“上將軍留步。”張儀走到司馬錯身邊低聲說了一陣,司馬錯頻頻點頭。
孟嚐君對張儀有一種奇特的感受,既有大是相投,又有虛與委蛇,竟是每每不知何種滋味兒?與蘇秦相處長了,孟嚐君對名滿天下的張儀自然也有一番推測想象,大體上總是不脫蘇秦那種名士器局的影子罷了。可當初在臨淄第一次見張儀,孟嚐君便覺得張儀與蘇秦迥然不同!張儀的談吐是詼諧犀利的,不象蘇秦那般凝重睿智;張儀不修邊幅,一領丞相錦袍竟在身上穿得縐巴巴的,加上一支鐵杖與微瘸搖擺的腿腳,與蘇秦那種整肅華貴的氣象相比,張儀竟象是個市井布衣;張儀不拘小節,痛飲烈酒,高談闊論,但有評點,便是一番嬉笑怒罵,聽來卻是鞭辟入裏,令人竟如醍醐灌頂般過勁兒!聽多了也習慣了蘇秦的那種侃侃雅論,乍然一聽張儀論事,竟教人不敢相信麵對者便是蘇秦的同窗師弟……所有這些在蘇秦身上看不到的東西,都令豪俠本色的孟嚐君心醉,比較起來,孟嚐君竟覺得自己更是喜歡張儀了。孟嚐君恨秦國,卻是真心的喜歡張儀。
郊迎聚酒,卻遇到如此一個不世出的灑脫人物,孟嚐君當真是前所未有的一腔快意。本來是禮節性的郊迎接風,兩人竟是相對痛飲了兩個時辰!談笑間從品酒說開去,名酒佳釀、名車駿馬、兵戈劍器、《詩》風情歌、各人喜好,竟是無事不論,偏偏國事卻是一句也沒有說,秋日便枕在了山頭。看看天已暮色,嬴華走過來在張儀耳邊悄悄說了兩句。
“罪過罪過!”張儀恍然大笑著站了起來:“孟嚐君啊,秦王還等著給你洗塵呢,走!接著喝了!”
“好!接著喝!”孟嚐君也是一陣大笑。
兩人上車進了鹹陽東門,城中已經華燈初上。車行十裏長街,但見道中車水馬龍,萬家燈火中夜市煌煌,一片燦爛錦繡。孟嚐君目不暇接,一路竟是連聲驚歎,到得宮前,見廣場中車馬如梭官吏來往匆匆,竟比臨淄的早朝還要繁忙!孟嚐君不禁戲謔笑道:“一個孟嚐君,秦國便忙成了這般模樣?”張儀哈哈大笑:“秦國無閑官,當日事當日畢,能不忙麽?”素來豁達的孟嚐君竟驀然愣怔,長長的歎息了一聲,卻是半日無話。
進得一座小殿,四個黑衣人正在悠閑的笑談,幾張長案上都擺著顯然已經變涼了的酒菜。孟嚐君在門口瞄得一眼,卻見座中幾人都是黑色的無冠常服,座案又擺成了環形,竟沒有立即看出哪個人是秦王?孟嚐君不禁鬆了一口氣:一定是幾個大臣等候在這裏,秦王還沒有來。正在此時,一個須發灰白敦厚穩健的黑衣人迎了過來:“孟嚐君,嬴駟等候多時了。”嬴駟?孟嚐君大出意料,連忙深深一躬:“田文唐突,多酒失禮,望秦王恕罪。”
“哪裏話來?”秦惠王爽朗笑道:“至情至性,大禮不虛,孟嚐君正對秦人脾胃呢。”說著拉起孟嚐君的手:“來,先認認我這幾個老臣子:這是右丞相樗裏疾,你的老友了。”
樗裏疾拱手嘿嘿笑道:“孟嚐君,黑肥子想你想得緊噢。”
“這是上將軍司馬錯,沒見過麵的老冤家了。”
司馬錯拱手做禮:“久仰孟嚐君大名,日後多承指教。”
孟嚐君笑了:“上將軍,你可是替我這個敗將說話了。”
一片大笑聲中,秦惠王又介紹了長史甘茂,君臣便落座入席。間隙中,張儀早已經命內侍換上了熱騰騰的新菜,秦惠王便舉爵開席,君臣同飲,為孟嚐君行了接風洗塵之禮。酒過三巡,秦惠王笑道:“孟嚐君啊,我等君臣為你洗塵接風,嬴駟隻有一句話:邀君入秦,非有他意,隻是想請你到秦國走走看看,看完了,你便可隨時回齊。”
孟嚐君內心很是驚訝,卻悠然笑道:“多謝秦王,許田文自由之身。”
“嘿嘿,”樗裏疾笑著指點:“你個孟嚐君啊,秦國稀罕你小子做人質麽?”
