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
無他,隻因為臨安實在不適合作為一個統一王朝的國都。
就算僅僅作為南朝國都,都不合適。
李洛打開地圖,在北方一劃拉,“北宋之前,無論經濟還是文化,一直是北方比南方強。為何現在北方不行了?一是戰爭太多導致人口南遷,二是契丹,金,西夏,蒙古這些政權的長期統治,使得文化衰落,人才不行了。三是水利和環境的惡化。”
崔秀寧道:“也就是說,南方經濟人口上領先也就一百多年?”
李洛點頭:“北宋滅亡是個分水嶺。北宋前期,北方仍然占優。不然後周也不能吊打南唐。到了北宋中期,由於契丹和西夏的壓力,北方苦難加深,南北開始平分秋色。北宋滅亡,南方超過北方。”
“所以,未來一定要定都北方。一方麵北方在軍事上更有戰略意義,二是可以帶動恢複北方的經濟文化。”
“我們的計劃,高麗,日國,遼東,漠南漠北,西域,吐蕃都是要拿下的。那麽這個首都,首先在軍事上具有最重要的輻射作用。二是在文化上有底蘊,三是經濟上的輻射效果最強。”
崔秀寧道:“所以你一直猶豫是選北京還是西安,洛陽。我傾向於北京。”
“那我們就要說道說道,仔細分析分析了。”李洛坐下來。
“首先軍事上,未來的威脅最大來自哪裏?是東北和日國?在東北和日國都成為本土的情況下,事實上東北方向不會有後世曆史上的威脅了。”
“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西部!一是蒙古帝國,二是奧斯曼帝國,三是綠色東來。你看後世西域和西北變成什麽樣子了?”
“中西亞的產油區一定要拿到手裏。那就必須長期對西部大陸保持軍事壓力。絲綢之路也要複興。蒙元幹了一件好事,就是利用被征服者修建了西北到東歐的驛站,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定要利用這點,不能讓這條東西貫通的驛站廢棄。”
“北京不合適,隻能看守東北和草原。可東北和草原將來很難有大威脅,戰略和資源地位遠遠比不上西部。所以,長安最合適!”
“別拿什麽海權說事。都城靠海就能有利於開拓海權?那不是扯淡?德川幕府幾百年沿海都城,卻閉關鎖國了。明清的北京城都離海近,發展出海權強國了麽?還有很多天生的島國,發展出海權了麽?”
“倫敦不是沿海城市,馬德裏和巴黎更不是,但英國,西班牙和法國都發展出海洋強權了。海權靠的是國策,是戰略布局,不是首都是不是靠海。”
“咱們定都長安,就不能發展海權了?”
崔秀寧聽完李洛的一番演說,還是提出了看法:“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未來的確是最大的威脅,除非我們退出中西亞。可中西亞的產油區必須要掌控,我們不可能退出。”
“從軍事和石油資源的角度看,定都長安的確最適合。可問題是,長安開發過度,水土流失嚴重,關中不再是金城沃土了,還能擔負起一個大國首都嗎?糧食運輸就是個大問題。”
李洛笑了笑,“所以說,先入為主害死人呐。你去過現在的關中沒有?和後世根本就是兩碼事。看過曆史地圖沒?關中直到明初,還是鬱鬱蔥蔥,植被豐茂。”
“關中退化嚴重,就是在元朝。元朝統治關中一百多年,養了一百多年的馬!西安在元朝叫奉元,這名字可不白叫。關中平原,渭水和黃河兩岸,長期養馬十幾萬匹!關中長期是忽必烈的封地,他就是靠關中的馬力和物力爭奪汗位的。”
“趙匡胤和忽必烈都曾想定都西安。趙匡胤是因為弟弟反對,有心無力。忽必烈是因為要控製漠北老家,所以最終放棄。”
“就是朱元璋也曾想定都西安。他曾寫詩說: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鹹陽既洛陽。他派太子朱標考察關中。朱標回來後上奏《經略建都表》,奏請營建長安。這說明什麽?說明起碼到明初,關中雖然因為元朝長期養馬遭到破壞,但仍然能做都。”
崔秀寧笑道:“那朱元璋怎麽又放棄關中了?”
“問得好,有分教。”李洛來勁兒了,“有兩個原因。第一,朱標從關中回來,還沒開始營建長安,就病故了,那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非常悲痛,健康受到很大影響。”
“第二,秦王朱樉的封地正是在西安,乃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藩,史記秦王‘富甲天下,擁資千萬’。他得知老爹想遷都長安,怕自己的封地沒了,就跑到朱元璋麵前哭泣反對,哀求不要遷都。朱元璋大怒,將他囚禁起來,準備廢了他。朱標死前求情,才放了他。”
“這兩件事,加上其他事,營建長安的事就暫時擱置了。不過,一直沒有廢止,到了建文朝,還有營建長安的計劃。可是一場靖難之役,朱棣奪取皇位,鐵了心要遷都北平,這才成就幾百年北京城。北京成為明朝都,偶然性太大了。至於清朝,人家老家就在東北,當然要立北京為都。”
“我們呢?我們既不是朱棣,老家又不在東北和草原,幹嘛要立北京為都?”
