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寧總結道:“蒸汽機是西方幾百年進步的產物,需要社會整體的應用科技水平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才能出現。現在才1290年,真的做不到。”


    “行吧,那就先不要想了。”李洛隻能作罷,“就作為真道學宮的長期研究課題,讓他們知道有這個可能。過段時間,我又要去打仗了,這次估計最少半年,吐蕃太大了。”


    “那時,政事還需要你多操心,還有孩子們的教育。你會很辛苦。”


    崔秀寧靠在李洛身上,“我辛苦說不上,倒是你,又讓我擔心。你每次出去打仗,我都睡不好覺,害怕。”


    李洛抱著她,拍拍女人的背,“不要擔心我,我福氣大得很。就是擔心自己被紫外線曬黑了,帶一臉高原紅回來。”


    崔秀寧“咭”的一笑,“那就戴上麵具。不然的話,帶一臉高原紅回來,我可不認識你,我又不愛吃蘋果。”


    李洛聞言,不由哈哈大笑。


    崔秀寧抬起頭,“對了,李雍從大都回來後,我放了他幾個月的假。他的假也要休滿了,怎麽安置他?”


    李雍是特察局的元老,也是崔秀寧最早一批學生,還是專業能力最強的。不然,也不會派到大都,一去這麽多年。


    李雍功勞很大,特務係統中功列第一,這些年搞到很多重要的情報。可是如今他回到唐廷,卻反而沒了事做,隻有一個縣侯的爵位。


    李洛問:“你有什麽想法?”


    崔秀寧道:“我的意思是,就讓他當特察局第一任司局使。特察局這些年,一直沒有一把手,都是我在兼任。現在也需要一個大老板擔綱重任了。”


    特察局暗中是正二品,明麵上的信訪司是正三品。李雍要是出任司局使,那在表麵上就隻是正三品。


    起碼品級待遇上,有些虧待了。


    李洛對元從功臣很體恤,是不願意虧待李雍的。


    “特察局,是不是該正大光明的打出牌子了?”李洛問道,“一直以信訪司的名義半遮半掩的開展業務,總不是長久之計。”


    崔秀寧嗯了一聲,“我覺得也該走到前台了。不然,總讓人覺得鬼鬼祟祟,也不利於特務們的職業榮譽感。明朝錦衣衛,還有軍統,中情局,可沒瞞著誰。再說,特察局幹什麽的,其實很多人也心中有數。”


    “好。”李洛有了計較,“那就走到前台,還要改名。特察局這名字,不夠高大上。”


    崔秀寧知道,李洛就是改名控,她早就預料到,這男人會把特察局改名。


    “我覺得名字不用改,而且還要拆分特察局。”崔秀寧提出不同看法,“特察局現在有兩三千專業特工,特情學堂還在培養情報人才。這個機構規模越來越大,權力越大越大,能是好事麽?”


    李洛一聽,覺得的確是應該拆分特察局。


    特務機關本就是暴力機關,業務性質也陰狠隱蔽,規模大了真不是好事。雖然特察局直屬天子,不歸三府九部管轄,可後世之君未必就能掌控。


    而且,一家特務機關獨大,也失去了足夠的製衡監督。


    “說說你的看法,這事你拿主意就好了。”李洛知道崔秀寧已有腹案。


    崔秀寧果然早有主意:“特察局一分為二,政務情報是一個機關,軍事情報是一個機關。這兩個機關,再組成一個聯合事務科。”


    李洛明白了。這是後世果黨和美帝的做法。情報機關不同,不同的情報機關之間,又有一個聯絡辦。


    這樣的好處,是相互監督製約,相互競爭促進,還能必要時業務互補、情報共享。


    壞處是,容易造成惡性競爭,內卷。


    崔秀寧繼續說:“管理政務情報的,主要針對本土、海外領、諸侯國的反唐勢力和謀逆分子。還有官場吏治、民間輿論、民生民情。以及外國的政治、經濟、商業情報。”


    “管理軍事情報的,主要偵緝大唐軍警憲特,預防軍事叛亂,軍警係統的失職腐敗。另一個重點,就是敵軍和外軍的軍事情報,以及軍事策反,除奸,治安,保衛朝廷和皇室。”


    “名字嘛,你來定。本宮知道你好這口。”


    李洛起身來回踱步,皺眉思索,良久才展顏笑道:“完全分來也不太好,不分也不行。這樣吧,名義上不分,但實際上分為兩個機關。”