孟嚐君與樗裏疾笑罵慣了,聞言哈哈大笑:“有黑肥子這句話,我便放心了!”
秦惠王悠然笑道:“山東六國曆來以老眼看秦國,罵秦國是虎狼之國蠻夷之邦。君性公直,能還秦國一個公道,嬴駟也就多謝了。”
“謝過秦王信任。”孟嚐君慨然允諾,還想說什麽,終於卻是忍住了。
從宮中出來,已經是二更時分。張儀拉著孟嚐君笑道:“給你說了,我那裏還有幾壇百年趙酒,明日去滅了它如何?”張儀慨然做請,鐵杖跺得篤篤響。
“明日做甚?便是今夜了!”孟嚐君興致勃勃:“我最不喜歡住驛館,便到你府上盤桓它幾日,看看秦國丞相如何過活了?”
張儀哈哈大笑:“人許三分,自索十分,孟嚐君當真稀奇也!”
“養門客久了犯賤,也想讓別人養養,有甚個稀奇?”孟嚐君卻是一本正經。
張儀更是笑不可遏:“哎呀了得!如此一個門客,折煞張儀了。”
一路笑談指點,回到府中已經過了三更。張儀冒著醺醺酒氣,一進正廳便高聲叫道:“緋雲,酒神來了!上百年趙酒!”緋雲扶住張儀笑道:“吔,還酒神呢,酒桶吧,還能裝多少?”孟嚐君莞爾笑道:“小妹說得好,原是兩隻酒桶。”張儀篤篤跺著鐵杖:“我的小妹,是你叫的麽?”孟嚐君忍俊不住哈哈大笑:“你的便是我的,又有何妨?”張儀跌坐案旁地氈上,口中兀自喃喃:“我的便是我的,又有何妨?”
緋雲一邊忙著將張儀扶著靠到大背墊上坐好,一邊紅著臉咯咯笑道:“吔!又亂說了,有貴客在這裏呢。”說著又利落的給孟嚐君拿過一個大靠墊:“大人稍待,趙酒馬上便來。”說完便一陣風似的飄了出去。
“張兄,”孟嚐君神秘的笑笑:“不惑之年,依舊獨身,文章便在此處了?”
張儀嗬嗬笑道:“文章啊文章,文章也該結果了……”
“張兄大手筆,定做得好文章!”
“大手筆?大手筆也隻能做一篇好文章啊。”
“哦——!”孟嚐君搖頭晃腦:“隻要值得做,兩篇做得,十篇八篇都做得。張儀是張儀,張儀不是孔夫子,也不是孟夫子。”
“說得好!”張儀拍案笑道:“張儀便是張儀,知張儀者,孟嚐君也!”
“知田文者,張儀也!”孟嚐君一拍案,兩人竟不約而同的大笑起來。
一陣輕微細碎的腳步聲,緋雲帶著兩個侍女飄了進來,一陣擺弄,兩張長案上便擺滿了鼎盤碗筷,兩隻貼著紅字的白陶酒壇赫然蹲在了案旁!孟嚐君聳了聳鼻頭:“啊,好香!這,是百年趙酒?”緋雲笑道:“吔,錯不了,管保飲來痛快。”孟嚐君大笑:“好好好,這便對路了!”猛然睜大眼睛看著麵前的土色大陶碗:“噢——?老趙酒,要用陶碗喝的麽?”緋雲笑道:“吔!老酒大碗,比銅爵更快意呢。”說著已經端起白色陶壇,飛快的給兩隻大陶碗斟滿了,遞到了兩人麵前。
孟嚐君高聲大笑道:“張兄,來,你的百年趙酒!幹!”
“對!你的百年趙酒,幹!”兩碗一照,兩人便咕咚咚一氣飲幹了。
“好爽快!百年趙酒!再來再來。”又連連飲幹了三碗,孟嚐君方才嘖嘖品咂著一臉困惑道:“不對呀,這,這趙酒?如何是冰涼酸甜?”
“對呀,這趙酒如何冰涼酸甜?問邯鄲酒吏!”張儀篤篤跺著鐵杖。
看著兩人醉態,緋雲咯咯笑道:“吔——!這是冰鎮的老秦米酒,還酒神呢。”
孟嚐君哈哈大笑:“好!便是這百年冰鎮,正當其時,天下第一!再來!”