崔秀寧想了想,“好像唐朝的時候,皇帝就曾經常率文武百官去洛陽,叫什麽就食,據說是關中的糧食不夠吃,是不是真的?”
李洛笑道:“這是真的,逐糧天子嘛!唐高宗就曾三次去洛陽就食。的確,雖然關中富裕,可當時人口太多,經常災荒,糧食不夠吃。可是,這不是根本原因。”
“早在秦朝,關中就經常糧食不夠吃,所以肯定不是災荒和人口問題。”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作物品種!關中是粟米(小米)的起源之地,種植粟米的曆史非常古老,據說秦國的秦字,就來源於此。”
“唐朝關中種的最多的是粟,再就是蕎麥,最有價值的小麥反而種的最少。你知道,小米的產量太低了。隻有小麥的一半不到。而且粟米熱量低,沒有小麥能量高。”
“漢朝皇帝曾經九次下詔推廣小麥,可是因為磨麵技術沒有發明,小麥太難吃,被稱為野人之食,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種。尤其是粟米起源的關中,就更是排斥小麥。河南小麥種植超過一半了,可關中的小麥還不到兩成種植麵積。”
“關中的小麥長期推廣不起來。直到唐朝中期,關中的小麥推廣才有起色,這才是就食洛陽最主要的緣由,老秦人太固執了。這也是為何盛唐那麽富強,還要就食洛陽,晚唐不行了,卻反而沒有再就食洛陽的原因。”
崔秀寧問:“沒這麽簡單吧?”
李洛道:“對。還有就是,小麥種植太需要時間,技術遠比種植粟米複雜精細。而關中人是府兵精銳,他們需要更多的農閑時間訓練打仗,也不喜歡精細種植莊稼,所以小麥遲遲在關中無法推廣。”
“老陝以粟米為主食,一直到宋朝。粟米產量又低,能量又低,那肯定不夠吃。但也不是沒有好處。一是更抗旱,二是可以偷懶。因為種粟很簡單,農時花的少。你以為老陝為何懶漢多?這就是根由啊。”
“我去!”崔秀寧搖頭,“老陝懶漢多因為這個?我覺得太扯淡了。王八念經!”
“哈。”李洛一笑,“老陝的懶可不是一般的懶。他們是懶於精細伺候莊稼,卻勤於打仗!他們不是真正的懶啊。說白了,老秦人自古以來,就是半農半兵,他們不願意向河南人那樣,做個純粹的農民。”
“作物品種,是唐朝關中糧食不夠吃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水利吃老本,長期隻靠秦國西漢的水利老底子,抗旱能力太差。第三,就是唐代關中貴族門閥太多,土地壟斷太嚴重。唐朝曾經發生過荒年皇帝去洛陽就食,而關中門閥還將糧食賣到外地的怪事。”
“總之原因很複雜很多,但都是技術性問題,而不是你所認為的自然環境惡化。現在的關中,遠不到千溝萬壑的時候。我們定都長安,解決好作物安排,水利灌溉和土地壟斷的事,就不怕沒糧食。隻要做好環境治理規劃,就不怕出現後世的黃土高原。”
崔秀寧覺得有道理,“那要不要再和大臣們商議一下?”
李洛擺擺手,“元從巴不得遷回海東,江南官員巴不得不遷都,益州人希望遷到成都,湖廣人希望遷到江陵。我們都拿定主意了,為啥還要和他們商議?就是要乾綱獨斷。”
崔秀寧道:“關中還在元廷手裏,你想遷都長安也遷都不了。眼下呢?你馬上稱帝了,這宋宮隻剩幾座完好的建築,的確不像話。”
李洛皺眉思索,“要不暫時遷到江陵?”