    “特察局改名為大安府,設置正二品大安府令一員,從二品大安府丞一員。然後,大安府隻設置兩個直屬機關,管政治情報的叫右庶堂。管理軍事情報的,叫左庶堂。”


    “右庶堂的主官,叫右庶長。左庶堂主官叫左庶長。左右庶長都是正三品,再設從三品左右庶丞。”


    左右庶長,本來都是秦國官名。左庶長主要輔佐軍務,右庶長主要輔佐政務。後來又成為漢代爵位。李洛用這兩個官名,也算有些依據。


    而且,這種官名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會讓人一聽就知道是情報頭子。


    李洛繼續道:“這六人,全部是大安府堂官,都有資格密奏皇帝。所有的輔助機關,都設置在左右庶堂之下,不設置在大安府令之下。大安府令和府丞,沒有輔助機構。”


    崔秀寧眼睛一亮,“不錯的,果然是當皇帝的人,這製度製衡玩兒的很溜啊。行,我覺得很好。”


    為何說好呢?


    首先,左右庶堂雖然相對很獨立,可名義上都屬於大安府,惡性競爭搞內卷,就會受到製約。畢竟,上麵還有大安府令和大安府丞。


    但是,大安府和大安丞相互製約,又沒有輔助機構,又不能越過左右庶長直接管理兩堂業務,那就無法專權了。


    同樣,兩位庶長也有副手製約,上麵還有兩個領導,更無法專權。


    完美。


    這幾個人,一個個看上去都很有權勢,可要是誰起了異心搞事,那就太難了。


    李洛笑吟吟的說道:“要說這手,還要學學常凱申啊。嗯,大安府雖然是外朝機構,但直接對天子負責。就讓李雍當第一任大安府令,調李冀為大安府丞。李織為右庶堂右庶長,李綿為右庶丞。調喬布為左庶長,方直為左庶丞…”


    這兩年,很多大特務都不再幹特務了。比如李揚李交李徐等人,都做了文官。這是因為,李洛崔秀寧需要最信任的人擔任險要職務,所以很多州牧都是特務出身。起碼現在,特務出身的文官比科舉官員更可靠更忠心。


    可以說,唐廷高級文官當中,勢力最大的派係,就是特務係。


    隨即,李洛就寫了一道聖旨,改信訪司為大安府,令李雍為大安府令。


    李雍多年潛伏大都的功勞,終於又換來一個正二品!


    掌管偌大的特務機關,成為兩三千專業特務的大老板。


    李雍接到旨意,奉詔謝恩之後,第一時間就受命改組特察局。大安府正大光明的走到台前,成為後唐王朝特務政治的淵藪。


    五月二十八,顏隼終於從塞外回歸,帶回了冀州鼎。


    唐主大喜,帶著皇後太子和文武大臣,親自到城外迎接,將冀州鼎請回洛陽行宮。


    將冀州鼎和雍州鼎擺在一起,所有人都發現,兩隻大鼎的高度完全相同,重量也差不多,上麵的圖案和字符的風格,也如出一轍。


    唯一不同的是,雍州鼎是方形,冀州鼎是圓形。


    這更加說明,兩隻鼎都是九州鼎了。


    天子出征在即,冀州鼎已到洛陽,這可是天大的吉兆啊。滿朝文武圍著兩隻大鼎,都是稱頌不已。


    鄭思肖奏道:“陛下,徐福帶到瀛州的典籍中,透露了九鼎的線索,如今已經對上了兩隻。這說明,徐氏的記載並無偏差。當年始皇帝數次出巡,的確在沿途埋下了九鼎。”


    “臣請朝廷設立尋鼎專使,按照記載,赴各地尋找其餘的七隻古鼎。”


    錢選出列道:“按照古籍,揚州鼎很可能在會稽郡(紹興)。因為古籍記載,大禹王曾經去過會稽。而始皇帝第五次難尋,專程去了會稽,在秦望山祭拜大禹,停留了一段時日。”


    “所以,臣以為,會稽秦望山,多半藏著揚州鼎啊。”


    李洛聽到錢選的話,不由點頭。他也認為,揚州鼎應該在會稽。隻是錢選更進一步,通過古籍判斷揚州鼎在秦望山。秦望山並不大,真在的話,那就不難找。


    濟南籍官員張養浩聞言也是心中一動,“陛下,按照徐福的古籍記載,兗州鼎必是被始皇帝藏在泰山了。隻是,泰山甚大,不易找到。不過,臣倒是查到一個蛛絲馬跡。”


    抽紅包!