“對!百年冰鎮,天下第一!再來!”張儀立即呼喝響應。
片刻之間,兩人連幹六碗,胸腔中那股熱辣辣的火苗終於平息了一些,卻都是滿麵紅光歪著身子靠在牆上。張儀啪啪的拍著長案:“孟嚐君啊,你轉悠上個把月,等我手邊事了一了,我便與你同去臨淄一遊了。”孟嚐君嗬嗬笑著連連搖頭:“蘇秦剛到齊國,你便要去攪和,生生讓蘇兄不得安寧麽?”張儀臉色猛然黑了下來:“孟嚐君,你說說,屈原暗殺張儀,與我這位師兄合謀沒有?”
孟嚐君哈哈大笑,笑著笑著便倒在地氈上打起了呼嚕。張儀歪著身子,敲敲長案兀自笑道:“好你個孟嚐君,打呼嚕搪塞我,我追你夢中,也要問個明白……”頭一歪,竟也呼嚕呼嚕的去了。
次日午後,孟嚐君方才醒來,梳洗用飯後便來書房找張儀說話。書房外遇見緋雲,方知張儀清早便進宮去了,目下還沒有回府。孟嚐君不禁驚訝張儀的過人精力,更是敬佩秦國官員的勤奮敬事。若在齊國,因邦交周旋而醉酒,大睡三日也是理直氣壯的,任誰也不會來找你公幹。一個丞相都如此勤謹,秦國官員誰敢懈怠國事?舉國如此勤謹,國家豈有不興旺的道理?驀然想到齊國,想到山東戰國,孟嚐君頓時覺得心裏沉甸甸的。
此時的張儀,卻在宮中與司馬錯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丹水大戰後,秦惠王深感國力仍然欠缺,與楚國新軍一次惡戰便有吃緊之感,如何能與山東六國長期抗衡?張儀與司馬錯回到鹹陽後,秦惠王便下令幾個肱股大臣認真謀劃,如何大大增強國力?如何重新打開僵局?今日朝會,便是聚議這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參加的除了張儀、司馬錯、樗裏疾、甘茂,秦惠王還特意派內侍用軍榻抬來了白發蒼蒼的王伯嬴虔,讓他安臥在炭火明亮的大燎爐旁聽一聽。
樗裏疾是實際主持內政的右丞相,先簡約的稟報了秦楚大戰後的國力狀況:秦國雖有六郡三十八縣,人口三百餘萬,但北地、上郡、隴西三郡,為抗擊匈奴與諸胡,曆來不征兵員、不繳賦稅;關中兩郡與商於郡,是秦國抗衡山東六國的實力來源,三郡人口將近兩百萬,可成軍之壯丁足額為三十萬;秦國三座糧倉存糧一百餘萬斛,若無賑災之急,可供三年軍食;鹹陽尚坊存鐵料九萬餘斤,僅可鑄造兵器一萬件左右;國庫存鹽三萬餘擔,大體可供兩年國用。
末了樗裏疾道:“據臣測算:要抗衡山東,成就統一大業,新軍兵力至少當在五十萬。而以秦國目下之土地人口財貨鹽鐵糧草等諸般狀況,縱可成軍三十萬,也無法支撐三年以上。若加重賦稅、擴大兵員,則自壞法製,為今之計,必須在‘拓展’二字著力。”
生性詼諧的樗裏疾,今日竟是封著黑臉沒有一絲笑容。盡管大臣們也都大體知道這種實情,但被主政大臣板上釘釘的用一連串數字亮出來,依然是人人心驚,殿中竟一時沉默。
“拓展?”秦惠王在王案前來回轉悠著:“倒是不錯,可是向哪裏拓展?想過麽?”
“臣尚無定見。”樗裏疾道:“丞相洞悉天下,此事當請丞相定奪。”
張儀是首席大臣,又是對天下了如指掌的縱橫大家,秦惠王與大臣們自然都想聽到他的長策大謀。樗裏疾一說,秦惠王便笑了:“那是自然。丞相就先說了。”
“臣啟我王:”張儀拱手道:“秦國開拓,須得合乎三個條件:其一,此地與秦國相連,否則難以化入;其二,土地富裕,物產豐饒,否則反成累贅;其三,國弱兵少,可一攻而下,無反複爭奪之憂。”
“好。”秦惠王微笑拍案:“便是如此三個條件,丞相瞄到了何處啊?”
“韓國!”