蕭隱起兵後,急於享樂,征發了幾萬人修建宮殿。到蕭梁滅亡之前,已經竣工。
如今整個南方,像樣的皇宮有三座,一是剛完工的江陵梁宮,二是保存一直完好的大理皇宮,三是安南越國皇宮。
至於臨安皇宮,被蒙元毀的差不多了。南朝建康(南京)皇宮,早就煙消雲散。廣州宋廷皇宮,根本就是一個衙門改建的。
想來想去,也就是江陵最合適。雖然梁宮規模不大,但畢竟按照皇宮規格,花了幾萬人耗時兩年新建的。
而且,江陵據唐國之中,又是沿江大城,對益州,大理,湖廣都有很好的控製,還是戰略要地。暫時以江陵為都,能夠最快的消化湖廣。
還有就是,因為蕭隱出身豪族,所以很講究帝王禮製。他雖然隻做了兩年皇帝,可梁宮中的宦官宮女不缺,篩選一下就能直接用。宮中的諸司,也都比較齊備。
“江陵作為臨時都城,倒是可以。”崔秀寧沒有意見,“更有利於控製整個南方,也有利於我們北伐先取關中的戰略。”
沒錯,李洛和文天祥等人定下的北方大略,是先取關中!
元廷在河南江北行省,布置了二十萬重兵。唐軍要是發起渡江之戰,就必須在人口密集的河南江北和元軍大戰。
北方元軍比南方元軍,戰力強的不是一點半點。在平原上和以騎兵為主的元軍主力對抗,可以想象唐軍的傷亡有多大。
就算打贏了,江北的人口損失也難以承認。
先取關中就不同了。
首先元軍主力不在關中。其次是關中人口沒有江北密集。三是關中有潼關等險關,可以隔絕元軍主力。
更重要的是,關中戰略地位太過重要。一旦占領關中,就東可以俯瞰河洛,北可以製衡河東,西可以阻隔西域元軍,南可以控益州,荊襄。同時還能製衡吐蕃。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長江南岸擺出大舉渡江北伐的姿態為戰略迷惑,然後以雷霆之勢拿下關中,才是最佳戰略。
再拿下日國高麗,就能對元廷三麵包圍。一旦發動全麵反攻,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元軍逼出中原,避免長期的拉鋸戰。
“那就這麽定了。遷都江陵,在江陵稱帝。等拿下關中,再用俘虜大修長安宮。”李洛做出了決定。
很快,一道震驚朝野的詔書就頒布天下。
四月十五,遷都江陵,以為行在。
臨安百姓固然傷感,就是文武大臣,也想不到遷都江陵。
不過詔書中說,江陵宮室完整,正可利用,不用勞民喪財再修新宮。
大臣們沒人提出反對,卻乘機上書再次勸進。
這一次,不光朝中大臣,就是在外統兵的將領,也都按捺不住的紛紛上書,懇請李洛即皇帝位。
李洛不許,卻命楊序和江鈞統兵攻打蒲甘(緬甸)。
四月十五,臨安百姓揮淚全城,恭送在臨安兩年的聖王李洛西遷江陵。
很多臨安父老跪在車駕之前,挽留李洛。
“聖王啊,臨安形勝,物華天寶,足以為都啊聖王!”這些父老,哭的像個孩子一般。
隨駕西遷的文武大臣,見此都有些唏噓。
自古帝王遷都,百姓痛哭挽留的,能有幾人呢?
李洛很是感動,和崔秀寧親自下車,扶起他們,對這些父老說道:“寡人一去臨安,而終不忘之。臨安百姓,寡人之赤子,必時時牽掛心頭……”
一個年過七旬的父老垂淚道:“大王以恢複漢家天下為己任,草民等不敢阻撓。惟願大王和王後萬壽金安,早日統一天下,再造盛世啊。”
李洛拉著他的手,“長者之言,寡人不敢忘也。”
老者激動萬分的下拜道:“大王言重了,草民惶恐萬分!”
李洛扶起他,傳令道:“傳寡人旨意,以臨安為南京,位同一州,由朝廷直轄之。”
海東洛寧城已經成為海京,現在臨安又成為南京,大唐已經有兩京了。
“謝聖王!”
“謝聖王隆恩!”
父老們紛紛再次下跪,淚撒塵土。
“起駕!”
“轟轟!”
炮聲轟鳴聲中,數百文武大臣,數萬禁軍,以及宮人侍衛,還有大量的家屬,離開臨安,往西而去。
整個臨安城,到處都是百姓的哭聲。
李洛沒來之前,他們被元廷重稅盤剝,橫征暴斂,視同奴婢,活的既艱難又沒有尊嚴。一個蒙古色目大兵,就能隨心所欲的奪走他們的一切。
可是李洛來了之後,他們的負擔比之前大降,頭也抬起來了,腰也挺得直了。比起趙官家還在的時候,都要好的多。
僅僅兩年,臨安城就恢複了以前的繁華,靠的就是聖王的恩德啊。
現在李洛走了,他們如何不傷心?
好在聖王不會忘記他們,還以臨安為南京,總算讓他們有了安慰。
王後崔秀寧抱著李衍,站在車上回望臨安,看著住了兩年的地方,不禁淚光漣漣。
離開海東時是這樣,離開臨安時也是這樣,以後離開江陵時是不是也這樣?
什麽時候不再遷移了呢?