    “哦?張卿說來聽聽。”李洛很感興趣。大臣們也都豎起耳朵。


    張養浩行禮道:“當年,始皇帝帶著心腹大臣和七十個儒生,去泰山封禪。在泰山之南山腳,與儒生因為禮儀發生分歧。始皇帝一怒之下,禁止那群儒生入山。可是幾天之後,又派人召回那群儒生入山。”


    “這是典籍記載之事。這就奇怪了。始皇帝為何禁止儒生入山,幾天後又召他們入山呢?以始皇帝的脾氣,真要發怒的話,怎會如此?”


    “臣以為,始皇帝之前並不是真的發怒,隻是找個借口支開儒生而已。他應該將兗州鼎葬入了泰山之陽。”


    “始皇帝封禪泰山的進山之路,就在中天門道。而古鼎沉重,很難運上山巔,所以最可能的是埋在入山路邊不遠的虎尾坳,那裏地勢低平,周圍峰起,是個風水寶地。於情於理,可能就在那。”


    李洛覺得張養浩的推理有些道理。他的師父薑老先生,也曾說兗州鼎在泰山腳下,隻是難以判定具體位置。


    “禮部派員為尋鼎專使,分赴會稽秦望山和泰山虎尾坳,會同當地官吏,尋找古鼎蹤跡。”李洛下令道。


    九鼎全部找到,他當然不會指望有這麽大運氣。能找一個是一個,多一個強過少一個。


    既然徐福帶走的古籍記載了不少線索,那為何不利用起來?


    接著,李洛下旨舉辦宮宴,慶祝找到冀州鼎,唐廷上心一片歡喜,又熱鬧了幾天。有洛陽士子寫詩道:


    “雍冀雙鼎在,大唐瑞氣來。春夏交季日,洛陽牡丹開。”


    …………


    到了六月初二,李洛下詔太子監國,皇後攝政,然後率領顏隼、劉大刀、劉衛泰等少壯派將領南下,收複吐蕃。


    六月二十四,天氣越發炎熱,唐主李洛禦駕已到緬州之北。緬州牧馬宣禮親自趕來接駕。


    此時,天竺的消息已經傳來。


    半月前,恒北節度使瞿世,率軍四萬渡過恒河。梁國和理國各出兵三萬,衛國由於新建,隻能出兵兩萬。


    華夏聯軍十二萬,進攻中部天竺。


    戰事到底如何,由於路途遙遠還沒有傳來,但“耕牛戰爭”肯定已經開打了。


    李洛沒有在此等候天竺戰事消息,下令出征。


    此時,十萬進蕃大軍都已經在緬北孔明城集結。參戰將士,都是高原人。包括漢、羌、吐蕃、彝、蒙古、白等諸族。其中火器兵一萬,騎兵四萬,其餘全部是普通步兵。除此之外,就是數萬運轉軍糧的奴隸。


    火器兵之所以帶的少,是因為高原上山高路遠,後勤保障差,火器不能多待。


    隨征大將有蕭北、哲劄、張斂、顏仝、劉大刀、劉衛泰等,還有瑪巴朗結之子李旺珠。


    大軍攜帶一個月的糧草(隻能帶這麽多了),沿著怒江(薩爾溫江)往西北浩浩蕩蕩進發。


    這一路走來,道路崎嶇,密林深穀。好在怒江邊上,行軍還不是太難走。隻是熱的吃不消,很多將士隻能脫下盔甲。李洛也隻能穿著單衣,放棄乘馬,躲在車中。


    更可惡的是,蚊蟲也多。李洛手腕上戴了辛苦送的異種小蛇,蚊蟲不近。可是將士們卻受苦了。


    為了防治瘧疾,唐軍中軍醫就有數百人。


    七天後,唐軍進入怒江和雅魯藏布之間的狹長地帶,路更好走了。


    李洛看行軍地圖,前麵就是吐蕃察隅了。


    李洛知道,察隅乃是吐蕃南部邊境之地,後世大半個察隅被天竺阿三占領。但是現在,整個天竺恒河之北,包括尼泊爾,都在大唐版圖。


    唐軍前鋒一到察隅,立刻驚動了當地的吐蕃頭人。


    直到此時,才有吐蕃人得知,唐軍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葬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武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武獵並收藏葬元最新章節