“韓——國——?”樗裏疾、甘茂與軍榻上的嬴虔幾乎同時驚訝的瞪起了眼睛,隻有司馬錯不動聲色的坐著。秦惠王隻是望著張儀,顯然是要他繼續說下去。
“韓國與秦國相鄰,非但有宜陽鐵山、大河鹽場,且是平原糧倉,更有兩百餘萬人口。此為滅韓之實利!韓國力弱,可戰精兵不過五萬。目下合縱破裂,山東戰國自顧不暇,韓國無救援之兵,定可一鼓而下。此為滅韓之可能。”張儀說得激動,順勢站了起來:“再說滅韓之遠圖:一旦滅韓,秦國在關外便有了殷實的根基,將對山東戰國以巨大震懾,促成統一大業早日完成。張儀以為,目下攻韓,正當其時!”
殿中一時肅然沉默。白發蒼蒼的嬴虔竟激動得喘息起來,當當的敲著燎爐嘶啞著道:“說得好!有魄力!滅一韓國,天下震恐,不定山東就忽喇喇崩了。”
此時秦惠王表現出了難得的定力,看著其他幾個沒有說話的大臣,他緩慢的踱著步子道:“此時生死攸關,不能踏錯一步,都說話了。”
樗裏疾又嘿嘿笑了:“要攻城掠地,黑肥子還是先聽聽上將軍說法了。”
“臣初謀大政,也想先聞上將軍高見。”甘茂立即追隨了樗裏疾。
“也是,打仗便要靠上將軍了。”秦惠王笑道:“司馬錯寡言多謀,就說說了。”
一直沉默的司馬錯,謙恭的對張儀拱手做了一禮:“丞相鞭辟入裏,所說拓地三條件,司馬錯至為敬佩。然則,司馬錯以為:不宜滅韓,而應滅巴蜀兩國。”
“巴——?蜀——?”一言落點,又是波瀾陡起!樗裏疾竟比方才張儀提出滅韓還要驚訝困惑,本來想笑,卻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兩聲長長的驚呼。
在當時的秦國朝野,清楚巴蜀兩國者寥寥無幾,到過巴蜀兩地的大臣更是鳳毛麟角,縱然知曉,也莫不將巴蜀看做楚國嶺南般遙遠荒僻的山地小邦。而今,上將軍司馬錯竟要去攻占這茫茫大山中的化外之邦,當真是匪夷所思,難怪樗裏疾驚訝莫名,想笑都笑不出來。
“上將軍,巴蜀……好,你且說下去。”秦惠王驀然想起司馬錯奇襲房陵之前的話“無八分勝算,臣不敢謀國”,終究是穩住了神,決意聽司馬錯說完。
“君上,列位大人:”司馬錯沒有絲毫的窘迫,拱手侃侃道:“古諺有雲:欲富其國,務廣其地;欲強其兵,務富其民;欲王天下,務張其力。目下秦國地小民少,國無殷實財貨,倉無三年積糧,急圖大出,必耗盡國力而無所成。滅韓固能大增實力,然則事實上卻極難成功。六國合縱雖然破裂,但陡起滅國之禍,山東六國必生唇亡齒寒之心,必將拚死救援。大戰但起,秦國兵員財貨何能支撐三年以上?此為韓國不可滅也。”
“近在咫尺不可滅,遠在千裏倒可取了?”張儀揶揄的笑了。
司馬錯:“丞相明察:巴蜀雖遠隔崇山峻嶺,但兩邦人口眾多,又多有河穀平川,其山地鹽鐵豐饒,其平原雨量豐沛,水患一旦根治,便是天然糧倉。秦國若取巴蜀之地,當增民眾百餘萬,地擴一千裏,抵得上半個楚國!”
話音落點,殿中君臣不禁為之一動,張儀卻冷冷追了一句:“願聞如何取法?”
“巴蜀之難,在於路無通途。”司馬錯先一句挑明了症結,又侃侃道:“奇襲房陵之時,司馬錯已經探察清楚,進軍巴蜀有三條路徑:其一,輕舟溯江而上,專運兵器輜重;其二,五千輕兵出陳倉大散嶺,從山道入蜀地;其三,五千輕兵出褒斜古道,沿潛水河道入巴地。以我軍之堅韌,進入巴蜀不是難事。”
“嘿嘿嘿,”樗裏疾笑道:“上將軍啊,若有一軍埋伏,可就顆粒無收嘍!”
司馬錯淡淡一笑:“敢問左丞相,半月之前,可有巴蜀使者入鹹陽?”