五月初五端陽節,西遷隊伍終於到了江陵。
這沿江大城,數月前還是蕭梁都城,如今要成為唐國行在了。
控製江陵的高朗,立刻組織百姓官員迎接。唐主李洛在盛大的歡迎儀式中,進入了江陵,再進入早就被打掃收拾幹淨的梁國皇宮。
“大王,那就是朱雀門。”隨駕的辛苦指著東門對李洛介紹道。
辛苦看著蕭梁皇宮,心中也有些感概。她對這裏很熟悉,可是這次再來這裏,心境卻完全不同了。
李洛進入皇宮,被篩選留用的宦官宮女們在光明殿前的廣場上跪了一地,足足兩三千人。加上唐宮本來就有的,已經超過四千人。
其中大多數宦官和宮女,都是十幾歲的少男少女。
李洛很是無語。蕭隱真是作孽啊。竟然收了這麽多小宦官。當然,這些小宦官都是沒飯吃,家裏養不活,這才自願閹割入宮,倒也不是蕭隱逼的。
再怎麽樣,也比活活餓死強啊。
“大王,老師,這梁宮共有三大殿,四大宮。用來朝會的,叫光明殿……”大唐大特務,曾經的梁國尚書令高朗介紹道。
李洛和崔秀寧看著這光明殿,不禁腹誹蕭隱奢侈。
光明殿並不太大,比臨安的歸德殿也大不了多少。可是都用的琉璃瓦,而且壁畫輝煌,貼金鑲玉,看上去非常華美。
蕭隱可是一起兵就開始修建皇宮的。而且他是白蓮教大佛主,地下能量很大,早在起兵前,就野心勃勃的籌劃修建皇宮。就連建材和大匠,也在起兵前準備好了。
所以蕭梁皇宮的規模雖然不大,卻規劃嚴密,五髒俱全,絕對不是草草修建。
精致華美,小而不狹,就是這座宮殿的特點。
唐公的女官和宦官首領,第一時間將梁宮的宦官宮女帶走,重新分配職司。而侍衛們則是到處搜查。
等到一番折騰,李洛才正式在光明殿升座,接受百官朝賀。
“大王萬壽金安!”數百朝臣跪下叩拜,動作很是整齊。
李洛坐在寬敞明亮了多的光明殿,這才感覺和在歸德殿的不同。
沒錯,這光明殿才算是個金鑾殿的樣子。其他不說,就是這把鑲玉紫檀紋龍寶座,和寶座後麵的九州江山圖雕刻屏風,就是臨安沒有的。
“諸卿平身。”李洛溫言說道。
“謝大王!”大臣們禮畢起身。
高朗首先出列奏道:“大王,蕭梁皇宮,也叫大明宮,此殿叫光明殿。請旨知否改名?”
新主占舊宮,肯定要改名的,這是規矩。
李洛想了想,“大明宮就給為光華宮,光明殿麽,就改為光政殿。”
“遵旨!”
緊接著,李洛就下了一道安民詔書,撫慰江陵百姓。
…………
五月初八,羊苴咩城的楊序統兵三萬南下,攻打緬甸。
而駐紮在安南的唐將江鈞,也統兵三萬西進,攻打緬甸。
駐紮緬甸的元軍都是漢軍和蠻兵,早就軍心浮動,人心惶惶。兩路唐軍一攻入緬甸,駐緬五萬元軍立刻土崩瓦解。
五月下旬,唐軍攻占蒲甘曾經的王京蒲甘城,立蒲甘公主阿耶為蒲甘女王。
被唐軍扶持登基的阿耶女王,第一道王命就是向唐國稱臣,改蒲甘城為孔明城。這是因為蒲甘有很多孔明廟,尊奉武侯。
阿耶女王第二道王命,就是在蒲甘設置郡縣。將蒲甘全國設為九郡四十九縣,任命唐軍中的將領為郡縣官吏。
蒲甘事實上成為駐緬唐軍軍管的地方。
六月中旬,僅僅在位四個月的安南國王陳益稷,發布詔書《靜海軍歸夏詔》,宣布舉國回歸華夏。
安南百姓心中複雜無比,可國主親自下了《歸夏詔》,又有唐軍駐紮,硬骨頭早被元軍殺光了,如何能反抗呢?
再說,大多數人的確是華夏移民,安南以前的確就是華夏一部,同文同種,他們也沒有多少反抗的意識。
李洛接到陳益稷的《靜海軍歸夏詔》,立刻下詔封陳益稷為靜海候,禮部侍郎。
與此同時,正式改安南為交州,交州大權開始轉交給交州牧陳羽。攝政四個月的文天祥回朝。
至此,安南正式歸唐!
ps:蟹蟹大家支持,求票票,訂閱!晚安!
無他,隻因為臨安實在不適合作為一個統一王朝的國都。
就算僅僅作為南朝國都,都不合適。
李洛打開地圖,在北方一劃拉,“北宋之前,無論經濟還是文化,一直是北方比南方強。為何現在北方不行了?一是戰爭太多導致人口南遷,二是契丹,金,西夏,蒙古這些政權的長期統治,使得文化衰落,人才不行了。三是水利和環境的惡化。”
崔秀寧道:“也就是說,南方經濟人口上領先也就一百多年?”
李洛點頭:“北宋滅亡是個分水嶺。北宋前期,北方仍然占優。不然後周也不能吊打南唐。到了北宋中期,由於契丹和西夏的壓力,北方苦難加深,南北開始平分秋色。北宋滅亡,南方超過北方。”
“所以,未來一定要定都北方。一方麵北方在軍事上更有戰略意義,二是可以帶動恢複北方的經濟文化。”
“我們的計劃,高麗,日國,遼東,漠南漠北,西域,吐蕃都是要拿下的。那麽這個首都,首先在軍事上具有最重要的輻射作用。二是在文化上有底蘊,三是經濟上的輻射效果最強。”
崔秀寧道:“所以你一直猶豫是選北京還是西安,洛陽。我傾向於北京。”
“那我們就要說道說道,仔細分析分析了。”李洛坐下來。
“首先軍事上,未來的威脅最大來自哪裏?是東北和日國?在東北和日國都成為本土的情況下,事實上東北方向不會有後世曆史上的威脅了。”
“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西部!一是蒙古帝國,二是奧斯曼帝國,三是綠色東來。你看後世西域和西北變成什麽樣子了?”
“中西亞的產油區一定要拿到手裏。那就必須長期對西部大陸保持軍事壓力。絲綢之路也要複興。蒙元幹了一件好事,就是利用被征服者修建了西北到東歐的驛站,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定要利用這點,不能讓這條東西貫通的驛站廢棄。”
“北京不合適,隻能看守東北和草原。可東北和草原將來很難有大威脅,戰略和資源地位遠遠比不上西部。所以,長安最合適!”
“別拿什麽海權說事。都城靠海就能有利於開拓海權?那不是扯淡?德川幕府幾百年沿海都城,卻閉關鎖國了。明清的北京城都離海近,發展出海權強國了麽?還有很多天生的島國,發展出海權了麽?”
“倫敦不是沿海城市,馬德裏和巴黎更不是,但英國,西班牙和法國都發展出海洋強權了。海權靠的是國策,是戰略布局,不是首都是不是靠海。”
“咱們定都長安,就不能發展海權了?”
崔秀寧聽完李洛的一番演說,還是提出了看法:“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未來的確是最大的威脅,除非我們退出中西亞。可中西亞的產油區必須要掌控,我們不可能退出。”
“從軍事和石油資源的角度看,定都長安的確最適合。可問題是,長安開發過度,水土流失嚴重,關中不再是金城沃土了,還能擔負起一個大國首都嗎?糧食運輸就是個大問題。”
李洛笑了笑,“所以說,先入為主害死人呐。你去過現在的關中沒有?和後世根本就是兩碼事。看過曆史地圖沒?關中直到明初,還是鬱鬱蔥蔥,植被豐茂。”
“關中退化嚴重,就是在元朝。元朝統治關中一百多年,養了一百多年的馬!西安在元朝叫奉元,這名字可不白叫。關中平原,渭水和黃河兩岸,長期養馬十幾萬匹!關中長期是忽必烈的封地,他就是靠關中的馬力和物力爭奪汗位的。”
“趙匡胤和忽必烈都曾想定都西安。趙匡胤是因為弟弟反對,有心無力。忽必烈是因為要控製漠北老家,所以最終放棄。”
“就是朱元璋也曾想定都西安。他曾寫詩說: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鹹陽既洛陽。他派太子朱標考察關中。朱標回來後上奏《經略建都表》,奏請營建長安。這說明什麽?說明起碼到明初,關中雖然因為元朝長期養馬遭到破壞,但仍然能做都。”
崔秀寧笑道:“那朱元璋怎麽又放棄關中了?”
“問得好,有分教。”李洛來勁兒了,“有兩個原因。第一,朱標從關中回來,還沒開始營建長安,就病故了,那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非常悲痛,健康受到很大影響。”
“第二,秦王朱樉的封地正是在西安,乃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藩,史記秦王‘富甲天下,擁資千萬’。他得知老爹想遷都長安,怕自己的封地沒了,就跑到朱元璋麵前哭泣反對,哀求不要遷都。朱元璋大怒,將他囚禁起來,準備廢了他。朱標死前求情,才放了他。”
“這兩件事,加上其他事,營建長安的事就暫時擱置了。不過,一直沒有廢止,到了建文朝,還有營建長安的計劃。可是一場靖難之役,朱棣奪取皇位,鐵了心要遷都北平,這才成就幾百年北京城。北京成為明朝都,偶然性太大了。至於清朝,人家老家就在東北,當然要立北京為都。”
“我們呢?我們既不是朱棣,老家又不在東北和草原,幹嘛要立北京為都?”