“嘿!黑肥子如何忘了這茬兒?”樗裏疾一拍大腿:“巴國蜀國打了起來,都來請我出兵,君上還沒給人家回話呢。”
“是有此事。”秦惠王點點頭:“慮及路途艱辛,沒打算救援,所以也沒有周知諸位。”
“縱有此事,巴蜀依舊不可取!”張儀斷然道:“巴蜀雖大,卻多是險山惡水,且多有瘴氣之患。得此一千裏,非但不增秦國實力,且要下大力氣駐軍治民。張儀以為:無三十年之功,巴蜀終是累贅!敢問上將軍,若巴蜀之地能大增國力,何以楚國不拓嶺南三千裏,卻要拚死爭奪淮水以北尺寸之地?”
“丞相此言差矣。”司馬錯竟一句先否定了張儀,驚訝得燎爐旁的嬴虔都瞪大了老眼,司馬錯卻依舊板著臉道:“其一,巴蜀外險峻而內平緩,既無大國脅迫之憂,又無匈奴騷擾之患,治理之難,更比隴西戎族來得容易,堪為秦國真正的大後方。其二,嶺南與巴蜀不同:嶺南燠熱,叢林參天,部族散居山洞水邊,純以漁獵為生,而無農耕之習俗;巴蜀兩邦則與中原大同小異,更有仰慕中原文明之心,若有精幹吏員十餘人,三年之內必有小成,十年之內便是大成。”
“三年?十年?”張儀冷冷一笑:“耗時勞師,不足以成名,空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何能與滅韓相比了?”
“非也。”司馬錯竟是絲毫不為張儀氣勢所動,執拗反駁:“當下滅韓,實為冒天下之大不諱,一獲惡名,二樹強敵,導致天下洶洶,豈非與連橫長策背道而馳?”
張儀陡然一怔,卻立即反唇相譏:“攻占殺伐但憑實力較量,何論善惡之名?上將軍何時變成了儒將?”戰國之世,“儒將”卻是一種譏諷,此言一出,殿中君臣不禁為之一怔。
“攻城拓地,無須沽名,卻也無須自召天下口誅筆伐。”司馬錯對那個“儒將”似乎渾然無覺,依舊順著自己的想法說了下去:“巴蜀求援,秦以禁暴止亂為名而取之,順理成章。拔兩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得實利而天下不以為貪,一舉而名實相符,何樂而不為也?韓固當滅,然秦國今日無力。巴蜀固遠,秦卻伸手可及。願丞相三思。”
“諺雲:爭名於朝,爭利於市。中原之地,便是今日天下之朝市!謀利而不上市,謀政而不入朝,豈非南轅北轍?”張儀對中原的地位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臣言盡於此,惟願君上定奪。”司馬錯終於退讓了。
“臣與上將軍,同心不同謀,君上明察獨斷了。”張儀也笑了。
“同心不同謀,丞相說得好!”秦惠王此刻擔心的正是將相失和,尤其對於號稱天下第一利口的張儀,秦惠王更擔心他拉不下臉。此刻張儀一句話便撂開了他這塊心病,自然大是激賞:“將相同心,國之大福也!丞相這句話胸襟似海,便是千古良相!”
樗裏疾笑道:“嘿嘿嘿,以守為攻罷了,君上不要上當嘍。”
張儀哈哈大笑:“知我者,黑肥子也!”
殿中轟然大笑,連不會笑的司馬錯也大笑了起來,方才的緊張氣氛竟是煙消雲散了。正在秦惠王要說散朝時,一個書吏匆匆進來交給了甘茂一卷竹簡。甘茂打開瞄得一眼,連忙雙手捧給了秦惠王:“趙王國書,請君上過目。”秦惠王笑道:“你念吧,一道兒聽聽了。”
甘茂展開竹簡高聲念道:“趙雍拜上秦王:雍雖稱王,然趙國積貧積弱,雍愧對社稷,愧對朝野。今欲變法富民,奈何無從著手。秦國變法深徹,實為天下之師。雍欲師從秦國變法,祈望秦王派一大臣,為我變法國師。秦趙同源,懇望秦王恩準。趙雍二年秋。”
殿中一時愕然!曆來變法大計,在各國都是最高機密,等閑大臣也不可能參與籌劃,更別說公然求助於他國了。而今這個新趙王竟是匪夷所思,非但明告變法意圖,而且請求秦國派一個“變法國師”,當真是不可思議!
“嘿嘿,趙雍這小子有花花腸。”樗裏疾拍拍肚皮:“我看要當心,看看再說。”
秦惠王一直在緩慢的轉悠,此刻笑道:“邦交縱橫,還是丞相全權處置,我等就不用費盡心思揣摩了。”說罷一甩大袖:“散朝。”便徑自走了。
“上將軍留步。”張儀走到司馬錯身邊低聲說了一陣,司馬錯頻頻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