崔秀寧想了想,“好像唐朝的時候,皇帝就曾經常率文武百官去洛陽,叫什麽就食,據說是關中的糧食不夠吃,是不是真的?”
李洛笑道:“這是真的,逐糧天子嘛!唐高宗就曾三次去洛陽就食。的確,雖然關中富裕,可當時人口太多,經常災荒,糧食不夠吃。可是,這不是根本原因。”
“早在秦朝,關中就經常糧食不夠吃,所以肯定不是災荒和人口問題。”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作物品種!關中是粟米(小米)的起源之地,種植粟米的曆史非常古老,據說秦國的秦字,就來源於此。”
“唐朝關中種的最多的是粟,再就是蕎麥,最有價值的小麥反而種的最少。你知道,小米的產量太低了。隻有小麥的一半不到。而且粟米熱量低,沒有小麥能量高。”
“漢朝皇帝曾經九次下詔推廣小麥,可是因為磨麵技術沒有發明,小麥太難吃,被稱為野人之食,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種。尤其是粟米起源的關中,就更是排斥小麥。河南小麥種植超過一半了,可關中的小麥還不到兩成種植麵積。”
“關中的小麥長期推廣不起來。直到唐朝中期,關中的小麥推廣才有起色,這才是就食洛陽最主要的緣由,老秦人太固執了。這也是為何盛唐那麽富強,還要就食洛陽,晚唐不行了,卻反而沒有再就食洛陽的原因。”
崔秀寧問:“沒這麽簡單吧?”
李洛道:“對。還有就是,小麥種植太需要時間,技術遠比種植粟米複雜精細。而關中人是府兵精銳,他們需要更多的農閑時間訓練打仗,也不喜歡精細種植莊稼,所以小麥遲遲在關中無法推廣。”
“老陝以粟米為主食,一直到宋朝。粟米產量又低,能量又低,那肯定不夠吃。但也不是沒有好處。一是更抗旱,二是可以偷懶。因為種粟很簡單,農時花的少。你以為老陝為何懶漢多?這就是根由啊。”
“我去!”崔秀寧搖頭,“老陝懶漢多因為這個?我覺得太扯淡了。王八念經!”
“哈。”李洛一笑,“老陝的懶可不是一般的懶。他們是懶於精細伺候莊稼,卻勤於打仗!他們不是真正的懶啊。說白了,老秦人自古以來,就是半農半兵,他們不願意向河南人那樣,做個純粹的農民。”
“作物品種,是唐朝關中糧食不夠吃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水利吃老本,長期隻靠秦國西漢的水利老底子,抗旱能力太差。第三,就是唐代關中貴族門閥太多,土地壟斷太嚴重。唐朝曾經發生過荒年皇帝去洛陽就食,而關中門閥還將糧食賣到外地的怪事。”
“總之原因很複雜很多,但都是技術性問題,而不是你所認為的自然環境惡化。現在的關中,遠不到千溝萬壑的時候。我們定都長安,解決好作物安排,水利灌溉和土地壟斷的事,就不怕沒糧食。隻要做好環境治理規劃,就不怕出現後世的黃土高原。”
崔秀寧覺得有道理,“那要不要再和大臣們商議一下?”
李洛擺擺手,“元從巴不得遷回海東,江南官員巴不得不遷都,益州人希望遷到成都,湖廣人希望遷到江陵。我們都拿定主意了,為啥還要和他們商議?就是要乾綱獨斷。”
崔秀寧道:“關中還在元廷手裏,你想遷都長安也遷都不了。眼下呢?你馬上稱帝了,這宋宮隻剩幾座完好的建築,的確不像話。”
李洛皺眉思索,“要不暫時遷到江陵?”
蕭隱起兵後,急於享樂,征發了幾萬人修建宮殿。到蕭梁滅亡之前,已經竣工。
如今整個南方,像樣的皇宮有三座,一是剛完工的江陵梁宮,二是保存一直完好的大理皇宮,三是安南越國皇宮。
至於臨安皇宮,被蒙元毀的差不多了。南朝建康(南京)皇宮,早就煙消雲散。廣州宋廷皇宮,根本就是一個衙門改建的。
想來想去,也就是江陵最合適。雖然梁宮規模不大,但畢竟按照皇宮規格,花了幾萬人耗時兩年新建的。
而且,江陵據唐國之中,又是沿江大城,對益州,大理,湖廣都有很好的控製,還是戰略要地。暫時以江陵為都,能夠最快的消化湖廣。
還有就是,因為蕭隱出身豪族,所以很講究帝王禮製。他雖然隻做了兩年皇帝,可梁宮中的宦官宮女不缺,篩選一下就能直接用。宮中的諸司,也都比較齊備。
“江陵作為臨時都城,倒是可以。”崔秀寧沒有意見,“更有利於控製整個南方,也有利於我們北伐先取關中的戰略。”
沒錯,李洛和文天祥等人定下的北方大略,是先取關中!
元廷在河南江北行省,布置了二十萬重兵。唐軍要是發起渡江之戰,就必須在人口密集的河南江北和元軍大戰。
北方元軍比南方元軍,戰力強的不是一點半點。在平原上和以騎兵為主的元軍主力對抗,可以想象唐軍的傷亡有多大。
就算打贏了,江北的人口損失也難以承認。
先取關中就不同了。
首先元軍主力不在關中。其次是關中人口沒有江北密集。三是關中有潼關等險關,可以隔絕元軍主力。
更重要的是,關中戰略地位太過重要。一旦占領關中,就東可以俯瞰河洛,北可以製衡河東,西可以阻隔西域元軍,南可以控益州,荊襄。同時還能製衡吐蕃。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長江南岸擺出大舉渡江北伐的姿態為戰略迷惑,然後以雷霆之勢拿下關中,才是最佳戰略。
再拿下日國高麗,就能對元廷三麵包圍。一旦發動全麵反攻,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元軍逼出中原,避免長期的拉鋸戰。
“那就這麽定了。遷都江陵,在江陵稱帝。等拿下關中,再用俘虜大修長安宮。”李洛做出了決定。
很快,一道震驚朝野的詔書就頒布天下。
四月十五,遷都江陵,以為行在。
臨安百姓固然傷感,就是文武大臣,也想不到遷都江陵。
不過詔書中說,江陵宮室完整,正可利用,不用勞民喪財再修新宮。
大臣們沒人提出反對,卻乘機上書再次勸進。
這一次,不光朝中大臣,就是在外統兵的將領,也都按捺不住的紛紛上書,懇請李洛即皇帝位。
李洛不許,卻命楊序和江鈞統兵攻打蒲甘(緬甸)。
四月十五,臨安百姓揮淚全城,恭送在臨安兩年的聖王李洛西遷江陵。
很多臨安父老跪在車駕之前,挽留李洛。
“聖王啊,臨安形勝,物華天寶,足以為都啊聖王!”這些父老,哭的像個孩子一般。
隨駕西遷的文武大臣,見此都有些唏噓。
自古帝王遷都,百姓痛哭挽留的,能有幾人呢?
李洛很是感動,和崔秀寧親自下車,扶起他們,對這些父老說道:“寡人一去臨安,而終不忘之。臨安百姓,寡人之赤子,必時時牽掛心頭……”
一個年過七旬的父老垂淚道:“大王以恢複漢家天下為己任,草民等不敢阻撓。惟願大王和王後萬壽金安,早日統一天下,再造盛世啊。”
李洛拉著他的手,“長者之言,寡人不敢忘也。”
老者激動萬分的下拜道:“大王言重了,草民惶恐萬分!”
李洛扶起他,傳令道:“傳寡人旨意,以臨安為南京,位同一州,由朝廷直轄之。”
海東洛寧城已經成為海京,現在臨安又成為南京,大唐已經有兩京了。
“謝聖王!”
“謝聖王隆恩!”
父老們紛紛再次下跪,淚撒塵土。
“起駕!”
“轟轟!”
炮聲轟鳴聲中,數百文武大臣,數萬禁軍,以及宮人侍衛,還有大量的家屬,離開臨安,往西而去。
整個臨安城,到處都是百姓的哭聲。
李洛沒來之前,他們被元廷重稅盤剝,橫征暴斂,視同奴婢,活的既艱難又沒有尊嚴。一個蒙古色目大兵,就能隨心所欲的奪走他們的一切。
可是李洛來了之後,他們的負擔比之前大降,頭也抬起來了,腰也挺得直了。比起趙官家還在的時候,都要好的多。
僅僅兩年,臨安城就恢複了以前的繁華,靠的就是聖王的恩德啊。
現在李洛走了,他們如何不傷心?
好在聖王不會忘記他們,還以臨安為南京,總算讓他們有了安慰。
王後崔秀寧抱著李衍,站在車上回望臨安,看著住了兩年的地方,不禁淚光漣漣。
離開海東時是這樣,離開臨安時也是這樣,以後離開江陵時是不是也這樣?
什麽時候不再遷移了呢?
五月初五端陽節,西遷隊伍終於到了江陵。
這沿江大城,數月前還是蕭梁都城,如今要成為唐國行在了。
控製江陵的高朗,立刻組織百姓官員迎接。唐主李洛在盛大的歡迎儀式中,進入了江陵,再進入早就被打掃收拾幹淨的梁國皇宮。
“大王,那就是朱雀門。”隨駕的辛苦指著東門對李洛介紹道。
辛苦看著蕭梁皇宮,心中也有些感概。她對這裏很熟悉,可是這次再來這裏,心境卻完全不同了。
李洛進入皇宮,被篩選留用的宦官宮女們在光明殿前的廣場上跪了一地,足足兩三千人。加上唐宮本來就有的,已經超過四千人。
其中大多數宦官和宮女,都是十幾歲的少男少女。
李洛很是無語。蕭隱真是作孽啊。竟然收了這麽多小宦官。當然,這些小宦官都是沒飯吃,家裏養不活,這才自願閹割入宮,倒也不是蕭隱逼的。
再怎麽樣,也比活活餓死強啊。
“大王,老師,這梁宮共有三大殿,四大宮。用來朝會的,叫光明殿……”大唐大特務,曾經的梁國尚書令高朗介紹道。
李洛和崔秀寧看著這光明殿,不禁腹誹蕭隱奢侈。
光明殿並不太大,比臨安的歸德殿也大不了多少。可是都用的琉璃瓦,而且壁畫輝煌,貼金鑲玉,看上去非常華美。
蕭隱可是一起兵就開始修建皇宮的。而且他是白蓮教大佛主,地下能量很大,早在起兵前,就野心勃勃的籌劃修建皇宮。就連建材和大匠,也在起兵前準備好了。
所以蕭梁皇宮的規模雖然不大,卻規劃嚴密,五髒俱全,絕對不是草草修建。
精致華美,小而不狹,就是這座宮殿的特點。
唐公的女官和宦官首領,第一時間將梁宮的宦官宮女帶走,重新分配職司。而侍衛們則是到處搜查。
等到一番折騰,李洛才正式在光明殿升座,接受百官朝賀。
“大王萬壽金安!”數百朝臣跪下叩拜,動作很是整齊。
李洛坐在寬敞明亮了多的光明殿,這才感覺和在歸德殿的不同。
沒錯,這光明殿才算是個金鑾殿的樣子。其他不說,就是這把鑲玉紫檀紋龍寶座,和寶座後麵的九州江山圖雕刻屏風,就是臨安沒有的。
“諸卿平身。”李洛溫言說道。
“謝大王!”大臣們禮畢起身。
高朗首先出列奏道:“大王,蕭梁皇宮,也叫大明宮,此殿叫光明殿。請旨知否改名?”
新主占舊宮,肯定要改名的,這是規矩。
李洛想了想,“大明宮就給為光華宮,光明殿麽,就改為光政殿。”
“遵旨!”
緊接著,李洛就下了一道安民詔書,撫慰江陵百姓。
…………
五月初八,羊苴咩城的楊序統兵三萬南下,攻打緬甸。
而駐紮在安南的唐將江鈞,也統兵三萬西進,攻打緬甸。
駐紮緬甸的元軍都是漢軍和蠻兵,早就軍心浮動,人心惶惶。兩路唐軍一攻入緬甸,駐緬五萬元軍立刻土崩瓦解。
五月下旬,唐軍攻占蒲甘曾經的王京蒲甘城,立蒲甘公主阿耶為蒲甘女王。
被唐軍扶持登基的阿耶女王,第一道王命就是向唐國稱臣,改蒲甘城為孔明城。這是因為蒲甘有很多孔明廟,尊奉武侯。
阿耶女王第二道王命,就是在蒲甘設置郡縣。將蒲甘全國設為九郡四十九縣,任命唐軍中的將領為郡縣官吏。
蒲甘事實上成為駐緬唐軍軍管的地方。
六月中旬,僅僅在位四個月的安南國王陳益稷,發布詔書《靜海軍歸夏詔》,宣布舉國回歸華夏。
安南百姓心中複雜無比,可國主親自下了《歸夏詔》,又有唐軍駐紮,硬骨頭早被元軍殺光了,如何能反抗呢?
再說,大多數人的確是華夏移民,安南以前的確就是華夏一部,同文同種,他們也沒有多少反抗的意識。
李洛接到陳益稷的《靜海軍歸夏詔》,立刻下詔封陳益稷為靜海候,禮部侍郎。
與此同時,正式改安南為交州,交州大權開始轉交給交州牧陳羽。攝政四個月的文天祥回朝。
至此,安南正式歸唐!
ps:蟹蟹大家支持,求票票,訂閱!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